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智慧养老基于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新技术,在养老模式、养老产品与服务提供方面形成了创新,提高了养老效率与质量。但是,作为新技术在民生领域的转化应用,智慧养老仍然具有伦理风险、法律风险、市场风险和技术风险。这一系列风险都缘于新技术因素与传统的法律规制体系、社会运行体系之间的矛盾。对此,应当构建以法律为主导的智慧养老规制体系,并结合相应的纵向风险防控机制、智慧化与多元化法律思维,以此为基础保障智慧养老模式的顺利变革,进而促进民生领域的治理质量与效率提高。  相似文献   

2.
智慧养老基于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新技术,在养老模式、养老产品与服务提供方面形成了创新,提高了养老效率与质量。但是,作为新技术在民生领域的转化应用,智慧养老仍然具有伦理风险、法律风险、市场风险和技术风险。这一系列风险都缘于新技术因素与传统的法律规制体系、社会运行体系之间的矛盾。对此,应当构建以法律为主导的智慧养老规制体系,并结合相应的纵向风险防控机制、智慧化与多元化法律思维,以此为基础保障智慧养老模式的顺利变革,进而促进民生领域的治理质量与效率提高。  相似文献   

3.
随着人口老龄化日益严重,新兴的智慧养老模式成为了缓解老龄化矛盾的主要焦点之一。这种模式在不断发展和完善的同时也面临着一些问题。本文主要关注在相关法律法规尚未建立健全、侵权责任承担机制不完善的前提下,老年人在参与智慧养老中个人信息和隐私的泄露问题,提出健全智慧养老法律机制、加强老年人信息问责机制、明确侵权责任主体和归责原则、健全侵权责任承担机制这几方面的观点,希望在此过程中构建完善的法律责任承担机制,构建高效透明的数据平台并完善老年人的相关权益保护。  相似文献   

4.
人工智能技术应用于养老领域,是养老服务朝着更加智能化、普适化、规范化方向发展的内在需要,也是有效破解传统养老服务模式并创新发展的客观要求。但智能养老技术的潜在风险严重制约智能养老技术的可持续发展,迫切需要解决个人信息安全保护受限、人工智能技术安全失控、人机交互伦理责任不明,以及服务对象的公平受益失衡等问题。防控与纾解智能养老技术风险需要汇聚相关责任主体合力,强化数据安全监管与隐私防护体系,推进人工智能的适老化改革,促进智能养老服务普惠式发展,完善公开透明的责任追究机制。  相似文献   

5.
结合中国实际,阐述养老服务社会救助是社会养老服务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分析建立养老服务救助制度的必要性,并提出对策建议:将社会救助范畴进一步延伸至养老服务领域,设置相应领导管理机构并明确其职责;建立科学、严格、快捷的甄别和反应机制;完善社区功能,加强农村基层组织和社区建设,为养老服务社会救助提供可靠的平台支持;建立和完善财税及信贷支持政策,大力发展养老服务业,鼓励非营利组织、企业及个人积极参与养老服务供给,为养老服务救助提供必要保障;建立养老服务社会救助监督和评价机制。  相似文献   

6.
老龄化背景下,智慧化养老服务为解决严峻的老年人服务问题提供了新思路。聚焦我国智慧化养老服务实践和智慧化养老服务的价值核心,通过文献研究和实证分析,构建以老年人为中心的社会服务革新路径。研究发现:智慧化养老服务实质是以信息技术为内核的互联机制所形成的新平台和新格局,依靠"技术性"互联机制、"技术+老年人"互联机制以及"技术+社会"三种互联机制,构建资源整合、组织协调的智慧化养老服务体系,实现向老年群体提供高质量养老服务的整体性变革,从而形成"智慧居家养老服务""智慧社区养老服务""智慧机构养老服务"等服务模式,以期为积极应对我国人口老龄化、破解养老难题提供新的思路。  相似文献   

7.
现代社会,经济与科技的飞速发展带来了大量环境风险。环境风险交流的法制化可以增强环境风险规制的法律效力,搭建起平等理性的环境风险交流平台,消解因环境风险而引发的社会矛盾,提高环境风险规制的行政效能。当前我国在法学领域内对环境风险交流的理论研究存在着不足,在社会实践中相关研究也比较薄弱。环境风险交流机制尚不健全,风险交流碎片化、交流主体不平等、信息不对称、信任基础弱、救济制度缺失等问题突出。在法律框架内建立健全环境风险交流机制,有必要统合环境风险交流规范体系,完善环境风险交流主体结构,建立多元双向的环境风险交流模式,夯实环境风险交流的信任基础,健全环境风险交流救济制度,以实现环境风险的回应型法律规制。  相似文献   

8.
乡村振兴背景下,农村自我养老呈现出扎根中国大地、承载国家制度体系与资源配置的显著特征。农村集体成员权、农地制度、社会保障制度、乡村秩序以及乡村自组织共同构成自我养老的制度配置,彰显其在提升老人自养水平、协调老人自养与家庭发展、稳固国家乡村蓄水池等方面的社会功能。然而,在我国农村养老体系及其实践中,仍存在忽视自我养老价值功能、制度体系配置不完善等瓶颈问题。推进“以人为本”中国式农村现代化,须在构建包括自我养老在内多元养老体系的同时,从优化集体成员权、创新农地制度、细化社会保障制度、发展社会自组织四个方面寻求突破。  相似文献   

9.
客观地分析评价了创业板市场的风险,借鉴海外创业板市场风险监管的法律制度与措施,提出了建立适合我国国情的、切实可行的创业板风险控制法律制度与措施。  相似文献   

10.
进入新时代以来,中国老龄化程度不断加深,应用新一代信息技术整合养老服务资源的智慧养老得到蓬勃发展,但由于全社会为老理念不强、全社会参与度不够、养老服务资源集成有限等,使得智慧养老难以满足全时空、多场景、立体化的养老发展需求。在总结和分析智慧养老基础上,提出智慧养老未来高质量发展新模式?全域养老,界定全域养老的内涵特征,比较全域养老与智慧养老的差异,提出基于养老智联网的全域养老平台,以支持老年人全生命周期服务模式、养老服务供应链协同服务模式、个性化场景服务模式、利益相关者服务模式四种全域养老模式。从多主体协同参与、全要素集成融合、全时空协调发展和全过程监督管理四个方面构建全域养老的实现机制,并从多维视角提出相关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1.
我国社会养老保险制度存在的问题与对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我国已初步建成了一个全国性的社会养老保险制度 ,在实践中也取得了一定成效。但当前仍然存在保障资金缺口较大、基金管理不够规范、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覆盖面不宽等问题。因此 ,尽早建立起一个基金充裕、管理高效 ,并和国际惯例接轨的社会养老保险制度显得十分必要  相似文献   

12.
城乡养老保险制度在各地创新性改革中所形成和诱发的问题,只有在城乡一体化过程中才能得到根本性解决。坚持政府主导推动,以系统性思维、可持续理念和可操作性方法进行制度一体的战略规划和模式统一的整体设置,重点把握好养老保险制度顶层设计改革的边界和尺度,最终构建基础统一、多元多层的统分结合型养老保险制度结构。  相似文献   

13.
在老龄化时代,不仅政府在养老保障体系中扮演的角色处在持续变迁中,代际与养老责任也在持续流变,老年群体内部异质性不断凸显,老龄化趋势难以扭转。在这一背景下,养老制度一方面处于持续演变中,另一方面也存在福利承担者和福利接受者在养老制度设计与完善中的长期缺位、养老政策冗余和繁杂、养老制度建设成本忽视、城乡与区域以及体制内外差异巨大等问题。因此,要通过合理引导预期、促使低生育率回升、逐步延长退休年龄、农村人口转移与城市化、建立健全覆盖全体国民的基本养老保险与基本医疗保险制度、明确养老服务的内容与服务主体、完善家庭内部合作分工机制、推行智慧养老等积极应对老龄化挑战。  相似文献   

14.
完善我国农村养老保险基金筹集模式的思考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新型农村养老保险制度是一项重大的惠农政策,试点以来深受广大农民的欢迎。充足的养老保险基金是新型农村养老保险制度完善和发展的基础,但是我国现有的三种养老保险基金筹集模式存在着财政补贴力度不够,集体补助在贫困地区仍然缺失,农民的个人收入不足,养老保险基金来源单一等问题。要解决这些问题,就需要从增加个人收入,国有股转持充实社会保障基金,实物换保障,因地制宜的实施现行筹资模式等方面来完善农村养老保险基金筹集模式,充足农村养老保险基金。  相似文献   

15.
集体在农村社会养老保险供给中具有的重要角色是其自身在农村以及农村社会养老保险中的不可或缺性所决定的,集体既是农村社会养老保险供给主体多样化的重要补充,也是其自身的应然责任,但现实的角色担当上却存在主体长期缺位或错位、集体间财力差异大、国家立法滞后、管理体制混乱、服务严重不到位等诸多问题,这就需要集体从保障集体成员生存发展权的职责出发,着力重点解决好集体角色定位、集体补助资金筹集、弱势群体的优先保护、制度间有机协调等几方面问题。  相似文献   

16.
我国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的构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农村社会养老保险是我国农村社会保障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我国,农村社会养老保险还是一个薄弱环节。本文通过分析我国农村实行社会养老保险的必要性,提出了构建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的设想。  相似文献   

17.
论循环经济的路径依赖及其法律安排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循环经济无论是作为废品回收,还是作为生态经济都要以经济为本,则效率革命和技术革命就成为循环经济的根本性路径依赖。法律对循环经济的推动必须从产权制度与技术创新制度的安排入手。政府是循环经济的外生变量,必须为产权制度和技术创新制度的效率提供基础性制度空间。  相似文献   

18.
劳动力的流动带来的养老保险关系转移问题不可避免,养老保险关系难以随劳动关系转移不但会阻碍劳动力的合理流动,同时也造成劳动者养老保险权益损失。本文以养老保险关系与劳动关系的联系与区别为起点,分析养老保险关系的可携性及其形成机理,指出养老保险关系可携性存在的现实问题,并提出解决养老保险可携性问题理想的制度选择。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