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7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京华烟云》是林语堂用英文写成的长篇小说。从解构主义视角来看,《京华烟云》是一种独特的英文创作,其内容尽含创造性翻译,对中国近现代社会30多年间部分重要历史事件进行了解构。从本雅明的“纯语言”思想和韦努蒂的异化策略来阐释这部作品的英文传译内容。  相似文献   

2.
本文从文化与翻译的关系着手,简要阐述解构主义翻译理论研究的代表人物之一韦努蒂的翻译思想及其翻译策略,并以此为基础,结合Nida对翻译中涉及的文化因素的分类来分析林语堂早期的英文小说《京华烟云》中的文化翻译。林语堂先生对文化传输采取的异化策略有利于把相对弱势的中国文化作为异邦文化带入英美文化,有利于中国文化在国外的传播。  相似文献   

3.
林语堂一生最主要的贡献在于向西方社会传播中国文化,他以著书或译书的形式实现对外讲中的目的。本文以林语堂的英文长篇小说《京华烟云》为例,分析林语堂对中国文化的传播与翻译策略,以期对今天的对外翻译实践有所启示。  相似文献   

4.
林语堂一生最主要的贡献在于向西方社会传播中国文化,他以著书或译书的形式实现"对外讲中"的目的。本文以林语堂的英文长篇小说《京华烟云》为例,分析林语堂对中国文化的传播与翻译策略,以期对今天的对外翻译实践有所启示。  相似文献   

5.
《京华烟云》是一部描述时代大变迁时期几个大家庭命运起伏的历史小说,该小说最初是以英文形式展示给读者的,但是作者英文创作的过程实际上暗含了一个汉译英的过程。本文从异化翻译的视角来分析作者在创作小说过程中的策略选择倾向,进而分析这种策略选择的意义以及作用,最后得出结论:在创作小说的过程中,作者在对待有中国特色的文化习俗等翻译文本时,多采用异化的翻译策略。  相似文献   

6.
基于汉斯·弗米尔的翻译目的论,研究林语堂《京华烟云》英文原版和张振玉汉译版的翻译目的及翻译策略,分析该理论在文学作品翻译中的适用性,有助于提高文学翻译中译者的文化意识,给文学翻译理论研究以及翻译实践提供新的启示。  相似文献   

7.
《京华烟云》与《红楼梦》比较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林语堂的一生,特别痴心和沉醉于研究《红楼梦》,在他的心目中,《红楼梦》这部作品一直保留着其他文学作品所不能替代的重要位置,并对他的一生尤其是对他的文学创作影响颇深.在时代背景、人物的设置和情节的安插以及作品所反映出的哲学意义和文化积淀等多方面,《红楼梦》对《京华烟云》有着极其重大的影响.如果说《红楼梦》是一部中国封建社会的百科全书,那么《京华烟云》无疑是一部中国近代社会的百科全书.  相似文献   

8.
《京华烟云》内具有大量中国文化元素,英译期间应结合中外文化差异及特点选择翻译手段。针对语言文化、宗教文化、社会文化、物质文化、习俗文化、生态文化等文化负载词,应采用归化、异化翻译手段进行灵活处理,以确保翻译效果。本文结合翻译实例,探讨文化翻译视域下的文化负载词英译策略,以便准确传递《京华烟云》中的中国文化元素。  相似文献   

9.
《京华烟云》是一本向西方世界介绍中国的书。本文立足从客观的角度,以林语堂先生在《京华烟云》中所展示的民族化的伦理道德观念为切入点,透视了林语堂中西文化互补融合的文学框架。本文的论证和分析,目的仅仅在于探索民族文学的特色,以及在向世界展示中国文化方面的成功和经验。  相似文献   

10.
中国文化在向外传播过程中,不断被恶意改写甚至被曲解,而林语堂的作品却是个例外,在国外倍受好评。林氏《京华烟云》实为后殖民文学,但据后殖民译论研究,其创作过程也可视为一个翻译过程。杂合这一后殖民文学最大的特点在其翻译过程中也有所体现,并主要表现在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翻译上。通过杂合中西文化各自的特色,林氏把弱势的中国文化根植于西方强势文化中进行传播,不但没有使之失去自身的文化烙印,而且使之得以在其他文化中重生,这就是林氏成功输出中国弱势文化的秘诀——杂合策略。杂合策略满足了权势两方的需求,并调和了两者的对立,同时又瓦解了对归化和异化的争论,在传播弱势文化的过程中它的作用不容忽视。  相似文献   

11.
林语堂的英文作品《京华烟云》包含了部分中国诗词佳句的翻译,可视为翻译实践的范本。以林语堂的翻译思想为视角,探析诗词的翻译,有助于了解林语堂英文作品的翻译特点及其传播中国文化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12.
林语堂的英文作品<京华烟云>包含了部分中国诗词佳句的翻泽,可视为翻译实践的范本.以林语堂的翻译思想为视角,探析诗词的翻译,有助于了解林语堂英文作品的翻译特点及其传播中国文化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13.
浅析本雅明的"纯语言"翻译观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纯语言"是本雅明在《译者的任务》一文中提出的一个重要的哲学观点。对纯语言的正确理解是正确解读《译者的任务》所体现出来的哲学翻译观的关键。本文试图从纯语言的概念入手来分析纯语言与翻译的关系,以及本雅明基于纯语言原理下的直译观,文章最后论述了纯语言翻译观在翻译领域所产生的重大影响。  相似文献   

14.
首先从历史的角度简单介绍了异化翻译的表现,然后从词汇、语法和文化三个方面论证了异化翻译对译入语的负面影响,最后提出在全球化的语境下,我们要辨证地看待异化翻译,既要看到它有利于文化交流的一面,又要看到对译入语破坏作用的一面.  相似文献   

15.
鲁迅先生在清末民初提出他的"直译"主张后,又于"五四"前后提倡改革中国白话文,并在翻译上提出"宁信而不顺"的看法,进一步完善了自己的观点,也引起了中国翻译史上的一场讨论.拟分析鲁迅先生的"欧化"翻译观的形成过程和历史背景及其在中国翻译史上所起的利、弊两方面的作用.  相似文献   

16.
20世纪80年代末以来,解构主义范式在翻译研究领域大行其道,对传统翻译理论产生了巨大冲击。韦努蒂批判英语翻译中的归化策略,主张异化翻译;批评译者"隐身",呼唤译者"现身"。这一解构策略对于翻译研究的意义不容忽视,但同时也有其消极影响。  相似文献   

17.
基于翻译忠实和功能对等的原则,借助有关一般文化翻译的异化归化观,依据我国外宣翻译的目的,讨论汉语外宣资料中文化特色新词语的特点,提出并论述对它们的翻译应遵循的具体原则和策略:强调以异化为主,在实际的语料中也常取异化和归化相结合的策略,不得已时偶尔侧重于归化。这样的观点应该是我国外宣翻译之正道。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