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法治建设论纲(上)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中国长期的传统人治,经过清末和20世纪70年代末两次历史红灯禁行后,时代终于选择了法治.尔后人过80年代初始的法治实践,为建构面向21世纪的中国社会立义法治奠定了基础、然而,社会主义法治究竟如何建设,需要进一步从理论、内容和实践上进行科学探索.首先是法治精神的建设,主要包括法治秩序和自由,法律正义和效益,法律信仰和法律自治;其次是要建构新的法治模式,主要包括新的法治理论模式、权力分配与制衡模式、法治运行模式和法律监督模式;再是要重视法治与道德的相互关系和影响,并充分认识法律与道德的互动力与转化趋势.  相似文献   

2.
中国社会现代化的基本走向应是建设民主与法治相统一的民主法治社会。建设现代民主法治社会的一个关键条件是独立于政府的社会民间组织的成长,以形成对政府和公权力有效制约和制衡的力量。市民社会就具有这样的特征和社会功能,并且中国市场经济的发展也为构建市民社会提供了契机和条件。在缺乏民主法治传统的中国,可以在发展市场经济的过程中,构建市民社会,为建设民主法治社会奠定基础。  相似文献   

3.
现代大学"学术、行政、产业"三重属性的价值与法治的价值及其运行模式是相通相承、相互吻合的,其结果和效益亦是高度一致的。因而在我国现代大学的治理中应推行法治的运行模式,并通过法治内在的、特有的、完整的模式来实现现代大学的功能与目的。当然,由于大学是社会特殊的组织,而法治也是一种特殊的治理模式,一个特殊的组织与一种特殊的治理模式相结合,必然会产生特定的样貌与特征:"主权在民、权力制衡、律以致用、法律至上"。  相似文献   

4.
资本主义社会法治文化中人民主权、基本人权、分权与制衡以及法治等四项原则在历史发展过程中表现为孕育、奠基、成熟三个时期,实际上也就是法治文化的形成过程和一般生成逻辑。个人权利是资本主义社会法治文化的逻辑起点;政治权力的多元化,使分权与制衡原则的产生成为必然;对法律至上原则的信仰,使法治原则得以生成;公民社会或者市民社会是资本主义法治文化生成的社会基础。审视资本主义社会法治文化的一般生成逻辑,实现对当代中国法治文化的超越,关键在于如何在党的领导下,去伪存真,辩证扬弃,同时积极稳妥地推进政治文明建设。  相似文献   

5.
建立现代大学制度是新时期高等教育改革发展的方向和必然趋势,而大学内部权力结构的制衡是现代大学制度的核心.如何以制度的形式对权力进行合理分配,形成各种权力的相互制衡,对实现大学管理的科学化与民主化具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6.
近代西方自然法思想是资产阶级的自然法思想。其核心为提倡天赋人权、社会契约、主权在民、三权分立制衡和法治。这一思想成为资产阶级反对封建统治和神权专制的法律理论武器,推动了资产阶级统治的法治化建设。天赋人权、社会契约论是西方资产阶级确立政权制度的指导思想,主权在民论开创了西方政治民主制的先河,三权分立制衡是其政权结构的根本原则,法治则成为最高治国原则。这些法思想的推行一定程度有利于西方社会朝民主、文明、进步方向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7.
法治是社会主义国家的内在要求 ,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必须以民主为基础 ,同时具备法律至上、权力制衡、保护和尊重人权、法治正义和司法独立及坚持党的领导等基础要素。建设社会法治国家的过程也就是完善其各种条件的过程 ,邓小平的法治国家思想有指导作用  相似文献   

8.
现代民主政治、行政法治,追求效率与科学成正比,授权与控权相制衡,社会公益与个人利益相协调,权利与义务相统一,损害与赔偿相对等,这是人类步入更高层次的文明社会所追求和所要求的,也是现代民主政治的目的和归宿。本文拟就《国家赔偿法》的颁布、实施,对国家赔偿制度产生的必然性及其意义作一初步探讨。  相似文献   

9.
近年来,第三次分配成为实现共同富裕的新议题。目前对于第三次分配概念和功能的认识还存在争议或偏差,对第三次分配机制的揭示尚不充分。对比已有观点,在概念上,第三次分配是受道德情感驱动的、以社会自助互助方式开展的分配活动,慈善是第三次分配中具有公共性和开放性的一种特殊形态,而捐赠是慈善的一个环节;在功能上,第三次分配是满足人的道德需要和多样化社会服务需要的基础性社会福利制度,但也面临稳定性不足、负外部性、治理失灵等局限;在运行机制上,区别于个体主义视角,第三次分配的社会化运行逻辑是“社会认同—社会互动—社会融合—社会规范”。建议打破行业和体制壁垒,创新社会治理机制,促进第三次分配主体间联动和资源整合;制定家庭政策和志愿服务政策,优化社会政策体系;将完善慈善法规与加强慈善教育、健全行业规范和信用制度相结合;重视第三次分配理论研究,提高研究的开放性,坚持传统与现代相结合,加强跨学科交流互鉴。  相似文献   

10.
美国宪法的创制与实施是建立在分权制衡原则之上的,这一原则在西方有着源远流长的理论传统,在实践上对于权力的约束亦有现实意义,对美国社会的稳定与持续发展更是起到了不可忽视的作用。在我国进行政治体制改革的今天,我们更应该在全面理解分权制衡原则的基础之上,借鉴其在美国法治实践中的得失,推进我国法治进程。  相似文献   

11.
美国是现代实行宪政的典型性国家,作为一种有特色的制度,则是在长期的法治运作中不断演绎、不断发展而来的。人民主权和限权政府思想是美国宪政赖以生成的思想基础;对英国宪政传统和北美殖民地时期的制度传统继承与发展是其生成的历史基因;资本主义发展的社会需要是美国宪政生成的决定性因素。美国"宪政"包含人民主权、基本人权、分权与制衡和法治等四个基本原则。  相似文献   

12.
本文认为培育契约精神,建立新的社会关系——契约关系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新秩序的需要;契约精神是一种协作、平等、制衡、法治的现代精神,契约关系则是契约精神的外化。  相似文献   

13.
"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最重要的内容就是对公民权利的周密保护、对政府权力的严格限制。政府权力的限制不仅需要横向的权力内部的分权制衡,更需要纵向的权力外部的社会制衡。正是由于市民社会特殊的结构和特征,使其具备了其他社会所不具有的法治功能,从而为限制政府权力提供了多元化的社会基础。  相似文献   

14.
2009年,英国建立了形式独立的最高司法机构即最高法院。通过法治政体的更新,英国向实质意义上的法治国家迈出了关键的一步,为实现司法的真正独立、社会的公平正义和对公民自由权利的保护奠定了坚实的制度基础。英国法治政体的更新对中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启示是:准确理解和把握"法治"的内涵,法治国家的各公权力之间应该保持相应的分立和制衡,政治体制需要不断改革完善。  相似文献   

15.
司法独立是现代法治的一项基本原则 ,但并非是绝对的 ,其本身需要监督 ,需要制衡。我国的人大监督便能起到外在制衡的作用。但在实践中 ,我国的人大监督还有诸多不当之处 ,与司法原则往往相冲突。司法独立与人大监督之间的关系需要明确 ,二者之间需要调适以求更好地发挥各自的作用。  相似文献   

16.
作为全球性的"社团革命"的主角,非政府组织的兴起有着深刻的经济、政治和社会根源。对现代国家追求立宪主义的目标而言,非政府组织的民主价值主要体现在促进公民参与国家和社会事务管理,制衡公共权力和促进公民社会成长;非政府组织的法治功能则主要体现在整合调控多元利益与促进政府职能转变两个方面。  相似文献   

17.
“法治进程”体现了一个国家或地区从法的精神到法的制度的整体由传统走向现代化的时代变迁过程。在这一进程中,我们应立足于国家和市民社会关系这一深广视野来审视法治及其理论建构,并着力建立国家和市民社会分立、双向制衡的良性互动关系,从而营造法治的本土化根基。  相似文献   

18.
分权制衡是西方政治学的重要理论,是“三权分立”思想的基础。分权制衡的思想在基督教义中就有体现,柏拉图、亚里士多德等人提出的古代混合政体理论也提出了分权思想,并且出现了三权分立的雏形,而中世纪的最大贡献则是立法权从王权和教权中分立出来。分权制衡思想的成熟分为两个阶段:即侧重于理论的启蒙思想发展阶段和在美国建国实践中完善的阶段。分权制衡理论基于对人性的一种悲观评价,是对人民主权理论所带来的“多数人的暴政”的一种限制和预防,是法治对人治的驱逐。  相似文献   

19.
农村法治在我国法治进程中具有重要地位.鉴于我国是一个传统农业国家、农村人口众多和农村社会主体法治意识不强等原因,农村法治在社会整体转型的特殊时期面临着法治困境,需要我们从整体性和差异性着眼探寻现代农村法治的建立,找出现代农村法治的解决方略,以期建立现代整体法治社会.  相似文献   

20.
我国农村法治的困境与解决方略研究   总被引:24,自引:0,他引:24  
农村法治在我国法治进程中具有重要地位。鉴于我国是一个传统农业国家、农村人口众多和农村社会主体法治意识不强等原因,农村法治在社会整体转型的特殊时期面临着法治困境,需要我们从整体性和差异性着眼探寻现代农村法治的建立,找出现代农村法治的解决方略,以期建立现代整体法治社会。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