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张继军 《求是学刊》2006,33(6):38-42
善恶是道德评价体系的基本尺度,中国传统的关于“善”、“恶”的观念在殷人的精神世界和社会生活当中还缺乏一个现实的理性基础,其形成应始于殷末周初。在西周初年,虽然善、恶作为一对范畴,甚至是作为描述价值取向的单个概念还没有被明确提出,但是“善”和“恶”的观念已经开始应用于政治生活、祭祀活动、农业生产和人格评价等方面了,构成了当时社会价值评判的内在标准。  相似文献   

2.
王海丽 《社科纵横》2008,23(6):115-116
."恶"是历史发展的动力之一,基督教哲学、维柯、康德、杜尔阁、孔多塞、黑格尔、马克思都有关于"恶"的历史作用的论述,但是在承认"恶"的历史作用的同时,并不能否认历史发展的其它动力,特别不能忽视与之对立的"善"的重要作用.探究"恶"的历史作用的现实意义是为了驱恶扬善.  相似文献   

3.
阿尔都塞借用拉康镜像阶段理论修正传统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理论,其阐释重心从想象界发展到象征界,从代理身份发展到意识形态问题,从而见证了马克思主义拉康的存在和发展,制造出一个由意识形态与父亲的法则共同构成的双重镜像结构,即阿尔都塞意识形态理论中的双重想象界.  相似文献   

4.
吴哲 《创新》2019,13(3):32-39
在某种意义上,善本应是工程的自身属性以及最高级指导原则之一。工程的伦理评价应与工程绩效评价一同构成现代工程评价体系。然而现实工程中,由于责任主体的多元化与约束机制的欠缺,工程伦理评价的落实却非易事。通过在工程的实与善同时聚焦的工程师角色上准确定位,赋予其更多的权力与责任,并适当借鉴科学、技术领域内的匿名评审与法律领域内的陪审员制度,或可对面向未来文明形态的不断发展着的工程转型提供帮助与思路。  相似文献   

5.
当前农民工媒介镜像批判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陈文高 《学术交流》2007,(5):135-138
农民工群体的媒介镜像直接影响着社会对农民工群体的整体认知,影响着农民工群体的社会形象和社会资源配置。目前,新闻媒介对农民工群体的报道,在报道规模、报道质量和议题设置上存在着话语权萎缩和媒介镜像被污名化、妖魔化倾向,加深了社会主流群体对农民工群体的刻板成见,也影响着社会和谐与稳定。鉴于此,在报道中坚持客观公正的专业理念,及时、准确、真实地报道农民工生活的信息,尽可能反映出农民工群体在社会总系统中的真实位置,用新闻专业精神,培育公共新闻版图,确保农民工群体新闻镜像的真实性,是新闻传媒参与构建和谐社会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6.
人性概念的内涵,历来有孟荀之争。统合孟荀观点,又参考《管子》观点,具体论述善作为人性概念中的必有内涵的必要性和可能性。若善不是人性概念的内涵,则无法说明善的根源;善不是恶的对立,是自在的;但善不是自显,其显现会受身体欲望的制约和遮蔽,需后天的觉思、扩充。  相似文献   

7.
尼采曾经相信善的力量和道德理想.后来疾病使这一信念受到严竣考验,开始了道德批判.尼采道德哲学的新意在于把道德和善作为问题的形式加以提出和检验.他通过自己的苦难与不幸获得了对道德的新认识:善人也会受到良心之苦,良心也会起来反抗善;爱与怜悯的背后隐藏着软弱和虚伪.因此尼采批判传统道德,寻求一种更普遍的爱和更高级的正义.当这一寻求长久无果的时候,尼采便为了自我辩护而开始用超人学说、贵族主义和爱命运来进行善的布道.这就是舍斯托夫对尼采的心理学解释.  相似文献   

8.
拉康的镜像理论与自我的建构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刘文 《学术交流》2006,(7):24-27
拉康认为,自我的建构离不开自身也离不开自我的对应物,即来自于镜中自我的影像;自我通过与这个影像的认同而实现。镜像阶段是一个自欺的瞬间,是一个由虚幻影像引起的迷恋过程,是想像性思维方式的起点。自我并不是自己的主宰;人们苦苦寻找自我,而当找到它时,它却外在于我们,总是作为一个他者而存在,被自身无法掌控的外部力量所决定,永久地被限定在与自己异化的境地。镜像阶段的想像性认同与人类知识同构,具有相似性。最后,笛卡儿式的主体不再能够自由地决定自己的生活,相反,该主体要受制于主体无法控制的外部力量。  相似文献   

9.
20世纪初,梁启超针对中国学术界存在的学问利禄不分、笼统、因袭、武断、虚伪的弊病,提出学问之价值在于求真善疑创获。求真为学术之魂,在价值观层面是为学术而学术的学术本位观,以获得知识、探索真理为至高追求。善疑为学术之本,意味着学者能独立思考,摒除成见,不受前人或他人思想蒙蔽,并在疑的基础上有所抉择,既破他蔽又破自蔽,合理质疑。创获为学术之用,提醒学者要以自身所处的社会为前提,意识到所肩负的时代使命,挖掘潜能创造力。在实践操作层面,这三者又要通过学者以诚治学、严谨治学和专精持恒来实现。  相似文献   

10.
11.
欧阳剑波 《社科纵横》2011,26(2):118-121
意识形态以其相对独立化的社会力量深深植根于文化价值体系的内涵之中。意识形态的"虚设性"使意识形态构造了一个现实的幻觉,构造了一个幻化的文化镜像。只有以批判的精神解蔽意识形态之幻觉,使其与相容文化镜像的"普世性"价值理念相容发展,方可彰显其文化意蕴与文化渗透力,从而形塑虚设与普世相容的当代意识形态文化镜像。  相似文献   

12.
儒家善的思想是以仁、礼为中心,推崇中和,通过正名、仁义、忠恕、知命的途径来追求中庸至德,使统治者立德而人民安于德,从而使整个社会出现和谐美满的状态的.而康德的善良意志源于理性,责任是善良意志的体现,自由是善良意志固有的性质,可以实现意志的自律,即理性自己为自己立法,从而推导出人是目的的道德观.  相似文献   

13.
姚大志 《求是学刊》2007,34(2):39-44
正统的自由主义者都是“反至善主义的”。虽然拉兹是一名自由主义者,但他举起至善主义的大旗,试图对自由主义提供一种激进的解释,以探索一种既不同于古典自由主义也不同于新自由主义的第三条道路。拉兹的政治哲学介于自由主义和社群主义之间。  相似文献   

14.
陶悦 《学术交流》2006,(3):14-17
圆善问题是康德与牟宗三共同关注的问题,但对之的阐述和实现方法却不尽相同。康德将纯德的实现视为一假设,将幸福理解为幸福之境,并最终以上帝来担保德福配称,使圆善的解决指向信仰;而牟宗三将纯德视为一呈现,将幸福理解为幸福之感,以自由无限心开德福一致之机,实是将圆善归约为一种境界。二者可谓异曲同工,其价值皆不在于可操作层面,而是在于以不同方式给不同传统下向善的人们以幸福的希望。  相似文献   

15.
杨树彬 《学术交流》2005,(10):183-186
科学与艺术是人类文明的两大形态,也是人类对宇宙不断探索和创造性地加以认识的结果。它们都是以人为本,体现了人类对真、善、美的不懈追求。科学探索以追求“真”为动力,以造福人类即“善”为本源,而“美”视觉化地反映了真和善的这种当前状态;艺术是对生活本质规律的形象化揭示,是对“真”的表现和再现,是对“美”的追求的结果。艺术形象的启迪、认识、教育、审美和娱乐作用,在驱动欣赏者积极、向上、至善。因此,真、善、美分别是科学与艺术的艺同精神、终极目标和理想标准。三者在服饰上得到生动体现。  相似文献   

16.
发展伦理学是关于发展善的学问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发展伦理学以发展善为主要研究对象,而发展伦理学视野中的发展善包含两层含义:一是发展价值;二是发展道德,因而发展伦理学实际上是研究发展价值和发展道德及其相互关系问题的科学。构建发展伦理学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是追求社会发展人本性价值目标的实现和对人的发展行为的有效伦理约束。  相似文献   

17.
蔺海鲲 《社科纵横》2007,22(3):41-43
本文试图通过对至善在个人道德体系及社会道德体系中的价值尺度作用的阐述,力求证明至善无论是过去还是现在直至将来都是人类终极的价值目标  相似文献   

18.
关于中国现代小说的抒情性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关于中国现代小说的抒情性〔韩〕朴宰范一、序论本世纪二十年代的中国现代文学可以说是从多样的文学流派发展起来的。各流派作家所创作的作品和风格的不同成为二十年代新文学的重要特征。二十年代初创造社作家在日本的“私小说”影响下创作的“身边小说”带有浓厚的抒情...  相似文献   

19.
《社科纵横》2017,(8):77-80
大数据的热潮已经由最初引入时的广泛研究发展到定向领域的应用。针对政府大数据时代如何进行社会治理的研究,以镜像世界作为切入点展现社会治理中最贴合于大数据的一个领域,揭示大数据与镜像世界的联系,通过四个典型案例分析政府网络治理,提出政府社会治理的创新方向。  相似文献   

20.
古代朝鲜的《老乞大》、《朴通事》、《训世评话》等是专为朝鲜人编写的汉语教材,其中融入了中国古代小说的内容,是其在古代朝鲜广泛流传的“前阶段”。这种传播方式以汉语教材为媒介、以汉语教学为手段,有着互动性特征和在一定范围内被强制执行的特点,并受到朝鲜官方的鼓励和保护。同时,在表现形式、价值取向等方面亦与中国古代小说有着密切的联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