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文人画"是中国古代文明在绘画中的综合体现,而明清时代是中国文人画史上值得关注的一个重要阶段,他的重要性可以大致归纳为两方面:一是中国文人画三大画科中最晚成熟的画科——文人写意花鸟画在元代水墨山水画艺术成就的影响下最终得以形成,徐渭、八大山人的出现把文人画中的"写意精神"表现的淋漓尽致;二是在中国文人画史中具有辉煌历...  相似文献   

2.
宋代文人对“影”的吟咏,指示着“如画”的风景欣赏方式,主要表现为影与水墨写意的对应。作为审美对象的“影”,是草木形态及精神的提炼方式,具有超逸观想之美,文人借以寄托情怀,展示理想生活情境。影与水墨画在视觉效果与审美趣味上颇多相似,成为文人画创作与欣赏的灵感来源。在观赏墨梅、墨竹时,宋人将其还原为自然状态下的影像,形成“画如影”的全新书写范式。在中国画“水墨之兴”的背景下,这种以“影”联结的风景描写与绘画欣赏,有着共同的水墨趣味与写意追求,反映出宋人处理自然景观与人文意象关系时的新审美观念。  相似文献   

3.
元代绘画作为中国绘画的分水岭,“宁静淡泊,超然物外”思想意识成为元代绘画的精髓,文人画成为画坛的主流。以黄公望、吴镇、倪瓒、王蒙“元四家”为首的山水画家弘扬文人画风气,以寄兴托志为旨,极大地推动了当时绘画艺术的发展,其中吴镇以画隐选题材著称,在元代绘画中占有重要地位。主要对吴镇的山水画进行初步的探究分析,来了解和揭示其山水画的艺术表现。  相似文献   

4.
要讨论鲁迅对中国文人画的看法,就必须对什么是文人画有一个基本的了解。 一般说来,文人画是泛指我国唐代以后文人和士大夫所作的绘画。因为他们作画不求形似,力倡写意,所以文人画又称写意画。它滥觞于唐朝之王维,宋代苏轼继之,而其大盛则在元代。号称元四家的倪瓒、黄子久、吴镇、王蒙,为文人画奠定了基础,其影响及于明清两代,画人辈出,时盛时衰。文人画的作者多出身书香世家,精通经史九流,擅长诗文音  相似文献   

5.
王冕提倡复古、以书入画,在元代画坛独树一帜。其画作既师法宋人僧仲仁、扬无咎等,又有所突破,具有“隐逸之风”的艺术特征。王冕倡导从传统中自出新意的创造性艺术实践,在画作中首创万玉式“密梅”画法,有“铁线圈花法”与“破蕊法”之技法新变,且开花药石治印之先河,奠定了其在元代画坛的重要地位,给后世以巨大的影响。从现存王冕的墨迹来看,其题画诗及绘画作品不仅体现出率意超然、清新脱俗的艺术风格,而且具有“适意写趣,承前启后”的承传精神、“托画寄意,以诗达意”的写意观念及“书画同源,以书入画”的绘画理念,展现出其对文人画古风的延续与创新,以及将绘画与诗、书、印完美融合的艺术追求。  相似文献   

6.
元代文人画以山水最为盛行。从几位典型画家的作品分析元代文人画的笔墨特点。文人画中有明显的独特的审美倾向:形似之外求其画;气韵非师;诗书入画。元代文人画的审美倾向,不仅通过创作表现出来,更重要的是从文人画家的诗文评论和画谱画诀等理论中体现出来,这些审美倾向直接促进了文人画寄情写意和品格形态的建立。此后,文人画成为中国古代绘画趣味和风格的主导方向。  相似文献   

7.
在中国绘画史上,宋代是一个非常关键的时期,绘画艺术及其绘画美学都很繁荣,宋代的绘画美学思想实际上是新旧绘画美学思想交替、融合的时代。画派之间的斗争极其频繁,其中文人士大夫画家作为一个新兴的绘画群体,由最初向院体画家发起论争到宋代末在画坛上占主导地位,他们的绘画美学思想改变了宋代院体画家们的审美思想、审美理想、审美观念、审美标准等。文人画从而成为时代的主流,而且对后世的文人画与文人画理论的发展,也产生了很大的影响。  相似文献   

8.
在中国绘画史上,宋代是一个非常关键的时期,绘画艺术及其绘画美学都很繁荣,宋代的绘画美学思想实际上是新旧绘画美学思想交替、融合的时代.画派之间的斗争极其频繁,其中文人士大夫画家作为一个新兴的绘画群体,由最初向院体画家发起论争到宋代末在画坛上占主导地位,他们的绘画美学思想改变了宋代院体画家们的审美思想、审美理想、审美观念、审美标准等.文人画从而成为时代的主流,而且对后世的文人画与文人画理论的发展,也产生了很大的影响.  相似文献   

9.
写意理念即写意精神,在中国绘画创作中占有重要历史地位。尤其在人物画创作方面,宋代的梁楷、晚清的任伯年、现代的徐悲鸿、蒋兆和等都在写意人物画方面开创了新局面并影响至今。在当今,传统写意精神在现代水墨人物画中的融入已是不争的事实,研究传统写意理念在现代水墨人物画中的创新,需要遵循艺术规律,融汇中西,才能开创写意绘画的新局面。  相似文献   

10.
宋代的绘画确立了“以诗入画”的审美原则,苏轼更将其深化为“诗画本一律”的绘画主张;山水田园诗词在北宋大为兴盛,文人大量参与造园,“以文入园,因园成文”使得园林成为文学表现的一个重要题材;在文人诗、画的影响下,北宋文人园林走向兴盛并占据主流地位,在体现“诗化”的同时,也大肆吸取文人画的画理画论来指导造园,又呈现出“画化”的表现特征,诗画的情趣与意境的蕴涵成为北宋写意山水园林的最大特色。  相似文献   

11.
宋代宗室画家置身于文人画与院体画两大风潮并行的宋代画坛,与皇家画院有着天然联系,又保持着士大夫的精神趣味,成为沟通院体画与文人画的津梁。北宋后期赵令穰响应苏轼文人画的号召,擅长文人化的烟水长卷和山水小景,将院体技法融入文人画。南渡画风趋于多元化,士大夫化的赵伯驹、赵伯骕兄弟复归金碧山水,将文人意趣融入院体画。晚宋文人画上升时期,诗书画大家赵孟坚擅长岁寒三友、墨水仙和墨兰,将院体画技法融入文人墨戏而消融无迹,成为对苏轼以来文人画重“神似”轻“形似”的纠偏,对入元宗室文人画家赵孟頫影响甚巨,也对后代文人画产生了深远影响。  相似文献   

12.
宋代的绘画确立了“以诗入画”的审美原则,苏轼更将其深化为“诗画本一律”的绘画主张;山水田园诗词在北宋大为兴盛,文人大量参与造园,“以文入园,因园成文”使得园林成为文学表现的一个重要题材;在文人诗、画的影响下,北宋文人园林走向兴盛并占据主流地位,在体现“诗化”的同时,也大肆吸取文人画的画理画论来指导造园,又呈现出“画化”的表现特征,诗画的情趣与意境的蕴涵成为北宋写意山水园林的最大特色。  相似文献   

13.
中国绘画千百年来受传统文人写意抒情思想的影响,重视人文精神的表达,而轻视表现形式的探索。文章通过从解放绘画思想、正确认识传统、合理借鉴外来优秀文化和开拓绘画的材料与技法等方面的阐述,从理论上探索中国绘画从单一的“水墨”模式走向综合发展的可能性。  相似文献   

14.
董其昌的文人画观是以“南北宗论”为轴心线展开的,主要表现在“以禅论画”强调主体的顿悟作用和“以古为师”追求平淡的艺术境界两个方面。明清时期画坛上掀起的崇尚恣肆奇谲的文人艺术思潮是对以董其昌为核心代表的平淡境界和风格模式的反拨,由于这种反拨精神而形成的绘画风格特点,在文人画风格的发展上作了重要的补充。  相似文献   

15.
写意油画是西方绘画与中国传统美学碰撞融合的产物,在创作中融入中国传统文人画的写意精神,是油画民族化的体现,写意油画注重“写”与“意”的表达,其绘画语言区别于传统西方油画的表现形式,借鉴传统中国画线条、色彩等形式,以意造型,实现对思想和情感的表达。  相似文献   

16.
文人画是中国画研究中的一个重要概念,也是一个模糊不确定的概念。以赵孟兆页为代表的士大夫画家,在元代绘画实践上,提倡复古,主张以书法笔意入画,因此开出重气韵、轻格律,注重主观抒情的元画风气,弘扬文人画风气,以寄兴托志的写意画为旨,推动画坛的发展,文人山水画的典范风格至此形成。  相似文献   

17.
文人画是中国画研究中的一个重要概念,也是一个模糊不确定的概念。以赵孟頫为代表的士大夫画家,在元代绘画实践上,提倡复古,主张以书法笔意入画,因此开出重气韵、轻格律,注重主观抒情的元画风气,弘扬文人画风气,以寄兴托志的写意画为旨,推动画坛的发展,文人山水画的典范风格至此形成。  相似文献   

18.
元代艺术史发展呈现出阶段性特征,这是对其进行分期研究的基础。通过系统的理论分析,可以艺术中心转移作为元代艺术史分期的主要标准,再结合元代艺术发展的实际,可知1315年朝廷重开科举是元代艺术史前、中期的分界点。前期,元曲繁荣发展,占据艺坛中心,风格本色自然,生动活泼;中期,受理学思想影响,以元曲、诗歌、绘画为代表的中期艺术,呈现出温和典雅、严谨工整的风格特征。中、后期以1350年为界,抒情写意的文人画占据后期艺术史的主流,文人介入同样使南戏走向繁荣。文人画与南戏一起铸就了后期艺术史抒情写意的风格特质。  相似文献   

19.
在中国美术史的发展过程中,成形于六朝士人的绘画美学思想;自唐五代迄今经历了漫长的绘画实践,文人画以艺术的高形式雄踞中国画坛,并影响着中国绘画的发展趋向.这是艺术在实践过程中向商品位进化发展的自然选择.文人画的兴起,使传统绘画逐步摆脱“成人伦、助教伦’的功利役驭,回归到情致发挥自身轨道上来.进入20世纪初,以文人画为主流的中国画在某种程度上成了封建腐朽社会的替罪羊,在口诛笔伐的夹缝中步履蹒跚的蹇行着,厄运中依然出现了吴昌硕、黄宾虹、齐白石等人,成为上半世纪文人画赖以薪火频传的卓然大家.至后半世纪,恰…  相似文献   

20.
论文人画的渊源周锋中国传统绘画艺术发展至宋代,文人画与非文人画的分野渐趋明显,文人画开始以清晰的面目出现在绘画领域。宋代以后,文人画更是成了中国画的主流。有一种观点以为,文人画起源于宋代,因为宋代绘画在理论上先后有欧阳修、苏拭、黄庭坚、米第、郭若虚、...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