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在国内荧屏和舞台上,活跃着一批外国人。他们或是留学生,或是在华工作的外国人,或是外国专家。其中很多人都跟著名相声演员丁广泉学习相声,并且通过学相声、说相声,在中国成了"明星"。在相声界,人人都知道丁广泉爱收洋徒弟,是他为中国的相声舞台培养了一批洋笑星。如今,这些洋笑星已经从中国文化的爱好者变身为传播者。他们在中西方之间搭建起一座文化交流的桥梁,并使之在时空中不断延伸。  相似文献   

2.
如今的文艺圈出了不少洋笑星。来自加拿大的大山和安仁良、美国的莫大伟、法国的朱力安、德国的郝莲露、坦桑尼亚的阿玛尔……但观众也许有所不知,这些洋笑星都是丁广泉的徒弟。20多年来,一直矢志不渝并自得其乐地坚持教"老外"说相声、练汉语,在相声界里丁广泉是独一份儿。"京城洋教头"3月30日,星期六下午,丁广泉的"趣味汉语教学"课堂上又多了一张新面孔,埃及来华留学生。1989年,丁广泉和洋徒弟大山  相似文献   

3.
中俄文化的"混血儿" 有个别外国人在北京呆了一段时间,回去就说对北京了解了,这是不可能的.北京是中华民族的缩影,有着光辉灿烂的历史,能那么容易被了解吗?可是有一个人似乎例外,他就是俄罗斯人尼古拉·阿列克谢耶维奇·斯别什涅夫(中文名字:司格林),当代俄罗斯著名汉学家、翻译家、国立圣彼得堡大学东方系教授.他是一个名符其实的"北京通".  相似文献   

4.
“哈罗,我是大伟,我带你们去逛北京好不好。””哇,这是什么地方真是太美啦!哇——”莫大伟早习惯了他的那张嘴,粉红粉红色的脸上笑起来的时候。嘴甚至眼睛和眉毛都向两边张开。最突出他用嘴的地方是在他主持的《大伟逛京城》电视节目里。他说《大伟逛京城》停了一段时间以后还会做。这个节目特别自然,近20集。不用背词、即席发挥。《大伟逛北京》在美国、欧洲播出后在美国竟然有人认得出他来他觉得很吃惊。在1999年春节晚会上的一出小品里“老阿鼠”嫁祸于他说他害过一条人命。大家都为他打抱不平可他却满不在平地随口说”没关系,没…  相似文献   

5.
法国人对自己语言及文化的珍惜是举世闻名的。因这种珍惜,他们赢得了全世界的敬重。但对自己文化的看重并不导致对其他文化的排斥,相反,对于其他文化,法国人有着极大的包容性。在这一点上,最具代表性的当属这个国家的元首——希拉克。希拉克曾多次在公开场合阐述过文化的多样性对世界的重要意义。这不是一个政客的虚浮表白,而是一个真诚学者的严肃思考。希拉克对中国文化的痴迷举世皆知,表现在他对中国的历史、诗词、书法、考古,以及青铜器等都非常有研究。  相似文献   

6.
正每个外国汉学家都与中国有着一段缘分和故事,诚曦就是这样一位有故事的汉学家。很珍惜"研修计划"的机会认识诚曦,是在近日"2014青年汉学家研修计划"上。无论是在课堂上听专家学者的讲课、去社科院与教授们研讨、体验中国传统文化,诚曦总是很活跃,让人印象深刻。诚曦,现任奥地利萨尔茨堡大学中国中心主任,研究方向是中国艺术、武术、哲学、音乐以及中西方哲学比较。18年前因武术结缘中国的诚曦,说一口流利的汉语。她来  相似文献   

7.
中国自古以来就有"礼仪之邦"的美誉.礼,作为中华民族文化的基础,有着悠久的历史.校园应是一个承载文明礼仪之花的乐园.记得有一次,我问同学们什么是"五讲四美",同学们大都说不知道.事实上,让人遗憾的是,在中等职业学校的校园里,我们看见的不是莘莘学子的温文儒稚和翩翩风度,取而代之的是一些不文明、不礼貌的现象,中职学生"礼仪"知识的匮乏和"礼仪"规范的缺失可见一斑.  相似文献   

8.
弘扬民族魂     
高胡 《人才开发》2006,(10):54-54
中华民族本质区别于其他民族,他没有蛮横、粗野或残暴,却有和平、勤劳、知足和忍耐的美德。一位外国人说过:“作为外国人,在日本居住的时间越长就越发讨厌日本人。相反,在中国居住的时间越长就越发喜欢中国人。”外国人这种喜爱是其他民族难以得到的,  相似文献   

9.
马克·罗斯维尔是个标准的加拿大青年,然而,马克却对古老的中国文化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在多伦多上大学的时候,他就选择了东亚系的汉语专业。后来,他又争取成为加拿大派赴中国的留学生,来到了北京大学,主修中国当代文学。他为自己取了一个十足中国化的名字:路世伟,正好是“罗斯维尔”的谐音。在汉语的“读、写、听、说”中,大概“说”是最难过的一关了。为此学校请来了中国煤矿文工团的著名相声演员丁广泉。他以教说相声‘夹演小品的形象化教学方式教留学生们说汉语,在教学过程中,丁广泉发现路世伟颇有中国式的幽默感,于是决。心…  相似文献   

10.
一个人如果不是把自己的生命和中国连在一起,一个人如果不是把自己的一生献给了中国文化的学习和传播,一个人如果没有深深的眷恋和寄托,他是不会把中国认作自己的第二故乡的,更不可能体会到中国人悠悠干载的乡愁。——摘自马悦然《另一种乡愁》之李锐序言  相似文献   

11.
儿童教育专家郭建国教授说:"感恩之心是一种美好的感情,没有一颗感恩的心,孩子永远不能真正懂得孝敬父母、理解帮助他的人,更不会主动地帮助别人。"天津青少年活动中心的刘锡昆主任也说:"让孩子知道感谢爱自己、帮助自己的人,是德育教育中重要的一个内容。"而中国的传统教育中也有"施恩不图报"的观念。但是,对给予自己关怀和帮助的人抱有感激之心,的确是一种美德,对目前处在娇生惯养环境中的中国孩子尤为重要。  相似文献   

12.
《国际人才交流》2014,(2):66-67
正在中国,尤其是在广州,非洲音乐家的数量正在增加,创造出中非之间的新型和谐。这些在广东省会的表演秀聚集了各种各样的人:中国人、侨胞还有其他外国人,这些人都被鲁迪的强劲的爵士舞曲、嘻哈音乐和蓝调歌曲所感染着,舞动着。"如果他们不跳舞的话,那就说明我做得还不够好。"他说。鲁迪的艺名是"Lord's Own Design"(主的设计的简称)。他把广州这类场所当作爱神俱乐部、乡村酒吧、二  相似文献   

13.
正"一直以来,我都坚持一个观点,要做就要做到自己想要的最好的程度。""我不是一个传统的科学家,科研与经商,我的大脑是双核驱动。""音乐本来就是一个语言,可以跨越文化,跨越地域,跨越东西方。"一个科学家,或者具体来说一个胃肠道生物力学科学家,可能很容易让你脑海中产生不苟言笑,严谨治学的形象。不过,如果他做起科研,著书立说,成果丰富;演说起来,激情澎湃,令人信服;涉足商业领域也是纵横  相似文献   

14.
"雪韵枫情--黎沃文眼中的加拿大"北京、上海、广州、香港、加拿大巡回展,首站于2006年10月20日已在中国美术馆落下帷幕.加拿大驻华大使夫人、文化参赞,国内著名画家、学者刘勃舒、廖静文、徐庆平以及国内艺术院校的学生共计数百人参加了开幕式并观看了展览.在北京举办个展还是第一次,之前他曾在上海、广州、香港等地多次举办展览和讲座.面对众多艺术家及同行前来捧场,黎沃文高兴地表示:"能得到艺术家们的认可,对我来说是莫大的鼓励!我很感动!"  相似文献   

15.
1995年上半年,一位研究中国科学、文化史的学者频频出现俄罗斯学术、文化界。他的学术观点和思想引起俄罗斯学者的极大兴趣与关注,获得众口称道。他,就是北京大学城市与环境学系教授、博士生导师、莫斯科大学高级访问学者于希贤。三月的莫斯科。在俄罗斯三大汉学研究机构之———东方研究所举办的题为“中国的社会与国家”的学术年会上,于希贤教授成为该所三十多年来,第一个被邀请做学术报告的外国人。他的论题是《挺起中华民族文化的脊梁骨》。他把中华民族的文化,比喻成为一个自强不息的伟大生命。他用前人归纳的五个字概括中华民族…  相似文献   

16.
《国际人才交流》2012,(7):28-30
一个中国人在美国白宫说“相声”,当着美国总统的面开他的玩笑,2400位政界和新闻界的人士起立为他鼓掌。这个人出生在中国吉林自山市河口公社,20多岁才去美国读博士,英文带着浓重口音,仔细听还有东北腔,他叫黄西。  相似文献   

17.
作为第一个定居厦门的外国人,在中国生活了26年的潘维廉(William N.Brown)在厦门大学当过老师,引进了MBA课程,又在海峡卫视"幸福福建"节目中当主持人,而最让他骄傲的,是帮助厦门成功申请了国际城市大奖。中国有句古话"绝知此事要躬行","老潘"爱中国,游中国,并在中国长期生活,他以独特的方式向世界介绍中国,既得到了中国人的认可,获得了一系列荣誉称号,也帮助世界了解了中国。  相似文献   

18.
《国际人才交流》2014,(6):34-35
正1982年,中美建交不久后,罗宾第一次来到中国,1985年,他成为首个在四川省结婚的外国人。走过微软、华尔街,他再次回到中国,创办了自己的公司。为微软"擦窗户""1982年,中美建交不久,我就去了北京。那时候,只有极少数美国人能来中国,所以,在绝大多数外国人眼中,中国仍很神秘。"当罗宾开始人生的首次中国行时,他仍是一名大学生,专程到北京语言学院(现更名为  相似文献   

19.
"做官我宁可糊涂,但干事我不糊涂,我不做会当官而不会为老百姓办事的这种官",这句话出白海南省省长卫留成之口。他曾经是中海油的CEO,现在是中国第一个从企业家直接做省长的高官。他说:"现在很多人对当官研究得很透,什么官场文化我搞不清楚,我不去研究它。"从一名企业家到政府省长,这样的"界限"跨度,的确是足够大的了。在  相似文献   

20.
小品、相声、双簧、话剧、舞蹈、配音、歌曲……“汉语桥--2016全球外国人汉语大会”上,选手们精心准备的节目你方唱罢我登场,精彩迭出。尤其是“故事会”与“才艺会”两个环节,产生了不少让人难忘的好节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