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正> 郭老把杜老称作“杜墨子”。我以为郭老不愧为“郭孔子”。郭老是以孔子的立场去指责墨子,墨子成为他的对立面的。这个时期赵纪彬适在上海,我们也交换过对孔墨比较的意见。我觉得杜、赵二人的看法比较认真,不同于有些人的讲空话。杜老也颇以赵说为然。  相似文献   

2.
诗圣杜甫,其古诗、律诗的成就已世有定论,唯对其绝句却一直毁誉不一。如明人胡应麟就认为:“少陵不甚工绝句”(《诗薮》),而清人李重华则说:“杜老七绝,欲与诸家分道扬镳,故尔别开异径。独其情怀,最得诗人雅趣”(《贞一斋诗说》)。一贬一褒,势若冰炭。对此,我们试抒管见:褒贬迥异,盖出于对“创新”看法的分歧;而杜老的绝句正是创新之作,其影响是积极的,应予充分肯定。古往今来,凡是富有生命力的作品,肯定是创新之作。文学作品,唯有创新,才能经得起不断发展的社会检验,才能恒古生辉。杜老绝旬之所以能至今留传,其生命力就在于从题材、风格、形式、语言等方面都作  相似文献   

3.
孔子仁学及其道德教育原则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孔子政治思想的核心是“礼” ,而其道德教育思想的核心则是“仁”。孔子仁学有两个突出特点 :一是实行“仁”的最终目的是为了实现“礼” ;二是以“仁”为道德教育的核心 ,是为了促使被教育者在维护“周礼”时完全出于心理上的自觉。孔子仁学在道德教育上有三个具体原则 :为人由己 ,推己及人 ,知、情、意相结合。  相似文献   

4.
<正> 为什么杜老如此重说对惠施、公孙龙的逻辑思想的研究呢?文中的开头三段就明白地回答了这个问题。第一,“古代希腊,……以毕特哥拉斯为始的诡辩学风曾经流行过一时,……惠施公孙龙的名辩正和希腊的诡辩思想相当”。杜老从世界哲学史的角度来研究施龙的逻辑思想是有学术意义的。第二,“在施龙的时代产生了他们那样的诡辩作  相似文献   

5.
孔子推崇《诗经》,这在《论语》和《孔子家语》①多有反映:“不学诗,无以言”,是孔子对诗的作用的解读;“诗”三百、思无邪,是孔子对“诗”的总体评价;虽重“诗教”,但就“六艺”之间关系来看,孔子认为“诗”的最终旨归应为促进礼和乐的培养。孔子“诗教”观始终围绕“君子”这一理想展开,具有强烈的道德说教色彩。  相似文献   

6.
孔子思想的核心是“仁”,但孔子强调的“仁”已经不是处于伦理道德领域对人与人之间和谐相处的道德规范,而变成了一种治国学说,既教育统治者为政时应持有的态度和对为政者的一种评价;孔子的“克己复礼”落脚点是“归仁”,是孔子政治观的实现方式。孔子把“仁”作为政治思想,标志着中国古代一种新的治国思想的诞生。  相似文献   

7.
孔子在《论语·阳货》中提出了“诗可以怨”的观点,对此历来有不同的解释。本文试从《论语》原文中透视孔子对“怨”的真实态度。孔子主张只要“怨”是合理的,有助于社会群体利益的,就应该明确地表达出来。从范围上看,孔子的“怨”是广泛的,包括对违反仁道、不合礼者、遭到挫折与打击时以及生活中的各个方面。从程度上看,孔子的“怨”是很深的“怨”,甚至是“恶”。有了怨情,就必须表现出来,故而孔子认为把怨情隐藏起来是可耻的行为,“匿怨而友其人,左丘明耻之,丘亦耻之”(《论语·公冶长》)。孔子肯定了诗可以表现怨情的同时,也就赋予了艺术情感表现上的真实性,“诗可以怨”对后代影响是深远的。  相似文献   

8.
“仁”和“礼”到底谁高,这是孔子思想中一个久有争论的问题。令人遗憾的是,这种争论总是伴随着一个奇怪的现象,这就是:想把孔子向上抬一抬的人就大讲其“仁”,以“仁”为孔子思想之核心;想把孔子往下压一压的人则大讲其“礼”,把孔子思想体系的中心归结为“礼”。“仁”和“礼”好象成了抬高和压低孔子的依据,这是极不应该的。我认为:“仁”与“礼”就其实质而言不存在谁统摄谁的问题。“仁”是属于孔子伦理学的范畴,而“礼”在通常情况下则属于政治学的范畴,我们知道,处在不同学科中的两个概念是不能比较谁高谁低的。然而“礼”在有些时候又同“仁”一样作为一伦理范畴出现,这就是“礼”作为外在的强制又可以化为内在的自觉,从而影响、控制个  相似文献   

9.
孔子论学     
孔子是我国历史上第一个伟大的教育家,也是国际上公认的世界古代十大思想家之首。孔子的言论中论“学”的内容十分丰富。本文就此作些论述。 一、孔子论立志求学 在二千多年前,孔子把立志和意志坚定作为治学的首要条件。他要弟子们学文、学诗、学礼、学道,其最终目的都是为了达到“仁”,树立起行“仁”的自觉性。孔子主张“下学而上达”(《论语·宪问》,以下凡该书则只注篇名),即由浅入深,循序渐进,为了达到“仁”这个目标,从小就必须立志。  相似文献   

10.
文章从《论语》、《孔子家语》、《二十二子》三书中收集所有孔子与《诗》相关部分的内容,参照《论语》中“作歌”等孔子“吟咏情性”的部分章节,着力论述了两个观点;其一,孔子用诗范围最广,孔子言志用诗,鉴政用诗,论人、教化、明礼亦用诗;其二,孔子还在《诗》的本质问题和特殊的教化功能上有着极为深刻的高屋建瓴认识,由此认为:孔子不是形式上的诗人,因为他没有给我们留下哪怕是一首叫做诗的东西;孔子又是本质上的诗人,因为他一生充满诗情,一生与《诗》有剪不断的联系,他用一生建构的诗理体系影响了我们二千多年。  相似文献   

11.
<正> 从中西哲学比较研究中,我浏览过杜老的《先秦诸子的若干研究》、《先秦诸子思想概要》等著作。我觉得他治学方法的可贵之处,就是韩愈在《进学解》中提到的“爬罗剔抉,刮垢磨光”八个字。杜老从来是把中国思想史和哲学史看作人类文化史的重要组成部分来对待的,对其中各种学派,思潮及代表人物,从不作简单的肯定或否定,而  相似文献   

12.
中庸之道是反辩证法的思想体系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孔子首创的中庸之道,在中国历史上产生了相当深远的影响。它既是孔子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又是他的伦理学说和处世哲学。中庸之道是贯通孔子思想各部分的一条回旋曲折的脊柱。孔子说过:“吾道一以贯之”,这个“一”是什么,他没有说,看来就是中庸之道。孔子的观  相似文献   

13.
<正> 百家争鸣并不是任何时候都能出现的,它需要一定的社会历史条件。杜老说:“在中国学术的园地里,先秦诸子的思想,无疑的是第一批开出来的鲜艳美丽的花朵。这自然有着它的社会根源。因为那个时代,正是中国奴隶社会到封建社会的变革时代。”政治上的分裂局面,统治者竞相争取“知识分子”为自己服务,而“知识分子”为了实现他们各自的主张互相辩论,也就出现了百家争鸣的局面。一旦社会变革完成,天下一  相似文献   

14.
<正> 杜老本着实事求是的一贯原则,首先研究了《神灭论》产生的时代背景。他指出:“六朝齐梁之际,正当第五世纪末叶,佛教在中国渐渐兴盛起来。当时南朝君臣多皈崇奉释教;独范镇盛称无佛。”说明了《神灭论》的问世并不是偶然的现象,是有其深刻的社会根源的。接着杜老介绍了范缜的身世及其写作《神灭论》的直接原因。高度赞扬他不限权势,不受利诱的战斗唯物主义精神。  相似文献   

15.
一、论孔子的仁与为“仁之方” 孔子的思想核心是仁;和仁相为表里的是礼。从《论语》中所显示的孔子思想,仁确是孔子的思想核心。《论语·颜渊》:“樊迟问仁。子曰:‘爱人’。”《大戴记·王言篇》:“孔子曰:‘仁者莫大于爱人’。”从孔子全部思想来看,“爱人”,确是仁的最根本的意义。 孔子在答子贡和仲弓的问仁时,曾说到仁以及达到仁的“仁之方”,《论语·雍也》篇:  相似文献   

16.
孔子是我国历史上第一位兴办私学的大教育家;同时,又是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由自己从整理古籍中选编教材的大编辑家。孔子在编纂学方面的成就,是中国古代文化宝库中一份珍贵的遗产,值得我们去发掘。 据司马迁《史记》的记载:孔子给学生开了六门课:《诗》、《书》、《礼》、《乐》《易》、《春秋》,称作“六艺”。孔子认为:学好了这六门课,“学而优则仕”,便可  相似文献   

17.
“今年是孔子诞辰 255 周年。据介绍,人大此次孔子文化月内容主要包括经典教育系列讲座、传统文化研究专题讲座、孔子文化展等,本次所有活动,不仅面向人民大学的师生,而且面向社会公众免费开放。”  以上内容引自一篇消息,题目为:《孔子研究院院长建议——教师节定在孔子诞辰日》,发表在 2004 年9 月 16 日《江南时报》第 13 版上。该文开头有“北京 9 月 16 日电”,结尾有“北京娱乐信报供稿”。  仔细一看,就会发现,文章将孔子诞辰时间搞错了。按照“今年是孔子诞辰 255 周年”的话,孔子即生活在清代了,此大谬。孔子(公元前 5…  相似文献   

18.
<正> 孔子的义利观,即是孔子在义利关系方面的思想,也就是孔子处理义利关系的态度、原则。长期以来,学术界笼统地把孔子的义利观归纳为“重义轻利”、“贵义贱利’。认为孔子重视维护社会等级秩序、社会伦理道德规范,卑视经济利益。其根据是“子罕言利,与命与仁”(《史记·孔子世家》);“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论语·里仁》);“见利思义”(《论语·问宪》)等有关论述。这是对孔子义利思想的片面理解。  相似文献   

19.
“文学”是“孔门四科”之一。孔子所说的文学跟我们今天所说的文学并不是一回事。历史上对孔子所说的文学有各种各样的界定,但都不得要领。笔者认为,孔子所说的文学指的是能用“异辞”来阐发孔子的思想,相当于我们今天所说的思想政治宣传。不过,它的含义后来发生了演变,从宣传孔子思想变成宣传儒家典籍,最后变成宣传“道”,形成儒家“文以载道”的文学观。  相似文献   

20.
肖扬昆 《新天地》2011,(12):356-356
孔子曾经说过:“中人以下,不可以语上也;中人以上,可以语上也。”这就是孔子的因材施教思想。由此,我们可以看出,孔子提出因材施教的前提,是承认学生之中有差别。今天,一个班级之中,学生也肯定是有差别的。而为了使每个学生都能够得到发展,真正体现“以学生为本”的思想,我们在因材施教的基础上提出了分层教学的教育思想,并在具体教学实践中进行实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