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中国古代修辞学传统在为文辞饰辞者阐释一套着眼于修辞的社会文化功能、直斥修辞的根本宗旨的情境原则的同时,又以其语境通观的特有优势,为文辞修饰的接受者阐释了一套着眼于修辞的广泛的人文联系,置身于修辞的题旨情境,以大观小地领会修辞的阅读方略。修辞的阅读,在西方修辞学传统看来,阅读主体和阅读客体处于相待的地位,主体对客体进行读解,双方处于互相分立和对立的关系中。修辞学家用精密分析的外科手术刀,力图层层剖解阅读客体,使其生理构造一览无余地展现在读者面前。这种对阅读客体的生理解剖,能够精确地再现修辞现象的构造。然而也正因为它是解剖学层面的操作,从它的第一刀开始,它就割断了修辞现象的生命之源-修辞与主体、对象、  相似文献   

2.
中国传统语文教育人文精神初探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中国传统语文教育始终没有放弃对于人文价值的追求,具有悠久的人文主义传统.中国传统语文教育主要包括蒙学教育、儒家教育和道家教育.蒙学教育和儒家教育体现了内圣外王、积极入世的人文精神,而道家教育则体现了以追求个性自由解放为特征的出世的人文精神.这两种互补的人文主义教育传统是拓展现代语文教育人文精神的宝贵资源.  相似文献   

3.
中国语文研究的词类学传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词,或者我国古代语文学所说的“字”,是可以分类的。这一点中西语言学传统是一致的。但分类的眼光却大异其趣。印欧系语言的词类范畴曾经是一种哲学、逻辑学的范畴。一旦这种范畴进入语言学,人们的研究目光就立刻专注于词的形态变化,诸如式、态、体、格、数、人称、时间、变位等。这种词类观显然与形态语言的事实有着深刻的默契。汉语是一种非形态语言。它既没有先贤的语言逻辑范畴作为词类的哲学导引,又缺乏足以引起语言学兴趣的形态变化。因而上古汉语的词类区分长期处于一种意识朦胧的状态。这种意识朦胧不经意地在历史文献的传注之中划出了四个语词类别之圆:  相似文献   

4.
从现代文学与中小学语文教育二者的结合点出发 ,将文学和教育学相结合 ,着重分析探讨现代文学中优良传统之所在 ,并且进一步思考怎样通过中小学语文教育将这些优良传统传承下去 ,继续发扬光大  相似文献   

5.
一、研究传统教法,促进语文教学改革。近几年来,中学语文教学在逐渐改进。一些学校,一些教师,正在踏踏实实地进行改革教材和教学方法的试验,取得了可喜的成绩。但是,从全国来看,改革的进展不够平衡,教材的改革进行得比较迅速,教学方法的改进则显得缓慢一些。造成这种情况的主要原因,是对语文教学方法,向来没有系统地研究过。从一九○六年废科举设学校的  相似文献   

6.
传统语文德育目标有继承性,其发展演变的历史过程,可以从西周到清末的文教政策和历代教育家的言论中找到线索,这条线索的核心内容便是儒家的伦理道德观念。直到辛亥革命以后,语文德育目标才有了根本性的改变,先是吹进了西方资产阶级的民主、自由的空气,接着又接受了马克思主义的道德观念。今天的语文德育目标不能割断历史,要从历代语文德育目标中吸取民族精神的营养.又要兼容其他民族的先进思想,使其既有深厚的民族精神底蕴.又有鲜明的时代特色。  相似文献   

7.
汉语的方言歧异现象在周秦时代就受到人们的关注。《战国策·秦策》载:“周人谓鼠未腊者朴,郑人谓玉未理者朴。周人过郑贾曰:‘欲买朴乎?’郑贾曰:‘欲之’。出其朴,乃死鼠也。因谢不取。”《左传·文公十三年》载:“秦伯师于河西,魏人在东。寿余曰:‘请东人之能与夫二三有司言者,吾与之先。使士会。’”由于方言复杂,方言的调查也就成为社会生活的必需。“周秦常以岁八月遣輶轩之使采异代方言,还秦籍之,藏于科室。”这些乘着轻车(“輶轩”)调查方言的使者,其使命是“考八主之风雅,通九州之异同,主海内之音韵,使人主居高堂知天下风俗也。”至于汉代,朝廷也“留心典诰,发精于殊语,欲以验考四方  相似文献   

8.
中西哲学最重要的差别乃在于中国传统哲学没有产生西方哲学的概念形而上学观念,即中国哲学没有西方哲学所特有的"本体论"。中国哲学具有"受指主义"的精神气质,这对我国语文教育的传统乃至人的精神气质产生了深刻的影响。中国语文教育的哲学气质最根本的一点,就是缺乏奠基在语言的逻辑性之上的独立的理性精神。现代语文教育应呼唤健康的理性精神。  相似文献   

9.
中国悠久的历史为我们积累了无比丰富的文化教育遗产,继承这份遗产,推陈出新,古为今用,对于弘扬民族文化,深化教学改革,切实提高教学质量,无疑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笔者在五年多前即潜心于这方面的学习和试验,并初步获得了成功。三年前,笔者担任两个基础特差的班级的语文课。两年后合格率由原来的63%提高到95%以上;优秀率由7%提高到40%左右。分别上升了30多个百分点。去年中考,又取得市属中学第二名的好成绩。怎样以民族文化为基点,探索语文教学改革的路子呢?下面谈几点个人的粗浅体会。其一,必须学习。诚然中国古代文化…  相似文献   

10.
传统语文教育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形成了母语教育的一惯传统,我国语文教育理论专家张志公先生对此进行了大量的研究,从中既总结了适合汉母语教学的四条有效途径,又分析了影响现代语文教育的四大积弊,这些途径和积弊的分析对当下语文教学存在的问题具有对症下药的纠偏作用,对新课程背景下的语文教学改革的发展具有深刻的启思。语文教学只有批判继承我国语文教育的传统文化,才能创造出语文教学的新局面。  相似文献   

11.
我国古代教育家很讲究教学的艺术。他们运用多种教学手段,如朗读、背诵、问议、圈点和评注等,对学生进行严格的阅读训练。这些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一直沿用到现在,成为当代中学语文教学的主要形式,构成了具有中国民族特点的传统教学体系。因此,继承传统教学经验,瞻前而顾后,走出一条我国自己的道路来,成为语文教学改革的重要课题。本文就借鉴传统教学圈点法改进阅读教学的问题进行初步的探讨。  相似文献   

12.
<正> 近来看了一些有关语文教学传统与语文教改方面的文章,颇有感触,也想就此问题谈点看法。一这里所说的语文教学传统,是指从孔子到近代沿传下来的具有一定影响的教育思想与作法。关于如何看待并批判、继承我国传统的语文教学思想与经验的问题,解放后曾  相似文献   

13.
我国有文字记载的教育史,迄今已有四千多年。其迭经沿革藩衍的教育思想和方法,自是一个精华和糟粕杂糅的瀚海。从这个瀚海中全面系统地剔除糟粕,探取精华,借以推助今天的教育事业,自是一项重要而非易举的工程。本文只试图从传铳的语文教学精华这一面作点浅探。一、关于贯串、突出德育。中国传统的德育内涵,大致包括一个“完人”所须修养的志、仁、义、礼、勇、忠、孝、悌、信、刚、直、谦、谨、勤、奋、廉、耻等近20种美好品格。其中“志”具有基础和核心  相似文献   

14.
中国的传统文化很多。例如:刺绣、戏曲、古代建筑……中国有精美的刺绣,中国的刺绣分为湘绣和苏绣。先讲湘绣吧!湖南的湘绣很有名,在益阳湘绣店里有许多精美的作品。有的绣着可爱的小猫,有的绣着年轻的姑娘,还有的绣着撑开的大伞、一面面五颜六色的彩旗……江苏的苏绣也很有名哦!那店铺里也有让人入迷的苏绣。比如:一块块美丽的彩石、一片片翠绿的叶子……中国的传统文化还有历史悠久的古代建筑。其中的赵州桥很有名气。赵州桥是隋朝的石匠李春设计的,到现在已经有一千三百多年的历史了。赵州桥不但坚固而且美观,桥面两侧有石栏,栏板上雕刻…  相似文献   

15.
本文阐述了中国心学的不同发展阶段,认为心学发展源流构成了一个整体,孟子是心学系统化的第一人,禅宗是心学发展的中间环节,而陆(九渊)王(阳明)则是心学的综结者。  相似文献   

16.
中长跑这个项目是发展高中学生耐力素质的有效手段,它既能改善呼吸和心血管系统的功能,又能够培养学生坚毅、顽强、不怕苦不怕累和勇于战胜困难的意志品质,在教学训练中,应根据学生的年龄、生理特点,并注意天气多变的各种因素。在制定训练目的、任务,贯彻实施和检查等方面,一环扣一环相互联系,它包括制定计划(决策);进行训练(组织实施);收集、归纳信息加以总结。(一)不间断的长跑训练法这种方法是跑的距离长,大大超过了规定的比赛距离,而跑的速度很慢,要求学生只要跑就行。这种方法是发展“大心脏”的唯一方法,它不仅可…  相似文献   

17.
心理学家在现代解剖学和生理学的基础上对人类的大脑和神经系统进行的研究发现,人类大脑和神经系统的发展随着年龄增长,各功能区逐渐完善,并形成大小不同的语言中心。学习者在母语的基础上学习母语以外的语言时,大脑中已具备的母语接触到新的语言将与之同化并产生一定的积极作用。因此,恰当地运用母语学习外语能收到更好的效果,语文与外语传统学习的关系应是相辅相成,相得益彰的关系。  相似文献   

18.
李浩 《江苏教育学院学报》2003,19(5):124-124,F003
语文教学有其自身的发展历史和必然规律。我国传统的语文教学法在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自学方法和语言表达能力等方面都有可取之处。语文教学改革必须以自己的先驱者积累起来的经验为前提 ,再兼取各家(国 )之长 ,方能达到预期效果  相似文献   

19.
语文教育不能实施创造教育的深层原因,是传统文化中一些落后的理念、方法积淀在语文教育界人士的潜意识里:重道轻文,是阻碍语文创造教育的思想基础;“尊古”,是阻碍语文创造教育的方法论。  相似文献   

20.
在2007年10月27日"人类学与中国传统"圆桌论坛的大会中,徐杰舜教授提出"人类学的中国话语",引起了各方的激烈论争.这是一个关系到中国人类学学科发展未来走向的命题.同时,问题也不止于此.在"中国话语"论争的表征背后所触及到的,应该是一个更为坚实和更为深刻的基底--中国传统.人类学如何面对多元一体的中国传统?这关涉到中国人类学研究的理论诉求、方法范式,以及现实关怀等一系列值得我们共同思考的问题.因此,作为对圆桌论坛的"人类学的中国话语"学术论争的一种回应和延伸,人类学与中国传统的圆桌座谈会的意义就显得格外重要.本刊将陆续发表由徐杰舜教授策划、主持的"人类学与中国传统"圆桌系列座谈会的纪实,以飨读者.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