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英国作家艾米莉·勃朗特的《呼啸山庄》一直以来都是人们研究的一部经典之作,是英国文学史上一颗璀璨的明珠,一部 奇诡而浪漫的佳作。艾米莉以男女主人公的爱恨纠葛向读者揭示了人性之复杂多变。就小说中男主人公希斯克里夫癫狂的 爱和疯狂的复仇来分析不同时期的人性体现,同时也探索小说主人公内心的世界与男女主人公爱情悲剧所带来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2.
埃米莉《呼啸山庄》中的男女主人公之间的爱恨及表现方式历来是论家的焦点。文章从认同的角度对男主人公弃儿身分的改变、男女主人公之间的离异以及作者本人对"自我"的认知进行了分析,进而指出,人被认同(社会化,符号化)是人的和男女主人公的社会必然性的主题。  相似文献   

3.
《呼啸山庄》尽管提出了人性的扭曲和复归的问题,但其最重要的贡献却在于提供了19世纪前期英国由于资本主义发展所造成的农村调敝、社会变动的景象,显示出庄园主的没落衰败,尤其是揭示了其精神的腐朽和崩溃。尽管小说运用了如象征、性格分裂等现代主义文学常用的表现手法,但它并不是一部现代主义作品,从总体构思、创作倾向和表现方法上看,它完全是一部现实主义的杰作。  相似文献   

4.
读《呼啸山庄》有一股让人透不过气来的感觉,惨淡爱情故事的背后似乎有一种狭缝生存中原始力量的嘶喊,一股穿越人性迷惘的悲剧精神,一曲震撼心灵荒原的呼啸旋律。男主人公希斯克利夫变态的复仇行为在人性扭曲与回归的爱十艮主题变奏中赋予该小说以崇高的悲剧内涵。  相似文献   

5.
艾米莉·勃朗特的《呼啸山庄》不仅以其独特的结构意识,匠心独运的人物塑造以及富于激情的描写,展示其独特的魅力。更主要是因为作者通过这部小说阐述了一个主题:只有爱才能战胜邪恶,令恶魔放下复仇的屠刀,令扭曲的人性复归。  相似文献   

6.
浅析《呼啸山庄》中希刺克厉夫的人性本质及其艺术价值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希刺克厉夫是艾米莉.勃朗特唯一部小说《呼啸山庄》的男主人公,他的复杂性格来自他的复杂生活背景和经历,这些都与艾米莉自己成长生活经历极为相似。人性的善与恶、美与丑在希刺克厉夫身上得到完美的体现,由执着地追求爱情到无情毁灭对爱的追求,由刚开始疯狂的爱的复仇到人性的复苏,在希刺克厉夫身上显得那么的自然、真切,这正是他的人格魅力所在。  相似文献   

7.
作者库切以作品《耻》分析和讨论了南非白人种族在后殖民和后隔离时代的南非社会中所遭受的人性耻辱。他们像狗一样毫无尊严地生活在南非这片土地上。尊严的丧失是人性耻辱最鲜明的体现。男主人公职业生涯的堕落和女主人公的被辱和委曲求全是本论文主要讨论的两个方面。南非的殖民主义和种族隔离制度是造成主人公尊严丧失的深刻历史根源。  相似文献   

8.
《呼啸山庄》和《贡达拉史诗》是埃米莉.勃朗特两部不同体裁的作品。虽然它们体裁不同,故事不同,可是它们实际上是同质异构,形成于不同时期,一脉相承,前后呼应。它们在主题寓意、人物塑造、情节事件、思想感情及其表达等方面有惊人的对应之处和密切的联系。它们一部是小说,一部是诗歌。它们殊途同归,异曲同工,演绎了人类情感的艰难历程。  相似文献   

9.
<呼啸山庄>中的人物约瑟夫(Joseph),是英国19世纪著名女作家艾米莉·勃朗特笔下维多利亚时期宗教形象的缩影.通过对这一人物形象的细察,可以读出作者艾米莉·勃朗特不满当时社会现实的宗教反叛思想.文章从作者对这一人物命名的用意,凭借不同叙述者的多维视角对这一人物的叙述和刻画,以及运用文学方言构建其个性等层面,对作者塑造约瑟夫这一人物的意图进行剖析,揭示小说作者创作这一人物的真正意图,即对宗教制度的厌倦与批判.  相似文献   

10.
《呼啸山庄》的女性意识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借鉴珊德拉·M·吉尔伯特和苏珊·古芭的名作《阁楼上的疯女人》中的观点,分析《呼啸山庄》中男女主人公的内心性格及其反抗,进一步揭示作者通过人物刻画所寄寓的表达自身、表达女性群体的愿望。  相似文献   

11.
《呼啸山庄》的人性复归主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呼啸山庄>的男女主人公希斯克历夫与凯瑟琳之间的关系已远远超出了一般意义上的爱情,从一开始就是凌驾于有限的时空之上的,他们实则是一个灵魂.失去对方对他们而言无异于自身的终结.但由于他们所处的特殊环境,他们间的和谐关系只有通过死亡(先是凯,后是希),由代表他们青春化身的,身上流着他们血液的哈里顿和小凯瑟琳重新建立起来.这里肉体的死亡意味着精神的再生,庄园的毁灭之后是人性的复归.  相似文献   

12.
本文就艾米莉·勃朗特的小说<呼啸山庄>在英国文坛以及世界文坛上的重要地位作了介绍.对希刺克厉夫和凯瑟琳的爱情以及希刺克厉夫的"爱-恨-复仇-人性复归"这条主线作了较为详尽的阐述.指出<呼啸山庄>是一部别具一格值得研究的小说.  相似文献   

13.
借鉴珊德拉·M·吉尔伯特和苏珊·古芭的名作<阁楼上的疯女人>中的观点,分析<呼啸山庄>中男女主人公的内心性格及其反抗,进一步揭示作者通过人物刻画所寄寓的表达自身、表达女性群体的愿望.  相似文献   

14.
本文从叙事时间、叙事人称和叙事策略三方面分析了埃米莉·勃朗特小说《呼啸山庄》的叙事特色  相似文献   

15.
爱米丽·勃朗特的小说《呼啸山庄》具有深刻的悲剧性。其悲剧性的建构是以心灵世界的冲突与和解为中心的。私人的天堂与人间的幸福、野性与文明、存在与沉沦这三个方面的冲突与和解构成了小说的悲剧性结构。冲突体现了自由与命运的对抗 ,而和解则显示了作品的博大气魄及深沉的人类意识  相似文献   

16.
由于处于不同时期的文化语境,《呼啸山庄》在中国呈现出不同的被接受程度。民国时期,由于表现出反封建专制、崇尚自由、追求爱情和教化功能的特质,而为国人所认同和接受;解放后到文革期间,由于表现出来某些与当时"一边倒"思想、左倾政治和文革理念相悖的资产阶级因素,而受到排斥和批判。改革开放后,随着多元文化的交汇和人们观念的改变,《呼啸山庄》以其异域文化的情调再次受到国人的欢迎,并在理解和接受上呈现多元化趋势。  相似文献   

17.
人称指示语是语用学的传统研究课题,也是社会语言学的研究重点之一。在文学作品中,人称指示的使用也有着重要的文体学意义。在著名的文学作品《呼啸山庄》中,人物会话中包含着丰富的人称指示的表达形式,分别实现着不同的语用功能。如人称指示的转移,体现了语用距离的调整,对于展示人物关系、表达人物情绪、推动情节发展都有着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8.
《呼啸山庄》作为女权主义文学研究的经典文本,内隐着艾米莉超前的"双性同体"意识,通过对性别二元对立论的消解与颠覆,她成功地塑造了走出山庄又返回山庄的"疯女人"希克厉,使其担负起实现女性在男权制社会无法实现梦想的使命;卡瑟琳也被描绘成"双性同体"失而复得的形象,借此批判了男权制对女性的强制性改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