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97 毫秒
1.
现代传播媒介对文学的消解直接导致了文学诗性空间的萎缩.这主要源于现代传媒从启蒙到操纵转换时所拥有的文化权力,具体表现为对读者、作家、语符化文本的全方位渗透与侵蚀,并用"新说法体系"和"霸权话语"建构了独享风流的"传媒文本".但作为"边缘存在"的文学的式微并非一定会导致文学的消亡,相反可能是一个重构的契机.  相似文献   

2.
现代传媒理论认为,社会文化的发展与转型是和传播媒介密不可分的,媒介在其中甚至起到关键性、主导性作用.检视文学的发展即可印证这一点.从口耳相传到刻在甲骨之上,文学克服了声音稍纵即逝的局限以文字的形式保存下来从而成为历史性存在,纸张的使用和活字印刷的出现又使文学在共时性维度得以大面积传播,从而扩大并巩固了文学在人们精神文化生活中的影响.上世纪中期,电视的出现标志着电子媒介时代的降临.而电子媒介在半个世纪不到的时间里就迅速奠定了传播霸主的地位.就文学而言,影像代替了文字,"读图"代替了"读书".传播媒介优劣强弱的抗衡结果让人为文学的命运哀怜叹息、惶惑迷茫,"文学终结论"和"文学性蔓延"论联袂而出,看似命题相反,实则都是对文学边缘化状态的焦虑表述.  相似文献   

3.
从场域理论和媒介决定论出发,研究古代社会权力场中的传媒与文学的关系,可见前现代传媒时代的文学传播媒介及其革命变迁对文学解放和逐渐走向自主化道路有重要影响.  相似文献   

4.
基于科学技术的传播媒介不仅改变了文学传播与媒介的性质,还重新创造了人类感知世界的方式,并由外而内地修正了文学的谱系与生态,文学已不再是一个本质性的概念。在媒介时代,从工具理性向功能主体转换的媒介,在消解文学的同时更在建构文学,成了重构现代与后现代文学的“原点”。媒介绝非物性与技术性,它内涵诗性的基因与审美的质素。  相似文献   

5.
文学艺术作为一种文化生产,是高度组织化现代社会生产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因此,从现代性视域出发,运用跨学科的研究方法,对文化传播和文学艺术生产进行传媒文化政治学或传媒政治经济学的分析批判,将有助于理解现代文化生产与现代传播媒介之间的内在关联,揭示其文化现代性的意义内涵。  相似文献   

6.
现代传媒的崛起,使传媒已不仅仅只承担作为文学传播的手段与工具角色,其对当代文学发展的深层影响亦不可忽视.现代传媒的每一次发展,如影视、网络等的出现,都随之产生文学的新种类,在丰富了传媒与文学两个领域同时,也引发了文学本质的内变.  相似文献   

7.
传媒时代的到来使文学观念发生了致命的变化,技术主义的洇渗在对文学的深度模式、消费特权、现实主体都进行消解的同时也给文学的发展提供了更大的空间。因此,如何在技术主义的冲击下保持东方文学特色成为“观念”应着重探讨的课题。  相似文献   

8.
针对中外文学研究史上受众关注中主体间性的缺失,结合全球化时代多元文化语境对文学研究主体间性的要求,本文从大众文学问题、研究文本问题、传媒平台问题和跨文化研究问题等四个方面,依据主体间性的理论,论述了文学研究的受众指向。文章认为,文学研究是研究主体、创作主体和接受主体之间主体性互动的结果,是广泛交流的事实。  相似文献   

9.
面对"异彩纷呈"的20世纪90年代文学,文学研究或呈现为"简单"的现象铺陈,或在文学之外窥视、逡巡,无法突破"表象"抵达"本质",无法充分呈现20世纪90年代文学学术化的可能性。《传媒语境与20世纪90年代文学转向》选择"文学"为"体"、"文化"为"用"的研究立场和方法,使20世纪90年代文学学术化的可能性充分敞开,呈现了20世纪90年代文学研究的新空间新方法。同时,也给我们提供了在传媒语境中关于"文学"的新看法和新思维。  相似文献   

10.
现代传媒在文化领域建立的图像霸权,以及当下大众精神生存空间的网络化趋势,不断挤占着文学的生存领地,抵消着文学之于人性重建的无可取代的诗性价值.由此,以当下文化语境反观文学的审美特质与独特审美存在方式,对文学作为主体既满足此在情感享受又导向精神超越的生命体验方式之本体价值予以当代意义的揭示,实乃文艺美学迫切需直面的重大历史性课题.  相似文献   

11.
四大文化思潮与现代中国文学关系辨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选取文化与文学互动关系的认知结构,对现代中国文学多元共生互补并进的演化轨迹进行考察,便会发现“政治文化”、“新潮文化”、“传统文化”、“消费文化”所形成的四大文化思潮,对于现代中国文学嬗变过程显示出的三大历史阶段都发挥了不同的“渗染”或“制导”作用,与各种文学形态或系统凝结成复杂而深微的错综关系。只有精细地大胆地洞察与剖析这种关系,才有可能深化现代中国文学研究或重构现代中国文学史。  相似文献   

12.
当下文艺传播的媒介越来越多样化,人们可以通过文艺传播媒介接收到名目繁多的文艺作品、文艺思想和文艺信息。在现代工业化和城市化进程中,科技发展日新月异,人们的耕读形式也随之丰富多彩。现代耕读文化代替了古代耕读文化,但是,现代耕读文化却在文艺传播多样化的今天偏重于“耕”,而忽视了“读”,现代耕读文化的发展堪忧。  相似文献   

13.
0世纪中国文学的源流、传统问题 ,似乎已有了文学史的定论。但是 ,过往的认识 :一是从文学是社会生活的反映或再现考察其演变 ;一是从文学本身的表现中寻求文学本质或规律。近代中国文学自觉与不自觉地走进了政治的系统中寻求生路 ,她不同于简单化的“政治”概念 ,很大程度是政治的心理诉求和文学精神现象的互动认知。新文学源流应该是 ,“文学救国”与“文学革命”所表现的特殊文化语境中的整合现象 ,是文学载体与历史转型交织生成的过程  相似文献   

14.
面对现代传媒技术和大众文化对传统文学的冲击和合围,“文学是否因此而终结”逐渐成为了备受文艺学界关注的一个问题。文学作品的影视改编对文学与传媒的关系做出了一种辩证的阐释,进而给出了文学与传媒“互动而非对抗”的结论。  相似文献   

15.
文学制度是文学的生产、传播和接受体制,它制约、规定着文学的意义和形式。在中国现代文学制度的生成背景中,新式教育、大众传媒和都市空间为现代文学制度的形成提供了坚实的社会文化基础,推动了现代作家的职业化和文学传播的大众化体制的建立。  相似文献   

16.
当文学创作恢复和发扬现代知识分子的启蒙主义和现实战斗精神的时候 ,“五四”新文学的“文学的启蒙”传统也悄然崛起 ,当经济成为时代的巨型话语 ,以儒家文化为核心的传统人文话语既是面临挑战的境遇 ,也是得以复兴的契机。实现大众文化传统化就是建立一整套顺应自然 ,合乎人情 ,合乎客观规律 ,可持续发展的制度与理论 ,它可以为全人类提供和谐共处的准绳。  相似文献   

17.
通过梳理“青春文学”发展现状与社会影响,探讨不同时期大众审美与文学建构的复杂景观。具体表现在传统中心的消解,即审美空间由乡村转移至都市,个人意识取代政治集体观,精英文化受到大众文化冲击;消费社会借助审美文化的包装来装点门面,逐步完成对审美文化的挪用与改造,文学创作日渐市场化、符号化;历史虚无主义成为新时期大众意识中较为突出的精神特征,化轻历史的沉重感,用戏谑的方式消解崇高来对抗消极。  相似文献   

18.
王国维在学术研究上充满了创新精神.在借鉴西方思想、继承传统文化中,坚持创新,是王国维文学理论取得成功的关键.可是,"失语症"论者将现当代文学理论的病态归罪于中西文化的碰撞与替换,而将出路寄托于对传统的回归,这是与客观的历史情理相违背的."失语症"论既缺乏表述的准确性,又缺乏病态判断的确切性,更缺乏医治的疗效性.中国现当代文学理论患的是"失创症",医治的良方是创新!  相似文献   

19.
在当下中国,在外来文化特别是商业文化的冲击下,传统的消费文化发生了很大变化,其内涵也越来越深刻。首先,电子产品以其独特之处以及其在消费市场所构成的特别消费现象,成为中国当代消费主义文化的基本态势,商品作为某种特定的符号意义进行生产消费。其次,传媒和中国当代消费主义文化的联系更加紧密,时尚在促进文化交流、活跃市场经济方面的作用越来越巨大,但也造成国人消费观念的畸形发展。再次,传媒在影响中国当代消费主义文化的同时也带来了积极变化:传统媒体信息传播方式发生改变,媒体对消费个体单向度的信息灌输变成了有消费者参与的信息传播的双向互动过程,特别是互联网的普及,个人在信息的选择上拥有了更多的自主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