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国家图书馆藏同治间稿本<悔初日记>一册,记载时间自清同治元年十月十八日起,至同治二年十一月十四日止,未著撰人.<历代日记丛钞提要>(学苑出版社2006年版)谓"清佚名撰",然其作者实可考知.<悔初日记>中载有与赵烈文的若干交往,而赵烈文<能静居日记>今俱存,不妨将两部日记中相关部分胪列对照:  相似文献   

2.
马将伟 《兰州学刊》2009,(3):212-214
曾灿与魏礼俱为明末遗民,又都是清初著名文人团体“易堂九子”的成员,《清史稿》所栽二人之传中,有四处与史实不符:曾灿之招抚四营兵在顺治三年丙戌而非“岁乙酉”(顺治二年);其父曾应遴之卒应在顺治四年丁亥,而非曾灿前往招抚四营之时;魏礼倦游而归筑“吾庐”,应在康熙五年,而非在其“年五十”(康熙十七年)之时;魏礼享年应为六十七岁,而非六十六岁。  相似文献   

3.
弄清历史事实真相,是对历史进行科学研究的前提。我国考据之学源远流长,硕果累累。唯近些年来,考证却被一些人认为是“雕虫小技”而遭鄙视。史式教授积数十年之功力,就太平天国史上许多隐而不显以及被曲解或费解的史实,择要进行考证,以《太平天国史实考》为书名,收集50余篇考据文章,由重庆出版社刊行,这无疑为深入研究太平天国历史增添了牢固的基石。 笔  相似文献   

4.
鹿海峰 《理论界》2012,(11):62-65
在深入开展学雷锋活动的新时期,重温《雷锋日记》,从《雷锋日记》的视角诠释雷锋精神的时代意蕴,有利于我们更好地把握雷锋精神的时代价值,感悟雷锋精神的伟大真谛,更好地弘扬和传承雷锋精神。  相似文献   

5.
李崇智《中国历代年号考》(中华书局1981年6月第1版)汇录年号800余个,注明出处,并有考辨。然是书间有阙考之处,今为补之。一、王斌《中国历代年号考》第186页:“天绣,按,王斌汉中农民起义领袖。此号见《辞海·历史分册)所据未详。”王斌建号天绣,见《明英宗实录》277天顺元年4月戊午条:“府军前卫军余王斌……为妖言诱流民作乱,制斧钺及五方日月旗号,所居为钱龙川八宝台,建国曰极乐,改年号曰天绣……正月元旦衣黄朝众号令之,斩男子一人祭旗,即率以攻掠傍近诸县,得众数千人。令其先锋刘英持书入汉中府约  相似文献   

6.
《江汉论坛》一九八一年第三期,刊载了宋镜明、刘捷撰写的《李达年表》,这对于研究李达同志的生平和思想,是很有益的。但该文中有几处与事实有出入,特辨正如下: (一)第四十二页中,“回国后,同陈独秀、李汉俊、陈望道、沈玄庐、施存统等发起组织中国共产党,建立了党的上海发起组”。据笔者目前发现的史料,施存统(即施复亮)已于一九二○年六月去日本。施自己曾回忆:“我于一九二○年六月二十日去东京”(《一大前后》二册第34页)。而李达是一九二○年八月初回国的。  相似文献   

7.
中国科举制废除和民国新政制建立后,中国学人的治学及其他谋生手段等外在形态发生了重大变化,但其日常生活习性、情趣喜好等更为本真的生存样态却并未根本变动.从四川大学一位重要而其名不彰的大学者李思纯留下的一部从未示人的日记,并参以吴宓同期日记和胡适活动于学人圈内时期的日记,可见直至1940年代,中国学人在更本真的生存样态方面仍保留着中国传统"文士"的生活习性与情趣喜好.科举制的废除及民国新政制的建立,对中国学人的影响远没有现存研究认定的那样深刻与彻底.  相似文献   

8.
在1908年的国会请愿中,各省签名上书和研究国会开设办法,两者相互关联,缺一不可。然请愿初起时,便仅有前者而无后者,此乃空言请愿,很难打动清廷。为弥补这一缺陷,预备立宪公会主导发起创办国会研究所,研究国会组织及开设方法,据之拟成草案上呈清廷,提出具体可行的办法和程序。尔后,其研究切实解决国会速成问题,从法理上支持各省的国会请愿,虽然最终遭到清廷否定,但仍具有一定的社会影响。厘清这一过程,不仅可以彰显预备立宪公会在1908年国会请愿中理论研究方面的突出作为,还能推进对清末国会请愿的整体认识。  相似文献   

9.
德国汉学家顾彬教授的《二十世纪中国文学史》是近年来海外汉学家研究中国现当代文学的重要著作,论著对文本的重新阐释、对文学作品价值和意义的重新发掘,都具有启发意义。但是由于时间空间的距离,再加上语言的隔阂和材料的缺失,《二十世纪中国文学史》在论及中国现当代作家生平、作品版本和作品内容等方面都存在诸多值得商榷之处。澄清这些误解,对于更好地理解中国现当代作家作品、对于更加理性地认识海外中国文学研究的成果具有相当启发意义。  相似文献   

10.
《文子》考     
《文子》问题很复杂,竹简《文子》的出土并没有使问题简单化。前贤于此问题所论已多,但大体仍旧是疑信参半,各是其所是、非其所非。本文考证了文子其人、今本《文子》真伪、简本《文子》的年代以及今本《文子》与简本《文子》的关系等一些重要问题,提出今本《文子》可以作为研究文子思想主要依据的观点。  相似文献   

11.
12.
苏州大学中文系教授朱子南先生最近推出了93万字的《中国报告文学史》(百花洲文艺出版社1995年11月版),这确实是一件令报告文学研究界欣慰而又振奋的盛事。这部荜路蓝缕之作的出现不仅为报告文学这个世纪的宁馨儿勾勒了清晰明朗的发展脉络,建立了系统完备的成长档案,弥补了这一研究领域的空白,还预示了这一学科发展的希望。翻开这部沉甸甸的研究著作,首先感受到的是它史料的翔实。全书共七章,逐次展开对报告文学萌生、成长、发展、兴盛、变型、衰败、繁荣的历史追溯与描摹,在上起19世纪中叶下迄本世纪末报告文学新发展的时空跨度中…  相似文献   

13.
康有为在戊戌变法前著的《新学伪经考》一书,一向都被认为初刊于光绪十七年(1891年)。这说法的依据,看来是来自《康南海自编年谱》。年谱《光绪十七年条》记:“七月,《新学伪经考》刻成,陈千秋、梁启超助焉。”(见《戊戌变法·四》翦伯赞主编的中国近代史资料丛刊)因为是康有为自己所记,真实性似无可怀疑。不仅如此,在汤志钧编著的《戊戌变法史》(人民出版社1984年11月)一书中,付有《新学伪经考》影印书样,书页原文“光绪十七年秋七月,广州康氏万木草堂刊《新学伪经考》”,这就更加确凿了。  相似文献   

14.
《元延二年日记》所反映的汉代郡吏生活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尹湾汉简《元延二年日记》记载了郡吏师饶每天的住宿地点、行事及其他情况,反映出汉代政府对官吏的人身控制极为严格,师饶的主要工作是在郡内外出差旅行、接洽公务,以及坐署理事。他在这一年三次升调,升至郡吏中最有权势的功曹史,故将该篇日记随葬以示纪念。简文还表现出汉代官吏休假制度的一些情况及特点。  相似文献   

15.
尤佳  周斌  吴照魅 《晋阳学刊》2011,(1):143-145
《史记》有关于秦二世二年(前208)后九月至汉元年(前206)十月刘邦自砀始西行人关击秦的记载。但《史记》对其间某些战争进程的叙述,或自相矛盾,或与《汉书》、《资治通鉴》等文献的记载有所抵牾。本文拟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就《史记》关于刘邦击秦史实记载中的若干关键问题重新进行考辨和订正,以期能对这段重要的史实得出比较符合历史原貌的解读。  相似文献   

16.
《金瓶梅》书中描写的饮食文化极其丰富,天南地北,夹杂裹食。大粗一看,北方人讲是北方的饮食文化;南方人又认为是南方的饮食文化,莫衷一是,尚无定论。他们都是在表面上作文章,没有一位深入到被里,翻开被面看清里面的花色,为一已私意而妄断。  相似文献   

17.
闫德亮 《中州学刊》2005,(4):195-197
记载远古神话故事的<山海经>(或同类的著作)应当先于屈赋而存在.屈原作品中有许多词语是对<山海经>神话传说或神话意象的直接运用,包括神话人物、神话故事、神话地理、奇物异象等;有些则是出于需要对<山海经>故事进行了发挥,甚至是重新改造.<山海经>对屈赋产生了比较大的影响.  相似文献   

18.
本世纪二三十年代,唐史方家向觉明先生在《西亚新宗教之传入长安》、《周至大秦寺略记》中对唐代景教流播作了详尽研究,(《燕京学报》专号之二,1933年10月版)但对于大秦景教碑的出土地点、碑的史学和考古学价值,困于资料,未能做出定论。后学为澄清唐代外来文化中这一疑案,历时三个月,多次到周至凭吊大秦寺遗存,查阅资料,并去碑林研读《大秦景教流行中国碑》碑文,获益匪浅。景教是从基督教的反对派开始的。景教,基督谐音。景者,大也、烟也、光明也。景教开山祖──聂斯托尔于428年至431年任君主坦丁堡主教期间,力主圣母玛利亚…  相似文献   

19.
《登科记考补正》(清徐松撰,孟二冬补正,北京燕山出版社2003年版)第1173页,卷二七《附考·进士科》增补陈希望为及第时间无考之进士,考云:《汇编》[天宝018]天宝元年(742)十月十六日《唐故处士颍川郡陈府君(懿)夫人渔阳郡宁氏墓志铭并序》(北京图书馆藏拓片)云:“君讳懿,颍川人  相似文献   

20.
对《聊斋志异》女性狐鬼形象的解读视角,历来集中在性别话语或文学赏析上。本文拟从社会文化史的角度入手,探讨蒲松龄塑造花妖狐魅的具体语境与文化价值。《聊斋志异》的非现实女性形象,是由明清病态审美观发展而来的,蕴含着此前文学作品难以处理的现实题材与人类经验的内容。主要观点有三:一、虚幻女性可以达到"妍质"的极致,身体极端轻小以迎合病态的文化审美,可以具备现实女性缺乏的文化修养。二、狐鬼的风流放诞隐喻了民间的性越轨风俗,虚幻的人物体现了民间原始欲望和粗朴的底层生活。虚幻使不合乎礼法道德的人事,取得了合法的表达与传播方式,这是《诗经》以来萎缩的文学表现力的再扩展。三、从文化史的综合角度研究《聊斋志异》,有助于更具建设性地理解和阐释其中人物。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