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2 毫秒
1.
中西自然审美观论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西方人对自然美的发现与欣赏相对较晚,在人与自然的关系上更多体现对峙、征服,物我两分.中国人则较早、较自觉地领悟自然美,与自然亲近、和谐,天人合一;从审美形态看,西方偏于动态地外视观物,以我观物,作冷静客观的分析、解剖,艺术上追求形似,以再现、写实为主.中国则偏于静态地反观自身,物我感应融合,艺术上追求神似,以表现、写意为主;西方的自然审美观具有明显的哲学化倾向和理性思辩色彩,颇具理论厚度.中国的自然美理论呈现出描述性的经验形态和突出的实用价值,表现得精细、翔实、完备.  相似文献   

2.
宗炳提出的人是精神物的思想在晋宋之际自然审美观念的形成中有两个积极的意义。一是在认识论上把主体分为精神主体和物质主体,彰显了主体的二重性。在这个意义上讲,人是精神物亦可称为人是精神我,以相对于作为物质形态的我。作为精神我,在面对自然的时候,他所追求的就不再是自我道德完美的标志和载体,也不再把自然看成是相互往还的依托或人生的归宿,而看成是超越了自我和超越了现实的自立的对象。相对于儒家以善为核心的自然审美观和道家以真为核心的自然审美观,源于佛陀净土和期往来生理论的人是精神物的自然审美观,其核心在美。具有人是精神物这种主体意识的人所追求的审美的最高境界即是澄神于泥洹之境,自然在他的眼中才真正成了审美的自然。  相似文献   

3.
美学是康德哲学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而自然美论则是其美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分析他的自然美论有助于我们深入理解他的哲学和美学体系。康德的自然美论关注的核心是人,他把自然美的生成、发展放在自然人化这样的哲学高度进行分析,认为自然美的生成发展的本质是自然向人生成的过程,自然美在这一过程中显示出丰富的层次性。  相似文献   

4.
孔子的自然审美观 ,并非仅局限在“比德”这个伦理层次 ,在具体的审美实践中 ,他也注意到了自然美的客观形式 ,并且自觉地要求审美主体与客体、对象的内容与形式处于对等“交流”的统一状态 ,从而获得最高的审美理想。因此 ,对等交流说应是孔子自然审美观的最高层次  相似文献   

5.
李泽厚认为自然美的本质是“自然的人化” ,但反对把“自然的人化”的过程解释成为非物质性劳动实践的精神活动过程 ,他的“人化”主要含义是“人力化”。他“创立”“广义自然人化说”是为了无限制地扩大“人力”的辐射范围 ,但其实只不过是一种概念魔术。通过解构这一“魔术” ,可以看出自然美的美在于“人与自然的主客体契合” ,其单纯本质———“自然的宜人化” ,是对这种主客体契合关系从主体感受角度进行表述的通俗提法  相似文献   

6.
对自然美的认识是美学界的一个颇有争议的问题。本认为,马克思的自然观含有不同层面。从完全的马克思的自然观即生态自然观出发理解自然与人,既消解了人的中心地位,又消解了自然的自在状态,而同时又保持了自然的优先地位和人的主导地位,用这种思路指导社会实践,可以消除人与自然以及自然美与自然的疏离,创造一个人与自然、人与人和谐共处的美好世界。  相似文献   

7.
西方自然诗人以不同的方式面对自然,使自然诗呈现出丰富多彩的境界。一是"无我之境",强调自然的愉悦功能,注重反映和再现自然美本身,"无我之境"是西方自然诗中最为普遍的情形;二是"有我之境",突出自然的寄情功能,诗人将自我情感外化于自然,使自然"皆着我之色彩","有我之境"在西方自然诗中没有得到充分的体现;三是"忘我之境",诗人与自然融为一体,成为自然的一部分,这种"天人合一"的境界,是物我关系的最高境界。  相似文献   

8.
王凯 《东方论坛》2014,(6):110-115
天地有大美,因为它含着道的朴素;自然有大情,因为它涌动着永恒的生命之流。"物我为一"肯定了人与大自然的同质同源,"以物观物"主张以审美的目光观看万物。只有齐物,才能逍遥,"物化"之际,人与物交感互动,浑然一体。体现在心物关系上,是物的自然作用于心灵的自然,碰撞的结晶则是朴素、纯粹的美的情感的生成。庄子的心物观、物化观及其"逍遥游"的自然美学思想,深刻启迪和直接催发了中国古典美学许多重要的范畴。  相似文献   

9.
在传统美学中,对自然美的研究一直是个难题.问题出在没有对自然进行准确的i'l界,没有给自然美研究确定一个科学、准确的研究域.由于人类诞生以来.自然界发生了巨大的变化,而把一个笼统的自然作为自然关研究的对象只能造成不确定和含混.而当代形态的自然美论,即自然生态美论对自然的划界及按此对自然生态美三种不同类型的划分使自然美的研究得以进一步深化.因此,如何给自然划界,如何对自然生态关进行合理的分类,就成为进一步研究自然生态美、给自然生态美一个科学合理解释的至为重要的理论基础和前提.  相似文献   

10.
中国美学认为,“人”应该回复原初纯真心性,以保持自然本真的生存态。超越人的世俗欲念与是非观念,澄明“人”的本心本性,以本真自然之性与“物”性冥合,“以物观物”,从而达成本真自然的生存域。体现在审美活动中,就是以“虚静”之心观物,得“物”之自然本性,以达到“朝彻”、“至诚”的境域。在中国美学看来,“人”与天地并立为三,天人相通,能尽“人”之心,“便与天同”。这样,遂使中国美学所主张的本真生存活动呈现出一种顺应自然的自由精神。  相似文献   

11.
自然美的成立源于自然秩序的建立和主导者人自身。笔者对自然美的道德价值功能进行了充分论证。在自然向人生成的过程中,自然关集中体现为一种“合目的性形式”和“共通感”,进而推演自然美具有本然与应然的二重性。自然关使人与自然达到一种包含人在内的整体的和谐统一,从而实现了道德价值功能。康德正是通过“判断力”这一中介,认识到自然关的道德优越性,并提出“美是道德的象征”这一命题,沟通了自然与自由之间的鸿沟。笔者最后试图从美一伦理的生态角度为切实解决审美与道德的现实问题提供理论支撑。  相似文献   

12.
通过文献研究和逻辑推理 ,本文认为 ,体育在素质教育中所应发挥的作用表现为 :促进学生生理素质的发展 ;提升学生的道德人格 ,完善学生的心理素质 ;改善智育过程 ,培养创新意识和能力 ;有利于学生美育水平的提高  相似文献   

13.
儒家倡导道德教化,强调美与善的统一;道家崇尚自然无为,强调美与真的统一。前者重视的是人与社会,后者追求的是人与自然,它们共同奠定了中华民族人文精神和道德心灵的基础,都对中国后世文学艺术创作产生巨大而深远的影响。  相似文献   

14.
自然人文因素对德育心理具有极大的影响与作用.一方面自然人文因素中的大自然客观环境,在人的社会实践中被"人化",它对德育心理具有启迪心灵、陶冶性情、以美育善以及具体生动的教育功能;另一方面在一定的自然地理条件下产生的地缘人文因素,是地理环境因素与社会文化因素的统一,它在生活条件、行为方式以及人文景观等方面对德育心理产生重大的影响与作用.  相似文献   

15.
康德在其哲学体系中将判断力作为知性与理性的桥梁,《判断力批判》两大部分审美判断力批判与目的论判断力批判不可分割为这一主旨服务。而康德对自然美与艺术美的分析则体现了他对道德律令以及人作为最终目的的重视。在美的艺术中,康德力图将天才与鉴赏,自然美与艺术美进行统一与融合。  相似文献   

16.
美育是大学语文教学研究的一个重要内容 ,文章着重从自然美、生活美、艺术美三个方面 ,阐述了美育在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培养学生的品格修养和道德情操的作用及意义  相似文献   

17.
以理工科院校非艺术类专业大学生的美育为研究对象,通过分析重大历史题材绘画的创作背景、现状及经典作品所包含的美育内涵,从艺术美、精神美、历史美、创新美的角度论述其美育意义。重大历史题材绘画是当代大学生重要的美育资源和思政教育资源,应得到更多的重视,并尝试探讨以之为资源在理工科院校进行美育的实施路径。  相似文献   

18.
长期以来,众多学者对孔子的教育思想、伦理思想等研究颇多,对孔子的美育思想却很少涉及。而孔子的美育思想在他的整个教育思想体系中占有着重要的地位,既有对"成于乐,游于艺"的艺术美感化的重视,又有对"智者乐山,仁者乐水"的自然美陶冶的倡导,更有对"君子之德风,小人之德草"的社会教化美的强调,系统探讨了孔子的美育思想,并深刻揭示了其社会道德教化思想对加强我们中华民族的社会道德建设和塑造民族性格的真切意义。  相似文献   

19.
为了有针对性地加强和改进高校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在对部分高校"90后"大学生进行问卷调查和个人访谈的基础上,就其思想道德状况作出了基本的评价。总体来看,"90"后大学生的价值取向是积极、向上,爱国热情高,务实进取,道德面貌呈健康发展态势。但同时也存在着不容忽视的政治思想认识模糊和功利性、自我利益化倾向明显、道德状态不确定和多重化等问题。  相似文献   

20.
家庭德育是学校教育和社会教育的重要基础,对大学生思想道德水平具有重要的影响。通过对新疆地区6所高校869名学生的抽样调查表明,父母家庭德育的内容和方式都对大学生思想道德水平具有很强的决定作用。正因为此,调查也发现在家庭德育过程中存在一定的问题。如何改善父母家庭德育,为提高大学生思想道德素质作出积极贡献?调查分析认为,应在家长提升自我素质、家庭德育内容多样化、德育方式民主化、少数民族家庭借鉴宗教德育等方面认真思考,积极工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