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略论历史发展的动力问题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在阶级社会里,历史发展的动力是什么?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对这个问题有过许多论述。马克思、恩格斯明确指出:“阶级斗争……是历史的直接动力”。(马克思、恩格斯:《致奥·倍倍尔、威·李卜克内西、威·白拉格等人》)列宁也明确指出:“阶级斗争是历史唯一的实际动力。”(列宁:《再论杜马内阁》)毛泽东同志也指出:“阶级斗争,一些阶级胜利了,一些阶级消灭了。这就是历史,这就是几千年的文明史。”(毛泽东:《丢掉幻  相似文献   

2.
列宁的《哲学笔记》一书是众所周知的,但是列宁还有一本“哲学笔记”许多人却不了解,这就是他阅读《马克思和恩格斯通信集》一书所作的笔记。 1913年9月,四卷本的《马克思和恩格斯通信集》在德国出版。书中共收有马克思和恩格斯两人之间的信1,836件。列宁在该书出版后的两三个月内就把它读完了,并在阅读时作了许多笔记。1959年苏联以《〈马克思和恩格斯通信集(1844—1883)〉提要》的书名,将这些笔记出版。近年已有中译本印行。  相似文献   

3.
恩格斯究竟何时第一次使用“历史唯物主义”这一术语?“历史唯物主义”的实质是什么?贺彦波同志在《历史唯物主义一词小考》(见《江汉论坛》1983年第6期)中提出了自己的看法,读后给人以启发。但其中有些问题值得商榷。苏联学者巴加图利亚在《马克思的第一个伟大发现》中认为,“历史唯物主义”术语首次出现在1890年9月21日恩格斯致约·布洛赫的信中。贺文也持这种观点。然而,仅就我所接触到的材料来看,“历史唯物主义”术语第一次出现是在1890年8月5日恩格斯致康·施米特的信中。恩格斯指出:德  相似文献   

4.
读了石向实同志的《列宁感觉理论与感觉心理学》一文,觉得有必要对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的一些重要问题,特别是如何理解列宁《唯物主义和经验批判主义》中的反映论思想,提出一些看法,与石向实同志商榷。《石文》的要义在于阐述感觉理论与反映论的关系及列宁感觉理论对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的贡献,从而进一步说明《唯批》中反映论的辩证唯物主义性质。这是富有意义的。但要做好这项工作,首先要弄清楚反映论的内涵,它与感觉论、认识论的关系。  相似文献   

5.
毛泽东同志创立了“矛盾精髓说” 列宁指出:“可以把辩证法简要地确定为关于对立面的统一的学说。这样就会抓住辩证法的核心,可是这需要说明和发挥。” 列宁这样提出问题,是鉴于马克思没有留下大写的“逻辑”,只留下了《资本论》的“逻辑”。他有志对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的唯物辩证法,加以“说明和发挥”。但是,他也只是留下了《帝国主义论》的“逻辑”,也没有来得及在《哲学笔记》的基础上完成大写的“逻辑”,  相似文献   

6.
真理的实践标准是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的基础。列宁说:“马克思在1845年,恩格斯在1888年和1892年都把实践标准作为唯物主义认识论的基础。”(《列宁全集》第14卷第129页)马克思、恩格斯在半个世纪里始终坚持实践是检验真理的标准。列宁、毛主席一贯强调这个马克思主义的基本观点。但是,林彪、“四人帮”根本否认真理的实践标准。张春桥胡说什么:“思想上正确与错误,决定于理论。”(1975年3月1日讲话)完全颠倒了理论和实  相似文献   

7.
“感性(参见费尔巴哈)必须是一切科学的基础”。这是马克思在1844年初创自己的哲学理论大厦时写下的一句名言。次年,马克思撰成了《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创建了实践的唯物主义,其中包括在实践论的认识论中,坚持唯物论的反映论。马恩逝世以后,“西方马克思主义”从唯心主义倾向出发,硬要把马克思主义的实践论曲解成排斥反映论的东西。①列宁和毛泽东同志,生前对曾对于此种曲解和误解,作过论争,并以自己光辉的马克思主义实践论,对科学认识论作出了巨大贡献。  相似文献   

8.
一九八○年五月十二日,王若水同志在《光明日报》上发表了《实践的目的是衡量实践成败的标准》一文,阐述了他对于“用什么标准去衡量实践的成功或失败”问题的基本看法。今年二月十二日,王若水同志又以《认识论不要忘掉了人》为题(此文见  相似文献   

9.
列宁在1908年撰写的《唯物主义与经验批判主义》一书,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认识论思想,并确立了认识论在马克思主义哲学中的地位.但是,围绕着该书的评价问题,多年来在国际上一直存在着不同意见.近年来,指责、歪曲、否定列宁反映论,否定列宁主义,尤其成为一种国际思潮.一些人指责该书贯彻的反映论思想是“背叛”和“逆转”了马克思主义认识论,是直观反映论;他们把马克思的《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同《唯物主义与经验  相似文献   

10.
今年8月5日是恩格斯逝世九十周年纪念日。在马克思之后“恩格斯是整个文明世界中最卓越的学者和现代无产阶级的导师。”(列宁)马克思、恩格斯的名字不可分离地连在一起是天经地义的。他们之间深厚诚笃的革命友谊,亲密无间的学术台作,伟大无私的相互帮助是无以伦比的,是和他们一生的革命活动凝结在一起的。在恩格斯逝世纪念日,我谨将恩格斯对马克思的《资本论》的伟大贡献作一初步的整理、研究,从中我深受教育和启迪。  相似文献   

11.
廖盖隆同志在《理论信息报》(1988、3、14)著文认为,恩格斯在其1884年所写的《家庭、私有制和国家的起源》一书中,提出了“同马克思及自己类似观点相违背的笼统认为‘国家的消失’(或消亡)的著名论断”,认为这是恩格斯在国家问题上的失误。对廖老的这种观点,笔者不敢苟同。恩格斯在《家庭、私有制和国家的起源》中写道:“随着阶级的消失,国家也不可避免地要消失。以生产者自由平等的联合体作为基础的,按新方式来组织生产的社会,将把全部国家机器放到它  相似文献   

12.
该书是国家社会科学基金资助项目“列宁的认识论与现时代”的最终研究成果,由新疆大学政治系教授蔡灿津负责完成。1989年由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出版。该书是研究列宁《唯物主义和经验批判主义》的认识论思想的学术专著。作者认为,列宁的《唯物主义和经验批判主义》是一部完整的马克思主义认识论著作,它是马克思、恩格斯的认识论思想的进一步系统化的总结和发挥,列宁的认识论思想,是以哲学基本问题为主导线索,以实践为基础的辩证唯物主义的反映论Z认识的本质是反映,反映的基础是实践,反映的特点是具有能动性。该书主要内容在《…  相似文献   

13.
<正> 由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近代史研究所,世界史研究所、北京大学、中国人民大学、山东大学等13个单位联合举办的1988年全国史学理论讨论会,于7月18日至22日在烟台召开。会议主要讨论了马克思主义的社会形态理论问题。(一) 关于经典作家的社会形态思想。首先,与会者讨论了五种社会形态的思想到底是谁先提出的。有人认为是马克思,有人认为是恩格斯;也有人认为是列宁。还有相当一部分同志认为,五种社会形态的思想不是马克思的,马克思在《<政治经济学批判>序言》中关于社会形态演进的思想,主要是就西欧的历史经验事实而言的,五种社会形态说是斯大林的思想。  相似文献   

14.
江泽民同志指出:“文艺界的同志要认真地学习马克思、恩格斯、列宁的文艺论著,特别是要认真地学习毛泽东同志的《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和邓小平同志《在中国文学艺术工作者第四次代表大会上的祝词》。这两篇讲话,集中体现着我们党的文艺思想、文艺路线、文艺方针,是我们党对马克思主  相似文献   

15.
长期以来,“一分为二”被认为是对立统一规律的最精确的表述,几乎成了定论。然而,真是这样的吗?为了弄清这个问题,我们首先看看列宁和毛泽东同志是怎样论述对立统一规律的,毛泽东同志所讲的“一分为二”的确切含义是什么,最后再看看林彪、“四人帮”在“一分为二”问题上造成的混乱及其危害。一九一四年,列宁在《黑格尔“逻辑学”一书摘要》中写道:“可以把辩证法简要地确定为关于对立面的统一的学说。这样就会抓住辩证法的核心,可是这需要说明和发挥。”(《列宁全集》第38卷,第240页)列宁的这一论述,是对立统一规律提出的直接来源。列宁在马克思和恩格斯的基础上,把对立统一规律确定为辩证法的核心。指出“辩汪法  相似文献   

16.
马克思、恩格斯心目中的“交际方式”或“交往方式”包括两个方面的含义:一是指物质生产关系,二是指精神交际的方式、类型。这个概念最初是马克思、恩格斯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一书中提出来的。他们把生产关系的内容贯穿其中,还使用了“市民社会”、“私有关系”、“交往形式”,“交往关系”和其他一些术语。同时又提出了“精神交往”这个概念。后来,马克思在《资本论》、《经济学手稿(1857——1858年)》,恩格斯在《论<住宅问题>》等著作中又进一步发挥了这一思想。列宁在早期著作中也赋予“精神交往”以重大意义。但我国学术界对此研究尚不多。本文旨在从精神生产与精神交际辩证关系中,划分出“精神交际”的几种类型。  相似文献   

17.
对于金圣叹的评价,一九六二年我写过《从“哭庙案”看金圣叹》(《光明日报》三月二十四日)和《也谈金圣叹》(《文汇报》十月十六日)两文。以后,公盾同志即在《不要美化封建反动文人》(《新建设》一九六三年七月)中对我加以指责。这篇文章  相似文献   

18.
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从马克思、恩格斯到列宁、毛泽东、邓小平有着一贯的经济学哲学传统。马克思、恩格斯的哲学和经济学高度融合的代表作是马克思的《资本论》。马克思、恩格斯事业的继承者列宁、毛泽东、邓小平,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大大弘扬了这一经济学哲学传统。  相似文献   

19.
有人说,黑格尔哲学从马克思、恩格斯、列宁到现在,已经作过了多遍深入研究了,要找出什么新东西已不容易了。 但是当你认真翻阅一下王树人同志新近出版的专著《思辨哲学新探》(人民出版社1985年出版。以下简称《新探》)以后,就会明白这种说法未必正确。  相似文献   

20.
<正> 朱光潜先生在《上层建筑和意识形态之间关系的质疑》(以下简称《质疑》)和修订本《西方美学史·序论》等文章中提出,关于上层建筑和意识形态的关系,过去有三种不同的提法,“第一种提法就是马克思、恩格斯和列宁在上引三段话(指马克思在《政治经济学批判·序言》、恩格斯一八九○年九月二一〔——二二〕日致约·布洛赫的信和列宁在《马克思主义的三个来源和三个组成部分》里阐明历史唯物主义的三段话——引者)里的提法,即上层建筑竖立在经济基础上而意识形态与经济基础相适应,与意识形态平行,但上层建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