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司马迁依据《秦记》及诸侯史记,兼采“战国之权变”,记载苏秦、张仪事迹多有精确纪年;刘向校定《战国策》,亲见《苏子》、《张子》及诸子百家之书。《史记》、《国策》载苏秦合纵在前、张仪连横在后,无可怀疑。《战国纵横家书》所载“苏秦事迹”,则为后人假托,并不可信。苏氏三兄弟都主张合纵抗秦,其活动范围与对待燕、齐诸国的立场惊人相似。加上此类资料相关背景不清,多无主名,在流传过程中屡经窜改,为后人冒名假托提供了方便。司马迁、刘向都见到过类似材料,而且经过甄别毫不含糊地作出了否定的判断。帛书《战国纵横家书》的出土,又一次证实了司马迁“异时事有类之者皆附之苏秦”的论断。  相似文献   

2.
1 春秋、战国时期各诸侯国为了争夺霸主地位,必须加强自己的力量,因此必须进行政治、经济、军事各方面的改革。于是,人才就显得很重要,各国都不同程度地注意延揽人才,有才之士也就择主而事。当时各诸侯国还正处于发展过程之中,宗国观念也还没有正式形成,一般游士基本上缺乏宗国观念。《文献通考》卷一七四:“自夫子历聘列国,孟子以儒术游于诸侯,继而苏秦、张仪之徒,专以口舌干时君,而范睢之于魏冉,蔡泽之于  相似文献   

3.
孟子所处的战国时期,卿大夫们赋诗言志的风气已经消歇,更加注重对《诗经》意义的探讨。孟子为了宣扬他心目中的王道和儒家思想,不仅强调《诗经》的历史价值和政治作用,并且提出了"知人论世"、"以意逆志"等诗学理论,对后人理解文学作品具有很大的启发作用。在游说诸侯的过程中,孟子以《诗》证史,为自己的仁政学说提供让人信服的依据,《诗经》在孟子的手中成为了证成己说的权威文献根据。  相似文献   

4.
孟子所处的战国时期,卿大夫们赋诗言志的风气已经消歇,更加注重对《诗经》意义的探讨。孟子为了宣扬他心目中的王道和儒家思想,不仅强调《诗经》的历史价值和政治作用,并且提出了“知人论世”、“以意逆志”等诗学理论,对后人理解文学作品具有很大的启发作用。在游说诸侯的过程中,孟子以《诗》证史,为自己的仁政学说提供让人信服的依据,《诗经》在孟子的手中成为了证成已说的权威文献根据。  相似文献   

5.
战国中期,诸侯兼并日益激烈,人民生活于战乱和饥寒之中,迫切要求天下归于一统,这是当时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与此相适应,各种思想政治学说也应运而生,在思想政治领域出现了一个十分活跃的百家争鸣的局面。孟子是这个时期儒家学派的代表人物。他继承了儒家注重现实的传统,发挥了孔子提出的“德治”主张,广为游说诸侯,  相似文献   

6.
鬼谷先生其人、其著、其术,留下颇多疑窦,似真似幻.扑朔迷离,历代研究者很多,却难以形成共识,今择其三项,尝试辨之,以求教耳。一、其书非伪辨历代争议颇多的是,《鬼谷子》一书是不是鬼谷先生之作,异议有两种:;一种认为,鬼谷子是苏秦的托名,《鬼谷子》就是《苏秦书》;一种认为.鬼谷子是子虚乌有、亡是公一类,其书是后人伪托。力持异议的有: 梁阮孝绪《七录》录有《苏秦书》,乐壹注云:“秦欲神秘其道,故假名鬼谷也。”乐壹曾注《鬼谷子》三卷,此注引人注目。张守节《史记正义》不仅引用乐壹注文而且提出论据,断言:“《鬼谷子》有‘揣’及‘摩’两篇,言揣诸侯之情,以其所欲切摩,为揣之术也.按:《鬼谷子》乃《苏  相似文献   

7.
一、入世和遁世孟子和庄子都对当时的社会现实持批判态度,孟子指斥统治者“庖有肥肉,厩有肥马,野有饿莩,民有饥色”(《孟子·滕文公下》,以下仅注篇名),对“圣王不作,诸侯放恣,处士横议,杨朱、墨翟之言盈天下”(同上),和“争地以战,杀人盈野,争城以战,杀人盈城”(《离娄上》)的现象深恶痛绝。庄子也认为“今世殊死者相枕也,桁杨者相推也,刑戮者相望也”(《庄子·在宥)》,以下仅注篇名),对“窃钩者诛,窃国者为诸侯”(《胠箧》)的现实切齿痛恨。但他们在社会行为准则上却大相径庭,孟子主张积极入世改造之,庄子则力图消极遁世而逃避之。孟子人生观的一个很重要的特点,就是对政治积极参与的意识,主张通过推行“仁政”来实现自己的政治抱负。东汉赵歧的《孟子题  相似文献   

8.
孟子的“仁政”,简言之即以仁义为本 ,以德政治天下。但这一学说在孟子的政治理想中 ,先天的理论破绽是其在实践中面临的第一道难题 ;而诸侯的先“王”后“圣”与他先“圣”后“王”的背道而驰的价值追求则形成了其“仁政”理想的第二重困境 ;欲为王者师的传统心态和不得不行臣道的现实环境是其实践理想的第三重困境。正是由于这三重困境的存在 ,才使得孟子的仁政在当时无法践行  相似文献   

9.
孟子坚决反对诸侯之间攻城略地的战争。孟子的战争理论是一种努力向孔子“大同”理想不断进发的政治理论。孟子最根本的措施是要把战争的可能性消除在未萌之际。只有从根本上消除社会的不公正、不公平、不诚信、不和谐,战争的根源才能真正消除。  相似文献   

10.
孟子坚决反对诸侯之间攻城略地的战争。孟子的战争理论是一种努力向孔子"大同"理想不断进发的政治理论。孟子最根本的措施是要把战争的可能性消除在未萌之际。只有从根本上消除社会的不公正、不公平、不诚信、不和谐,战争的根源才能真正消除。  相似文献   

11.
孟子为实现他的仁政、王道的社会理想去游说诸侯,伴随着他的游历过程,孟子不断地对其所主张的仁政学说进行丰富和发展。性善论是孟子为了支持他的政治主张所做的人性论的创新,和性善论相结合也是他的仁政理论最后形成的标志。  相似文献   

12.
1.孟子十分重视国中之民在一个国家中的地位和作用。他认为人民是一国之根本,是最宝贵的因素。孟子说:“诸侯之宝三:土地,人民,政事” (《尽心下》)。孟子把“人民”同“土地”、“政事”一样看成是“三宝”之一。认为一个国家如果没有人民的拥护和支持,就必定要灭亡。孟子的这一思想,在当时具有重要的进步意义。孟子对人民的苦难生括,寄予无限的同情。在孟子的论著中,为了想改善人民的生活条件,着重地论阐述了发展农业、渔业、林业等问题。他说:“不违农时,谷不可胜食也;数罟不入湾池,鱼鳖不可胜食也;斧斤以时入山林,材木不可胜用也”(《梁惠王上》)又说:  相似文献   

13.
战国时期,百家争鸣,各家思想散发着耀眼光芒。士的壮大,讲学授徒之风的炽盛,带来学术思想的空前繁荣和活跃。各个学派一方面要宣传己派的政治观点,另一方面又要攻讦别派的谬误,因而论辩之风大盛。孟子就是其中的佼佼者,他以其雄辩、善辩赢得无数次辩论的胜利,也为后人留下许多论辩技巧,供后人参考使用。现代社会举办辩论赛,唇枪舌剑之间,辩论技巧的运用是取得胜利的法宝。记录孟子言行的书《孟子》,其中的论辩艺术为后人的辩论赛提供了很多辩论技巧,并已被后人实践之。  相似文献   

14.
战国时期是一个利益争夺无序的乱世.儒家为救此乱世而四处奔走,孟子是其中的杰出代表.孟子虽曾享有十万钟的厚禄,但他不是贪求名利之徒,他获取利禄是因为对社会礼义教育做出了贡献.他以礼义作为利益取舍的原则,不对梁惠王等人阿谀奉承,不同于公孙衍、张仪、苏秦等纵横家曲学阿世,孟子为后世树立了富贵不能淫的大丈夫形象.  相似文献   

15.
孔子的经济思想、理财思想和他的哲学思想、伦理思想、政治思想以至教育思想一样,分别见于现存的有关文献,其中主要是《论语》。孟子曾受业于孔子的孙子子思。他在前半生周游列国,游说诸侯。晚年,“序诗书,述仲尼之意,作《孟子》七篇”。孟子不仅继承和发展了孔子的...  相似文献   

16.
<正>春秋战国时期,贵族有四个等级,从上到下依次为:天子、诸侯、大夫、士。孔子、孟子、墨子、老子这些人都是士。天子、诸侯、大夫,有冠有冕,冠冕堂皇。而士是没有统治权的贵族,他不需要加冕,没有不动产又没有统治权,那他怎么生活呢?他得  相似文献   

17.
孟子政治思想内涵丰富,影响深远.学术界常常就孟子思想而论孟子,很少从其历史地位的变迁,后人的评价,对历史的影响诸方面展开全面的探讨.这是孟子研究中的薄弱环节,笔者试通过对孟子地位的提高及其原因,孟子思想对后世积极影响两个方面进行论述,以深入探讨孟子政治思想的历史地位.  相似文献   

18.
《春秋》是孔子根据鲁国史记整理而成以寓历史褒贬,政治理想的著作。鲁国史记,是本国大事及诸侯赴告而书策的记事之作,留存后世则成历史记载,当时名称也叫《春秋》。但孔子根据鲁国《春秋》经过笔削润色以后,寄寓他对礼崩乐坏的的慨叹之情,乱臣贼子的诛讨之义与小康大同的政治理想。因此,孔子的《春秋》已从“史”上升为“经”,用我们现代新名词,可称之为“政治哲学著作”。关于孔子作《春秋》的记载,当首推《孟子》,这不仅最早,而且最可信、最可靠。(虽然历来有人疑议,但于其记载本身,始终推翻不了)《孟子·滕文公下》孟子…  相似文献   

19.
仰韶文化、马家窑文化效法自然,构建了鲸鲵器物图案(太极图),以鲵鱼首尾相连,表示和顺的帝王和诸侯关系,双鲸相对或者相随体现正常的帝王和诸侯关系,鲸鲵断尾象征对诸侯的封杀,是为器法时代,后人称为象刑制度;尧舜时代"画衣冠异章服"将法器普遍化,和律条相对应,丰富了象刑制度,中华法系最初形态因此形成。  相似文献   

20.
孟子(约公元前372年——公元前289年),名轲,字子舆,邹(今山东省东南)人。曾受业于孔子的孙子子思。他在前半生周游列国,游说诸侯,怀着“如欲平治天下,当今之世,舍我其谁也”的雄心壮志,很想为新兴地主阶级统一天下干出一番事业来。但他的学说多不被统治阶级所采纳,使他无可能将自己的理想付诸实现。晚年,乃返回故乡与其学生万章等人“序诗书,述仲尼之意,作《孟子》七篇。”孟子作为战国时代新兴地主阶级的思想家,面对当时激烈动荡的社会现实和急剧变化的经济关系,提出了自己的一些见解。这些见解,对以后中国两千余年的封建经济产生过深刻的影响。孟子作为封建地主阶级的代表人物,他的经济思想的某些方面是应该批判的。但这种批判必须坚持历史唯物主义的原则,实事求是地评价古人,决不能象“四人帮”那样大搞历史虚无主义,为了达到自己不可告人的政治目的,蓄意把孟子打成历史上复辟倒退的罪人。为了还给孟子以历史的本来面目,本文拟就孟子经济思想的几个方面作些初步的探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