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试论《洛阳伽蓝记》中的口语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洛阳伽蓝记》所代表的文言词汇系统,与现实口语存在着比较严重的脱节现象,但也包含着六朝时期相当数量的口语成分;确定一个词属于口语词或者书面语词所依据的标准;《洛阳伽蓝记》口语词的三个来源:汉译佛典、前代典籍、现实语言。  相似文献   

2.
<洛阳伽蓝记>是北魏杨衔之的作品,书中详细记载了当时的洛阳寺院四十余年的兴衰史,便数洛阳各大寺院的来历,规模,建制以至奇谈怪闻等情况,同时兼及北魏王朝的政治,经济,文化,民俗,风土人情和历史掌故等各方面,具有很高的文学价值和史学价值.  相似文献   

3.
二王<杂帖>口语性强,保存了六朝时期大量的口语词,极富语言研究价值.文章拈出其中的九条词语作出诠释,或可补辞书编纂之疏失.  相似文献   

4.
用避讳法来否定<刘子>为刘勰所著,坚持刘昼说,反而更否定了刘昼说.认为<刘子>中有法家思想,<文心雕龙>是尊儒反法,以此作为否定<刘子>刘勰著的理由是不合史实的,因为<文心雕龙>对法家给予了很高的评价.认为<刘子>的语言特色与<洛阳伽蓝记>、<水经注>同,以此为据肯定<刘子>作者是刘昼也是不妥的.因为这些著作,"即使在南朝,一般也用散文来写."从<刘子·贵农>篇反映的时代特征看,与梁代社会现实相符,也与刘勰"利民"之志相合.<刘子>讲"托附"、论"因显"、说"韬光",这不符合刘昼的学术经历、思想品行和性格特点.因而两<唐志>和郑樵<通志>对<刘子>作者的著录是不易撼动的.  相似文献   

5.
对《洛阳伽蓝记》(简称《伽蓝记》)的研究,清人已开其先河。吴若准、唐晏、张宗祥首先为之,廓清面目、恢复旧貌,嗣后现代学者徐高阮、范祥雍、杨勇等人复致力于此书的整理,笺释工作,成绩斐然。陈寅恪先生早年著有《读<洛阳伽蓝记>书后》一文,详考以《伽蓝记》之体例渊源,令人耳目一新。这些学人的工作为《伽蓝记》的研究奠定了坚实的基础。目前,郦氏之《水经注》在学术界已蔚成显学,而治《伽蓝记》者廖若晨星,给人冷落之感。有鉴于此,笔者不揣浅陋,对有关杨炫之及其《伽蓝记》的若干基本问题加以研讨,以期唤起海内同人的注意。  相似文献   

6.
杨衒之《洛阳伽蓝记》的成书和北魏佛教的兴盛息息相关。由于北魏统治者对佛教的大力提倡,举国民众追求佛事达到狂热的状态。本论文试图探求北魏皇族、百官积极营造伽蓝的深层原因以及分析民众热衷佛事的几种形式,以期考见《洛阳伽蓝记》成书的宗教背景。  相似文献   

7.
《洛阳伽蓝记》的量词以名量词为主,动量词极其少见,所以本文拟通过对其名量词进行分类分析,以探讨《洛阳伽蓝记》名量词的特征,为魏晋南北朝的量词研究提供语料实证。  相似文献   

8.
王丽 《东方论坛》2006,(5):68-71
中古时期,出现了大量的新词新义,特别是出现了大量的双音节词。这些双音节词有的是新词,有的是原来的词出现了新的意义。《洛阳伽蓝记》是中古时期的一本著作,它的语言特点具有较强的时代性。本文主要是采用数量统计和数据分析的方法,以《汉语大词典》及现有的研究成果为参照,对《洛阳伽蓝记》中出现的中古时期部分双音节虚词进行整理和归纳,这些双音节词以中古时期出现的新词、新义为主,从而探讨其从上古到中古的发展演变规律在《洛阳伽蓝记》中的体现。  相似文献   

9.
《洛阳伽蓝记》的结果补语正处于发展成熟期 ,反映了中古汉语的语法特点  相似文献   

10.
《洛阳伽蓝记》是北魏文学的代表作,它诞生于语言发展变化较为显著的中古时期,具有很高的语料价值。文章以《洛阳伽蓝记》中的成语为研究对象,从来源、类型、功能和修辞等方面探讨了它们的特点,又从社会背景、时代文风、作品和作者的实际情况这四个角度进一步探究了这些特点的成因。  相似文献   

11.
口语语体不同于书面语体,具有一些独特的语法特征,如:易位、追加、话语重叠、会话修补等等.长期以来,人们只重视书面语语法的研究,而忽略了口语语法的研究.本文着重探讨的是古汉语口语语体特点之一:易位.文章通过对古文献中大量的人物对话,分析古汉语口语语体的特点:主谓易位和述宾易位.还探讨了易位句的句读、称呼、形式标记以及易位的理据等问题.  相似文献   

12.
佛经翻译利用并激活了汉语固有的四字格模式,使其构词能力大大加强,直接或间接地推动了汉语四字格的蓬勃发展。首先,佛经翻译的影响是汉语双音化在魏晋时期步伐加快的重要动因,由此导致了多种构词法的增长和完善;其次,佛经翻译对新文体及与之相适应的四字句的选用,促成了汉语四字格独特的2+2节奏倾向的形成;再次,佛经翻译的口语化倾向影响到各种通俗文学体裁,尤其与后代白话小说中大量出现的四字格俗语有关;最后,源于佛教的四字格成语占了汉语史上外来成语的最高比例,它们与汉语成语融会在一起,成为汉语的有机组成部分。  相似文献   

13.
在日本中世,以五山寺院为中心的禅僧垄断汉文学,并介入对华外交事务.自宋元以来以两国僧人交往活动(或日僧直接来华,或中国僧人赴日)为核心的中日文化交流在明洪武初仍在继续并得到新的发展.当时,作为京都五山文化代表的绝海中津亲自渡明,居留时间长达八年,习禅之余,间染汉诗,水平几敌中土.绝海虽称典型,然也浓缩和反映出其时中日文化频繁交往的情形.  相似文献   

14.
《吏文》是朝鲜王朝时期官吏们学习公文语言的教科书,收录了一些今不见于其他文献的公文书,保留了大量的口语材料,具有很高的历史学和语言学研究价值。本文主要介绍《吏文》中叙述、对话、白话圣旨及公文套语等语言的特点,并讨论丽末鲜初的公文语言从夹杂大量口语到渐趋典雅的现象及成因。  相似文献   

15.
《现代汉语常用词表(草案)》采用明处理和暗处理两种方式整理和规范现代汉语异形词,既尊重了已有规范,也吸收了学界整理异形词的成果与经验,同时还有自己的独立思考和判断,取得了一些值得肯定的成绩。当然,由于异形词的复杂性,《现代汉语常用词表(草案)》在处理异形词时也存在一些问题。  相似文献   

16.
英语中,习语的范围是很广泛的,包括俗语、谚语、格言、警句和俚语等。汉语中,这类表达称作"成语"或"俗语"。对于英汉翻译中的习语问题,说法也不尽相同。对于带有民族(或地方)特色的习语,在翻译中应该体现出各自的民族特性,其主要的体现原则包括完全体现原则、部分体现原则、辞格体现原则、解说性体现原则以及创造性体现原则。  相似文献   

17.
《齐民要术》是中古时期口语性较强的一部农业科技著作,书中使用了较多复合词,有的复合词意义相近或相关,彼此聚合成群,形成了不同的同义词词场。这些同义词词场中的复合词在构词上都有相同的特点:即构成复合词的两个语素单用时意义相近或相关,这样的复合词应是当时的语言社团根据已有的并列式构词法创造的新词。在汉语词汇的历时发展中,《齐民要术》中使用的同义复合词呈现出不同的发展结果:由曾经常用的单音词作语素构成的复合词或易于通过隐喻机制形成新义的复合词使用频率相对较高,生命力相对较强,在竞争中也相对较容易发展成汉语中的常用复合词;使用频率低或难以产生隐喻引申义的复合词很容易退出语言交际领域,从而成为汉语词汇历史发展中某阶段的陈迹。  相似文献   

18.
"SNP是"类判断句是近代汉语特有的判断句式,其产生以后,主要用于佛经或与之相关的佛教文献中,本土文献虽然也使用这一格式,但数量始终有限。随着佛教势力的衰弱和佛教文献中语言的僵化,该句式也慢慢走向消亡。元明时期句末的"便是"已经虚化,其功能分析为语气词更合适。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