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二战以后,一些美国学者开始将意识形态定义为一个中性词,并承认其在政治生活中的重要性;自20世纪60年代开始,随着行为主义的盛行,一些美国学者开始考察意识形态与政治行为之间的关系;直到1980年代,美国学术界仍习惯从个案的角度研究意识形态。这些做法对中国学术界应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2.
20世纪80年代,思想界、学术界"绕过政治险滩去安全地鞭挞祖宗",以对传统文化进行反思为焦点、重点,同时曲折地表达对于政治意识形态的批判,形成了风靡一时的"文化热"。一时间,"五四"一代的梁漱溟、冯友兰,"延安一代"的黎澍、王元化,"十七年一代"的李泽厚、刘再复,"文革一代"的甘阳、许纪霖等,纷纷登场,成了那个10年的"前沿"和"明星"。在"文化热"中,也有部分"60后"出生的青年学者开始崭露头角,马克锋先生是  相似文献   

3.
20世纪80年代开始,中国大陆高校学术界和台湾香港地区高校学术界开始有了学术交流关系。随着交流的日益深入,对台港地区高校学术界包括发表台港高校学术成果的载体———两地高校人文社会科学学术期刊作进一步了解,也成为不少大陆学者和有关人士的愿望。笔者自上世纪90年代开始  相似文献   

4.
20世纪90年代以来国内意识形态若干问题研究综述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意识形态研究是当代中国学界的热点问题,也是当代的哲学主题。我国学者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对其进行介绍和评述性的研究,而90年代以后,我国学者结合经济全球化的时代背景和当代中国意识形态领域内出现的新情况和新问题,对意识形态问题进行了广泛而深入的研究,取得了一系列的成果  相似文献   

5.
早在20世纪70年代,以色列学者埃塔马·佐哈尔就提出了多元系统理论,随即这一理论便在西方学术界引起了相当热烈的反响,但是国内学术界直至20世纪80年代末对其仍知之甚微。直至90年代初,随着我国改革开放政策的实施以及走出国门进行国际学术交流的学者越来越多,才开始有人接触到了多元系统理论。因为它的主要特点是通过描述的、针对...  相似文献   

6.
论意识形态的文学审美属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文学是一种审美意识形态的理论已经深入人心。这一理论生成于20世纪50年代,是前苏联学者对教条主义和庸俗化倾向给文学理论产生的危害进行反思时提出的一个理论。20世纪80年代初、中期,我国学者在反思“文学为政治服务”这个口号的失误时也提出了文学是一种“审美意识形态”或“审美反映”的理论观点。如果对这一理论再进行反思也可看出它的未尽人意之处:它忽视了审美是艺术活动的一种自主性、自觉性意识;它没有看到审美本身也是一种意识;它把审美意识形态和其它意识形态看成平行并列关系是不符合客观实际情况的;它没有看到审美意识不光文学艺术具有,生活中也有审美意识;它没有看到文学除了有审美意识之外,还有非审美的意识。  相似文献   

7.
随着学术界价值取向的多元化,政治话语的逐渐退席,罗大冈等老一辈学者在学术研究上那些具有一定政治意识形态倾向的成果日益被边缘化。应该立足新时期语境,重新清理罗大冈的学术思想,以探讨罗大冈在超现实主义和罗曼.罗兰研究以及法国文学翻译等方面的得失问题。  相似文献   

8.
通过观察以《纽约时报》为代表的美国媒体在报道中国时使用的政治符号可以了解中美关系的大势。如果说冷战后的中美关系是非敌非友或者既敌既友 ,中美两国既冲突又合作的话 ,《纽约时报》上意识形态类政治符号与其它两类政治符号 (即地缘政治类和法律类 )的比率则正好说明了这一点。冷战后 ,美国媒体在报道中国时意识形态类的政治符号明显增多 ,但并没有出现 195 0、6 0年代意识形态类政治符号一边倒的局面。意识形态类政治符号的出现说明中美两国是有政治上的冲突的。很多美国人仍然认为共产主义是邪恶的 ,希望共产党在中国垮台。同时 ,由于改革开放 ,中国在经济、社会生活等领域已发生了巨大变化。中国毕竟不是前苏联 ,她对美国的利益即使有“威胁”也远没有前苏联那么大。美国媒体上意识形态类符号的回归非常有限这一事实表明了这一点。它也同时表明中美两国合作的领域还是广阔的  相似文献   

9.
从很大程度上说,研究美国史的英国学者有一个特殊的情况,即他们同时是英美两国学术界的成员,他们必须注意双方的史学进展情况。1945年后,由于英、美两国政府迫切希望加强大西洋伙伴关系,英国开始对美国开展了严谨的学术研究。美国史成为英国各大学的一门规范课程,并任命了专职的美国史专家负责美国史的教学和研究。在50年代时,确实出现了一种具有英国特色的研究美国史的方法,而且它的力量十分强大。  相似文献   

10.
冷战结束后,以美国为首的西方阵营全面胜利,世界加速进入新一轮全球化进程,代表西方的美国式自由主义价值体系,随着美国主导的这一轮全球化进程而成为具有全球主导地位的意识形态,西方一些学者也称"意识形态的终结"和"历史的终结"。然而,人们在全球金融危机之后有理由反思,"意识形态终结论"统摄下的"全球化即美国化"的发展方向不是一条正确道路。在现阶段,不同地区、国家都应确立以自身为根据的意识形态。当然,这一意识形态并不是以政治斗争、阶级矛盾为旨归,而是基于符合共同利益,以指引经济发展和民族强盛为目标的自我意识。  相似文献   

11.
后殖民主义理论出现于上世纪70年代的西方学术界。在不同的学术领域都有人在使用这个概念。后殖民主义这一概念的政治内涵,是指代广大第三世界国家在现存国际关系中的生存状态及其尴尬处境。从国际政治的角度讲,后殖民主义是一种现存国际政治关系的现实。其政治内涵在经济、政治和文化意识形态方面存在着种种现实表现。  相似文献   

12.
美国语言政策是近年学界的研究热点之一。美国政府对待土著语言、官方语言和外语的态度和措施表明,盎格鲁—撒克逊民族强烈的语言意识和美国国家安全利益是影响或决定美国语言政策的主要因素。强烈的语言意识和民族优越感是美国主流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和主要特征。美国语言政策研究对我国语言政策的制定、实施与评估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13.
意识形态政治是世界各国的主流政治,尽管受到越来越多的质疑和批评,却总是难以摆脱以一种意识形态抵制另一种意识形态的怪圈。奥克肖特冲破意识形态话语的束缚,从保守自由主义者的立场,对意识形态的弊端加以剖析,并对"法治"内涵进行全新阐释,力图以此消解意识形态。他反对将"自由"和"法治"意识形态化,并强调政治哲学应该和现实政治保持距离,时刻保持谦逊低调的学术姿态。按照奥克肖特的法治理想,当代政治生活应当尊重传统、推动多元、树立实质的法治权威以及防范政府权力独大。  相似文献   

14.
意识形态话语权是蕴含一定阶级思想观念、价值取向的话语权力和权利系统。近年来,随着网络信息时代的到来,网络空间已然成为意识形态话语权争夺的主要阵地,要拓展国家主流意识形态话语的网络空间,维护网络意识形态安全,提升国家网络文化软实力,必须加强对网络意识形态话语权的研究。目前学界对其研究主要集中在网络意识形态话语权的基本内涵、功能机制、建设面临的现状以及构建策略等方面,对学界目前的研究成果进行梳理总结,有利于后续研究的进一步拓展、深化和完善,进而形成系统全面的研究体系。  相似文献   

15.
美国意识形态多元维度分析--国际政治学意义测度和梳理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从国际政治学意义测度,美国意识形态体现为多元维度以美国为主导的历史使命观、以"自由与民主"为核心的政治价值观、以"敌视共产主义"为主要目的的政治制度思想,并在国家利益的旗帜下相互作用,构成了整个政治意识形态的基本链条.美国历史外交传统和现代外交风格的选择和确立均与其意识形态的独特性存在内在的政治逻辑关系.  相似文献   

16.
英国辉格史学派先驱者论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常,学界仅将哈兰、林加德和麦考莱视作英国辉格史学派的先驱或奠基人,这显得有些偏颇.若将麦考莱当作该学派横坐标的原点,往前还可以追溯到约翰·罗素、麦金托什和福克斯,其中福克斯和麦金托什可被视为遭受质疑的先驱者,而罗素又是被遗忘的先驱者.他们史学著作的共同点,是关注本国早期宪政发展,并相继在自由主义的立场上,对社会政治变革采取了相当谨慎的评判.在领略和适当接受20世纪末年英国学界相关新观点的基础上,揭示福克斯、麦金托什、罗素和麦考莱等人的史学成就和思想,他们各自与辉格一自由党的亲疏不等的关系,以及他们在构建辉格早期史学派时的实际功用,这对于较完整地研究英国辉格史学派先驱者的行列及其作用,是很有裨益的.  相似文献   

17.
思想政治素质是思想政治教育理论体系的核心概念,弄清思想政治素质的内涵是构筑思想政治教育理论体系的基础性任务,也是加强思想政治教育的合法性依据。本文在捋清素质、思想、政治、思想政治素质之间的关系之后,综合学术界关于思想政治素质的各类观点,将其定义为:人受特定环境和教育的影响而形成的比较稳定的心理特征、思想观念、道德品质和政治修养等的总称。  相似文献   

18.
通过对《史记》中大量长者形象的分析,探索汉初存在以长者为代表的长者集团,并对长者集团的执政思想进行梳理,从中探究汉初政治的精神实质。分析认为:汉初各种学术思想尚未最终定型,未能完全与政权紧密结合,没有一整套严密的政治思想供统治者选择,故汉初政治思想呈现出很强的实用主义倾向。  相似文献   

19.
政治极化包括精英极化与大众极化两个方面。就意识形态和政治行动而言,从20世纪60年代以来,美国的政治精英和政党活动家们呈现出极化趋势,但全方位的大众极化并未出现。政治极化的真正威胁在于它对政治多元化的侵蚀,而基于关系网络的视角,我们可以对政治极化作出新的阐释。  相似文献   

20.
意识形态与美国对华人权政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人权问题既是美国主要国内政治问题,是国家外交政策问题,也是意识形态问题;在对华人权政策上,美国政府和国会拥有共同的人权价值观念;美国对华人权政策背后永恒的动因来自意识形态的影响和国家利益的需求。美国的人权政策属于霸权干预主义行为,直接体现为文化帝国主义和“法理霸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