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一、争论的焦点 国外经济管理类的某些书刊中常用“货币的时间价值”来说明利息的来源。近几年来,我国的一些书报杂志也常用“货币的时间价值”论来论述技术经济效果,並与利息联系在一起来说明社会主义条件下资金与利息的关系。对“货币的时间价值”论主要有两种不同的见解;一种意见认为,“货币的时间价值论”是庸俗经济学家庞巴维克所创导,是针对马克思  相似文献   

2.
利息应该是资本商品的价格──再议利息的一般含义刘玉珂本文所要分析的,不是利息的本质,而是利息的一般含义。在一般的政治经济学教科书(资本主义部分)中,利息的含义是这样表述的:利息是职能资本家在归还贷款时,必须向借贷资本家支付一定数量的货币作为使用这笔货...  相似文献   

3.
<正> 一、社会主义商品流通在本质上不同于资本主义商品流通 马克思分析资本主义社会的商品流通时,把它称为“商品交换的发达形式”。并论述了它的特殊性。第一,在商品的使用价值和价值的矛盾运动中,货币是表现商品价值的一般等价物,“作为资本的货币的流通本身就是目的,因为只是在这个不断更新的运动中才有价值的增殖”。资本家的目的“只是谋取利润的无休止的运动”。第二,商品作为使用价  相似文献   

4.
“人民资本主义”理论试图论证:战后资本主义已成为一种克服了“旧”资本主义弊端的“新”的资本主义—人民资本主义。这种理论是反马克思主义的,是对当代资本主义的歪曲反映:它抹杀了事物量变与质变的差别,混淆小额股票持有者与资本家的原则差别;它把资本主义经济运行形式的变化等同于生产关系的本质变化;它将法律所有权混同于实际的经济所有权。总之,从理论上它违背了社会发展规律、劳动创造价值、资本家剥削剩余价值的科学真理;从实际看它的许多论断根本不符合当代资本主义的现实  相似文献   

5.
对货币权力的探讨是马克思政治经济学批判中一个重要的政治哲学问题。在《资本论》及其手稿中,马克思将货币与整个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和经济结构关联在一起,形成对资本主义经济的政治哲学诊断。首先,在资产阶级政治哲学的语境中,“作为货币的货币”确认并推动了私有财产权的生成和发展,造就了表征个人平等与自由的“权利幻相”。其次,马克思基于唯物史观对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有限正义和本质缺陷进行批判,指出当货币形式过渡到“作为资本的货币”时,交换价值的社会化会使私有财产权嬗变为货币形式的社会权力,形成资产阶级社会的“权力原相”。最后,“作为权力的货币”以资本主义经济结构中特有的价值形式抽象统摄了资本生产与再生产的总体环节,并以工资、利润和利息的“合法形式”掩盖了资本增殖的“不法本质”。货币“权利幻相”与“权力原相”的结合在资产阶级的政治统治中具有重要作用,货币权力批判是马克思对资产阶级现代政治的历史唯物主义批判。  相似文献   

6.
在中学课本《政治经济学(资本主义部分)》中对不变资本和可变资本定义为:“资本家用于购买生产资料的那部分资本,……马克思把它叫做不变资本。……资本家用于购买劳动力的那部分资本,……马克思把它叫做可变资本。”在其它的教科书中,也有类似的定义。以上定义是说,用来购买生产资料的不变资本是指那个到市场上购买生产资料的货币资本,可变资本就是到市场上购买劳动力的货币资本。这些到市场上购买生产资料的资本和购  相似文献   

7.
任何经济活动都要在时间中进行。一定时间的流逝,可能取得较好甚至最佳的经济效益,也可能造成巨大的经济损失。把时间同价值增殖联系起来考察,就是人们所说的资金(货币)的时间价值。 货币的时间价值这一概念,在西方早已流行,并成为资本家经营决策的法则。但是,他们往往按照个人心理上的偏好,认定现在物品的价值大于未来同样物品的价值,从而得出这些物品的价值的货币表现大于其未来的以同额货币表现的价值。因此,如果  相似文献   

8.
分配是一种经济关系,它是生产关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属于经济基础范围。马克思在研究经济基础时指出:“消费资料的任何一种分配,都不过是生产条件本身分配的结果。而生产条件的分配,则表现生产方式本身的性质”。这就是说分配关系及其性质是由生产资料所有制决定。在资本主义社会,由于生产资料资本主义私有制,由此而决定的分配关系也必然是少数资本家无偿占有,雇佣工人创造的超过劳动力价值以上的那  相似文献   

9.
自从1825年英国发生第一次全国性的工业危机,到现在已有一百多年的历史了。在这一百多年的时间里,经济危机这个社会瘟疫,每隔一定时期就要重演一次,闹得资本家焦头烂额,惶惶不可终日。虽然,资产阶级及其代理人曾经呕心沥血地企图摆脱它,但怎么也找不到能够逃脱它的灵丹妙药,反而愈演愈烈。这是必然的。因为经济危机是资本主义制度造成的,只要资本主义制度还存在,它就不可避免地要出现在资本家的面前。斯大林同志指出:“要消灭危机,就要消灭资本主义。”事实正是这样。一旦把资本主义制度埋入坟墓,社会主义制度代替了资本主义制度,经济危机也就随之被克服,被消灭。我国社会主义经济高速度发展,人民生活步步提高,对世界各国人民的支援能力日益增强的生动事实充分说明了这一点。“有比较才能鉴别”。究竟那种制度优越,比一比就清楚了。  相似文献   

10.
一般的政治经济学著作在列出剩余价值率的公式m’=m/v时,都这样规定:m’表示剩余价值率,m表示剩余价值,v表示可变资本。至于v和m所表示的,是一个资本家使用一个劳动力所付出的可变资本与这个劳动力所创造的剩余价值,还是一个资本家为同时使用的全部劳动力所付出的可变资本与这全部劳动力所创造的剩余价值,则没有说。不过,马克思在《资本论》第一卷第315页说过:“一个资本家的可变资本是这个资本家同时使用的全部劳动力的价值总和的货币表现。”因此,一般政治经济学著作在谈到m’=m/v时都不言自明地按照这个意义来看待v,并相应地按资本家使用的全部劳动力  相似文献   

11.
在马克思的《资本论》问世一百多年的今天,资本主义社会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在一些比较发达的资本主义国家中,科学技术有了迅速发展。由于电子计算机应该用于生产,出现了由机械化向自动化过渡的趋势。在直接操纵机器的工人不断减少的同时,资本家所得到的剩余价值却在不断增加。当代资产阶级庸俗经济学家利用这一现象攻击马克思的劳动价值理论和剩余价值理论。宣扬什么:“不能再说商品的价值是劳动创造的了。”“应当说由资本  相似文献   

12.
劳动力价值是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特殊的经济范畴。它同剩余价值相对应而存在。资本主义制度的发展过程,实际上是资本家阶级不断扩大对剩余价值剥削的过程,同时也是无产阶级的经济地位日益恶化的过程。无产阶级在资本主义制度下只不过是劳动力的出卖者。他们的经济地位的变化,是直接同劳动力价值的变化相联系的。为了正确地认识当代资本主义社会无产阶级贫困化的现状,有必要对劳动力价值的变动趋势进行认真考察。然而,考察劳动力价值的变动趋势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这不仅因为劳动力价值是一  相似文献   

13.
经济危机是资本主义社会的痼疾,它周期地袭击资本主义的经济,动摇着资本主义统治的基础。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美国已先后爆发过五次经济危机。在1974年,美国国民生产总值连续下降了几个季度,一场新的经济危机目前正在美国发展着。资本主义经济危机是生产过剩的危机。这种“过剩”,并不是说社会生产的东西超过了人民的实际需要,而是说由于资本家对劳动人民的残酷剥削,劳动人民贫困化,买不起这些东西,因而出现了“过剩”。资本主义生产过剩危机的根源与基础是生产的社  相似文献   

14.
利息理论无论是在新古典经济学中还是在凯恩斯经济理论中都占有重要地位.对新古典经济学家(大致就是凯恩斯所称经典学派)来说,利息率是调节投资和储蓄达于均衡的杠杆,利息率的这种调节作用是萨伊定律在货币经济中得以成立的必要条件,故而,新古典利息理论构成其全部理论对自由竞争的资本主义市场经济必定会达于充分就业这一观念进行论证的一个重要环节.而凯恩斯在《通论》中所阐述的利息理论则既是其反对新古典经济学关于资本主义经济能够自动调节实现充分就业的观念的有力工具,同时又是其论证以有效需求不足为基础的就业理论的主要组成部分.  相似文献   

15.
马克思经过对资本主义生产过程的考察、分析得出了“剩余价值是在生产过程中创造出来的,它来源于雇佣工人的劳动”的结论。而张太增同志在今年第5期《学术研究》上撰文指出:“剩余价值不仅是工人劳动的产物,而且也是资本家劳动的产物。”从资本主义社会剩余价值产生和实现的全部生产过程的分析中可以证实这一点。  相似文献   

16.
M·凯恩斯的《就业、利息和货币通论》自1936年问世迄今刚好半个世纪。它的出现,给西方经济思想发展史划出一个“凯恩斯时代”。当时经济学界一般仍然一成不变遵循“萨伊定律”去观察、分析问题,他却竭力证明“供给创造自己的需求”仅能作为一个“特例而已”,他力求使其“通化”并得以与资本主义存在深刻经济危机、庞大失  相似文献   

17.
“货币天然是黄金”的时代过去了,纸币已经成为一种独立的货币。纸币本是无内在价值之物,其所以能为人们普遍接受,乃是因为它是由国家发行并强制流通,有国家作为后盾。随着资本主义的发展,分散的经济逐步变为全国性的综合经济,国家对经济的控制也日益加强,因而有能力实行纸币流通制度。人们所以能接受纸币这一事实,除了政权的力量外,还由于在经济发展的这一阶段上,人们同时是货币的承受者和支出者的这一双重身份的性质更强了。和过去相比,人们在商品交换中更不关心货币所包含的内在价值究竟有多少,或者是否具有内在价值,因而毫无内在价值的纸币能够成为独立的货币,执行货币的职能。  相似文献   

18.
阿格里塔从经验而非本质层面的雇佣劳动关系出发,指出雇佣劳动者与资本家围绕着劳动条件等问题而展开的阶级斗争,推动了资本主义劳动过程的不断演变和当代资本主义的自我调节。在他看来,泰勒制劳动过程就是为了应对以前劳动过程中经常滋生的阶级斗争而出现的,它体现了机械化原则在劳动过程中的彻底运用,雇佣工人在这一劳动模式中完全臣服于机器体系以及劳动力的产品形式,因此阶级斗争依然存在。福特制资本主义劳动过程则是为了解决这一问题而产生,它的根本原则是生产过程和消费模式相结合;不过这一劳动过程同样留下了工人对生产条件的不满等问题。为了解决这些问题,后福特制资本主义劳动过程应运而生,这一劳动过程在建构弹性化的、灵活性的生产模式的同时,进一步推进了劳动的抽象化;至于它到底有没有彻底消除雇佣工人与资本家之间阶级斗争的可能性,还有待于对这一过程的进一步观察。阿格里塔的上述思路在方法论上试图调和“抽象”与“具体”之间的关系,但实际上是抛开了“抽象”,完全走向经验性的“具体”。  相似文献   

19.
作者在这篇文章中承袭了凯恩斯的反动就业理论,把当前英国严重的失业问题说成仅仅是“充分就业的美中不足现象”,是一种“残余失业”。在他看来,这种“残余失业”部分是由于“摩擦性的”或“自愿的”原因造成,部分则由于“工人缺乏工作技能”,而“缺乏工作技能”又认为主要是“个人原因”,甚至连“犯罪记录”、“肤色”等等也包括在内;并公然站在资本家立场,认为这些“缺乏工作技能”的工人是“绝对难于被雇佣的人”。这种荒谬说法分明是为了掩盖资本主义制度下失业的真正原因——即由于资本有机构成的提高,造成了相对过剩人口,使大量工人失业;他把失业归咎于失业工人的所谓“个人原因”,显然是为资本主义制度开脱罪责,替资本家任意解雇工人制造借口。作者一方面怀疑用增加有效需求的办法来减少“残余失业”的效果,另方面又建议采取同特殊失业直接联系的政策来“解决”英国失业问题,这是枉费心机。资本主义社会大量失业现象的存在,不但是资本主义制度所不可避免的产物,而且是资本主义生产方式所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必要条件。企图在资本主义制度不改变的情况下消灭失业,不管采取哪种办法,都只是幻想。  相似文献   

20.
一、凯恩斯需求不足理论的背景、内容和后果 1929—33年的资本主义空前经济危机,先后导致罗斯福登台颁布“新政”和凯恩斯发表《就业、利息和货币通论》(1936),后者旋又被吹捧为新时代的斯密《国富论》。《通论》承认资本主义存在危机,但否认危机来自资本主义制度本身。那么,危机是怎样来的呢?凯恩斯说,导致危机的直接原因是有效的总需求不足,亦即是说,是消费不足和投资不足,二者均与就业有关。然则,这一系列的缺憾又是怎样来呢?他更是振振有词地雄辩说,这些缺憾均是来自人们所固有的一些心理因素,即随收入增加而消费相对递减的倾向,资本边际效率倾向于递减而人们对投资利润的预期则倾向于递增,以及人们对干货币流动便利的偏好,他称此为规律法则,认为这就是危机所由来的根本原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