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王峰明  牛变秀 《学术界》2004,2(4):137-148
本文联系劳动价值论争论中一些严重误读和曲解马克思的方法,并极具代表性和影响力的观点,将马克思劳动价值论置于"思维抽象"与"思维具体"这一哲学方法论的视阈进行阐解.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实践向理论提出的任务是,从货币、资本、公有制这些现实地发生着作用的中介环节出发,研究、认识、把握价值规定和价值规律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存在、运动和发生作用的具体方式、特点和规律,而不是从根本上否定价值规定和价值规律,否定劳动价值论.  相似文献   

2.
价值规律论是马克思所创立的劳动价值理论的一个方面.劳动价值论及其价值规律在<资本论>中是伴随着商品经济不断高级化、复杂化而具体化的.从深层意义上看,劳动价值论和效用价值论是可以综合的.  相似文献   

3.
刘有源、田辉玉的<论自然力价值及价值论整合--兼与胡钧、魏焕信、卫兴华、周骏等教授商榷>的文章,"新辟路径"用自然力价值来说明生产资料创造价值,断定"各种形态自然力的耗费形成价值实体".价值的实体是劳动而且仅仅是劳动.自然力价值论的一系列缺陷和原生障碍,同其它形式的要素价值论一样,是无法弥补和难以克服的.  相似文献   

4.
价值理论是生产关系研究的理论基础,使用价值理论是生产力研究的理论基础。使用价值理论要能够用来研究生产力问题,就必须吸收效用价值论中的有用成份,引入稀少性的概念。价值和使用价值的对立统一规律能够解说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对立统一关系。自觉运用劳动和劳动价值理论,发展生产力和变革生产关系。  相似文献   

5.
姜启谓  时珍  韦奇 《江汉论坛》2001,25(4):13-18
把第二种意义社会必要劳动时间说成只是实现价值是逻辑背理的.两种含义社会必要劳动时间统一决定价值,是根据马克思<资本论>第三卷、第四卷有关论述所作的合理推论,也完全符合今天我国市场经济体制的需要.主张实现论者尽管引出许多被对方"误解"了的观点和原著,却无力对它作出有力的批评.陈文尽力否认社会需要在生产过程中产生,断定它只在流通过程中形成,这无异说以满足社会需要为自己职能的商品,只在流通中不在生产过程中产生.这是一种常识性的失误.  相似文献   

6.
姜启渭 《江汉论坛》2005,1(10):24-26
劳动价值论是政治经济学的永恒主题,但不同时期,讨论的重点容有不同.劳动价值理论的假定前提这个问题,是许成安先生最先在<学术月刊>1999年第4期提出来的.<江汉论坛>2002年第7期发表了我的文章,对许文观点进行了商榷,题为<劳动价值"假定理论前提"及其"不存在"问题>.许先生看后不以为然,于2003年7月在<江汉论坛>发表文章予以反驳,题为<再论劳动价值论暗含的假定前提与姜启渭先生商榷>.我也不愿从此止步停笔,于去年又写了眼前这篇进一步商榷的文章.  相似文献   

7.
在深化劳动价值论的研究和认识中 ,“价值源泉”问题 ,特别是对创造新价值的源泉的认识问题 ,是一个智者相见 ,各有其说 ,而又难成共识的理论焦点。但愿本文的探新见解 ,能对这一问题的讨论提供一些有益的启示和作用。一、“价值源泉”问题上理论与实践的关系是彼此不断接近的“两条渐进线”在深化对劳动和劳动价值论的研究和认识中 ,特别是在活劳动究竟是不是创造新价值和剩余价值的“唯一源泉” ,而其他要素是否也是创造新价值和剩余价值的源泉问题上 ,首先碰到的一个理论难题 ,就是如何认识“价值源泉”问题上理论与实践的关系 ,以及如何…  相似文献   

8.
姜启渭 《江汉论坛》2002,1(7):35-39
科学的劳动价值理论大体有四个假定前提条件,其他任意设想的价值与财富价值与交换价值(或价格)的"不可替代性"等等诸多前提条件都是不能成立的,由此推论出现代社会劳动价值概念不会"存在",也是不成功的.  相似文献   

9.
许成安 《江汉论坛》2003,1(7):49-51
理论研究的深入促使人们对劳动价值论及其假定前提进行思考.理论的假设前提与理论观点本身是存在差异的,前提是保证理论观点成立的条件.经济学中的劳动价值论也是相对的和有条件的;而且,价值理论的存在前提条件和劳动价值理论成立的前提条件是两个不同的概念,二者不能混为一谈.  相似文献   

10.
20世纪初,科学基础薄弱的中国与科学技术迅疾深入发展的世界形成强烈反差.在如何汲取科学并克服科学发展之弊的关系上,梁启超捐弃了"科学万能"与"菲薄科学"这两种单向度的极端态度,在营造适宜科学发展的文化场域的同时,倡导情感、信仰与宗教护佑理性价值的必要性.其科学价值论具有深刻的中国文化传统,强调通过"知行合一"的实践促进科学理性、道德情感与审美理想走向圆融.  相似文献   

11.
曾祥云 《学术界》2002,(5):133-140
很长时期来 ,“名”被解释为“概念” ,“名学”被等同于传统逻辑的“概念论”。实际上 ,名表达概念或观念 ,但不等于概念。“名”的本义是对事物命名 ,用作名词 ,“名”即事物的名称 ,它的表现形式是语词或字。全部中国古代名学都是围绕如何规范名实关系这一核心问题而展开的。因此 ,名学从其实质来说 ,属于语言符号学范畴 ,具体说是一种语词符号理论。  相似文献   

12.
郑来春 《兰州学刊》2009,(11):50-52
建立在斯大林论述基础上的传统生产力范畴在其内涵和外延上都具有严重缺陷,其内涵和外延存在着自相矛盾,因而越来越不适应现实社会发展的需要了。我们必须紧密结合马克思和恩格斯的基本立场对其进行深刻反思,并根据新技术革命中日新月异发展的社会现实,对传统的生产力范畴进行重构。  相似文献   

13.
周桂发 《社会科学》2004,(12):121-123
有关明代历史的研究专著,迄今为止有汤纲、南炳文的《明史》,牟复礼(Frederick W. Mote)、崔瑞德(Denis Twitchett)编的《剑桥中国明代史》等,专门研究崇祯十七年后南明小朝廷历史的,则有司徒琳的(Lynn Struve)《南明史》和顾诚的《南明史》等,但对于在明代历史上有着重要地位的晚明时期的专史则尚付阙如。樊树志先生的新著《晚明史》(1573—1644年)一书(复旦大学出版社2003年10月版),专门论述万历到崇祯末70余年历史,因而在明史研究的学术史上具有填补空白的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4.
张雪魁 《河北学刊》2005,25(1):79-84
李斯特生产力理论由三部分构成--物质生产力系统、制度生产力系统和精神生产力系统。从理论框架看,它透过经济学范畴孕育了一种历史价值观,并为我们揭示历史发展之谜呈现了三个分析框架--经济分析框架、制度分析框架和精神分析框架。李斯特生产力理论与马克思生产力理论进而与历史唯物主义有内在联系。从概念继承关系看,马克思不仅直接继承了李斯特的"生产力"概念,而且他把生产力作为一个理论体系来把握也深受李斯特的影响。从内容统摄关系看,李斯特生产力理论与马克思生产力理论在内容上的相关性也非常明显;最为重要的是,马克思通往"哲学新视界真正前夜"的道路正是通过批判李斯特生产力理论来实现的。在理论观照层面,李斯特生产力理论对于消解"第二演化图示说"、"经济决定论"等唯物史观理论困境具有深刻的启发意义。  相似文献   

15.
"世界4"论可以成立吗?--与孙慕天先生商榷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孙慕天从波普尔的"世界3"理论出发,提出了"世界4"理论.本文认为,符码世界虽然是实存的,但所谓符码世界的理论却是伪命题.将虚拟现实的网络主体视为"虚拟主体",并与自然主体、身份主体和契约主体并称也是缺乏内在逻辑性的.对网络世界的主体认识应运用复杂性思维.  相似文献   

16.
反生产行为的理论述评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反生产行为,与组织公民行为一样,都是周边绩效两大组成部分之一。反生产行为研究中存在的突出问题之一是零散、缺乏系统性,其重要原因在于缺少具有指导意义的理论。本文对反生产行为现有的理论进行了系统梳理:对经典的"挫折—攻击"理论和近来的"压力源—情绪"模型等五个理论进行了述评。最后,本文对反生产行为理论的未来发展提出了若干建议。  相似文献   

17.
学习有两种截然不同的方法。一种是从概念出发,以本本上有或没有为依据,千方百计用本本去相实践,而不论本本所言是否放之四海而皆准,抑或是对本本是不是真正吃透、真正弄懂。另一种是从实际出发,坚持马克思主义基本立场、观点和方法,坚持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在这一点上毫不含糊;同时,坚持勇于追求真理、探索真理的革命精神,根据历史条件的变化,对前进中遇到的重大问题给予符合实际的科学回答,用实践去发展本本,在这一点上也毫不含糊。在当前深入学习江泽民总书记“七一”重要讲话的时候,我们读到叶厚荣同志十多年前所写的一篇论文。文章坚持从当时的实际出发,力图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研究阐释新情况新问题,今天读起来,仍有耳目一新的感觉。现刊登以上读者,相信大家会对两种截然不同的学习方法有更加深刻的认识。  相似文献   

18.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以唯物史观为基础,提出了"发展先进生产力"等一系列新思想新观点,拓展了生产力的内涵,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关于生产力的基本原理,进一步深化了生产力基本要素以及"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理论.  相似文献   

19.
马克思"生产力-生产方式-生产关系原理"的疑问和修正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国学界对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的研究,一种观点认为马克思曾提出生产力-生产方式-生产关系原理.这里存在两个问题:一是在宏观层面如何认识这个原理;二是对社会生产力、社会生产方式、社会关系如何解释.生产方式有多种类别.一定条件下资源配置方式可以和生产方式作为同义词来使用.对资源配置的概念使用要有区分,广义上称资源配置,狭义上不妨称要素配置.生产方式和管理方式是两个概念,既存在"生产方式→生产关系→社会关系"这个关系式;又存在"管理方式→生产关系→生产力"这个关系式.生产力-生产方式-生产关系原理需要修正,结论为:科技生产力(硬技术、既定、静态)→生产方式(抽象)→生产关系(抽象)→管理方式(具体)→生产关系(具体)→合力生产力(动态).  相似文献   

20.
关于《德意志意识形态》中生产力理论的相关问题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德意志意识形态》中的生产力理论,在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整体构成与发展中占有极具重要的历史地位.结合理论界研究的现状,对生产力理论中的概念、外延、构成要素,及其相关范畴等问题展开深入探讨,有利于重新认识生产力理论的科学内容和时代价值,目的是要把马克思主义生产力理论与中国的具体实际结合起来,用生产力理论来指导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