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冯欣 《社科纵横》2006,21(5):85-86
与传统叙事小说不同,现代抒情小说的深层审美价值恰在于将“真、善、美”统一起来,构筑一个净化人的精神与灵魂的世界。本文结合20世纪中国抒情小说作品,通过对抒情小说创作主体意识、“真”、“善”、“美”的应合方式和理想化境界的构成等几个方面的分析总结,进一步揭示抒情小说作家对建设人类自由、和谐精神世界的重视与自主追求。  相似文献   

2.
张继军 《求是学刊》2006,33(6):38-42
善恶是道德评价体系的基本尺度,中国传统的关于“善”、“恶”的观念在殷人的精神世界和社会生活当中还缺乏一个现实的理性基础,其形成应始于殷末周初。在西周初年,虽然善、恶作为一对范畴,甚至是作为描述价值取向的单个概念还没有被明确提出,但是“善”和“恶”的观念已经开始应用于政治生活、祭祀活动、农业生产和人格评价等方面了,构成了当时社会价值评判的内在标准。  相似文献   

3.
在中国 ,无论是研究日本近代文学抑或中国现代文学 ,“私小说”都是一个难以忽略的话题。1这首先是因为 ,“私小说”是近代以来日本文学中最独特的样式 ,它所表现出来的诸种特征直接联系着日本民族的传统、文化与个性。在这个意义上说 ,理解“私小说”不仅是认识日本的文学而且是理解日本文化、日本民族的精神结构的一个有效途径。其次 ,众所周知 ,中国现代文学的 3 0年历史与日本社会、文化、文学有着极为密切的联系 ,而其中“私小说”和“普罗文学”尤其引人注目。 2 0世纪 2 0年代 ,以“私小说”为主的日本近代文学 ,极大地影响了一代留…  相似文献   

4.
丁帆  李兴阳 《求是学刊》2007,34(2):119-124
“东北作家群”是出现在现代民族战争中的“流亡”文学群体,其乡土小说叙事话语的精神指向是多重的,“抗日话语”及其强烈的民族意识是其显性层面;“阶级话语”成其为“左翼”标识,但并没有成为乡土叙事的重心;其社会批判、文化批判与自由而雄强的生命意识的张扬融合在一起,更多地承续了五四启蒙思想命题,而又与关内的中原文化格调有着明显的区别。所有这些共同点,都蕴含在具有浓郁东北地域文化色彩的“风景画”、“风俗画”和“风情画”的描绘中。  相似文献   

5.
吉登斯"反思性现代性"理论述评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张钰  张襄誉 《社会》2002,(10):40-44
“反思性”(reflexivity)在社会学中并非一个全新概念 ,自从社会学作为一门学科初创以来 ,它就以不同的形式出现在各派社会学理论中。然而 ,在20世纪八、九十年代有关现代性与后现代性激烈争论的背景下 ,吉登斯等人的反思性概念与以往社会学所涉及的“反思性”有着截然不同的意义和内涵。吉氏关于反思性现代性(reflexivemodernity)的理论将反思性看作晚期现代性的一个内在特征 ,以及试图用“反思性现代性”来化解现代与后现代之争 ,都为我们理解当下社会生活的性质提供了诸多新的启示。一般意义上的“反…  相似文献   

6.
唐宏强 《学术交流》2002,1(1):34-40
“法治”成为现代社会不可或缺的“安全阀” ,实现“法治”目标的一个重要基础和前提是要充分而有效地发挥司法功能 ,而此又要依赖于法官恰当地扮演好自身的应然角色。当下中国 ,法官已绝非处于法律虚无主义时代的位置 ,且随着法制的逐步健全和“法治”氛围的渐次营造 ,其使命越来越神圣并任重道远。所以 ,如何造就一批合乎现代“法治”价值要旨的法官队伍是我们必须认真而慎重思索的现实和重要问题。  相似文献   

7.
见在良知与圣人同异与否(圣愚之辨)是中晚明思想史上现成良知之辨的一个核心论题。从“体知”的视角深入分析争论双方对“当下一念”的不同指涉,龙溪以一念善端为依据,当下回溯至心体的一念之微并时时把持于此超越层的良知心体,一念之微与良知本体是同质同层的关系,即本体即工夫,发挥了阳明学向上一机的致知理路;而双江、念庵则是从经验层之可能被欲根遮蔽的一念善端来质疑现成良知的,一念善端与良知本体是同质异层的关系,从而开辟了体用有别、用工夫以复本体的渐修进路。  相似文献   

8.
“诗的白话化”导致了诗体的解放 ,也导致了诗歌在精神内涵上的实质性变革 ,《关不住了》正是在现代白话的语言形式和思想方式两个方面确定了新诗的基本原则从而具有“纪元”性。《狂人日记》是在第一篇现代白话小说意义上的第一篇中国现代小说 ,它的“开篇”性在于它确立了中国现代小说的“现代白话”与“现代思想”这两大原则。《祝福》的悲剧意义和现代性是通过新语言体系进行新的言说和表述而表现出来的  相似文献   

9.
胡元翎 《学术交流》2003,5(5):135-138
李渔“无声戏”与“稗官为传奇蓝本”的提法已明示在李渔意下小说与戏剧的密切关系 ,即异中之同。但小说与戏剧的同中之异也不可忽略 ,李渔的戏曲观念与小说观念绝不能混同。李渔戏剧对小说的重写不是简单的重复 ,而是融入了他对戏剧、小说最基本的观念。在小说细节、情境叙写与人物描摹等方面 ,揭示两大体裁的不同景观。  相似文献   

10.
本文从北京想象与现代性关系的角度 ,剖析 2 0世纪 80~ 90年代小说对北京记忆的书写方式。论文第一部分讨论 80年代“京味小说”的“文化”内涵 ,即北京文化的差异性表现为作品的何种构成因素 ,以及这种建立在传统与现代框架中的书写方式的内在矛盾。第二部分选择三部重要小说 ,分析 90年代小说在“个人怀旧”的视野中呈现的北京形象 ,并剖析这种书写方式的意识形态内涵  相似文献   

11.
令"现代性"头疼的汪曾祺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石天强 《求是学刊》2006,33(3):104-106
汪曾祺写的那些东西是“小说”吗?这个问题比较怪异,肯定会有人反问道,汪曾祺的小说怎么会不是“小说”呢?的确,在今天汪曾祺的许多作品都已经名正言顺地步入到了“小说”的殿堂中,文学史也为它们留下了应有的位置。今天的汪曾祺,我们听到更多的是赞誉之声。汪曾祺的作品当然是  相似文献   

12.
周密 《日本学刊》2004,(3):121-131
在战后特定的历史条件下 ,日本文坛上产生了处于纯文学与大众文学之间的“中间小说”。川端康成可说是其中一位出色的旗手 ,他创作的《舞姬》、《山音》、《东京人》等都是各具特色的“中间小说”佳作。其创作的原因或许主要缘于他敬畏的朋友横光利一诗魂的继承  相似文献   

13.
李建宗 《社科纵横》2006,21(6):97-99
本文把“十七年小说”和“新时期小说”放在比较的视野下,通过对其回应政治、描写英雄、干预生活、呼唤人性四个共同特点的分析,揭示出这两个时段的文学在发生断裂的同时,存在着延续。  相似文献   

14.
一代名文《百合花》的独特风格并非如茅盾先生所评价的是“清新俊逸”,它更主要的还体现出作者茹志鹃“深沉悲悯”的精神风貌。同时,《百合花》也是一篇“没有爱情的爱情颂歌”。它传达了人类感情美好的爱欲。在艺术上,《百合花》是一篇象征写意结构的小说,这不仅在中国现代小说中独出一格,而且也与20世纪世界现代小说相类同。  相似文献   

15.
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作为治国方略已深入人心,且取得了显著成效。然而,纵观我们亲历的法治实践,又存在着不容忽视的问题:片面认为,只要以法治理国家就实现了依法治国。部分地区搞的以法治省、治县、治乡工程甚至制定了一些违反法律、搞地方保护的侵权之法,与倡导的法治精神背道而驰,走入法治的误区。因此,法治建设工程中,“有法可依”“普遍服从”并不是问题的全部,所“依据”“服从”之法的“良”“善”是法治又一关键环节,是现代法治的基础。可以说现代法治必须是“善”法法治,九届人大通过的《立法法》充分体现了这一点。“善…  相似文献   

16.
长与善郎与中国辽宁大学日本研究所刘立善在日本近现代文坛上,长与善郎(1888-1961)是一个深受中国文化影响的剧作家和小说家。他自幼年起,便在其父的训导下,开始学习《论语》等中国典籍,从而对中国文学和文化产生了浓厚的兴趣,由此打下了较为坚实的汉学基...  相似文献   

17.
在文化消费强势启动的当下社会,贾平凹小说的“卖点”是一个非常值得探讨的话题。他为当代文学呈现了一个具有鲜活日常生活观感的文本世界,成为全球化、城镇化时代的一种稀缺资源;他作品中神秘的超现实生活,对于喜爱追新逐奇的文化大众来说,可谓是投其所好;赤裸裸的性与精美的文化包装,也为贾平凹的小说文本制造了大量“卖点”。  相似文献   

18.
小说情节辩     
近几年来,我国实行开放政策,文艺界也开始引进一些西方现代派的作品和文论,这对我们开阔眼界,增长见识丰富创作经验,无疑是有好处的。但也提出一些新问题,比如,有一种颇为时髦的理论:认为当前小说创作的发展趋势是“摆脱以情节为小说结构的路子”,走“无情节的小说”的新路;故事情节只不过是“小说的一个赤条条的梗概”,“光秃禿的躯干”和“框架”。因此,现代小说“不再满足于讲故事”,艺术趣味提高了的读者也“不再满足于看故事”了。  相似文献   

19.
当下的中国处于一个价值多元的时代,以往的建立于进化论、阶级论和启蒙主义的文学史观也是颇有价值的;但是,进入21世纪,由于“以人为本”与“和谐社会”目标的提出,也由于社会时空、文学功能和美学趣味的巨大变化,教材型的中国现代文学史已远不能适应时代、社会和文学的发展需要,因此亟待重建和确立一个更为公正、平等与合理的价值评估体系。这个评估体系是以人道主义为最高原则,以真、善、美为三个闪光点,其最大优势是具有普适性、超越性、公正性和人本性的功能特点。  相似文献   

20.
《邱园记事》在伍尔夫小说创作中的艺术价值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苟丽梅 《社科纵横》2005,20(1):184-185
伍尔夫的小说《邱园记事》是伍尔夫小说从传统走向现代的过渡作品 ,既有传统小说的影子 ,又运用了“意识流”的创作方法。在这部小说中伍尔夫初次实践了她的现代小说的创作理念 ,并对以后她的意识流小说的创作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