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解构的“典故”——王安忆长篇小说《长恨歌》新论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本文比照白居易的《长恨歌》,认为王安忆的《长恨歌》是以上海和上海的女人为歌重新确定了“史诗”和“女人”的概念,在把上海这座城市化为女人的心灵的同时,拆解了女人的历史,构筑了女人的现代,为当代女性城市文本组建了一个界碑  相似文献   

2.
通过对王安忆和程乃珊的“上海故事”小说中分别出现的弄堂、“蓝屋”等空间进行分析,挖掘两内在的化意蕴及上海人生活趣味及差异,突出上海故事怀旧的主题,体现了上海人对生活趣味、明时尚的迷恋。程乃珊的怀旧是展示上海过去的摩登繁华景象,昭示上海现代性的经验;王安忆通过书写上海人日常生活细节和情趣,突出城市的历史沧桑感。  相似文献   

3.
王安忆的小说对日常生活叙事进行了新的开掘及价值发现。"上海的芯子"的内涵———日常生活的恒久性是王安忆上海小说的灵魂。王安忆艺术地呈现了这种日常生活的永恒意味具有个人性价值和历史文化价值,同时也以人文态度发现日常生活的诗意,显示了作家在日常生活叙事背后的精神向度。  相似文献   

4.
本文把王安忆的《长恨歌》看作是关于上海城市空间的人类学的民族志,并以该假设为出发点进行探讨。笔者的依据如下;首先,王安忆在上海生活已久却以"移民"自居,这种态度与参与观察者的姿态相符。其次,对《长恨歌》的背景——上海怀旧热,虽然作家持有否定的态度,然而却又表现出"有意提供怀旧资料"的创作动机。她这样的创作态度,即与其一味地接受某些现象,不如把关于上海的众多读物(1)作为创作基础,通过彻底认真的事先准备进行验证,这超越了人文学的方法论,更接近于社会科学的方法论。最后,作者的辩证书写或者两面书写方式,无疑在某种程度上增加了文本的厚度。  相似文献   

5.
一座桥就是一个世界:彩虹似桥,色彩绚丽,亦真亦幻,令人神往;构筑之桥,千姿百态,精美绝伦,令人赞叹;人心如桥,飘浮游离,若有若无,令人感慨……桥的世界是丰富多采的,桥的故事是神奇美妙的,只要你走近桥,品读桥,你会聆听到桥的一段历史,拾回一片情感的风雨,体验出一段人生的悲喜,寻找到一个遗失的世界。同学们,请你打开记忆的闸门,用切身的体验去诉说对桥的真情,用自我的感悟在心中架设一座永恒的金桥!一、细心洞察,展开联想。构筑之桥形式多样,特色各异。无论是写家乡的小桥,还是写城市的立交桥,都应实地去考察一番,细心观察,掌握其外在特征,…  相似文献   

6.
王安忆的小说与上海的地方性有着非常紧密的联系,小说《天香》更可以看作是上海的秘史。作为"开埠"前的上海书写的一种,《天香》呈现了上海的核心气质——"精致"。这不仅表现在器物和人物的精致,还表现在人情的精致。上海的这种"精致",不仅来自"开埠"后的西洋文化的影响,更来自于"开埠"前的中国传统文化的滋养。  相似文献   

7.
<富萍>以上海作为人物生活的场景,反映的是上海底层社会一群保姆的生活画卷,小说同样以王安忆擅长塑造的女性形象为主角,以扬州乡下女孩富萍凭借自身努力留在大城市上海生活的经历为主线,摹画出一个个对城市生活充满向往,为留在城市而经受住种种漂泊生活的磨砺与艰辛的女性形象,是王安忆对城市女性"韧"的生活的又一首赞歌.  相似文献   

8.
小说《桃之夭夭》体现出王安忆创作的一种"过渡",那种更加倾向于真实而平淡的底层化与民间化的姿态,可以看出王安忆小说精神的内在转变。王安忆在文本中倾入了大量的精力来探索女性内在的生命精神:《桃之天天》无疑是最能体现普通女性日常生活姿态的作品,这种一以贯之的精神,是"地母的精神"或一种关于母系生命所创造的奇迹。从"上海传奇"再到这一次真正的"上海日常",王安忆以其细腻的笔触、真实而温暖的感情、熟悉的时空与生活,又一次完成了另一种"上海精神"的建构。  相似文献   

9.
香港与上海因其在历史、社会经济文化等方面存在的紧密联系进入学术批评视野。李碧华、黄碧云与王安忆等沪港两地作家的小说作品中所透露出的文化信息,清晰地表达了两座城市在文本中“镜像”式的互涉关系。近年文化界兴起的“老上海”风尚,很大程度上归功于“香港制造”。出产于香港的“上海怀旧”以“精神还乡”的形式,体现出更为复杂的文化身份认同问题。  相似文献   

10.
20世纪80年代是一个充满理想与激情的时代,也是文学的黄金时代。诚如王安忆所说:"那时代就是这么充盈着诗情,人人都是诗人。"也正是这种美好的记忆,让生活于这个世俗而务实时代的中国文化人产生了"重返"与"重评"80年代的热情。  相似文献   

11.
在现代社会中,神话与历史是两个截然不同的学术概念。简言之,神话是有关"神的故事",是虚构的;而历史则是"人的故事",是真实发生过的。然而在早期历史或者是口传文化中,历史往往与神话交织在一起,这种历史也因此被称为"神话历史"。秦晋两地流传着一些关于秦太子扶苏的"故事",这些故事在顾及基本"史实"的情况下又大多带有将扶苏"神化"的色彩;而与故事想对应的供奉扶苏的建筑,也有两种不同的称呼:"扶苏祠"与"扶苏庙"。这种将历史人物"神化"或者说是"造神"的现象,往往又带有一定的目的——宣扬忠、孝等思想,进而为王权的统治服务。  相似文献   

12.
"叙事"在阿伦特思想中具有至关重要的理论地位。经由"叙事",阿伦特希望能审美化地养成"有故事的人":成为故事的主人公是他政治行动的目的;他借助叙事寻找趣味相投的同伴,一道建设友谊的"绿洲",从而获得"在家"感;故事正是世界存在的方式。  相似文献   

13.
刘震云的小说《一句顶一万句》讲述了两代人出走和回归的故事。小说塑造了底层的漂泊者形象,他们不仅在生活上是漂泊的,更重要的是精神的漂泊,而后者主要源于人性的自私、冷漠与狭隘。为了重建理想的友爱世界,人们在人生的大地上坚韧地寻找着,而寻找的过程就是友爱世界重建的过程。作家运用"去历史化"的手法,还原给我们一个更纯粹的乡土。  相似文献   

14.
王灿 《东方论坛》2013,(1):6-12
《尚书》在中国学术史上,最早按照虞、夏、商、周四代的顺序编纂,这种"四代"观念多见于先秦古籍,应是春秋战国时代才形成,是反向构筑起来的华夏历史系统,即由周、商、夏依次上溯而至尧、舜时代,体现了华夏历史意识。这种历史意识的内涵是:历史是在"天下一统"的情形下运行的,历史的主体是"一统"的华夏民族文化共同体,而不是分裂的各个小族群。从另一个角度看,这种华夏历史意识也是一种"大一统"政治观,对后世产生了重要影响。华夏历史意识还与"华夷之辨"密切相关。《尚书》"华夷"思想以文化为根本标准,并没有绝对的血缘界限和地域区隔,具有很强的包容性和灵活性,与现代民族意识有很大不同,这是王道史观最重要的体现之一。  相似文献   

15.
在王安忆的作品中,女性与城市的关系非常紧密,她们二者有很多相似的地方。这些女性居于城市,浸染了这城市的气息,她们大多具有机智世故、坚韧顽强、能屈能伸的性格,有着非常大的韧性,这也正如上海这座城市一样,不管经历了什么样的战乱和磨难,却总能顺势而变,蓄势待发,以不变应万变,劫难之后又焕发生机,甚至比以前更有活力。文章以几个具体女性形象为例浅析王安忆作品中的女性和城市的关系。  相似文献   

16.
王安忆的短篇小说创作实践着她的故事观:寻找只属于短篇的故事,建构小说构成性故事和经验性传说性故事,选择较客观的叙述视角讲述他人的故事。  相似文献   

17.
王安忆90年代末的短篇小说,主要叙写当年知青生活中的亲历往事,深情礼赞淮河儿女的人性美,藉此建构自己的精神家园.这种在岁月回望中寻找、建构精神家园的执着与努力,体现出对当下平庸现实的背离.在文学创作中这并非个例."距离的审美"是王安忆精神家园得以重建的根本原因.  相似文献   

18.
在当代文坛,王安忆是将上海这座城市的文化脉搏和精神地理把握得最为准确、描写得最为细腻的一位女作家。而《天香》这部作品的问世无疑可以看作是"上海系列"的进一步完善,但同时也能清楚感受到它是作家一路创作以来将女性写作的困顿与挣扎表现得最为突出的作品。通过对王安忆女性写作挣扎与困顿的解读,不仅能更全面地把握整部作品的精神维度,还能看到一位写作者的人生圆融之途在该部小说中的隐性存在。  相似文献   

19.
20世纪90年代的上海掀起一场怀旧热潮,许多作家在对三十年代上海风花雪月的描述中陷入了前世今生的怀念中,她们的怀旧是一种随意的情感流露,而王安忆的<长恨歌>从都市历史角度入手,把这种怀旧现象作为文本内容,以主人公怀旧的失败解构当代上海文坛的怀旧热潮,对遗留在新时期的旧上海的生活方式进行了反思与重新的定位,并且以这种生活方式的死亡来反射新上海的成就与生命力,把殖民上海的繁荣与新时期上海的复兴进行了明显的区分,从而使<长恨歌>的怀旧区别于一般的怀旧作品,有着独特的品位与境界.  相似文献   

20.
《一把刀,千个字》体现了全球化语境下作家叙述历史的努力与尝试。王安忆对“现代性的全球化”的省思在相当程度上坐实为“物观”美学,且切实关乎其小说技艺的调整。对自我“历史观”的明显介入与清理,体现出作家更为具体、细腻、丰富、多元、开放的历史观察与哲性思考。但在实际操作中,又暴露出其思辨的游移与局限。上海成为全球视域下地方书写的“一环”,彰示着王安忆小说的结构性调整。以历史空间化取代空间历史化,王安忆在寻找历史叙事的新可能的同时,也注重对话海外视野,并及时调整自己的创作。《一把刀,千个字》与王安忆多年来的创作经验,也从一个侧面集中体现了当代作家面临的共同问题:在全球化及其不断衍生的问题面前,如何感知当下、叙述历史,推进当代文学的历史叙事走向突破与更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