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7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近年来,以规模化和集约化为主要特征的家庭农场发展迅速,以服务家庭农场和农户农机作业为主的农机社会化服务体系基本形成。农业机械化服务能显著降低生产成本、提高生产效率、增加经济效益,实现了家庭农场规模报酬递增;国家通过出台宏观政策培育和发展农机社会化服务组织,直接或间接促进家庭农场的发展;农机社会化服务以中观供求市场合理的价格机制,调节家庭农场与农机社会化服务组织协同发展,实现共同利益最大化;农业机械化服务对生产经营成本、产量、利润等基本要素的直接影响,从微观上实现了对家庭农场的传导作用。只有制定系统的宏观支持政策,改革市场供需结构,重视要素传导反馈,引导农机装备产业优化结构,加强农业科技创新补贴支持力度、加强农机化服务队伍建设,才能达到农机社会化服务供需的最大匹配度,实现互促共赢。  相似文献   

2.
近年来,以规模化和集约化为主要特征的家庭农场发展迅速,以服务家庭农场和农户农机作业为主的农机社会化服务体系基本形成。农业机械化服务能显著降低生产成本、提高生产效率、增加经济效益,实现了家庭农场规模报酬递增;国家通过出台宏观政策培育和发展农机社会化服务组织,直接或间接促进家庭农场的发展;农机社会化服务以中观供求市场合理的价格机制,调节家庭农场与农机社会化服务组织协同发展,实现共同利益最大化;农业机械化服务对生产经营成本、产量、利润等基本要素的直接影响,从微观上实现了对家庭农场的传导作用。只有制定系统的宏观支持政策,改革市场供需结构,重视要素传导反馈,引导农机装备产业优化结构,加强农业科技创新补贴支持力度、加强农机化服务队伍建设,才能达到农机社会化服务供需的最大匹配度,实现互促共赢。  相似文献   

3.
基于家庭农场变化视角,采用问卷调查方式,就福建省农业推广服务进行实证研究,总结了家庭农场发展现状及农业推广服务机制,发现家庭农场已初具规模且生产经营性规模较大,但面临着农业推广服务供给与需求不平衡等问题。在分析不同类型经营模式特点及其适用条件的基础上,从构建"一主多元"农业推广服务模式,建立"三位一体"农业推广服务机制,加强对职业化新型农民的培养与教育,加大农村科技服务投入力度等方面,提出创新农业推广服务的对策建议,以期为促进家庭农场发展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4.
基于安徽省安庆市110份水稻种植家庭农场问卷调查数据统计显示,家庭农场对农药改良、化肥改良、道路维护、播种服务、收割服务、供求信息服务等社会化服务需求较为普遍且紧迫。进一步运用Logistic模型从产前、产中和产后三个方面分析其影响因素,结果表明:产前服务需求主要受家庭总人口、年龄等因素影响,产中服务需求主要受耕地总面积、耕地块数、家庭收入及销售途径的影响,产后服务需求主要受年龄、受教育程度、销售途径的影响。据此,政府要通过引导市场主体高效供给生产要素和社会服务,具体措施有:完善供给体系,全面满足需求;完善信息系统,提高社会化服务信息的可获性;提供农机售后服务,解决机械作业后顾之忧;改善农田水利、道路等公共区域的作业条件。  相似文献   

5.
发展利用现代化技术进行规模化经营、企业化管理的家庭农场是解决工业化和城镇化发展导致农村土地闲置最直接最可靠最有效的途径,互联网技术的炙手可热无疑是现代化技术的代表,探究家庭农场主对农业互联网技术选择行为对家庭农场实现现代化农业经营具有实际的重大意义。本文利用对河北省各县市经营规模超过100亩的家庭农场问卷及访谈调查的资料,运用二元Probit模型对农场主性别、年龄等12个因素进行定量分析,发现家庭农场的经营规模、是否实施智能农业管理和农场主对互联网技术认可程度三个因素影响其选择新技术作用较强,对此提出促进我国发展家庭农场使用互联网技术应该提高家庭农场主综合素质、鼓励适当的经营规模,保证有良好的政策环境,同时提高农业互联网技术质量等建议。  相似文献   

6.
自2013年中央一号文件提出家庭农场概念以来,各界掀起了研究家庭农场的热潮。但在实践部门,政府困扰于家庭农场的规模界限问题。从家庭农场理论研究入手,从恰亚诺夫农民家庭组织规模的阐释到国内有关家庭农场概念的政策演变,大致勾勒了家庭农场的概念演变和规模内涵。另外,从上海松江和安徽繁昌家庭农场的实践经验中得出:家庭农场适度规模经营应该具有一定的弹性空间,在制定规模时需要考虑到当地非农就业程度和社会公平的原则,同时完善社会化服务体系。  相似文献   

7.
家庭农场发展的多重动力机制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基于政府、市场和农民家庭的综合分析视角,考察了家庭农场兴起的过程,系统揭示了家庭农场发展的多重动力机制。研究发现:政府推动农业规模经营的政策实践及市场化条件下农业规模效益的增长,构成为家庭农场发展的两个重要外部动力。但家庭农场的兴起和发展更是农民家庭借助政府和市场等外部条件变化,不断调整和优化其家庭劳动力的配置方式,从而最大化家庭收入以不断满足日益增长的家庭消费需求的结果。农民家庭构成为家庭农场发展的内在动力。家庭农场是农民家庭同政府和市场“互构”的结果,这也充分显示出了农民家庭经济组织的发展活力和发展前景,形塑了我国小规模农业的独特发展道路。  相似文献   

8.
9.
农业结构调整为农业机械化发展带来机遇与挑战。农业机械化的发展迫切需要建立适应农村经济发展的农业机械化服务体制。结合我国国情对未来我国农业机械化服务体制的模式及创新途径和对策进行了理论探讨  相似文献   

10.
在我国农业社会化服务产业发展过程中,农民合作社等各类农业社会化服务组织各展所长,优势互补,农业生产托管日渐成为农业社会化服务的新趋势,在我国农业生产中扮演着日益重要的角色。农业社会化服务通过改变资本-劳动力的要素投入结构等抑制小农户抛荒,通过提供资金支持等促进小农户规模经营,通过增强小农户绿色生产意识等促进小农户绿色生产,分别对应现代农业的三个方面:高效农业、规模农业、绿色农业,形成一个农业社会化服务促进小农户与现代农业有机衔接的理论框架。下一阶段,应将农业生产性服务业列为产业兴旺的重要内容,大力发展农业生产托管经营模式,深化农业绿色补贴制度改革,推进中国农业社会化服务高质量发展,进一步促进小农户与现代农业有机衔接,加快实现“大国小农”下的农业现代化。  相似文献   

11.
简论家庭农场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家庭农场是现代农业的一种有效的经营方式。在家庭承包责任制保持不变的前提下,可以建立和发展家庭农场,使小块土地的分散经营升级为土地相对集中的规模经营,以促进我国农业由传统农业向现代化农业转变。  相似文献   

12.
农机跨区作业——加速我国农业机械化进程的战略选择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我国农业机械化进程突飞猛进,农机跨区作业功不可没.在针对后者对前者影响的基础上进行定量分析,提出推动农机跨区作业,加速我国农业机械化进程建议,以实现我国农业机械化跨跃式超常规发展.  相似文献   

13.
本文在对集成理论重新认识的基础上,对农产品加工业的发展提出了新的思路,即将循环经济理念和规模聚集效应相结合纳入农产品加工业的发展过程中.在此思路的指导下,对集成理论在农产品加工业方面的应用作了分析,并对保证其实现的对策作了研究,以便为农产品加工业的持续发展提供理论依据和支持.  相似文献   

14.
H·阿尔布列希建构的“组织化的农业推广框架模型”的目标团体系统(农户)松散化,没有实现组织化,进而无法反映现代农业推广系统中的主体多元化、客体多样化、推广方式和过程市场化等新特征,已无法指导现代农业推广的实践和理论研究,必须重构。为从整体上反映现代农业推广系统,依据该系统的开放复杂性和多学科融合性,利用拓展物理事理人理方法论的主体-客体-交互作用方法论,重构了组织化的农业推广框架模型。该模型的主体系统包括政府、大学科研院所、农业生产经营主体和社会团体四大类主体中的各种推广组织,强调主体间的协作关系,期望通过构建四螺旋多元协作推广主体系统来实现农业推广组织体系的创新。该模型的客体系统从农业科技成果拓展到市场信息、管理知识和创新能力,以反映新型农业生产经营主体在发展中的需求变化,模型的实践过程系统则反映了农业推广的市场化和产业化目标,并强调推广方式和手段的创新,以期为研究现代农业的多元推广机制和过程提供一个基础框架。  相似文献   

15.
一般农业服务是WT《O农业协议》规定的国内支持政策中“绿箱”政策的重要组成部分。本文通过理论分析和实证分析证明:这种政策能扩大农业资本总量、增加农业产出、提高粮食产量;加大一般农业服务的支持力度、优化其支持结构能有效促进农民增收、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  相似文献   

16.
农业补贴政策的理论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下载免费PDF全文
从农业补贴的概念入手,运用新古典经济学分析方法,对封闭条件下的农业补贴的经济效应进行了静态分析。在此基础上,按照WTO的分类标准,阐述了农业补贴政策体系的具体内容,并对开放条件下的农业补贴效应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我国应当根据补贴政策的具体目标,选择适当的补贴方式在WTO允许的框架内进行补贴。  相似文献   

17.
在理论研究和实务操作中,养老服务供需适配问题一直备受关注。但当前研究较为关注“是否适配”和“如何更适配”,而对于“何为适配”的讨论较少。经社会服务供需理论演绎,居家养老服务供需适配的理论分析框架得以初步构建。其适配框架总体呈现出三维结构,包括需求内部、供给内部和供需之间的三个一致性状态。其适配目标可有“供约束需”和“需决定供”的两种预期,前者是一定供给水平下的供需平衡,后者是需求引导下的终极状态的供需平衡。其操作化指标亦呈现出可控与不可控的两维分化,供需实践中应更为关注不可控的量化指标。经上海居家养老案例的适用性检验,多维的供需适配的理论框架可以为诠释和衡量居家养老供需平衡提供较为完整的参考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