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环境伦理学自产生之初就包含了"非人类中心论"和"去人类中心论"的向度。然而自21世纪初,国际地质学界主张地球已经进入了"人类世",指出人类活动将持续对地质气候产生重要影响。这使得"非人类中心论"面临着现实效用和逻辑结构的双重困难。在环境伦理学中引入代际伦理的视角、确立未来人类的主体地位,能够解决"非人类中心论"的理论困境。同时,代际伦理研究可以促进跨文化、跨领域的共识,是"人类世"背景下完善环境伦理责任的可行路径。 相似文献
2.
生态思维与伦理思维的契合方式 总被引:4,自引:1,他引:4
生态思维的发展为激活伦理思维提供了新素材、新契机。在这一过程中 ,理论界出现了两种具有代表性的“契合”方式 :一种是以传统伦理思维适应作为自然科学的生态思维即人类中心论的契合方式 ;另一种是将原本作为自然科学的生态思维当作一种伦理思维即生态中心论的契合方式。不同的契合方式造就不同的学科定位与学科性质 ,分析它们之间的关系将有助于廓清这场争论的理论底线 ,找到整合不同观点的理论平台 ,以强化理论指导现实的针对性。 相似文献
3.
4.
人类中心主义和环境伦理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构建可持续发展伦理学是把保护环境同促进经济社会和人的可持续发展结合起来的重要举措。为此,必须吸收环境伦理学的核心观点,超越人类中心主义,把人与人的关系和人与自然的关系都纳入伦理关怀的视野,同时摒弃环境伦理学所隐含的人类在自然界面前可以无所作为的思想,牢固树立以下观点:道德行为包括敬畏、感恩、平等、互惠、同情、呵护等层次;保护环境是人的义务,开发自然是人的权利,两者辩证统一;全人类的利益高于任何个体、群体利益,要及时对环境损失进行补偿;只有以科学技术为工具才能实现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5.
非人类中心主义环境伦理是否可行?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非人类中心主义环境伦理思想这些年风头正劲,但实际并不成功.因为它在理论上不能自圆其说;在立场上没有真正跳出人类中心主义;而其对人类中心主义的诘难,也经不起仔细推敲. 相似文献
6.
在技术发展的过程中,技术风险已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特别是各种技术风险所造成的生态破坏,已严重影响人类的生存与发展.面对技术风险带来的越来越多的生态难题,我们应从技术伦理的角度进行反思,重新审视人与技术的关系,以人与自然协调发展为出发点,以生态伦理为导向,在制度、技术和观念等方面克服技术风险. 相似文献
7.
佛家环境伦理与生态智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佛家的伦理思想中包含着潜在而丰富的现代生态智慧:它在人性本净的基础上引导人们生成慈悲情怀;在众生平等的理念下拓展人们的伦理疆界;在依正不二的原则中确立人们的生态责任;在圆融无碍的思维中体悟亲和的自然。佛家此种慈悲众生、平等无差、依正不二、圆融无碍的环境伦理,作为农业文明下的素朴生存经验与道德体悟,不仅构成了古代文明传承的精神力量,也可成为当今环境伦理建构的理论资源,为当代人类调整人与社会、人与自然以及人类主体自身的关系提供智力支持。 相似文献
8.
当今时代,工程—环境悖论凸显,这一问题关系到人—自然—社会系统的可持续发展和人类文明的延续.工程—环境悖论的实质是人与自然伦理关系的紧张.资本逻辑下逐利的工程价值观、工程活动主体的复杂性,及工程“座架”对自然的暴力是这一悖论的根源.生态价值观的引导、构建“工程—环境—伦理”的价值生态、呼唤工程共同体的环境伦理责任,是人类超越工程—环境悖论的可能路径. 相似文献
9.
环境伦理坚持还是走出人类中心主义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人类中心主义和非人类中心主义这两种环境伦理观是当今环境伦理学界争论的焦点问题之一。作者通过剖析这两种环境伦理理论以及非人类中心主义的环境伦理在处理环境问题及其所带来的一系列问题时所处的困境 ,论证了树立与坚持人类中心主义的环境伦理的合理性 相似文献
10.
环境伦理视野中的环境刑法法益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环境刑法法益与环境伦理存在着联系,它们既有一致性,也存在着区别.我国环境刑法法益的选择或确定应遵循修正人类中心主义环境伦理观.我国环境刑法法益应当是人类的生存或安全.首先是人类的生命、健康或重大的财产这些直接法益,其次是人类的生命、健康赖于存在的自然生态系统或其中的要素这些间接的法益. 相似文献
11.
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蕴含着十分丰富的经济伦理思想。二者在为人民群众谋利益、集体主义原则等问题上有着很多共同之处,但因他们所处的时代不同,面临的形势和任务不同以及经济体制等方面的不同,又使二者对一些经济问题有不同的认识。邓小平的经济伦理思想是对毛泽东思想的继承、发展和创新。研究和比较两个伟人经济伦理思想的异同,对于构建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伦理规范有着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2.
非工业污染的环境社会学阐释——淮河流域徐村个案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徐村是淮河流域一个非工业社区.徐村在过去人口数量相对较多的情况下保持了生态系统的平衡;而20世纪90年代以来,徐村人口尤其是常住人口已经大大减少,而污染却日益加重.村落社会变迁、"公水"的悲剧、差序格局、组织程度以及社区归属感的弱化是徐村非工业污染产生的深层社会和文化原因.非工业污染治理的根本是加强社区规范、合作等社会资本建设. 相似文献
13.
本文分析了校企(所)(“所”指研究所,下同)合作培养研究生对一般工科高校发展的重要作用,并通过对我校五年来校企(所)合作培养研究生实践工作经验的总结,提出了坚持和完善这一实践的几点建议。 相似文献
14.
15.
发展伦理是近年来兴起的一种新兴应用伦理理论,这种新兴应用伦理理论直面当代人类发展面临的各种困境和危机。作为应用伦理的一个新的分支,发展伦理具有与经济伦理、生态伦理、政治伦理等其他应用伦理所不同的特质和对发展问题独到的反思视角,这种特质和反思视角是在对当代人类发展面临的各种困境和危机的伦理反思中形成的,是在与经济伦理、生态伦理、政治伦理等其他应用伦理的对比中彰显出来的。 相似文献
16.
分配公正既是一个道德问题,也是一个经济问题。经济领域的合理分配,不仅是建设社会主义伦理文化的基础,也是社会经济活动协调运行的前提。立足于社会的经济关系和道德基础来研究分配公正的本质和分配的经济原则,揭示分配公正的表现特征和运行规律,是伦理学研究必须关注和解决的问题。 相似文献
17.
毛泽东同志关于人民本位的共产党人伦理价值观取向的思想对于共产党人理想人格的塑造、道德风范的确立和弘扬,具有巨大的作用和久远的影响.邓小平、江泽民等中国共产党人在新的历史时期继承和发扬了这一思想. 相似文献
18.
女性主义运动三次高潮分别产生了"平等理论"、"差异理论"与"生态理论"。平等理论是抽象法的自由,追求政治解放;差异理论是道德阶段的自由,寻求主观自由;生态理论是伦理阶段的自由,在空间维度方面它强调责任伦理,时间维度方面是一种良知时态,走向伦理解放。 相似文献
19.
在社会经济发展和网络文化盛行的各种思潮冲击下,我国传统的思想观念和文学形态发生着剧烈的变化.从20世纪90年代后期开始的"文学新生代 "文学现象,在日趋凸显个人化、多元化的同时,逐渐呈现出更多颓废、荒诞、空虚和浮躁的意识和情绪.这些以"大胆的语言表达和另类的创作手法"自居的年轻作者们,在模拟和重复种种文学手法的同时,并没有传承前人的精神,甚至抛弃了文学的精神根源--生活. 在远离大众、逃离现实后,精神空间被严重压缩,缺失了在大视野下对个人和社会生活的反思和责任感以及积极进取的精神,将绝对自由和无限欲望作为人性的终极关怀,不免颓废、荒诞.这种现象,无疑是我们的文化教育和各种媒体应该正视和反思的问题. 相似文献
20.
我国高教改革,曾在许多重要领域迈出了较大的步伐,成绩显著,问题突出.冷静看来,不少重要尝试是不很成功的,甚至是失败的.教育产业化,从理论到实践,都存在偏差;高校持续扩招,大抵上是以牺牲质量赢取数量和速度;高校合并升格,风起一时,满足了"大",失去了"特";后勤服务社会化,肥了个人,损了国家,"剥离"变成了"剥皮".高教改革到底应当怎么改法?现在到了该认真反思检讨的时候了.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