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正在上世纪80年代,中国现代文学研究曾是一门显学。研究者的目光总能经由文学聚焦现实问题,故而能在社会上产生广泛的思想呼应。进入90年代后,由于社会的分化与价值多元取向,现代文学研究开始显得"相对平静,甚至给人以沉寂感"~①。现代文学研究在日益学术化的同时,思想的分量却在逐步退减。学术突显,思想淡出,虽是大趋势,但依然不乏一批在学术理性中坚守人文情怀的学者。他们把自己的现实体验与文学感受融为一体,以新的方  相似文献   

2.
为了加强中外文学的交流与沟通,推进中国文学和文化的蓬勃发展,北京大学外国语学院世界文学研究所与《文艺报》于2004年11月26日-28日联合举办了首届“世界文学与中国现当代文学”研讨会。全国各高等院校、研究机构和新闻出版单位的近百名专家、学者以及多位当代著名作家出席了研讨会。  相似文献   

3.
随着文艺政策的引导、消费文化的兴起,中国当代文学自20世纪90年代以后,文学资源的建设开始向市场化转型,并且开始了文学资本的运作。从宏观的"当代文学资源"建设层面上看,当代作家文学馆(纪念馆)作为文学资源中的延伸产品,无疑是文化资本运作的举措之一。当然,如何使当代作家文学馆(纪念馆)作为公共空间和社会文化平台,进一步服务文化建设,并在资本运作过程中,进一步丰富当代文学资源,是需要进一步研究和实践的课题。  相似文献   

4.
在全球化的语境下,中国当代文学的对外传播应担负起建构中国形象的历史使命。总结当代文学对中国形象的正面影响和负面效应,中国形象的重构和推介策略应为:做好选题策划,重构中国形象,突破翻译模式,拓宽传播渠道,使当代文学更有尊严地走向世界。  相似文献   

5.
在毛泽东文艺思想与中国当代文学的发生之间,毛泽东文艺思想为当代文学提供了理论方向和实践依据,影响并生成了以文学工具论和作家改造论为中心的文学意识形态观,强调文学批评的"思想倾向"和文学斗争,借助中国当代文学体制而成为文学政策.  相似文献   

6.
中国现当代文学理论之意识形态说批判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国现当代文学理论中之意识形态说经历了三个大的发展阶段,意识形态与文学亦相应构成等同与消解、决定与从属、主导与结合的不同关系形态.文学意识形态说有特定的政治(阶级)内涵,长期被视为文学本质,是中国现当代文学理论的思想理论基础和逻辑起点.文学的意识形态属性被人为强行提升为本质,违背了马恩相关论述的原意,在思维方式和理论逻辑上都是错误的,也给文学理论上的诸多问题带来一系列重大偏误.  相似文献   

7.
在中华民族文化圈的构建过程中,各类文化的共存既反映出中华民族大文化的发展生态,又昭示着中华民族太文化的发展方向,所以它们之间的相互关系一直颇耐人寻味.以扎西达娃为代表的西藏作家的创作,不仅最大限度地反映了藏族藏地藏文化的丰富特质,更在一定程度上体现出边缘文化与主流文化在文学创作领域里的关联和影响,这恰是这些作家及其创作之于中国当代文学,乃至整个当代文化的意义所在.  相似文献   

8.
1990年代以来,中国文学的自主性遭到了政治逻辑和市场逻辑两方面的制约,迫切需要重新建构.这样的建构,应该注意三方面的问题:一是在具体的文学实践中,具有较高自主性能力的文学权威必须自觉构建自主性的文学圈子,并在其中捍卫与贯彻文学的自主性;二是具有重要影响力的文学权威和文学圈子必须自主性地积极介入文学出版,同时把非理性的文学大众改造成具有理性意识的"文学公众";三是文学知识分子必须自主性地介入社会以实现自己的自主性价值.  相似文献   

9.
1994年10月13日,日本当代著名小说家大江健三郎获得诺贝尔文学奖,这是偶然性与必然性的结果。大江健三郎广泛借鉴西方文学经验,在他自己创造的想象的世界里,努力发掘个人的体验,以独特的文体,成功地描绘出人类共同的追求。从大江文学看诺贝尔文学奖,我们也许会为困惑的中国当代文学找到一些答案。  相似文献   

10.
在1985年那个火爆的"方法年",钱理群等三人提出"二十世纪中国文学"的概念,倡导用一种整体思维去打通近、现、当代三个时期的文学史.这一概念提出一种崭新的治史思路,立即在学界引起广泛而热烈的反响,随后作为呼应的"中国新文学整体观"、"重写文学史"等命题相继出台,形成文学研究领域的一大热点问题.奇怪的是,二十多年过去了,尽管倡导的热度不减,却似乎没有产生一部真正的"二十世纪中国文学史".  相似文献   

11.
本文从后结构主义的独特视角对我国当代青春文学进行了解读。第一部分共时性与历时性的双重在场说明了当代青春文学产生的背景和原因;第二部分平等的对话与互动分析了当代青春文学畅销的缘由;第三部分自反性的回归剖析了后结构主义对我国当代青春文学发展能提供的有益借鉴。  相似文献   

12.
朦胧诗奠定了接受西方"语言学转向"思想的文学基础,20世纪西方哲学思想界的泛语言化氛围中的三条脉络,与重新发现的中国传统语言观一起,对当代诗歌产生了重要影响。当代诗人在写作中直接与语言搏斗,把语言的媒介性提升为发明性,直至建立一种语言的发现观,表明当代诗歌已经完成语言工具论向本体论的转变。语言本体论的要义在于语言与人的循环关系,而当代诗歌中的语言有"他性的自主"倾向,表现为"语言的历险",一方面创造出新的具有延展性或多维的映射性的隐喻形式,一方面也暴露出当代诗歌内在的虚弱,由此产生的诗歌"虚无化"应当警惕。  相似文献   

13.
现当代文学视野中的"农民工"形象及叙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现代商品经济冲击下,中国近代以来造成的城乡二元对立、旧有的乡村自然经济和生活方式日益遭到瓦解,迫使农民离开土地和乡村到城市谋生,这种社会现象引起文学的关注.从五四到30年代,出现描写农民背井离乡到城市谋生的作品,这些作品从经济、社会动荡和民族与阶级压迫的角度探究农民离乡的原因,叙写他们的城市遭际和心路历程.抗战爆发使描写乡村破败和农民被迫进城的文学暂时中断.建国后的30年里,严格的户籍身份制度和社会管柬,堵塞了农民进城的道路.20世纪80年代后户籍制度的松弛、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和农村经济与社会的边缘与贫穷,使大批农民以民工的身份大量涌入城市谋生,他们是城市生活方式和文明的追求者、城市建设和社会需要的劳动力,又是城市的底层和牺牲者.当下文学对作为城市外来者的农民工进行了大规模的描写,形成了独特的人物形象系列,成为值得关注的文学现象.  相似文献   

14.
对延安文学的历史价值和当下价值进行了阐述,认为其文学形态在不同历史时期均发挥着特有的价值作用;其历史价值主要表现在承载了更多的政治使命、使精英文化语态更为深刻地转向了大众文化语态两个方面,而延安文学的农民文化、民族性、民间性的特征,正是当今文化所缺失的;延安文化与陕西文化相比较,其精神内核和价值理念是一脉相承的,延安文学对陕西文学及当代文化的建构和反思具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5.
中国文学理论的民族性与现代性是一个问题的两个方面。在现代化进程中,首先要考虑民族性的问题,要在吸取他者有益成分进行自我改造的同时,从传统和现实中发掘出自己的本质属性。要从文学观念、文学理论发展的历史和与其他民族文学理论平等地交流和共在空间的角度,处理好古今中外各因素的关系,以确立自己的文化身份。其中有三个问题值得我们反思:一是民族性的稳定性和变革性所表现出来的历史轨迹,二是民族性与"中和"观念的关系,三是民族化与全球化语境中个性与共性的关系即自我身份的重建。  相似文献   

16.
历史进入现代,传统家庭结构中微妙而又重要的婆媳关系开始进入新文学写作者的视野,出现了大量描写婆媳关系的作品——虽然数量不少,但直接、集中表现婆媳关系的作品并不很多,优秀作品更少。不仅如此,研究婆媳关系的专著和文章更少——大多是对具体作品中婆媳关系的分析,这和婆媳关系在家庭和社会的重要意义及在文学史上所占数量是不相符的。  相似文献   

17.
在当代中国文学领域,贾平凹以其殷实足量的作品和超透支写作姿态,不仅赢得了自身应有的文学席位,与此同时也为20世纪后中国文学新的生长点的繁荣、鲜活倍增了无限的厚重质彩.因此,基于世纪文学史识视域和史学格局的建构,就有必要思考贾平凹当代中国文学高度问题①.笔者以为其话题涵旨有三:一是不可逾越的"贾平凹文学事实"--30年文学书写与160部书的置换关系,一代不断前行的富有绿色生命意识的文学独行侠.二是不懈激活文坛的"贾平凹文学现象"--创作数量与文学史精神的始终暗合,创作质量与艺术至境的长效撞击和通达,一种关注民生的大境界正气写作.三是原在的杂学艺术观与文本潜在的文化学图式--"五大文化系脉"、"六大文化层面"的美学典本.这些是贾平凹先于他者,高于他者,引领文学的珍品别裁,是他确立当代中国文学高度的支撑所在.  相似文献   

18.
19.
当代重庆文学合法化身份的取得是在直辖以后,而空间的地域性与作家身份的地域性是认识和研究当代重庆文学的重要前提。当代重庆文学迫切需要全国性的认同。这种全国性认同主要包括两方面的内容,即学术的全国性认同和受众的全国性认同。本文认为,当代重庆文学要能在中国文学的版图中凸现出全国性的所指,主要有四种方法:第一,地域性体验的全国性认同;第二,进入全国性的传播体制;第三,加强学术评价与文学创作的良性循环;第四,制造新的学术话语。  相似文献   

20.
论文通过对中国当代作家接受美国文学影响历程的勾勒,揭示了美国文化中尊重个性、尊重成功的精神对于中国当代文学气质的塑造,同时也发现了中国作家在接受美国文学中不同风格的作家影响时有所选择的时代因素与个性立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