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道教的“守一”实践论既是对先秦老庄道家的发展,又是推动成玄英重玄学思想建构的重要理论资源。而先秦道家与六朝道教的深度融合,开启于更早问世的《老子节解》的认识中。梳理揭示具有悠久历史传统的“守一”学说的独特精神气质,则是把握道教哲学的深刻演变的不可多得的时代坐标。  相似文献   

2.
“超越性”问题不仅是宗教学、也是哲学上的一个重大基本问题。本文试图根据我们对“超越”的一般界定, 对佛教、道教和“儒教”各自的超越方式进行了说明。佛教徒的超脱或者“超越”是一种对经验存在的超越, 作为宗教的道教与作为哲学的道家之间存在着非常清楚的宗教超越与哲学超越的界线, 而儒家则是哲学的超越, 而非宗教的超越  相似文献   

3.
“超越性”问题不仅是宗教学、也是哲学上的一个重大基本问题。本文试图根据我们对“超越”的一般界定, 对佛教、道教和“儒教”各自的超越方式进行了说明。佛教徒的超脱或者“超越”是一种对经验存在的超越, 作为宗教的道教与作为哲学的道家之间存在着非常清楚的宗教超越与哲学超越的界线, 而儒家则是哲学的超越, 而非宗教的超越  相似文献   

4.
黄老最初出现于汉代,黄老之学亦形成于汉代。西汉司马迁所著《史记》中第一次使用了黄老,司马谈《论六家之要指》中第一次使用了道家,但这些都是汉朝的学术称谓,并非指先秦已有了“黄老”或“黄老之学”,先秦既无“黄老”,亦无“道家”。因此,主张先秦已有黄老或黄老之学,或者认为先秦黄老乃道家的观点,是不够准确的。所谓先秦黄老,实际仍是老庄哲学,是以老庄哲学为基础的社会外化。  相似文献   

5.
“中国道家认知疗法”对老庄哲学身心修养模式的发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国道家认知疗法”是对老庄哲学身心修养模式的继承、扬弃和发展 ,它继承了老庄哲学中按规律办事、以社会为本位、主张和为贵的积极因素 ,扬弃了老庄哲学中摒弃知识、回归原始、避世养真的消极因素 ,并针对中国人的特点 ,运用科学的心理治疗理论进行了再创造 ,因而具有了科学性、可操作性 ,并充满时代气息 ,成为中国心理治疗本土化的有益尝试  相似文献   

6.
本文认为,老庄道家的“天人观”,是其宇宙观(“天人相分”)、认知观(“天地之道”),在价值现上的综合体现,“天人合一”可以说是一个终极性命题。文章在揭示“天人合一”而致“均衡和谐”的多重多向结构的同时,着重阐述了老庄道家由认知“真”(“天”)、践行“善”(“人”)、乃至实现“美”(“和谐”)的内在逻辑与哲学理路。  相似文献   

7.
“道法自然”的美学趣味观潘显一“道法自然”,是老子提出的哲学原则,也是贯穿道教思想的美学原则。对于道家哲学来说,“道”遵照的是事物发展变化的“自然的”规律,或者说这“自然的”规律就是“道”。道教的美学思想认为,符合“自然的”发展变化原则的就是美的,而...  相似文献   

8.
唱道情是宣扬道家思想的民间说唱艺术,是道教济世度人的教化方式,在元明时期的中国社会相当盛行.元代杂剧不乏道教题材的剧目,并有道士说唱道情的描写.而明代有关道教题材的小说,对道情说唱及道士放荡不羁形象的描写更为细致.元明时期道教注重通俗化的弘道宣教,由此促成唱道情与中国民间信仰的结合.元明时期杂剧小说中的唱道情,反映出历史上道教传播影响中国社会的一个侧面.  相似文献   

9.
林语堂向西方宣传道家文化并非以阐发老庄哲学的要义、宣传民族文化为最终目的,而是利用道家哲学中的某些因素,意图解决现代西方世界的生存困境,生存而不是学理是林语堂关注的中心,林语堂笔下的老庄思想是一种幽默、平和、和谐的“生存哲学”。林语堂尝试用老庄哲学解决现代世界由发展竞争及战争所带来的种种生存困境,使老庄哲学在现代背景下放出迷人的光彩。  相似文献   

10.
从哲学角度对道家的语言思想进行论述,阐释老庄语哲思想中的言意观,论证老庄关于“言”与“意”二元对立的哲学观点,在此基础上讨论如何结构并解构中国古代诗歌的“言意之困”,从而拓展老庄言意观的哲学和美学意义,扩展中国诗歌阐释学阐释向度。  相似文献   

11.
[提要]唱道情是道教弘道宣教的方式,渔鼓和简板是唱道情的伴奏乐器。宋代唱道情逐渐在社会上兴起,道士通过敲渔鼓说道情以警醒世人。论文通过渔鼓简板产生于宋代,民间渔鼓简板传说的仙道意蕴,文学作品中所见道士的渔鼓简板,唱道情的演唱方式及道家色彩的考察,揭示渔鼓道情的道家特色与弘道功能。指出元明清时期道教注重在民间社会弘道,渔鼓道情渐成为流播中国各地的民间演唱艺术。  相似文献   

12.
儒道两家是中国传统文化和传统哲学的主干 ,共同成为构筑传统文化大厦的基石。自 2 0世纪 80年代以来 ,对老庄哲学的研究 ,一直是学术界关注的“热点”领域 ,取得了丰硕的成果和重大的学术进展 ,成绩喜人。但是 ,从道家哲学研究的历史和现状看 ,尚有未涉足的方面 ,也有其关注不够或忽视之处 ,如对道教生命观的研究就是一个薄弱的环节。令人可喜的是近几年来 ,学术界开始关注道家的生命观问题 ,但还未见有全面而系统地研究道家生命观的学术专著。近日由人民出版社出版的安徽大学哲学系教授李霞的《生死智慧———道家生命观研究》一书是道家…  相似文献   

13.
老子道家以其对宇宙人生的独特思考和富有魅力的人生哲学而得以绵延不绝并成为中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道家效法自然以实现人生超越的思想是道教全部理论和实践的哲学基础及最根本的指导思想.事实上,魏晋玄学以后,道家之学主要地就是通过道教而得以延续并发展的。道教利用并神化老子和老子之道,其渲染的“老子化胡说”,从一个侧面反映了道教与佛教关系的复杂性及其对道教发展的影响,也表现出了中外文化交流中传统文化的一种心态,它的最早提出,具有将外来佛教纳入华夏文化系统之中的意义,这与华夏民族历史地形成的自我中心论和大一统观及其在文化观上的表现——华夏文化正统论有关。  相似文献   

14.
论唐代道教对唐代文化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道教是中国本土宗教,在中国传统文化中扮演了重要角色。道教发展到唐代,由于老庄思想的介入而发生了显著变化──道家哲学成为道教思想支柱;轻方仙道术,重心性双修;道教全民化。唐代道教渗透于唐代文化各方面。本文拟从唐人的文化心理意识、审美情趣和唐代的文学、艺术、民俗、科技诸方面探讨唐代道教对唐代文化的影响及唐文化的道教特征,说明唐代道教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具有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5.
丘处机养生思想略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追求长生是道家道教文化的古老传统。先秦老庄就已经提出以精神超越为主、以形神合一为归的养生理论,早期道教虽然以老庄思想为理论渊源,但与老庄相比,却更重视肉体长生。全真道否定了肉体可以长生的思想,提出了“全真而仙”的超越理念。但“全真而仙”的超越理念,却使全真道在养生与成仙之间产生了理论矛盾。为了解决这一矛盾,丘处机开始重视养生,并提出了顺任自然、清心寡欲、炼养合一、德养结合的养生思想,从而又把成仙与养生统一了起来。  相似文献   

16.
中国诗学精神的诞生,大多脱离不了道家哲学的影响。道家虽本无意于今日所谓文学艺术,但其妙契艺境的思想观念却给后世的文艺家以无穷的启发。老庄哲学境域中的道器观、形神观、有无观,为中国文学艺术的审美趋向开拓了特有的思维方式,“无迹而神”的诗学形神观便是受惠于此种思维而逐渐培植起来的一种审美经验。  相似文献   

17.
道家是哲学而非神学,它之所以被道教依附上,有其內在的神学基质。道家以“道”为宇宙本体是道教“体道成仙”的终极依据,成为道教最高的神学哲学范畴;道家的养生理论建立在独特的人体结构理论基础上,成为道教修炼道术的学理源头;道家还是神仙意象的最早创造者,这一意象为后起的道教直接取资。道家被神学化的历程,同时鲜明地体现在仙道诗中。  相似文献   

18.
魏晋隋唐时期是道教得以发展和达到兴盛的重要时期。这一时期的道教仍以老庄道论为本 ,同时又结合儒学、融合佛学 ,形成了独特的理论 ,使道教哲学得到长足的发展。从魏晋道教哲学思想体系的建立到隋唐道教“重玄学”体系的形成 ,可以看到道教哲学在发展中所具有的时代性和包容性  相似文献   

19.
《云笈七籖》成书于北宋真宗年间,其中丰富的心性思想能够呈现此前道教心性学发展的概貌.道教心性学主要涉及性、心、神、情等范畴,与道家思想关联甚密,同时也得益于儒家与佛教心性理论的影响,并反过来深刻影响了儒家与佛教思想的发展.总的来说,道教心性学的发展成熟是伴随瓦解“道”的外在至上性与张扬“心”的自主性之过程逐步实现的.  相似文献   

20.
《文心雕龙》文学批评思想体系的建构过程一直是“龙学”研究的重要问题。刘勰的文学思想立足于儒家,同时兼收并蓄,吸纳了子学中的思想精华,尤其是道家的思想。先秦时期以老庄为代表的道家思想对刘勰浸润至深,为刘勰建构文学批评体系提供了重要的思想资源。刘勰的文学本质论、创作论与审美论背后都有对老庄思想的吸收,刘勰在“折衷”的学术态度之下,对道家思想进行了转化与改造,从而拓展了其文学思想的哲学深度。从子学的视域下重新梳理刘勰与道家思想的关系,不仅能够让我们看清刘勰思想的理论谱系,也能重估道家思想在古代文艺理论中的价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