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马克思主义的新闻观是实践理论指导下的新闻观;实践的观点是新闻学原理研究中的基本观点。根据实践理论,作为社会现象和文化现象的新闻,是在人类的社会实践中发生和发展的。把实践的观点引入到新闻学原理的研究中来,并把它作为一个基本观点,可以提高我们的研究水平,使我们的研究突破以往的‘’就事实论新闻”的层面,从而把专司向大众传播信息的新闻作为一种社会现象和文化现象,与更为宏观博大、错综复杂的社会生活大系统联系起来,使新闻成为一个开放的,与外部环境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与人们的利益、需要、态度密切相关,双向交流…  相似文献   

2.
认知视野下的成语再认识——从经典理论到原型理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成语的性质认定及其划界问题上之所以存在分歧,正是基于传统语言学经典范畴观的立场的必然结果。而语言的事实告诉我们,成语其实是一个原型范畴。原型范畴理论下的成语认识和分析更符合语言实际且更富有操作性。  相似文献   

3.
传播效果:假设性效果观的理论确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传播效果研究首先以准确界定“传播效果”为前提。以往 ,传播学界将“传播效果”仅仅理解为一种传播的经验事实或具有经验事实效准的事实存在。究其本义 ,效果研究是借助一定的理论假设 ,对所欲观察的传播行为或事件进行的理论证明活动 ;传播效果是在理论假设的基础上和论证关系存在的前提下 ,对于针对一定的传播现象所提出的假设性效果观进行证明所得出的结论。假设性效果观强调了效果理论的优先性及其跨文化有效性。  相似文献   

4.
以马克思主义实践论科学观为逻辑起点,吸收建构主义科学观和康德的认识论的合理思想论证科学事实的创新本质.科学事实的发现是以观察记录为基础,在一定的科学概念框架、商谈、话语互动的“发现与境”中对观察到的现象的一种创新过程.科学事实的抽象性特征昭示科学事实“放大了”日常的经验事实中的理论因素及其作用,从实验的筹划、实验结果的记录到科学事实的描述,都必须以先行的意义框架为基础,创新性是科学事实陈述的一个基本的构成形式.科学事实创新本性的生存论根据在于创新性揭示了科学事实的发现在人的存在中的意义和可能性条件.  相似文献   

5.
朱振华 《学术探索》2014,(12):108-112
本文从哲学观出发,论述了范畴理论和认知科学的发展,阐述了经典范畴理论到原型范畴理论的发展。从语言观出发,对原型范畴理论在语言学领域的应用进行了论述,并以原型范畴理论对语言中的词义扩展和不对称现象进行分析。  相似文献   

6.
对世界观与实践观的关系问题 ,存在着两种观点不同的理解。一种是世界观哲学的理解 ,另一种是实践观哲学的理解 :世界观哲学把哲学看作是世界观的学问 ,因此认为所有理论包括实践观的哲学意义都主要源于同一个基本事实 ,即它们都是世界观理论的组成部分 ;而实践观哲学把哲学看作是实践观的学问 ,因此所有理论问题的哲学意义 ,当然也包括世界观问题的哲学意义 ,从根本上来说都主要源于同一个原始事实 ,即它们都是实践观理论的有机组成部分。以往人们习惯于从世界观哲学的立场上理解问题 ,而本文则尝试从实践观哲学的立场上 ,重新阐释世界观与实践观的相互关系。  相似文献   

7.
语言是翻译活动中不可或缺的重要因素,不同的语言观将导致不同的翻译观。在此拟以布迪厄的语言观为视角,区分翻译场域中的强势语言和弱势语言,从翻译流向、题材选择、翻译策略等方面阐述强势语言在翻译中的操控现象,指出语言不仅仅是一种符号,一种客观中立的媒介,事实上,在言语交流中始终有难以辨认的权力支配关系潜在地发挥作用。  相似文献   

8.
古代诗学语言观在本体论各异的儒、道、佛禅语言观背景理论中展开,这三种语言观分别探讨了语言与伦理、语言与宇宙本体、语言与自我心性的关系,对古代诗学产生了深远影响。古代诗学语言观有着潜在的共时性和历时性逻辑结构,其本质特征表现为:工具性的语言功能论、悖论性的语言特征论和体验性的语言本质论。古代诗学语言观有着强烈的人文色彩,是一种人本主义的诗学语言观。  相似文献   

9.
中国自秦汉以后形成了一个统一的多民族的国家 ,即便是依照现代国家理论观来看这一独特的历史现象 ,也不能否认这一事实。本文依据相关资料 ,从地理、历史和民族文化内聚力等若干方面对于我国统一多民族国家形成的原因进行了初步探索。  相似文献   

10.
通过对《墨子》一书中的《墨经》部分的分析,认为《墨经》时代,就已经有非常发达的语言观。文章从语言符号理论、语法观、语义观、修辞理论、训诂方法等方面,对《墨经》的语言理论进行了阐述。  相似文献   

11.
当代法国著名思想家雅克.德里达批判了以逻各斯中心主义意义观为基础的结构主义传统语言学流派的哲学基础,并以其独特的书写语言学、符号学意义观、延异理论等建构了后现代语言哲学思想体系。其解构性和寄生性成为德里达颠覆以逻各斯中心论、语音中心主义为别名的西方结构主义语言哲学和传统形而上学的锐利武器。德里达语言思想的实践为后现代主义者阐释后现代文化现象提供了新的方法论,并为后现代思维范式的到来和哲学思维的回归奠定了坚实的理论基础,也使得自身成为后现代文化的一部分。  相似文献   

12.
闻一多诗学理论与新诗形式的现代化建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刘海波  魏建 《齐鲁学刊》2003,3(5):99-101
在中国现代新诗学理论的现代化建构中,闻一多的诗学理论具有重要的建设性意义。闻一多诗学的语言观首先区分了诗性语与实用语,由此确立现代诗学的本体论形式观,并进而确认现代诗的"有意味的形式"。闻一多提出的新诗的"音乐美、绘画美、建筑美"的原则,是其诗学理论的现代语言观和形式观的具体实施。  相似文献   

13.
论汉语句式配价理论的形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汉语语法重视结构整体研究和句式整体研究的优良传统 ,为句式配价理论的出现提供了坚实的基础。用句式整体观来看待配价问题 ,就是一种句式配价观。认知功能语法在看待配价问题上采用的是句式配价观 ,这有心理学方面的依据和语言事实的证明 ,句式配价理论至此被正式提出来。句式配价的内容非常丰富 ,它重视句式义对动词和配价成分的整体制约作用 ,重视句子的语用因素和认知因素参与配价。  相似文献   

14.
本文主要就语言意义的整合观进行讨论 ,认为整合观有利于克服单一语义理论的不足。本文也认为语义整合论不应局限于词汇、句法层面 ,更重要的是注意话语意义的讨论。语言意义的整合理论研究有助于综合不同语义理论并加以完善 ,使语义研究视野更为开阔。  相似文献   

15.
唐烈琼 《学术论坛》2005,(7):175-178
目标是人们预期的结果,研究性学习目标观是指人们对研究性学习目标的根本观点和看法。新型人性论和知识观、多元智能理论和人本主义心理学、实用主义教育理论和发现教学理论分别为研究性学习目标观提供了哲学、心理学、教育学依据,现实中研究性学习存在着研究与学习割裂、结果与过程脱节、事实与价值分离的误区,只有树立动态、主体、整体、体验和伦理五种研究性学习目标观,才能使研究性学习沿着健康的轨道前进,真正发挥它的定向、激励和评价功能。  相似文献   

16.
谢崛的文章包含一系列谬误,一是对中西形而上学本身的构成方式有误解,因为中国传统形而上学不仅仅是实践论的,而西方形而上学也不仅仅是认识论的,双方的比较应该建立在这些要素的结构模式上,而不是有无某种要素上,否则是失之简单化的;二是对哲学史的诸多事实作了错误的描述,如对亚里士多德存在论的误解和断言康德以前没有人把形而上学与实践的人相联系,以及对西方伪善观的肤浅化,对康德自由观、黑格尔现实的就是合理的命题的误读等等,都表明他对西方哲学史不太熟悉;三是对这些事实的评价带有一种错位的偏见,这种偏见站在西方社会的角度看也许是有道理的,但放在中国社会的语境中却展示了一种围城现象;四是在善恶观、自由观、反思观、信仰观等等方面都体现了一种强烈的种族主义倾向,这是不利于对理论问题的澄清的。  相似文献   

17.
不同的语言学流派、语言学家有着不同的语言系统观。语言系统观、语言学方法论、哲学背景紧密相连、相辅相成。综观西方各家各派风格迥异、独具特色的语言系统理论可以发现,截然不同的语言学方法论和与之相应的哲学背景是造就这些语言系统观的深层原因。  相似文献   

18.
在Jef.Verschueren的语用学综合观下的顺应理论中,语言的使用被认为是在不同意识程度下为适应交际需要不断做出选择的过程。顺应论的提出不仅拓宽了翻译研究的视角,而且将翻译研究纳入一个连贯统一的理论框架。本文以该理论观点审视翻译现象,在探讨翻译过程、标准和策略方面进行了一定的尝试。  相似文献   

19.
种海峰 《学术论坛》2006,4(2):24-28
哈贝马斯的语言观是理解他的“交往行为理论”乃至其整个思想体系的逻辑前提和基础。从语言的角度规定人的本质、从经验语用学的角度理解语言的功能、对语言在人的不同的行为类型中作用的分析,以及通过“语言理性”来拯救现代性危机的学术意向,构成了哈贝马斯语言观的基本内容。  相似文献   

20.
传统语言学认为,文学所要创造的是形象,而作为塑造文学形象的语言却是一种概念的系统,因此两者之间形成了难以解决的矛盾。这是一种形而上的语言观。要使文学语言的研究有新突破、新发展,就必须破除这种语言观,而借鉴自洪堡特以来所形成和发展起来的关于语言问题的人文学的理解和解释。这种人文学的语言观给我们的启示主要表现在:一、“语境”的理论。强调要从多种关系的联系中来理解语言活动中每一个词的意义和用法。二、“交往”的理论。阐述如何通过阅读,使作者与读者之间获得沟通、融合乃至发生变化、更新。三、“个性化涵义”的理论。包括文学作品的语言风格以及某些特殊的使用手法,这是文学语言不同于科学语言的一大特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