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现行的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面临严峻挑战,它难以适应心理健康的专业化要求,难以应对心理健康环境的复杂性变化,难以实现心理健康教育的总目标.健康管理理念的引入,将极大弥补现行心理健康教育理念的不足,并由此推进传统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向心理健康管理模式转变.应从重"治疗"转向重"预防",从关注特殊群体到关心全体学生,从依靠单一主体到社会力量协同,实现心理健康教育的转型.  相似文献   

2.
<正>在高校教育中,创新创业教育与思政教育都是主要内容。将创新创业教育与思政教育进行有效结合,既可以提升学生的技能水平,又可以提高学生的道德品质。因此,高校应注重创新创业教育与思政教育的有效结合,不断提升教育教学水平。高校创新创业教育与思政教育有效结合的重要价值创新创业教育能够加强思政教育的有效性。开展思政教育的关键是对学生的思想品质以及价值观进行引领。思政教育有着很强的理论性以及实践性,一些教师在进行思政课程教学时,教学模式不够创新,课堂氛围不够活跃,只是向学生灌输理论知识,并未重视学生的体验,使学生对思政教育的理解不够充分。一些教师采取的教学方法较为单一,缺乏多样化,这样就难以获得良好的思政教育效果。但是如果将创新创业教育与思政教育进行结合,将部分创新创业教育内容引入思政教育中,可以使思政教育有多元化的内容。  相似文献   

3.
大学生作为社会消费中的一个特殊群体,消费呈现出炫耀性、多元性、非理性、网络化等特点,这不仅受社会消费主义影响也与大学生自身特点有关。在消费主义蔓延情况下,可以通过加强思政教育,强大内心,量入为出,必要预算,优化消费等途径实现大学生理性消费。  相似文献   

4.
我国现行的社会救助制度强调保障生活困难人群的基本生存权,从本质上来说这属于一项收入维持制度,这种救助是被动的、消极的,它忽视了受助对象的发展与自立,并不能帮助受助者脱贫。当今世界,救助制度的发展趋势,应当实现从生存型向发展型转变;在救助方式上,应该积极探索从强调给予转向强调支持,将目前较为单一的社会救助转变为多样化、分类化、差别化救助,维护受助对象的尊严,提高救助政策的针对性、有效性。  相似文献   

5.
查腾飞 《劳动世界》2013,(12):39-39
随着形势发展,创业成为学生传统就业形式的一种重要补充。创业教育也随之在高校中蓬勃开展起来。肩负着指导学生择业、就业责任的高校辅导员应该应势承担起指导学生创业的工作,正确认识创业教育与思政教育的辩证关系,有效地依托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现有体系,深化思想、追求创新,将创业教育这一愈渐重要的组成部分纳入到高校学生工作中来,实现创业教育的顺利开展,并在工作实践中着力实现学生的全面发展。  相似文献   

6.
社会立法作为民生保障的重要措施和基本路径之一,亟需在未来的社会法治实践活动中,更新立法理念,完善立法技术。要创新立法理念,实现个体本位、国家本位到社会本位的转变;重塑法律主体,实现特定双方当事人向多元主体体系的转变;再造法律关系,实现单一关系向复合关系的转向。  相似文献   

7.
随着农业生产力不断提高和工业化进程不断推进,农村剩余劳动力必然从农业转向非农产业,从农村转向城镇,这是由传统农业社会向现代工业社会过渡必须经历的过程.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是一个复杂的经济社会文化现象.  相似文献   

8.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是培养大学生走向成人和成才的重要途径,思想政治教育的成效与否对于大学生综合素养有至关重要的作用,对于整个社会人才的输送也有着不可推卸的责任.本文从管理学理论和现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切合之处分析管理学理论视角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有关启示.  相似文献   

9.
当今地方师范院校承担教学、科研、服务社会和文化传承四大功能。在大力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由研究型大学向应用型大学转轨中,要着眼于国际科技激烈竞争和国内经济结构加速调整新形势、新要求,深化教学模式改革创新,突出创造性人才培养重点,不断探索培养创造性现代专门人才的新路径。  相似文献   

10.
随着现代社会的发展,教育界也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从传统的教育方式逐渐演变成了电子教学,教师的备课笔记也逐渐被课件所取代,多媒体教学已经得到了广泛的运用,对于信息的管理与教育的发展关系日益密切。  相似文献   

11.
王冰洁 《劳动世界》2017,(32):67-68
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与高校思政教育的结合不仅是社会主义发展对于传统文化传承的要求,更是高校培养高技能和高道德的素质型人才的迫切需要.本文从优秀传统文化的价值,传统文化与思政教育结合的必要性以及结合途径三个方面展开阐述,希望对高校思政教育效果和质量的提高和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弘扬能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  相似文献   

12.
<正>近年来,高校的思政教育取得了很大的进步,进行了诸多的创新,但是仍然存在很多不足。究其原因是部分高校对思政课程的重视程度低,学生对思政活动参与度不高,对国家的政策方针路线理解不够。立德树人是高校的教育本质,而协同育人是立德树人的具体保障方式。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属于“体”“用”相连的关系,其协同育人是培养三观正确的新时代大学生的必要途径。通过思政课程和课程思政相结合,在很大程度上可以扩大思想政治教育的范围,对学生进行正确价值观的引导,从而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效率和水平。  相似文献   

13.
每一个不同的社会阶段都会存在属于其独特的主流意识心态,它在社会中的稳定性以及对社会发展的推动都起到重要作用,在当今社会的发展趋势之下,不管是国家还是世界,都在历史作为基础的条件下不断的进行着深刻的改革和变化,因此,思想政治中的主流意识形态正面对着巨大冲击,同时在教学领域当中也在面对越来越多的挑战,在思想政治课中将主渠道作用发挥到极致,这需要对其开展深入的研究。文章将思想政治课中的主流意识形态教育作为主要的研究对象,对其在当前教育中的现状以及面临的诸多挑战进行详细的分析,同时对影响主流意识形成造成一定影响的因素进行了探讨,将思想政治课中主渠道发挥出来的作用作为基础,对高职院校中思政课主流意识形态在教育中的主渠道作用进行了深入的探讨和研究。  相似文献   

14.
随着现代教学改革和教学方法的探究,我们越来越发现以往的课堂授课方法是满足不了现代的法学教育。众所周知,法学是高等教育中极其重要的一门学科,单纯的讲授教学法是无法培养出优秀的现代法学应用型人才的,想要培养出符合社会需要的法学工作者,大量实践是不可缺少的,而这些实践训练是可以穿插在我们现代法学教学进程中,其中案例教学法是我们最为推崇的。  相似文献   

15.
如何提升高等教育质量不仅是理论研究的热点,也是社会大众关注的重点。高校教师作为影响教育质量的重要因素之一,如何激发其组织公民行为进而提升教育质量成为亟需解决的现实问题。本文以职业生涯管理的主体由组织转向个人为切入点,探讨了教师自我职业生涯管理对其组织公民行为的影响,并基于社会认同理论,考察了组织信任在上述关系中的中介机制。此外,还将组织公平氛围与威权领导纳入模型,分别检验其对自我职业生涯管理发挥作用的调节效应。本文从三个时间点对我国15所高校322位一线授课教师进行了问卷调查。研究结果显示,教师进行的自我职业生涯管理与其组织公民行为正相关;组织信任在自我职业生涯管理与组织公民行为的关系中起部分中介作用;组织公平氛围调节了自我职业生涯管理对组织信任的影响;进一步地,威权领导调节了组织公平氛围的调节作用,且组织信任中介了自我职业生涯管理、组织公平氛围、威权领导三项交互与组织公民行为的关系。  相似文献   

16.
高校思政教育的核心内容是理想信念教育.多元文化背景冲击下,对于影响未申请入党大学生理想信念的相关因素及成团分析也应该受到当前高校党建工作的重视,广泛开展理想信念教育,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大学生理想信念的个性化实现及完善需要学校、社会、家庭的"正能量"整合.  相似文献   

17.
在第27个教师节来临之际,我们谨向技工学校及职业培训机构教教师致以崇高的敬意!百年大计,教育为本。教育是民族振兴、社会进步的基石,是提高国民素质、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根本途径。推动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科技是关键,人才是核心,教育是基础。  相似文献   

18.
职业技术教育偏重于理论与实践的紧密结合,即理论、实践、再理论、再实践的循环递进,使受教育者能够在有限的时间里学以致用,学用结合,从而实现受教育者与社会的无缝衔接,快速高效地向社会各领域输送复合型、创造型、技能型和实用型人才,迅速提高各领域从业人员的综合素质.因此,实践教育在职业教育中的重要性毋容置疑.可以说,实践教育就是职业院校的生存之本.  相似文献   

19.
近年来,成都市青白江区人社局紧紧围绕“民生为本、人才优先、服务群众”的工作主线,严格贯彻落实行政执法责任制,大力加强法制宣传教育,认真开展依法行政和依法治理工作,不断强化人社行政执法监督和行政执法权力监督,切实规范行政执法行为,积极化解社会矛盾纠纷,实现了部门职能从权力型向责任型转变,从单一管理型向综合服务型的转变,为推动人社事业全面发展提供了良好的法治环境。  相似文献   

20.
机会平等是现代意义上的社会公正的一项重要理念和原则。对于我国而言,机会平等是一种外来的价值理念,这种理念在改革开放的进程中逐渐被我国公民多接受和认同,但是在实践的过程中也存在着许多机会不平等的现象,因此,我国社会应该采取进一步完善体制的构建、弘扬机会平等的价值取向、大力发展教育事业等措施来推动机会平等理念在我国的传播和发展,从而最大限度地实现机会平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