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在心性论上,朱熹理学与佛学之间存在着既相互排斥又相互渗透的关系。儒佛在心性论上的根本不同是儒家以"善恶"论人性,而佛教以"清净"论佛性。朱熹丙戌之悟期间的观点是"性体心用"说,佛教在理论上的错误主要在于误心为性,导致"作用是性"。在心性情关系上,朱熹主张性体情用,而佛教最终走向是去情复性。  相似文献   

2.
朱熹是程朱学派最杰出的一个代表,在弘扬儒家道统中集理学之大成。他一生与佛教往来密切,但朱熹习佛远非其主旨,佛学思想只是他改造、丰富并发展儒学的参考材料。从总体上讲,朱熹是极力排斥佛学的,但在排佛的同时又注意吸收佛学精义,尤其是佛家的思辨理论,援佛入儒以改造儒学;反过来佛学较强的思辨性又有利于填补儒学思想理论所存在的不足,因而朱熹晚年仍致力于研究佛学,在矛盾复杂的心态中走上了援佛入儒的道路。以佛学作为改造儒学的工具,光大新儒学,使其理学思想有用于当时且传之于后世,这是朱熹明排佛学、暗窃佛学、援佛入儒以发展理学的真正意图。  相似文献   

3.
"孔颜乐处"原本是一个传统的儒学话题.宋明之际,理学家受禅宗影响和启迪,不仅把它作为接引学人的一则公案,并由此体悟心性,发明儒学大义.孔孟之学的局限是因为"言约而旨微",汉宋儒家对其经典的解释,不仅不能得其要旨,反而导致学人误入歧途.宋明思想家通过"学佛而知儒",由此开启出宋明心性之学的硕果,对于复兴儒学其理论和实践方法上的意义应予以充分重视.  相似文献   

4.
从理学角度讨论了"性即理"命题,分析了易学之"太极即理"说,探讨了心性论与太极阴阳的关系,认为"太极即性,阴阳即气"反映出朱熹理学心性论与易学太极阴阳范畴之间是贯通的。  相似文献   

5.
晚年(60岁以后)朱熹以道心为道体,强调"道皆吾心固有,非在外之物",主张"此心虚明,万理具足,外面理会得者,即里面本来有底,只要自大本而推之达道耳"。可以认定,朱熹晚年走的是孟子心学的理路,思想的基本倾向是心学而非今人所谓"理学"。  相似文献   

6.
陈淳是朱子闽学南传的第一人。他从人的本性的角度,辨析了"性"、"命"、"道"、"理"等范畴,回答了人之所以为人的依据。他把心中之"理"解释为心的主宰,将"未发"理解为动机,并从天性中寻找道德自觉的依据,这些均继承了理学的传统观点。他将理既释为心的依据,又解释为心对道理的把握,这一矛盾则表现出他在理学与心学之间的徘徊。陈淳论证了情的合理性和普遍性,将情与天地阴阳之神联系起来,使得情具有天然的合理性,这种观点则接近心学。  相似文献   

7.
朱熹美学思想是宋代美学精神的重要体现,也是中国传统美学精神的弘扬与提升。中国传统美学是一种人生美学,其性质和作用并不只是在于传达美的知识,而在于培育和提升人的生存境界。  相似文献   

8.
朱熹美学思想是宋代美学精神的重要体现,也是中国传统美学精神的弘扬与提升。中国传统美学是一种人生美学,其性质和作用并不只是在于传达美的知识,而在于培育和提升人的生存境界。  相似文献   

9.
当代中国、亚洲乃至世界,正处于政治、经济、文化和环境巨大变化的崭新时期;各国人民面临着相近相通的社会问题、思想困惑和精神挑战。为了超前和卓有成效地应对现实与未来,我们需要从历经数千年深厚积淀的历史文化宝藏之中汲取思想智慧和正负面经验,以此作为创造中华民族未来新文化的本土精神根基,进而借此深入推进中国社会的精神文明和现代化事业。为此,我们需要对国学的核心内容——儒学、特别是以朱熹为代表的宋代理学进行批判性认知和建设性阐发,以便深刻体认朱熹博大精深的思想脉络,完整辨析他的学术品格与良知美德,全面认识其核心话题的价值,切实领会其伦理道德的意义,觉解其经学哲学的精华,理解并批判借鉴其有关改善政治经济的思想之道,把握并光大其为人为学的闪光特征,进而取得自下、自迩、累土、足下的社会体用功效。  相似文献   

10.
朱熹不仅是程朱理学的集大成者,而且有着丰富的礼学思想,并且参与了宁宗朝初年关于僖祖祧庙的礼学实践。所谓僖祖祧庙问题,实源于宋初以来太祖于宗庙祫享时正东向位的争论。到了神宗熙宁间,王安石当国,推行追崇僖祖为始祖的礼学举措,从而推翻了汉晋以来“祖有功”与“亲尽祧迁”的主流意见。即便与当时的主流意见相左,王安石的意见和举措依然得到了程颐、朱熹等理学家们的支持。详考这种主张的理论依据,可上溯至《孝经》“严父莫大于配天”之说,这种说法又进而影响到后来明世宗尊崇本生父为帝乃至称宗祔庙等一系列礼学举措。通过探析这些礼学实践背后的理学依据,足见程朱理学与陆王心学分享了共同的理论前提。  相似文献   

11.
论禅宗的生态美学智慧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禅宗具有丰富的生态美学智慧。缘起论与无我论是它的哲学基础。禅宗生态美学智慧的内容主要包括五个方面 :(1)禅宗自然观的生态美学智慧 ;(2 )禅宗生命观的生态美学智慧 ;(3)禅宗心性论的生态美学智慧 ;(4 )禅宗认识论的生态美学智慧 ;(5 )禅宗解脱论的生态美学智慧。研究禅宗生态美学智慧 ,对于当前的环境保护与美学建设都有十分重要的启发意义  相似文献   

12.
以僧人为主导、以山寺为游憩地的《山游唱和诗》,发生在北宋中期的钱塘,呈现出与汴京以官员为主导、以朝市为日常生活区的唱和完全不同的诗歌景观,反映的是地方与京师、南方与北方不同的话语生态。在对两位僧人惟晤、契嵩教禅宗派身份追寻以及认定的过程中,窥探嘉祐时期钱塘特别是灵隐天竺一带既冲突较量又和谐繁荣的教禅生态环境。而契嵩为禅宗争名位的一系列行为,打破了教禅生态自然平衡,引发了钱塘教禅生态突发性变化;在士大夫权力干预下,发生嘉祐末上天竺寺以教易禅事件,再次凸显政治权力介入宗教事务的强势力量。这一生态及其变化为我们提供了解读《山游唱和诗》的鲜活语境。  相似文献   

13.
“旷”是东坡词的主要风格。东坡词由内而外的旷达,除了政治、经济、个人乘赋等原因,“禅宗”对词人的影响也是一个重要因素,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冷眼看人生,深化了对儒学的认识;直面遭遇,超然达观,最大限度的追求人生自由;不倦追求人生价值,又处处流露对人生的空漠之感。探讨东坡词及其词风,有以下两点启示:词风受意识制约,意识与境遇关联;宋词不能绝然地分豪放与婉约。  相似文献   

14.
清朝在统一台湾后,为了消除明郑时期的反清思想,致力于提倡注重个人道德修养、利于稳定封建社会秩序的朱子学,以达到移风易俗、巩固清朝在台湾统治的目的。在朝廷倡导和闽台官员的共同努力下,通过学校教育,朱子学迅速在福建得到复兴并向台湾传播,在康熙至乾隆时期成为台湾儒学的主流,并对台湾社会文化和教育产生重大影响。  相似文献   

15.
比照晚明王阳明心学系统中的王学左派,南禅左派是指以中晚唐青原、南岳禅系为代表的禅宗派别。般若论是南禅左派的精神哲学。它不仅仅是一种思维方法,更是一种本体论、世界观和价值观。“本来无一物”,是南禅左派般若哲学的“民族唱法”和“通俗唱法”。南禅左派的般若哲学就在他们呵佛骂祖、敲锅打地等一系列极富特色的禅机禅语当中,就在他们对生活的极其准确、细腻而深刻的感受之中。这是完全彻底生活化的般若哲学。  相似文献   

16.
文人画与禅     
唐朝中叶的社会状况为禅提供了滋生的温床。自此 ,禅宗在中国思想史上开始发挥着巨大的影响。文人画也从这个时候开始 ,经历宋、元的快速发展 ,成为中国绘画史上很有影响力的一个画派。禅与文人画平行发展 ,相互影响 ,互相渗透 ,禅宗思想在文人画中有了相当重要的地位。文人作画 ,乃在于笔墨韵味 ,借物抒发“灵性”或个人抱负。其创作旨在与表现 ,借以解脱自我。同时 ,特别注意水墨所带来的禅意 ,直至后来直接“以画喻禅” ,进而导致思禅、参禅。  相似文献   

17.
理事圆融是以《华严经》为主的佛教哲学之精髓 ,也是甚深微妙的禅悟之境。禅宗诗歌以生动丰富的喻象 ,表达了对理事圆融的体证 ,呈显出理事圆融互摄 ,即物明真 ,触目菩提的美感特质 ,为中国诗歌拓展出一个崭新的境域。透视禅诗理事圆融境的佛心禅韵诗情 ,对建构 2 1世纪中国禅诗研究学具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8.
为改变当前语文教学及研究与“应试教育”结伴而行“共生”的过于理性化、精确化、繁琐化等不良倾向,应该发掘语文学习与禅宗感悟的相通之处,强调情感体验对语文学习的重要作用。要关注语文学习的因人而异、“悟”有深浅;要领会语文学习的渐修渐“悟”、循序渐进;要感受语文学习的静中求“悟”、蓄势顿“悟”;从而提高语文学习的效率、质量与审美鉴赏力。  相似文献   

19.
明末清初岭南禅宗迎来了自唐以来的第二个发展高潮。海云系和鼎湖系高僧为整顿僧团、团结信众,大力提倡戒律,用以振兴禅门。《天然和尚同住训略》、道丘《僧约十章》、弘赞《同住警策》等清规及释弘赞、今释等的戒律学为岭南佛教的发展提供了制度与理论的支持,并最有实绩,影响最大,不但提升了岭南新寺院的品质和知名度,且使岭南居士佛教大兴。  相似文献   

20.
中唐马祖道一为代表的洪州禅提倡的“作用即性”的思想,一方面因其将“弹指动目”等行为视为“佛性”的体现而受到石头禅系的批评;另一方面在肯定日用生活的神圣性之时,解释了洪州禅乃至整个南宗禅劳动实践的佛学意义。百丈怀海建立禅门规式,其中的“普请法”便是“作用即性”思想的产物。在普请的劳动实践中完成禅理的参究,是洪州禅的一大特色,并影响到禅门其他宗派。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