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高禖”崇拜可以追溯到商代,他是中国历代官民共祭的重要神祇。“高禖”在商周时期是一种掌管生育的“自然神力”,在汉代演变为掌管生育的“神职”,任职者曾为女娲、西王母或伏羲。东汉时期,随着“高禖”的男性化进程,“高禖”逐渐脱离与其他神祇的关联,成为民众所认可的独立的神祇。汉代“高禖”图式是“高禖”神祇身份在汉代确立的依据,并以图像的方式反映了洪水过后存世的人类始祖在“高禖”指引下结合繁衍人类的原始神话,表达了民众求子祈福的愿望。  相似文献   

2.
东汉时期,西王母是民间信仰中最重要的神祇之一.她的功能也日益多元化,其中救苦救难是最重要的内容.而至魏晋南北朝时期,西王母崇拜被引入道教,成为道教神谱体系中的重要一员,其救苦救难的功能渐被观世音菩萨所取代.究其原因,首先佛教以苦立教,注重解脱,道教则以生为乐,追求长生.其次魏晋南北朝时期,佛教需要获得民众,而道教则有意去民间化.最后西王母信仰有复杂的仪式,而观世音信仰则简单易行.  相似文献   

3.
以多重证据法发掘神话背后的历史信息,探考西王母神话中两大要素与华夏史前文化大传统的渊源关系,即女神崇拜和美玉崇拜(拜物教),还原欧亚大陆史前女神文明大背景,解析夏商周三代以来地域文化兴衰更替的线索,说明玉山与玉胜形象发生的考古实物原型,揭示后起的儒家河图洛书新神话系统如何继承和改造美玉崇拜、排斥和遮蔽女神崇拜,使西王母形象被道教接纳和再造,削弱其独立女神的地位,匹配男性神祇东王公或玉皇大帝。  相似文献   

4.
西王母神话形象表现于汉代摇钱树的西王母图像艺术中,其发展经历了从“司天之厉及五残”到献天之祥瑞的演变。西王母崇拜在汉代盛行的原因,一方面是神仙和长寿思想奠定的社会心理基础,另一方面是西王母被外戚利用成为篡权者寻找政治合法性的依据。西王母在民间与官方的相互推崇中,逐渐成为全能的神灵。摇钱树枝叶和树座上刻绘的西王母图像,其隐喻意义是西王母可以给民间带来祥瑞,是带给人们长生、富贵、平安、子孙延绵等福祉的全能神。汉代对死后世界的憧憬和想象,折射出汉人积极进取、乐观豁达的社会心态。  相似文献   

5.
公元前623年渠谀(粟弋、粟特)西迁阿姆河流域。他们带去了昆仑山(以日月纹象征)及西王母崇拜。西王母译称"夜摩""西雅乌施"。得悉神就是西王母神。  相似文献   

6.
"西王母"在中国古代历史和神话中是一位重要的传说人物,有关西王母的原型形象一直是人们讨论的一个话题.本文试图根据有限的文献资料,从语义分析和语源寻绎的方法入手,对西王母的原型形象以及神话中所反映的民俗事项等进行解读.  相似文献   

7.
东岳信仰源于对泰山神崇拜,在中国有着悠久历史和多重义涵,后成为道教山岳信仰的表征之一。日本阴阳道借鉴道教东岳信仰,崇拜以"泰山府君"为首的天神地祇八百万神,把泰山府君信仰贯穿于日本各类祭祀活动中,并使原本属于阴阳道土御门家的"泰山府君祭"逐渐发展成隆重而热烈的国家祭祀。本文以阴阳道的泰山府君信仰为例,来探讨道教东岳信仰的多重义涵及其在日本的传播及影响。  相似文献   

8.
帝释从印度走进中国,成为中国民众信奉的神祇,这是佛教在中国民间广泛传播的背景下实现的,它体现了中国文化接纳外来文化的包容性格,敦煌变文中的帝释形象便集中显示了这种包容性.  相似文献   

9.
传统社会中,各行业都有自己的神祇崇拜,盐业崇拜的神祇既多且杂。清代以前,以天津为中心的长芦盐区主要供奉以盐姥、盐公盐母和詹打鱼为代表的盐业神祇。清朝以后,上至皇帝、朝廷官员,下至长芦盐商,开始对一些全国性的"水神"进行改造,赋予其佑护盐业产、销的新功能。之所以选择"水神"而非其他神祇进行改造,与天津及其所在长芦盐区地处沿海的地理位置有关,这些改造对当地民间信仰和相应酬神活动都产生了影响。  相似文献   

10.
西王母由原始神话中一位半人半兽的凶神,逐步演变成一位才华横溢、气度雍容的女神和众仙领袖,而在印度佛教中原本"威猛丈夫"的观音菩萨,传入中土后逐步演变成一位大慈大悲的女菩萨。西王母和观音菩萨形象的演变有着深层的文化根源,是华夏民众贵柔心理使然的结果。  相似文献   

11.
西王母会君是早期西王母故事的主要故事类型之一,它的文学化历程经历了三个阶段:先秦至两汉,以史籍和诸子著作中粗陈概要的形式存在;汉末至唐五代,经由仙话小说得到文学化的敷衍,并且成为文人诗文中的常见题材,标志着西王母会君故事的文学化历程得以完成;宋代以后,则罕见于通俗文学作品,在诗词和类书中成为符号化的存在,文学中的西王母会君故事在经历了汉末至唐五代的繁盛期之后转而进入衰落期。  相似文献   

12.
秦始皇泰山封禅,泰山成为他"朕"一人的天的认同、天下之君的国家认同、作为"传之无穷"的永恒的时间认同等诉求的符号表征。通过汉代人尤其是《史记》对泰山封禅的集体记忆的形塑,泰山成为一个受命于天易姓而王、天下认同、永恒不死和权力合法化的符号。  相似文献   

13.
四川是清代中国变革最深刻、最复杂的省份之一。战争、疾病、虎患、疫病等种种天灾人祸使"天府之国"原有"土著"消亡殆尽,经济、政治、文化几近摧毁。清初以来,延续百年的"湖广填四川"的移民大潮重新构建了四川人口结构和新四川的地方性文化。在外部压力和内部变革的双重作用下,清代四川民间信仰呈现出鲜明的时代特征。神祇崇祀的人格化、务实性、世俗化、商业化倾向明显,神祇来源以本土神灵为主,兼容并蓄,信仰体系的本土性与开放性同时存在。  相似文献   

14.
西王母在先秦两汉时代可谓最重要的神话人物之一,但文字文献和图像资料记载的西王母形象却截然不同,不仅体现在其信仰的社会阶层属性上,更指向图文记述差异背后特殊的思想观念和政治话语权力,这种差异以西汉哀帝时"行西王母诏筹"事件为标志,显示了政治事件对一般图文叙事传统的深度影响。  相似文献   

15.
西王母是中国神话体系中极其古老的神祗之一,闻一多先生称之为"中华民族的总先妣".有关她的原型,从汉代起,便有种种论述,或以之为怪神、女王,又或以之为国名、地名,诸说纷繁,分歧较大.从文字学的角度上分析,"戴胜"二字乃象形兼会意,反映与再现了游牧部族的生产生活状态,而"豹尾虎齿"、"蓬发戴胜"的西王母正是狩猎经济下的氏族图腾神.  相似文献   

16.
略论汉、宋铜镜纹饰中的西王母故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西王母是中国神话传说中的一个重要人物,在汉代铜镜和石画像中经常出现。宋代铜镜纹饰之中也曾有过这一形象,然而其形象塑造、故事情节均有所不同。西王母故事并非自宋代流传而来,所以人们一般都不熟悉宋镜中的西王母形象。本文试图指出这一故事的思想背景,并讨论宋以来西王母形象的变迁原因  相似文献   

17.
先秦时期 ,西王母是西方母系氏族部落首领。战国时代 ,西王母开始被神化 ,由人演化为司灾厉及五刑残杀之气的瘟神和杀神。至汉代 ,西王母又被渴望成仙的人们仙化 ,成为掌不死之药 ,能使人长生不死 ,且度人成仙的吉神。东汉后期 ,西王母被道教吸纳 ,尊为元始天尊 ,位高权重 ,得到社会上下的普遍信仰  相似文献   

18.
中国古代海神崇拜大致经历了原始图腾、海洋生物、宗教神祇、历史名人及凡人成神几个阶段。而以妈祖为代表的凡人成神逐渐成为宋以后海神的主要类型。通过列举分析诸多凡人成神的案例,阐释这一文化现象产生的历史原因和海神崇拜的实用主义。指出"妈祖式"海神集中出现于宋代,并逐渐成为以后海神崇拜的主要类型,与中国民间航海贸易的发展密切相关。凡人海神的两个主要特征成为其获祀成神的主要原因:一是来自民间家乡,二是非正常死亡。凡人海神的集体涌现,传达着一种积极的精神力量。  相似文献   

19.
汉画西王母配神图像“龙虎座”的原型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所谓的西王母打坐龙虎座图像,实际上不是什么打坐,只是表明了西王母与龙虎的一种关系而已。这就是视西王母为大母神,而左右的龙虎则象征着饮食男女的交合创世。这一图像形式直接来源于"太一.伏羲女娲交尾"图像模式,而其历史渊源则可追溯到濮阳西水坡所发现的蚌壳龙虎塑像。从美学的基本原理看,龙虎座源自于对称形式的艺术审美意识。  相似文献   

20.
汉代通西域,输入了大量西域文化,增加了文化活力,对文学产生了重大影响。全新的西域意象及神奇的西域艺术成为文人表现的兴趣。汉代人言说西域的方式,是在现实的基础之上,融合大量传说、神话,加以夸饰、想象,极大地提升了文学创造力,为文人描绘奇异国度及仙境提供了很好的条件,促进了地理博物小说的兴起。张骞等人到达传说中西王母的生活地,广泛传播了西王母传说,是爱好求仙的武帝与西王母相会的现实依据,大大丰富了西王母故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