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1 毫秒
1.
2.
中国经济学60年的发展与中国经济建设实践是一脉相承的.建国60年来,我们在经济建设与改革方面大体经历了计划经济的准备阶段、计划经济阶段、在计划经济框架内引入市场机制阶段、建立有计划的商品经济体制阶段、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阶段以及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阶段.  相似文献   

3.
剧变:中国环境60年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人口增长及经济社会活动使环境产生巨变。中国人口基数大。经历了人口快速增长之后,人口控制已见成效。中国创造了经济增长的奇迹,但巨量的生产与消费,均对环境形成巨大压力。水体破坏极其严重,水治理虽步履维艰,但也在持续努力并取得局部进展。集中于西部民族地区的草原,其利用方式受到农耕及现代市场体制的双重影响。从1950年代开始的森林砍伐,至1998年的大水成了林业保护的转折点,之后一系列的护林工程开始启动。生活垃圾、空气质量等城市环境问题引发了民众环保运动,也引起政府重视。  相似文献   

4.
今年的"两会"将民生问题列为中心议题,体现了"以人为本"的思想。民生一向在中国受到广泛关注,也是中国共产党为之奋斗解决的主要问题。陈云是中国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开创者和奠基人。民以食为天是陈云经济学思想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从而形成了独具中国特色的以民生为核心的陈云经济学理论。文章详尽地分析了陈云无论在民主革命时期,还是社会主义建设时期都把改善民生、关注民生始终作为我们党夺取政权巩固政权的重要前提和根本保证。重温陈云关心民生问题的精神,贯彻落实两会精神,民生问题得到妥善解决,民心才安,民心安,社会才能稳定,国家的经济建设、文化建设、政治建设、国防建设才能顺利进行,也才能谈得上建设和谐社会。  相似文献   

5.
6.
历史观是历史学的根本问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历史学是一门科学还是一门艺术?这个问题既是20世纪中外历史学家关于历史学性质争论的核心问题,也是20世纪历史学中关于历史评价方法讨论的重大问题.我们认为,回答这个问题的关键在于如何理解以下两个论题:第一,历史学要成为科学,需要不需要历史解释?第二,在历史学的解释中,历史观处于什么地位?深入探讨这两个论题的内涵,将会有助于人们对历史学的进一步理解.  相似文献   

7.
进入21世纪,农民、农村与农业问题之所以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是因为农民收入连续几年下降,并成为制约国内消费需求的主要因素.解决农民问题的关键在于打破城乡二元体制,免除农业税,实行城乡一体的个人收入所得税制;加快完善包括农民在内的社会保障体系,给予农民最低生活保障;彻底贯彻<全民义务教育法>,农村九年制义务教育经费由国家负担.免除农业税,减轻农民负担,增强农民收入,是关系整个国民经济发展全局的重大问题,有利于促进人口、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缩小城乡差距,实现国家的现代化.  相似文献   

8.
10月21日下午,北京关贸总协定研究协会会长,我国关贸总协定谈判中方代表团智囊团成员薛荣久教授在暨南大学学术报告厅作了关于复关问题的学术报告。薛荣久说,中国希望赶在明年1月1日世界贸易组织成立之前复关,年底总会有解决办法,可能会以双方让步来达成协议。并指出,中国复关后面临竞争最根本的问题是人才问题。  相似文献   

9.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我国广大中青年经济理论工作者在马克思主义的指导下,深入实际,大胆创新,自觉奉献,取得了可喜的学术成就,是应该充分肯定的。他们在党的哺育下,经过自身不懈的努力,成长为党的理论战士。这个事实本身说明:中国经济学的未来是大有希望的。为此,在反映这一主题的《中国经济学希望之光》即将出版之际,我倍感欣慰,并十分高兴为之作序。  相似文献   

10.
由西北大学白永秀教授和任保平教授主编的<新中国经济学60年(1949-2009)>近日由高等教育出版社出版了.全书分为5篇,14章,46余万字,系统地归纳和总结了新中国理论经济学60年发展的光辉历程和主要成就,深入探索了中国经济学发展的内在规律和历史趋势,是总结新中国经济学60年发展历程的重要成果,具有较高的学术价值.  相似文献   

11.
中华人民共和国60年尤其改革开放30余年的实践--"现在一切都在于实践,现在已经到了这样在一个历史关头:理论在变为实践,理论由实践赋予活力,由实践来修正,由实践来检验"[1](p208)--摸索出来的经验总结和理论概括,已初步奠定了中国经济学的基础.毋庸置疑,中国转轨经济学体系的产生已具备时代所赋予的历史必然性和实践所塑造的现实的品性.本文重点解读中国经济学逻辑体系及其特征和取向.  相似文献   

12.
扩大内需不仅是应对国际金融危机的权宜之计,而且还是使得人民安居乐业、国家稳定富强的长久之计。扩大内需与民生问题息息相关,是中国的必然选择,也是最优选择。当前中国扩大内需还存在收入与消费不协调、基本公共服务支出较少、投资占比过高与城镇化不完全等问题,应以解决民生问题为切人点,积极构建扩大消费需求的长效机制、优化投资的质量与效益、大力推进新型城镇化建设,以进一步扩大内需,实现内需扩大与民生改善的双赢。   相似文献   

13.
自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就着手解决"三农"问题.改革开放后,"三农"问题更加引起了党和政府的高度重视,也取得了一定成绩,但"三农"问题依然存在."三农"问题存在的根本原因在于二元结构.因此.要从根本上解决这个问题,必须从体制上着手,进行包括劳动力自主流动、土地有序流动以及覆盖城乡的公共财政等方面的体制创新.  相似文献   

14.
以发展经济学观照“中国模式”,其所蕴含的人的全面发展理念具有三个指向,即追求最广大人民利益最大化的经济现代化、基于全民社会均衡福利的经济社会化和关联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经济全球化。我们应从文化经济学视野,反思和纠正韦伯判断的欧洲中心主义偏见,结合东亚奇迹的价值观有效性,建立对于中国现代经济发展的文化基因与“中国道路”的自觉自信。在当代态和历时态分析的基础上,通过回归到中国的内生人文经济学的系统性分析发现,“以人为本”在中国发展道路上一以贯之,中国始终秉持着“人文化成”的和平发展观,具体在当下就是文化强国赋能经济高质量发展。  相似文献   

15.
今年是毛泽东同志逝世17周年,诞生100周年。不禁想起了他为中国人民立下的丰功伟绩,想起了他对党对人民的那些谆谆教导,自然也就想起了他的那篇光辉著作《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 不论何时读他的《讲话》,我们都有一个共同的感觉,好象他的讲话,并不是已讲在多少年以前,而是正讲着现在,他讲的也是现在文艺工作者仍然要继续解决的一些重大问题。好象毛泽东同志仍在我们面前,他的声音仍在我们耳边。  相似文献   

16.
半个世纪以前,毛泽东同志郑重指出:文艺“为什么人的问题,是一个根本的问题,原则的问题”。现在是否还存在这个问题呢?自然,作为社会主义文艺的方向,作为党的文艺方针政策,这个问题是彻底地解决了。但是,对每一个文艺工作者来说,特别是文学青年,是否都明确了文艺方向,在认识和实践上都解决了这个问题?恐怕未必。前几年,有些文章直接地反对毛泽东同志提出的这个论点,有些人公开地主张“玩文学”。说明在这个根本问题上不是所有的人都解决了,在有些人身上表现得还很严重。今天重温毛泽东同志关于文艺为什么人的问题的教导,对明辨是非,加强社会责任感,繁荣社会主义文艺具有深刻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7.
18.
民生问题的宪法权利之维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民生问题是一个多维度的复杂问题,以"宪法权利-国家义务"的分析框架对其内部结构进行规范性考察仍可得出此结论.就宪法权利类型而言,民生问题主要涉及的是社会权,但也包含了财产权、住宅不受侵犯等经济自由、人身自由的内容;相对应的,就宪法权利功能而言,民生问题主要涉及的是受益权功能,但也与防御权功能相关.由此,国家在民生问题中应履行三重义务,除了常见的帮助义务之外,还包括保护义务与尊重义务.只有体系性地思考民生问题,方可达致妥贴的解决方案.  相似文献   

19.
我国犯罪构成理论研究可以划分为四个阶段,即萌芽期、停顿期、发展期和繁荣期。重构派主张引进德、日等三要件阶层体系,是一种简单的理论移植,不宜提倡。犯罪构成理论研究,应当辩证看待法律全球化问题,试图模仿他国建立共同的法律及其理论模式的主张是不现实的。全球化时代犯罪构成理论研究的经验总结:立足本民族文化思维模式,是构建犯罪论体系的前提和基础;辨证扬弃其他国家或民族和学科的成果,是构建犯罪论体系的保证;吸收其他学科的营养成分,是构建科学的犯罪论体系的必要补充。全球化时代中国犯罪构成本土化的重点,是如何将违法性纳入犯罪构成要件体系,并对罪量要件加以适当归类,真正确立犯罪构成作为犯罪认定唯一标准的至尊地位。  相似文献   

20.
《世界人权宣言》中关于人人享有公正与平等的原则在许多地方扎下了根,介普及这些原则的目标远远没有达到。2008年12月,《宣言》已有60年的历史。这个日子也标志着联合国历时一年的庆祝活动的结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