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7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卞之琳早期诗歌意象分为三类,第一类是从中国古典诗歌中化用来的意象,第二类是从西方现代诗歌中化用来的意象,第三类也是从西方诗歌意象改造过来的,但它们往往有中西两个源头。卞之琳诗的意象朦胧,但不晦涩。诗人将“现代的倩绪”外化为意象时,成功地运用了多种多样的现代主义技巧和手法。  相似文献   

2.
现代主义诗人卞之琳以其融合古典词风与西方现代主义诗学的诗作在现代诗坛造成了很大影响,研究者也多从"化欧"、"化古"的角度来分析卞诗,但卞之琳所接受的古典诗学在很大程度上具有现代性因素,因而能通过分析,在卞之琳的诗作中发现中国文学与中国文化在现代的转型之路。  相似文献   

3.
卞之琳作为现代派诗人 ,受新月派和象征派的影响 ,并且善于从中国古典诗词中汲取营养 ,形成了自己独特的风格。卞之琳是一个冷峻的沉思者 ,他极力避免感情的倾泄而追求智慧的凝聚 ,诗中充满着哲理和智性。他在诗中塑造了一个孤独的寻梦者形象 ,映衬着那个时代的悲凉。他在诗的王国里苦心经营 ,雕玉镂金 ,营造奇特的外在形式表现智性的内在意蕴  相似文献   

4.
早在1936年,在伦敦出版的《现代中国诗选》一书,就收了卞之琳14首诗的英文翻译,那都是他自己译的.后来,在不同的时候,他曾把自己的其他一些诗译成英文,发表在不同的地方.在把自己的诗译成英文时,卞之琳更多地显现了他的诗人本色,随意、洒脱、变化甚至放纵,以意译为主.他对自己诗歌的英译不作"亦步亦趋"的严格要求,至少不如他对外国诗歌的汉译要求那么高.  相似文献   

5.
1938年至1939年,卞之琳曾在延安访问一年。延安的生活对诗人的影响集中反映在卞之琳《慰劳信集》中。现实风格的深化,相对于以往现代派创作的个人风格的拓展,以及"非个人化"的重塑等,构成了《慰劳信集》的主要特色,同时也成为卞之琳重启新的创作旅程的逻辑起点。  相似文献   

6.
卞之琳是中国现代诗歌史上一位举足轻重的诗人。他的诗被誉为"融古化欧",承上启下,影响深远。他又是一位著名的翻译家和诗论家。论文拟从中国文化和文学建设的视角,用卞之琳的翻译理论和新诗格律论反观他的翻译与创作实践,探讨诗歌节奏的意义,探测卞诗、卞译给我们的启示。  相似文献   

7.
卞之琳在抗战时期创作的《慰劳信集》标志着他的诗歌风格的一次重要转变。受时代的影响,诗人创作激情被激发,出于对诗歌艺术的追求,卞之琳并未放弃前期的艺术理念,而是努力探索个人的诗歌技艺与时代抗战主题创造性融合。与卞之琳前期作品相比较,《慰劳信集》在视角、诗境、意趣上既有继承、又有创新;与同时代其他抗战诗歌相比较,《慰劳信集》选择了不一样的理性抒情鼓舞人心与赤子之心贴近大众的艺术途径。《慰劳信集》不仅展示了抗战诗歌的一种新风貌,也是忠实于诗歌艺术,面向大众读者的一次成功的艺术实践,具有独特的启发意义。  相似文献   

8.
卞之琳的诗歌构思在继承传统施受换位法的同时又有所超越、有所创新.具体表现在三个方面:1.变承续式换位为间隔式换位,2.变句子的换位为段落的换位,3.变互换为递换.卞之琳超越传统的施受换位法,通过观照视点的调整,摆脱原有事象的束缚,创造智性化意象,使诗步入令人企羡的哲学智慧领地.  相似文献   

9.
法国象征派诗人瓦雷里对中国现代诗人卞之琳诗歌创作的影响已为学界所共识,然而长期以来对二者影响关系的研究大多只是将二者置于法国象征主义对中国现代诗歌影响的大背景之下,而少有将二者作为个体使其直接进行文本对话的探讨。事实上,卞之琳对瓦雷里的译介是其接受瓦雷里影响的重要途径。结合二者具体作品,从诗思("结晶"态度、智性品格、元诗意识)以及诗艺("意象群"的重叠、格律诗体的运用、对诗艺的重视)两大方面对卞之琳诗歌创作受到的来自瓦雷里的影响作出了探讨,可将卞之琳对瓦雷里的继承与发展作出较为全面的阐发。  相似文献   

10.
当代美国诗人依·依·卡明斯在他诗作中运用了词汇变异、语法变异和历史时代变异等方式,形成了独特的卡明斯风格,原因是他从英国文学传统中吸取营养的同时,又能打破常规,把现代绘画艺术的方法恰如其分地移植到诗歌创作上来,运用超乎寻常的词汇和结构,挖掘视觉在诗歌创作和欣赏中的潜力,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而誉满当代美国的诗歌界。  相似文献   

11.
通过探讨卞之琳译诗集《英国诗选》所体现的译者的翻译观及其对中国现代诗歌与卞之琳本人创作产生的影响,可以分析出外国诗歌翻译与本土诗歌实践发生遇合所需要的条件与可能的效果。《英国诗选》产生的影响只是外国诗歌对中国新诗影响的一个表征而已。  相似文献   

12.
重复是《边城》在叙述方式上的鲜明特点,文本中使用了大量的重复手法,包括事件场景、人物描写和意象等方面的重复。这些不同方式的重复手法深化了小说的主题,增强了小说的艺术感染力,体现了作者的独具匠心。  相似文献   

13.
文章对卞之琳在20世纪40年代在《燕京新闻》发表过两封论诗的书简及发表的情况略作钩沉,并对书简中所谈及的卞之琳译介里尔克、霍斯曼诗作的情况略作说明,由此对卞之琳围绕刘芃如所译霍斯曼诗作的音韵问题以及另一位收信人所问及的写诗的素养等问题,就诗的音乐性及诗的格律、读诗的方法等问题所做的表述加以分析,力求揭示其讲究诗艺的艺术追求背后,试图通过译诗来为中国现代白话新诗的写作提供借鉴和参考并以格律的创建来推动中国现代白话新诗的发展这一持久的诗学理想所具有的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4.
叶燮《原诗》以消解二元对立的方式,颠覆传统诗学或"崇正"或"主变"的观念,具有重要的诗学意义。以往的研究中没能区分"变"的多重含义,将动词的"变化"与名词的"变体"混淆起来,甚至以"变化"代替"变体",造成了误读,直接影响到对《原诗》正变思想的全面理解和正确评价。  相似文献   

15.
卞之琳诗歌在评论界素以"晦涩"著称。一般认为这是他接受西方象征主义诗歌影响的缘故。通过分析其诗歌的隐蔽结构,认为他对象征主义的接受中也有疏离、拒斥与创新。这也正是卞之琳诗风"化欧"而非"欧化"的可贵之处。  相似文献   

16.
彭燕郊是中国新诗发展史上的重要诗人,他的创作跨越了中国新诗发展的几个重要时期:从抗战时期一直延伸至今。但是,在相当长的时间内,由于政治等方面的原因,诗歌界和学术界对他关注不多,他的诗歌艺术探索,特别是后期诗歌由于疏离政治话语和主流思想而没有引起评论界的足够重视。本文试图把彭燕郊“潜在写作”期诗歌的思想艺术成就纳入20世纪中后期中国新诗从单一到多元发展的大框架中,论述其诗歌所绽放的思想光辉和独特的艺术品质及其在中国诗坛所占有的历史地位。  相似文献   

17.
许衡的《编年歌括》以歌谣的形式铺叙历史,是诗、史联姻的结晶,体现了作者的历史观念。组诗的艺术特色主要反映在整体编排,时间意识,概括简约,历史真实性和客观性、历史意识与审美意识的统一以及语言的通俗化、精炼化、形象化和音乐性、节奏性等方面,具有文史兼备的特点,是前代咏史诗传统的进一步发展和创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