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效率是社会哲学的一个重要范畴。社会哲学视野中的效率范畴是一种关系范畴 (其实质是实践关系 ) ,即人们 (主体 )在改造自然、社会、人自身 (客体 )过程中所具备的水平和能力 ,它标示着主体与客体所构成的系统整体的功能和效能。从联系生产目的衡量和评价生产能力方面 ,社会哲学视野中的效率范畴可以从生产力与人的活动两个视角来考察。效率优先原则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改革的价值取向和价值目标  相似文献   

2.
一、对主体客体范畴作生成方面的考察(一)从人与自然界关系方面来考察主体客体的生成.土体与客体的关系,首先是以人与自然界的关系为基础,并从中分化出来的.因为,人与自然界的关系还不就是主体与客体的关系,从人与自然的关系上升为主体与客体的关系,还需要有一个活动性中介过程,即实践的过程.只是当人以类的即社会的形式出现,与自然界展开有意识的对立,有目的地去改造自然界,并意识到这种对立和改造时.人与自然界的关系才在实践活动中上升为一种对象性关系,上升为主体  相似文献   

3.
主体即具有思维能力、赋有意识和意志的人;客体即外界的事物,主体的认识和实践的对象。通过认识和实践,主体与客体发生了联系,建立起各种不断发展变化着的具体关系。本文不能研究这全部关系,只就主体与客体之间的审美关系上,截取几个“链环”分析一下。一、审美关系的产生主体和客体的最初的关系(也是最基础的关系)是依靠创造物质资料的生产劳动才得以建立的。这种最初的关系可以用下图表示:  相似文献   

4.
美国实用主义哲学家杜威提出的经验的自然主义,同现代西方哲学思潮和主要倾向是一致的,它集中反对传统的主客分立的二元论;从经验与自然、主体与客体、心与物之间的统一整体出发,认为唯物主义与唯心主义都是割裂两者的统一性,把其中一个当作独立存在的实体,派生另一个,这是错误的.经验有两套意义,是经验的对象与经验的方式,即经验是"什么"和经验是"怎样"两者密切不可分的整体,并通过"原始经验"进一步加以说明.艺术代表经验和自然的顶峰,表现在自然中个体与整体、必然与自由、手段(工具)与结果(目的)的相互统一.  相似文献   

5.
现象学视域中的自然美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现象学美学对这一问题的论述集中体现在杜夫海纳的相关论著中 ,因此 ,我们就把焦点集中在他的身上。现象学从美学的角度对自然对象进行探讨源于以下几个方面的原因 :第一 ,只有自然的审美对象才真正体现了人与自然 ,即主体与客体之间那种真正的密切关联的关系 ,如杜夫海纳所说“有关审美对象的思考一直偏重于艺术。……如果这个经验 (指的是艺术作品的审美对象 )从现象学看来是最清楚不过的话 ,从本体论方面来看就不清楚了。① 他认为 ,作为艺术作品的审美对象是被制造出来的 ,在这个对象身上打下了艺术家的人性烙印 ,这样的审美对象是一个…  相似文献   

6.
系统分析方法,是把对象作为系统来加以处理的技术,它的目的在于实现系统整体的最佳化。运用系统分析方法,研究版面在整个报纸出版中的地位,研究版面中各要素的构成、功能及变化规律,使版面的编排适应版面整体最佳化目的的需要,从而使报纸发挥出更大的社会效益,具有不可忽视的重要意义。系统论认为,任何事物都是组成该事物的各个要素间的相互联系和相互作用,能表现出特定功能的一个有机整体。这个有机整体就是系统。任何系统都包含着两重联系:一是系统与内部各要素、要素与要素之间的联系;一是系统与周围环境(即其它系统)的联系。前一种联系是系统的结构,后一种联系是系统的功能。这样,要素、系统、环境这三  相似文献   

7.
艺术品是主体在艺术活动中能动地反映和改造客体的产物。研究主体与客体的关系及其演变,对于揭示艺术创造、艺术品的奥秘具有重要意义。人们把艺术创造过程分为审美感受、审美冲动、审美构思、审美物化和艺术品五个阶段。这样的划分也许稍嫌生硬,因为这五个阶段往往是交错进行、难以分辨的,但为了分析方便,我们暂且依据这样的划分。这里我们从艺术创造的五个阶段来对主体与客体的关系及其演变作一初步考察。  相似文献   

8.
关于如何达到艺术内容的真实,鲁迅主张,艺术家必须表现自身所体验过的生活,择取主体有过真切的审美感受的题材。 题材,是被作家艺术家反映在作品中的客体,这种被选入描绘范围的客观对象,加上作家艺术家的理解因素——主体对题材的审美判断,便构成艺术作品的内容。因此,题材尽管不是艺术作品内容的全部,却是构成艺术内容的一个重要肌体。那么,如何确定题材对象?这种确定与题材本身的潜在价值有什么关系?而作为艺术作品中的客体,它与艺术的主体又有什么关系呢?这些问题,鲁迅的见解给我们以很深的启迪。  相似文献   

9.
马克思主义哲学在对人类认识现象进行考察时,它在观察问题的视角上实现了一次跃迁。与直观唯物主义、唯心主义和所谓“主体性认识论”不同,它不是在纯粹的认识活动中的主体和客体两极内兜圈子,即不拘泥于主体——客体的关系问题。而是用一个更高层次的理论问题即“实践与认识”的关系问题包涵了这一问题。马克思主义哲学对于人类认识现象的考察得出的  相似文献   

10.
哲学认识论的信息中介论探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一切都是经过中介,连成一体,通过转化而联系的。” 一、问题的提出 哲学认识论以人的认识本身为其研究的对象,以认识过程为其理论建构的模式。要构成认识过程,必须以认识的主体和认识的客体(对象)的同时存在为前提。认识论考察问题一般是以主客体的相对对立的矛盾关系为出发点的,这样,主体和它所认识的客体就构成了一个同一认识过程的矛盾着的两极。  相似文献   

11.
<正> 通常认为,客体是主体指向的外部客观对象,一般有自然客体、社会客体和精神客体三种基本类型.其实,这种看法不很恰当,它忽略了一种普遍而又重要的客体形式——自我客体,即主体把自身作为客体.本文试就自我客体及其认识和改造问题作一初步的探讨.  相似文献   

12.
艺术风格是作家艺术家按照“美的规律”进行创造的。在风格美的创造过程中,人们不仅按照客观艺术对象和作品构成因素的审美特征进行创造,而且随时随地都能用创作主体内在的审美个性来塑造。这就形成了风格创造过程中多种美学因素间的有机联系。这种联系构成一个审美关系的系统网络,影响、制约着风格的形成。因此,从艺术  相似文献   

13.
骆小所 《学术探索》2002,(5):124-126
艺术语言是发话主体感知世界的言语形式 ,发话主体感知世界与认识世界不同 :认识世界所依据的是事物的本质 ,所以 ,它的对象往往只能是处在固定关系的联系中的客体 ;在感知世界中 ,事物的关系和联系却是流动的 ,变化的。这样 ,形成了科学语言与艺术语言的区别。就艺术语言的言语表述来看 ,它反映的虽然不完全是客体 ,但它是客体信息对主体情感的激活。它有的指称相同 ,但语义却不同 ,有的无指称 ,但却有内容。这样 ,增强了人们对艺术语言描写对象的感知度 ,淡化了对描写客体的抽象度。  相似文献   

14.
论社会发展的协调范畴及其意义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协调通常被理解为构成整体各部分间的和谐统一,其实质是把协调等同于平衡。本文认为,平衡与不平衡分别是系统整体状态的一个方面,不完全平衡是系统演化的一个基本特征。平衡转化论的局限性在于注重整体的稳定忽略了整体的演变。作者进一步指出,协调是揭示系统整体状态性质的范畴,它反映了主客体相互作用的双重规定,即它是相对于人与社会的需求,关于系统结构演进的一种控制状态,既表现为主体对客体系统的操作规定,又表现为客体系统结构转换的发展规定。  相似文献   

15.
在20世纪的科学哲学的发展中,科学构成与演化的模式问题曾经是甚或目前仍然是科学哲学中的前沿问题、“热点”问题。本文借助系统概念和“四面体”模式,拟对这一问题作一探索。一、科学系统的构成要玩任何一个系统都是由相互联系和相互作用的要素构成的整体。科学系统就是由相互联系和相互作用的科学认识要素、知识要素和社会要素有机地结合而成的整体。①1、科学认识要素科学认识要素是由科学认识主体、客体和中介组成的。科学认识主体是在同客体发生相互作用中获得其规定性的。它在整个科学认识过程中,始过处于主导地位。在广义上,整…  相似文献   

16.
“建构”(construction)一词源出于皮亚杰的发生认识论,是《发生论识论原理》中的核心概念.主要是指认识的个体在与外部客体进行相互作用的活动中,通过“同化”和“顺应”的“自我平衡调节机制”逐步建立起思维结构和认识对象的概念以达到对独立于人而存在的客体的认识和把握.我们引用“建构”一词同皮亚杰的原来意义既有联系、又有区别并有其确切含义.所谓科学认识的建构是指科学认识主体(科学劳动者)在科学实践和认识活动中有目的地观察或运用各种科学认识工具和手段对科学认识客体进行作用,对所获得的有关对象诸信息要素或进行选择、归纳、分析、加工和处理,或构造新质信息并使之概念化、形式化和系统化的思维操作.建构是科学认识的动态机制,是科学认识主体能动地、创造性地反映认识对象本质规律的过程.因此建构正是根本性在科学认识中的体现,是科学认识发生、发展的本质特征.  相似文献   

17.
主体和客体是相互关联的范畴,它们在实际中相互联系相互作用而存在、演变。马克思、恩格斯在创立新哲学及其体系时,不仅从相互联系相互作用中考察、阐述客体和主体,同时还考察、阐述主体和客体的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综观他们关于主体和客体的相互作用的论述,可以概括为相互作用的表现、相互作用的方式、相互作用的规律等主要内容。第一、主体和客体相互作用的表现。马克思认为主体和客体不仅相互联系而存在,更重要的是它们还通过相互作用而演变。主体和客体之间的相互作用,首先是主体和客体之间进行着双向的运动。就是说,在主体和客体的  相似文献   

18.
对艺术活动的考察 ,经历了由重视艺术创作主体 ,再到对文本自身的关注这样一个过程 ,本世纪六十年代接受美学的兴起 ,开始了对接受主体的关注和研究。作为完整的艺术活动 ,艺术接受是艺术活动中不可忽视的环节 ,是艺术活动的“终端”。从价值运行角度来看 ,艺术活动呈现了一个动态的价值结构和价值系统。本文旨在阐述艺术审美价值动态系统中审美接受这一动态环节 ,从而展现出艺术接受过程中审美价值的动态实现过程。艺术审美接受 :确立艺术创造与动态的艺术审美价值系统的存在有了艺术家创造的艺术品 ,才有了艺术审美接受 ,这是一个自然的过…  相似文献   

19.
公共关系工作是一种协调社会组织与其公众的相互关系的活动。然而,通常人们对公共关系客体的认定,却只局限于公众这一对象物上,并没有把关系作为一种客体对象来对待。本文认为,关系应该与公众一样被看作公共关系主体活动范围内的主要对象物,不研究公共关系工作的关系对象问题,将难以全面把握公共关系客体。一、公共关系客体客体本系与主体相对应的一个哲学范畴。从广义上讲,公共关系客体指公共关系主体的活动所指向的所有对象物。这些对象物既包括外在于公共关系主体的事物、条件、客观规律,也包括在公共关系主体的活动中所必须掌握的公共关系理论、所必须加以改造提高的公共关系主体自身的能力。这  相似文献   

20.
略论马克思主义选择观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选择是人类特有的一种能力和活动.我们可以把它慨括为:主体根据自身需求和主客观条件,自觉地从诸种客体的内外部关系及其可能的动态发展过程出发,去判别和采取那种能最大限度地、最全面地满足自身需求的客体或主客体作用方式的活动.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在许多篇章中论及人的选择.一旦我们将一些分散的论述联系起来加以思考,就不难发现,实际上已经形成了一个独具系统的马克思主义选择观.笔者认为,马克思主义选择观是从主体的三个层次分别展开的.即:(一)从哲学人类学角度探讨人与自然界的关系,揭示了人类有选择的劳动、生产活动在物种关系和生产关系提升过程中的伟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