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谈判心理学家对谈判行为机制的研究,主要基于西方文化中对合作与竞争关系的理解。国内学者若完全复制西方研究范式和借用西方概念来考察中国谈判者的行为机制,则不能对本土情境中的谈判行为给出贴切的解释。本文通过分析西方文献中基于收益假定的合作型谈判行为构念与中国谈判者基于"关系"的合作行为以及两者的异同,最后以此为例论述了我国学者可以使用高度情境化的概念来开发本土谈判理论。  相似文献   

2.
文化研究:西方与中国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世纪之交的中国人文学界 ,文化研究与文化批评正呈现出强劲的发展势头与崭新的学术面貌 ,这为中国人文学术的知识创新提供了某种值得关注的可能性。但同时也应看到 ,中国当代文化研究在处理西方文化理论与中国文化实践的关系时 ,依然存在机械照搬西方理论以宰割中国经验事实的倾向 ;没有充分注意到西方文化理论与中国现实语境的有机融合与良性互动 ,这就使得中国的文化研究在准确把握本土的问题 ,并在此基础上建构适应于本土的研究范式时 ,存在着严重缺陷。这里刊发的一组笔谈 ,着重探讨了西方文化理论与中国本土现实的复杂关系  相似文献   

3.
都市与都市文化的界定及其人文研究路向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对都市、都市文化等概念从历史与逻辑、传统与当代等角度进行分析与梳理,是帮助我们正确认识、客观研究都市与都市文化最重要的逻辑起点。从城市社会学的历史视角看,都市是人类城市历史发展的高级空间形态。从当代城市化进程的内在结构看,都市代表着当代都市化进程的最高逻辑环节。形成于都市这个特殊的人类生活空间、作为人类城市文化发展的高级精神形态与当代世界精神生产与消费的话语中心,都市文化直接表现为一种与城镇或中小城市完全不同的文化模式。从逻辑分析上讲,西方城市社会学的相关研究主要划分为道德、科学与人文三种语境。与西方的城市(都市)研究主要隶属于社会学、人类学、地理学等不同,中国都市文化研究在学术渊源上与当代中国文学学科有密切关联。西方城市社会学研究中人文语境的存在,为沟通中西两种都市文化研究的话语谱系提供了经验基础与学理契机。  相似文献   

4.
《文史哲》2020,(3)
现代性道路的多线论,是我们从学理上谈论中国道路的逻辑前提。西方现代化历程在文化理念、生存方式、经济逻辑和政治路径等层面均溢出了其负效应。西方现代性实践的负效应不是现代性本身必然带来的。中国道路应自觉反思西方现代性实践中可以避免的发展代价,走既充分借鉴现代性文明因素又最大限度地避免现代性负效应的道路。从理论上展望中国道路的前景,应自觉建构传统与现代相综合,物质与精神并重,党的领导下动力机制、平衡机制和优化机制相结合的新型文明形态。  相似文献   

5.
悠久灿烂的礼乐文明是中华文明的原初形态,其蕴含的礼制传统、礼治意识和人文主义内核在历史上促生了礼乐文明共同体,构成了中华文明延续性的根基。这种独特的文化共同体意识使得近代中国在追赶现代化的过程中伴随着疑问和反思。借由西方文明的观照和比较,中华文明突破了“西方文明中心论”的桎梏,反身发掘自身文化传统的特殊历史发展,从现代化转向中国式现代化之路,在实践中创造出人类文明新形态。作为人类文明新形态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对传统礼乐文明的继承、超越与回归,体现了人类文明形态发展的历史逻辑,为东西文明的融会贯通和新的世界文明的建构提供了富有启发性的思想基础。它既是对西方视角旧文明格局的突破,更是传统礼乐文明的涅槃和更高程度的自觉和完善,为人类社会整体发展带来了更美好的前景。  相似文献   

6.
随着中国步入消费社会阶段,对当下多元文化格局中最具影响力的大众文化的研究已走向纵深,大众文化是在认同吸收西方文化理论和具体形态,改造和提升本土民俗文化,并对精英文化和主导文化进行戏谑、策反、渗透的过程中形成的.因而,从学理上来深入剖析研究中国大众文化这一普泛性文化形态的生成机制和范式构建以及意义表征对当下消费语境中的文化研究和文化建设有着切实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7.
中国社会工作在转型中呈现出民政社会工作、专业社会工作、草根社会工作三足鼎立的发展格局.从本质上讲,权力本位、行政逻辑主导的民政社会工作是计划经济时期权威主义传统的延续,权利本位、专业逻辑主导的专业社会工作是全球化时代西方中心主义的散播,关系本位、实用逻辑主导的草根社会工作是转型社会儒家家族文化传统的回潮.正是社会工作三重实践形式之间的彼此分离、三类社会理解的相互对立和三种价值理念的深度碰撞,造成当下特有的"社会工作现象".摆在中国社会工作面前的最大任务,在于理顺三者之间的相互关系,打通中国经验与国际通则之间、本土文化与西方话语之间、传统惯习与现代潮流之间的沟通屏障,在对话和整合之中实现中国社会工作经验的融会贯通.  相似文献   

8.
近代中国社会处于传统向现代转型的初期,社会生活各个层面均发生剧烈变迁,殡葬制作为与人们日常生活关系密切的社会习俗制度,在近代西方文明的浸润下亦出现前所未有的变迁。考察近代社会转型最为典型的城市——上海,从西方公墓在上海的兴建,殖民者在公墓问题上与华人的冲突,以及在此影响下华人公墓的兴起与发展,均可探究西方文明对于近代中国人日常生活及观念转变的影响。  相似文献   

9.
民国机制:中国现代文学的一种阐释框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从"二十世纪中国文学"到"现代中国文学",力图跳出政治话语干扰、接轨西方学术的文学史研究颇多成绩,但依然存在许多值得注意的空白之点。在今天,如何正视中国文学的政治形态背景,并以此为基础提出包括"民国机制"的阐释框架,将使我们的文学研究获得更充分的本土基础和可靠的逻辑线索。  相似文献   

10.
文化诗学是20世纪90年代在中西方学界逐渐兴起的新兴批评话语.文化诗学对文化人类学既有文化结构的方法论借鉴也有历史意识的理论创建.文化塑型和厚度阐释的批评观念是两者方法论的契合点,文化结构和历史情境的阐释重心是研究旨趣的分歧,文化分析与历史厚描的批评范式则呈现出各自不同的理论导向.考察这两种西方批评理论的指涉关系,可以使中国文艺学研究获得一种生态文化批评的诗学新起点.  相似文献   

11.
新历史主义与文化唯物主义的理论关系是文化诗学谱系研究的重要部分.新历史主义对文化唯物论既有社会批评的方法论借鉴也有文化诗学的理论创建:文化与社会的批评理念是两者方法论的理论契合点,"借古讽今"与"以今参古"的批评指向是研究旨趣的分歧点,而意识形态与权力话语的批评范式则体现出两者理论建构的不同诗性导向.考察这两种西方批评理论的指涉关系,可以使中国文艺研究获得一个历史与文化的诗学新起点.  相似文献   

12.
在国际金融危机大背景下,中国模式凸显其深刻而本质的内涵,即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平等竞争、相互促进的混合所有制经济模式.这一模式与发达国家混合经济具有根本的区别,其内生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是一种具备内在稳定性与扬弃性的新的治理范式,而不是一种暂时性的过渡形态.国家主要通过所有权的结构安排塑造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制度的运行与组织形式,并在法定基础上,通过所有权关系的重塑构建或选择高效率的治理结构.这一混合所有制经济模式作为一种新的范式在宪法框架内以"基本经济制度"的形式得到确认.基于这一基础,深入透彻地研究国有企业行为与政府相关治理问题,是回答未来改革难题与深化现代市场经济建设的逻辑起点.  相似文献   

13.
田辉 《晋阳学刊》2011,(6):67-69,75
我们在辩证法研究中之所以出现种种困惑,就在于没有从范式的高度去看待东西方的研究成果。东西方学者的研究可以概括为两个范式":研究马恩辩证法之间关系"的范式和"关注辩证法应用"的范式。这两种范式的形成,既与东西方学者的研究方式有关,又与西方人重视"正的方法",中国人重视"负的方法"等文化传统相联系。在借鉴西方学者研究成果时,态度要非常慎重,要注意现成结论背后的研究方式与文化传统的差异。  相似文献   

14.
超越意识是人类审美活动的本质特征,无论是中国还是西方民族,在其各自的审美文化衍进中,都在不同的层次上追求着这种审美超越的价值.然而,由于东西方民族文化哲学意识上的差异,使得各自在审美超越意识的把握上呈出了迥异的风格.探究这种审美超越意识的差异性,无疑是中西方比较美学研究中的一个重要课题.一中西审美意识的差异性,有着深层的文化哲学背景.—般说来,人与自然的关系是人类一切文化肇端的逻辑起点,对于自然,中国和西方先民所采取的态度是不同的.其客观原因在于,历史上,古希腊民族是直接从野蛮时代进入铁器时代文明的;在地理上,远古时代的地中海沿岸气候十分恶劣,希  相似文献   

15.
作为一种全新的治理范式,文化治理既是国家治理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重要手段。中国文化治理有着迥异于西方的逻辑起点和社会环境。在中国推进文化治理过程中,应从“怎样治理”与“什么文化”两方面对源起于西方的文化治理理论进行必要的理论反思,进而从理念和方法两个层面“道器一体”确立中国文化治理的现实路径。因此,在理念上,要立足中国实际,明确社会转型期文化治理的特定文化内涵;在方法上,要借鉴他国经验,充分利用好博物馆、艺术馆等文化空间。唯有如此,才能在“文化入心”基础上最终实现文化善治。  相似文献   

16.
阴阳是从古至今中国人极为普遍的一种思维观念,它散布在传统文化的诸多层面,是形成中国文化独特风貌的重要元素之一。文化,就其广义而言可分为表里二层,其表是可见可闻的文化形态,其里则是无形的价值观念系统。而在任何一种文化的表里形态之下,往往还有一个更为深在、也更为隐蔽的特定的体验世界和认识世界的思维方式,制约着文化的表象与精神特征。从这三者的关系而言,这种特定的思维方式(或称思维结构)往往具有一种逻辑起点的意义。在中国的传统文化中,"阴阳"就是这样一种起点式的、独特而深在的思维结构。它从一种原始朴素的思…  相似文献   

17.
引用和改写中国古典诗句来抒发印尼华文诗人的本土乡愁,是冯世才诗歌创作的特点之一。这种”中国性质”与印尼本土在场杂糅的写作方式,也是印尼华人文化身份表现的一种方式。一方面,共同的语言和文化传统在印尼华人与祖籍国之间形成深刻的一致性和连续性;另一方面,独特的地域性存在,又使得印尼华人文化身份的表现显示出与传统的断裂和差异。进而,在延续与类同、断裂和差异的双重层面上,印尼华文文学所探索的,是跨文化、非族裔本位中心却依然具有现实抗衡力量的新的主体性。  相似文献   

18.
黄哲 《学术探索》2013,(9):48-51
对税收遵从行为解释中,传统的威慑型遵从理论过多地强调人理性自私的一面,而忽视了人在社会情境中非理性的一面,以致无法解释一部分税收遵从行为的实践。源于西方社会实践的这些理论在中国本土实践中,其解释力有所减弱。对于社会取向的中国人,习惯于以其在情境中的利害关系与认识,去界定是遵从还是反抗:从关系原则的视角,结合税收遵从的理论与“嵌人性”理论,论述华人社会关系原则下税收制度困境及其应对。  相似文献   

19.
关于建构中华民族当代精神文化的思考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中国社会从传统走向现代的发展变迁,需要建构与之相适应的精神文化。建构中华民族当代精神文化,必须科学地解决承传传统的问题,同时,应立足当代中国实践,以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发展的目标及当代世界发展的趋势为逻辑起点,并解决好对待西方精神文化的问题。  相似文献   

20.
近年来,美国汉学界有关东北作家群的研究呈现出异军突起之势,进而逐渐赢得了中外学界的普遍认同.综观美国本土学者与华人学者有关东北作家群的研究,其考察视域展现出传记批评视域、历史文化视域与性别政治视域等多重维度与复杂流变,从而体现出西方现代汉学领域在范式转换与发展态势等层面所体现出的诸种特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