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顾亚 《生存》2020,(9):0188-0189
近年来,核心素养是教育研究的热门话题,是教育改革的重要内容。核心素养的提出对人才培养提出了更高要求,明确指出培养全面发展的人的重要性。英语听说沟通能力是个体实现英语在日常交往和社会实践过程的具体展示和重要环节,英语听说教学是个人全面提升英语能力的主要途径。本文基于核心素养,结合自身教学经验探究初中英语听说教学策略,为广大教师教学提供有益帮助。  相似文献   

2.
魏玉文 《社科纵横》2009,24(12):169-170
教学过程是师生交往、积极互动、共同发展的过程。而英语教学更强调互动的教学原则,外语教学的最终目的是让学生进行有意义的信息传递,把所学知识理解并内化后掌握,最终帮助学生获得交际能力。而教师作为教学的中心在互动教学中具有重要作用,教师只有充分发挥和扮演好自己的角色才能使"互动教学"发挥应有的作用。  相似文献   

3.
乐发常 《生存》2020,(3):0092-0092
中职生是一个相对特殊的学习群体,与普通高中生相比,他们善于交往、兴趣广泛、认识模式职业化、有明显的社会化倾向。对于英语基础相对薄弱的这样一个学习群体来说,创新教学理念,优化英语课堂是每一位中职英语教师的基本使命。  相似文献   

4.
和谐的课堂氛围是一种具有感染性、催人向上的教育情境,能使学生受到感化和熏陶,产生情感上的共鸣,并直接影响着课堂教学效果。以教师魅力的影响、以师生情感交流激励、以差异教学设计唤起、以教学反思调控等方法,使师生交往,共同发展,形成互动过程,从而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相似文献   

5.
骆国英 《社科纵横》2010,25(8):160-161,164
课堂教学师生交往是老师与学生间的一种教学互动关系。在这个教学过程中,必须坚持师生间、学生间的动态信息交流,这种信息不仅仅是知识,还包括情感、态度、兴趣、价值观、行为规范、社会知识等信息交流。通过这种广泛的信息交流,促进教师与学生之间、学生与学生之间在课堂教学中的有效交往,使学生在课堂交往中得到全面发展。  相似文献   

6.
《社科纵横》2016,(12):170-173
社交媒体信息传播具有自主参与、平等共享、秒速自传播等特点,带来社会生活方式和交往方式的巨大改变,如信息受众由被动接受到主动参与,信息应用由独占转向共享,人的社会地位由等级化更趋向网格平等化,在时空上扩展着人生活的存在感和意义等。这些变化不可避免地对高校思政课教学带来挑战,主要有思政课教师角色认同转变的挑战,以及多元信息下亚文化消解对思政课教学主流价值引领构成的挑战。只要我们因时制宜、与时俱进地加以应对,就能够提高思政课实效性。  相似文献   

7.
民间交往是国家间关系的基础,中日之间的民间交往与官方交往共同构成了两千余年的中日关系史。民间交往的产生早于官方交往,并且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硕果累累,极大地提升了两国关系的质量。官方关系的好坏,对民间交往有着重要的影响。官方关系密切,则民间交往顺畅;官方关系恶化,则民间交往受累。民间交往也反过来以其特有的形式对官方关系起着能动的推进作用,其作用同样不可低估。  相似文献   

8.
2002年教育部颁发的《历史课程标准解读》明确提出:要"改变课程实施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现状,倡导学生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教学过程实际上就是师生交往、共同发展的过程.没有交往,没有互动,就不存在教学.因此,通过交往,建立和谐的、民主的、平等的师生关系,倡导合作学习,并由此建立新的"学习共同体",是新课改的一项重要任务.教育工作者应该帮助他们掌握知识、技能的规律,亦称"窍门".教学中的串线教学是很有必要的.传授教学内容时应将一个一个断开的、散乱的知识点进行整合,加工,"穿点成线",使学生在脑海中留下完整深刻的印象.  相似文献   

9.
现代社会理论对“交往”问题日益寄与关注。马克思的交往理论构成历史唯物主义的基础。然而,交往理论并非始于现代。本文旨在探寻交往理论历史演变的主脉。追溯思想史,洛克的观念论对理解问题的研究,实质是交往理论的初始形态;嗣后,休馍赋之以人性论基础。18世纪法国百科全书派对交往、交往关系的研究,是功利主义的;而康德和费希特则试图对交往关系作辩证法的解释。黑格尔与费尔巴哈在交往理论上的对峙,一方面是绝对精神论与人本主义的对峙;另一方面是实践观与非实践观的对峙。马克思通过对“现实的人”的交往关系考察,以及对历史上交往学说的批判性研究,创立了交往理论的科学形态;而哈贝马斯则试图对其作根本性的“更新”。  相似文献   

10.
交往的可能性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近年来,随着交往理论研究的不断展开,人们对交往问题以及与此相关的实践问题、主体性问题、客观性问题、唯物史观问题进行了深入的研究,也取得了很多开拓性的成果,交往问题的重要意义已经成为理论界的共识。然而,学界在对交往问题进行分析的时候,往往把交往,即主体间的活动看成自明性的事实,而交往的可能性问题却很少有人追问,或者即使有人涉及这一问题,也往往脱离人的本体论活动,从人的某一具体活动层面(生产及其工具)出发来理解交往的可能性根据。这就使交往问题仍然停留在表面,交往理论的进一步深化受到严重束缚。有必要悬置交往的各种具…  相似文献   

11.
在瞬息万变的现代社会,交往成为人们最基本、最经常的社会实践活动。人们通过交往,能让自己融入社会,接收多方位的信息,实现个体价值。口语交际正是交往中必不可少的环节。为了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我们职业教育应把培养学生的口语交际能力作为语文教学中一个重要的内容,使学生掌握口语交际的基本技能,养成良好的口语交际习惯。  相似文献   

12.
“要让学生具有日常口语交际的基本功,在各种交际的活动中学会倾听、表达和交流,初步掌握学会文明的进行人际沟通和交往,发挥合作精神。”这是新课改对语文教学提出的新要求。  相似文献   

13.
吴海琳  曾媛媛 《学习与探索》2023,(10):25-34+179
马克思劳动异化理论和哈贝马斯交往异化理论对网络社会背景下的网络社会异化现象分析具有重要启示意义,延续并拓展对异化的主体分析与媒介分析有利于深化对网络化时代异化新形态的理解。信息技术迅猛发展使网络社会日益分化,“网络精英”“网约劳工”“普通网民”“数字难民”四类网络主体在流量变现、平台算法、数据生产与数字鸿沟规训下呈现能动性退化、隐性控制、自主性减弱、数字区隔等异化表征。新时期媒介融合进一步深刻影响了网络化时代的交往形式、交往空间与交往体验,媒介融合在延展交往形式、拓展交往空间、丰富交往体验的同时,也对真实性、正当性、真诚性交往原则产生破坏,致使网络社会人际交往陷入新的异化困境。  相似文献   

14.
交往是人类大同之路——论雅斯贝尔斯的交往理论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在当代西方哲学中,首先把“交往”概念置于哲学思维的核心,倡导交往哲学的当推卡尔雅斯贝尔斯和哈贝马斯。目前学界对哈贝马斯的交往理论探讨论及得颇多,而对雅斯贝尔斯的有关交往的理论研究甚少。本文试图对雅斯贝尔斯交往理论的基本内容作一考察,指出这一哲学思维在...  相似文献   

15.
人学视野中的交往问题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隽鸿飞 《求是学刊》2000,1(3):26-28
交往问题是20世纪末中国哲学界探讨的重要问题之一。对这一问题,诸多的学者参与了讨论,并就这一问题的研究域达成了共识,从而使交往问题逐渐成为一个独立的研究领域。但交往活动从来不是人类的一种孤立的行为,而是与人的存在密切联系在一起的。因此,应尽力避免就交往而谈交往的倾向,而应把交往问题的探讨与人学的研究结合在一起,从人学的视角去审视交往问题。这样既可以拓展交往问题的研究域,又可以为解决人学问题提供有益的启示。从人学的视角来看,交往是人的本质的存在方式。交往既是一种关系性范畴,又是一种活动性范畴。作为关系性范畴的…  相似文献   

16.
从马克思的交往实践观看人的发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交往是一种关系性的社会实践活动,是人的本质存在方式。交往实践对人的发展具有原动力的价值效用。马克思的交往实践观启示我们,在当代条件下,应立足实际,积极建构以人的全面发展为价值取向的交往模式。  相似文献   

17.
马克思以唯物主义和辩证法的视角与方法,研究人们的社会交往活动,创建了独到的交往理论,为历史唯物主义的构建奠定了扎实的基础;而哈贝马斯则融汇现代西方一些学派的观点与方法,对交往问题进行了深入细致的研究,创建了当代西方最具代表性的交往理论。鉴于哈贝马斯又声言自己的理论是以马克思的历史唯物主义为出发点的,故有必要对二者进行比较研究。作者认为,由于哈贝马斯离开社会的物质生活过程来谈交往、离开生产力来谈交往关系、撇开生产方式来谈交往方式,从而他的交往理论虽在个别点上与马克思的观点相似,但二者在本质上是迥异的。  相似文献   

18.
《社会心理学》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上海翻译出版公司出版的《社会心理学》,比较系统地阐述了社会心理学的基本理论,介绍了苏联学者应用研究的状况。虽然它仍然保持着苏联在这个领域研究的传统模式,但同时列举苏联学者和西方学者对有关问题的论述,通过比较再提出自己的观点,这样做对兼顾各派观点,博采众长,批判吸取西方传统的社会心理学知识,是有好处的。该书自1980年出版后,受到苏联社会心理学界的重视,并被选为苏联高等学校部颁教科书。这是由于书中对社会心理学的各种基本概念表述明确,对苏联社会心理学家持有的观点表述得系统而详细,反映了某些课题的研究成果。如对集体理论及其实证研究结论的详细介绍;以交往概念为中心对交往心理学内容的系统阐述等。作告在这本书中首次全面系统地从信息交流、交往中的人际知觉、交往心理形式以及交往中相互作用形式(合作、竞争)等各个侧面分析研究交往问题,进而提出交往研究的重要性。不过,作者提出的制约交往的一般规律  相似文献   

19.
交往是一切社会心理现象的基础和根源,交往在社会心理学理论中是一个中心内容。一些心理学家十分重视交往的作用,把交往看作是人的心理特性、意识和自我意识形成的必要的、本质的条件。马克思曾经指出:“一个人的发展取决于他直接或间接进行交往的其他一切人的发展”。(《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卷第515页)在犯罪这个特殊的社会现象中,不良交往起着重要的影响,特别是青少年犯罪,绝大多数与不良交往有密切关系。某省教育学院的一项调查研究,对少年犯管教所的140名违法犯罪青少年进行具体分析,发  相似文献   

20.
教师与学生是制约学校教育有效性的两个重要影响因素。师生能否有效交往的基础在于主体间性的实现。传播学理论中传播的本质、概念、传播载体及传播模式昭示着传者和受者之间的信息传播是主体间非常有效的一种交往态势。因此,在构建师生有效交往的现实理路上可以借鉴和创新信息传播的模式,具体表现为三个方面:突破传统的教学过程,向生活世界延伸;改变独白的话语体系,向对话理解转型;消除单行叙事方式,迁延出整体互动格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