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正>今天我和大家一起参加涂又光先生的追思会,以表达我对先生的哀思。涂先生的去世,是华中科技大学的重大损失,也是中国文化界的重大损失。我和涂先生接触很少,当校长之后,以官方身份拜见或到医院看望过几次,但从未真正地请教过先生。这是我的过错,也是我个人终身的遗憾。涂先  相似文献   

2.
<正>尊敬的姚明先生、各位校董、各位嘉宾、老师们、同学们:每年参加毕业典礼,感受你们壮志满怀的兴奋,我总是觉得自己很有福气,谢谢你们和我分享人生这重要时刻。大家今天毕业了,四年努力,是时候给自己一些掌声。是时候给爱你们,为你们付出的父母、老师们热烈感谢的掌声。  相似文献   

3.
前不久,中国城市研究院李津逵老师邀我参加城市思想者论坛,主讲嘉宾是资中筠先生。我真正领略了能被称为“先生”的一位女士的大家风采,80多岁的高龄,18岁的柔和语调,讲述了一个魔鬼的来世今生。这魔鬼名字叫阿道夫·希特勒。听完演讲后,我就开始展开对希特勒的调查。这一调查,才发现这家伙是个天才,他硬是创建了一个品牌——纳粹德国。  相似文献   

4.
现代教育是人的全面教育,即人的全面的素质教育。《面向21世纪教育振兴行动计划》提出:“整体推进素质教育,全面提高国民素质和民族创新能力。”这正是我们创办本刊的根本目的。因杨叔子先生一向有此倡导,故我们在创刊之初,即慕名向从未谋面的中国科学院院士、机械工程专家、教育家杨叔子先生盛约大作。蒙先生厚爱,百忙中拨冗,为我们这名不见经传的初创之刊专撰了《人文教育:情感、责任感、价值观》一文,为“全面推进素质教育”鼓与呼。八年之后,2006年12月,我们借参加在华中科技大学召开的“第三届全国电子网络编辑与数字出版传媒研讨会”之机,专门登门拜访了杨叔子先生,向他表示衷心的感谢。杨叔子先生在知悉我刊这些年的努力和进步后,非常高兴,欣然将他在2005年写就的至今尚未发表的《人是为别人而生存的》一文惠赐我刊。有着深厚人文素养的科学家杨叔子先生认为:科学与人文的结合造就了伟大的科学家和思想家爱因斯坦,爱因斯坦的一生是为“别人”的利益而不懈追求和奋斗的一生。爱因斯坦的思想与中国传统文化所倡导的“允执阙中”、“致中和”曲异而理同,即只有“人为别人而生存”,才有社会的和谐,才有社会的进步。因此,在科学技术高度发展的今天,在我们国家处于伟大的发展时期,更应该强调道德教育和素质教育,更应该注重人的全面发展。我们相信,先生对素质教育的精辟观点和论述,必将对当今高校加强大学生思想、素质教育起到重要的推动作用。  相似文献   

5.
屈指算来 ,我倾心于陶渊明已经有十五个年头了。一九八五年夏参加江西九江陶渊明研究座谈会 ,写出了第一篇有关陶渊明的论文。会议期间 ,眺望云蒸霞蔚的庐山 ,寻访诗人故里 ,拜谒渊明之墓 ,那五柳先生任真自得、超凡脱俗的形象 ,似乎就在眼前 ,让人感到特别亲切。从此 ,陶渊明成为我最亲切朋友 ,他的诗文似清洌芳香的醇酒 ,让我含英咀华 ,沉潜其中。从八十年代后期开始 ,我花了七八年时间 ,撰写《陶渊明集校笺》。一九九六年 ,该书由上海古籍出版社出版。在这本书里 ,对《陶渊明集》中的异文、注释 ,以及陶学研究中存在的问题 ,提出了自己的…  相似文献   

6.
略谈陈寅恪先生的治史方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陈寅恪先生于1968年10月7日逝世。粉碎“四人帮”以后,国内学术杂志上发表了历史研究者撰写的记述寅恪先生治学的文章多篇。我也曾写过三篇小文,陈述我对寅恪先生治史方法的理解与体会。现在重读自己的旧文,很不满意。我从寅恪先生受业多年,读先生书,但却不足以知先生之学。这几年反复研读先生的书,并以先生之学来教导学生,对先生的学风和治史方法似乎理解更多一些,写出这篇小文,请读者指教。  相似文献   

7.
<正>《西北大学学报》"大家学术随笔"约我为专栏撰稿,受邀高兴之余,又有些犹豫。自己虽然在《孙子兵法》、中国思想史和中国军事史等领域研究多年,但是的确不敢罔称"大家",思考再三,决定还是从我学术起步的地方写起,对杨向奎先生和田昌五先生两位史学大家的学术、做事为人等进行一些回顾。1986年6月4日凌晨3时许,我和师兄王晓毅尚在梦乡之中,被一阵急促的敲门声猛然惊醒,矇矇眬眬中打开门,见到的是住在隔壁的于化民师兄,他满脸悲戚地告诉我和晓毅一个非常不幸的消息,我  相似文献   

8.
一九九七年秋末,正是枫叶泛红的时候,我和我的妹妹应武汉音乐学院的邀请,去江城参加了"纪念黄海怀先生逝世卅周年及黄海怀二胡艺术研讨会"。当年与会的人,除了主办单位的领导,还有来自全国各地从事音乐艺术和二胡教学的专家、教授。在研讨会上,他们讨论了二胡艺术的现状,也展望了二胡艺术未来发展的路子。对海怀的两个成名之作——《赛马》和《江河水》作了高度的评价,还对海怀  相似文献   

9.
梁东平 《社区》2011,(13):47-47
我是一名普通的大学生社工,2009年7月,我来到北京市海淀区花园路街道,被分配到牡丹西里社区工作。可能在大家看来,一个小社区,无论它的辖区有几千平方米,还是它居住着几千上万人,都没有办法和“大”联系起来,这也正是我还没有成为一名社区工作者之前的想法。但是在参加工作一年半之后,我的看法彻底改变了。  相似文献   

10.
卵白釉瓷年代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1980年,英国前驻华大使,著名的古陶瓷学者约翰·艾迪斯(J·M·Addis)先生访问中国,在景德镇发表演说,就卵白釉瓷提出了许多发人深省的问题,他向中国古陶瓷研究者表示:“我们现在还不了解最早的枢府窑制品在什么时期生产的?如果大家能在这方面提供有关资料和情况,能帮助对枢府制品进行确切断代的话,我们很感激。”①在他演讲的启迪下,我开始注意这方面的资料。1982年11月在上海举行国际古陶瓷讨论会,会议期间,艾迪斯先生来上海博物馆参观,由我的老师汪庆正先生介绍,我见到了艾迪斯先生,可惜当时由于时间仓促,未能有机会向他请教。想不到艾迪斯先生回国后不久,竟与世长辞。中国古陶瓷学界从此失去了一位忠实的朋友。现写成拙作《卵白釉瓷年代考》,谨以此表示一个中国后学者的悼念之情。  相似文献   

11.
一、从孔乙己的命名,领略鲁迅的“大家风度”鲁迅生前的挚友孙伏园先生曾经说过:“我曾问过鲁迅先生,其中(《呐喊》)哪一篇最好,他说他最喜欢《孔乙己》,所以已经译成了外文。我问他的好处。他说能于寥寥数页之中,将社会对于苦人的冷淡,不慌不忙地描写出来,讽刺又不很显露,有大家的风度。”(《关于鲁迅先生》)这可视为把握本篇美学价值的肯綮。《孔乙己》堪称鲁迅的得意之作;  相似文献   

12.
1991年,我陷入很深的麻烦之中——足足欠了银行几十亿美元。一天,秘书告诉我:"唐纳德先生,今晚您有—个银行家的会议要参加。"这是—个半正式晚宴,我以前经常参加。但是,在你处境不佳时,你不会像在事业兴旺时那样,  相似文献   

13.
写自己真难。和一些人比起来,总觉得自己太微不足道,实在汗颜无地;可是在一些具体的小问题上,有时也颇有井天之见,而且很自信,敢坚持己见。这两种思想我全有,所以要我写自己真难。我1931年北京师范大学中文系毕业,1930年考入北京大学国学研究所,导师是陈垣先生,当时我研究的是《史记》。那时这两校的教师,真说  相似文献   

14.
1998年10月17日南京大学内,一位在中国被授予名誉博士学位的美国人与一位在美国被授予名誉博士学位的中国人手握在了一起。闪烁的照相机和摄像机把这一幕变成了永恒。照片展示了那一刻的聚焦人物:前者是美国前总统布什先生,后者是一项“香港之最”的创造者、香港青年实业家林健忠先生。 林博士为何出现在南大授予布什名誉博士学位的仪式上?1999年11月12日,我踏进母校,南大发展委员会叶俊副主任和张士朗秘书长的介绍把我吸引住了。林博士把自己当作南大一员的动人故事。如一个个大特写镜头扑面而来。  相似文献   

15.
记得去年的这个时候,临近毕业,同学们个个匆匆忙忙。他们心里明白,前途和命运都掌握在自己的手里。一年转瞬即逝,大家离开了共同生活3年的校园。每个人依旧匆匆,匆忙地起床,匆忙地赶车,匆忙地工作,匆忙地回家。“外面的世界很精彩,外面的世界也很无奈。”我不禁问自己:“这一年里我到底收获了些什么呢?”参加了同学聚会后回到公司,我直接去了  相似文献   

16.
王易风先生离开我们已一年有余了,但他的音容和教导,常常在我脑海中萦回,正应了古诗所说:心中藏之,何日忘之!”我与王易风先生相识在上个世纪70年代初。1972年,我走出大学校门,到刚刚组建的吕梁地区文教办公室工作。其时,王易风先生在临县革命委员会任政工组副组长,分管文化工作,因而,我就和他有了接触和认识的机会。1975年,王易风先生调到吕梁地区文化局任局长,成了我的顶头上司。粉碎“四人帮”后,他安排我到吕梁地区群众艺术馆任主持工作的副馆长。1979年,王易风先生调任吕梁地区文联主席。当时,文化局、群众艺术馆、文联,都在新盖的文化…  相似文献   

17.
捧起翟老向东先生赠我的人民出版社出版的《拾叶集》、《金台情思》二书 ,一读便一直放不下来。我与翟老是忘年之交。今年他已经八十岁了 ,而我才是一个四十多岁的中年人。我们相识很晚 ,但我却因参加武训研究的缘故 ,早就从研究武训几十年的李士钊先生那里知道了翟老向东先生。翟老先生这两本书的内容有散文、也有诗歌、还有回忆录与随感 ,文体自如 ,很有感情 ,耐人寻味 ,惹人爱读。闻着书内的阵阵墨香 ,翻阅着书内的篇篇文章 ,我感到全书内容贯穿着一个深深地“情”字。第一 ,对于老一代无产阶级革命家的热爱之情。翟老多年从事新闻工作 ,…  相似文献   

18.
1991年至2001年的10年间,除去短暂的工作异动,我几乎都是在武汉大学度过的。10年之中将近7个年头,或工作在郭吴新先生身边,或作为博士生师从郭吴新先生学习世界经济理论。这无论在工作中还是从师过程中,我都受到郭吴新先生的指导和学术思想的熏陶。1995年冬至1996年春,我曾有机  相似文献   

19.
最近,在长沙开丁玲学术讨论会。我是参加这个会来的,同时,也是到湖南“认亲”来了。(掌声)同志们,你们要不要呀?(掌声)同志们鼓掌,大概是认我这个亲了。我高兴。“有缘千里来相会”呀,这是有缘,有缘。(掌声)我只是感觉得我来得稍微晚了一点,感到更加遗憾的是,我没有跟丁玲同志两个人同时跟大家见面,向大家问好。这是很遗憾的事情。我心里想,我有责任把我所知道的丁玲,向大家,向同学们作一个简单的汇报。因为丁玲虽然活了八十二岁,但是她回湖南的次数不多,而且有很长一段时间她的脸上被抹了很厚的一层黑漆,不是每一个人都清楚你们的家乡的女儿丁玲到底是个什么样的人。所以,我今天借这个机会,简单地把丁玲这个人向大家,向同学们介绍一下。  相似文献   

20.
顾随先生于1960年9月6日在天津逝世,到现在已经三十年了。今年9月2日为先生召开了一次纪念会,到会的除河北大学校系领导外,都是顾随先生在燕京大学、北京大学、辅仁大学、中国大学诸校的学生。而在先生青年时代曾教过一批学生,他用鲁迅思想引导她们走上革命之路,这在顾先生历史上是非常光辉的一页!(现在知道这情况的人已很少了。)我是当时顾随先生的学生,深受其恩,我有责任把这一段史实写出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