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人到底是怎么样的一种存在,这个问题在人类哲学发展史上时隐时现。从封闭蒙昧的自我到主体的觉醒和痴狂,人类发展从始至终一直走不出的存在方式,竟然是人的类存在:人处于社会关系中。这在哲学上预示着主体性向交互主体性哲学的转向。  相似文献   

2.
西方人学中的主体性原则丁冬红现代西方社会的发展,在哲学上有两块基石,这就是科学理性原则和人的主体性原则。自近代以来,这两个原则可以说是西方资本主义发展的内在精神动力,支撑着西方发达国家相继完成工业化进程并转向以高科技信息产业为特征的后工业社会。从人本...  相似文献   

3.
高扬人的精神能动本质的主体性原则是西方传统哲学的一个基本原则。马克思主义哲学从科学的实践观出发批判地继承了西方传统哲学这份重要遗产,在实践唯物主义基础上重建了科学的主体性原则,从而在唯物主义思想发展史上实现了重大的变革。当代西方许多哲学家责难马克思主义哲学忽视主体性,将马克思主义哲学贬为机械论,是对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曲解。今天,弘扬马克思主义哲学主体性原则,对于我们确立科学的发展观,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具有至关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4.
哈特将分析哲学的反本质主义理论运用于法哲学研究之中,着重考察法律的多样性、相对性和发展性。他合理地把握了人类理性对人类社会规则规律认识的度量,回答了应当如何认识法律的问题,从而在理性主义和经验主义之间找到一个合理的平衡点。由此,哈特的反本质主义法哲学在解构传统理论的基础上建立了现代意义上的法学观,成为现代西方法理学的起点。哈特的反本质主义法哲学思想理论从法哲学层面解释了"一国两制"的理论基础,为当前我国的法治建设提供了法哲学基础。  相似文献   

5.
后现代哲学视野中的“主体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20世纪是高扬人类主体性的时代。主体性作为人的特性在2 0世纪的哲学理念和社会实践中得到了充分的体现。纵观整个现代化的推进过程 ,实际上也就是人的主体性涌动与扩张的过程。主体性构成现代主义的深层本质 ,是现代性中的核心内容 ,以反思、批判、终结现代性为己任的后现代主义哲学自然把颠覆主体视为自身的重要使命。按照后现代哲学的理解 :解构了主体性也就抽去了现代社会的理性支撑。当然 ,这种颠覆、解构并非使主体转化为“无”,而是根据后现代社会发展的特点去建构新的“主体性”。一、后现代主义对现代主体性的颠覆在现代化进程中人…  相似文献   

6.
法律形式是规范法律内容的重要渊源,它随着历史的发展和社会的转型而发生相应的变迁,在我国古代社会,主体性法律形式——刑、法、律三者都有法律的含义,其前后有一个发展演变的进化过程。到了近代社会,随着清末修律,法律形式发生了重大转型,现代意义的法问世。如今的全球化时代,东西方法律形式日渐趋同。  相似文献   

7.
主体性哲学承载着人类对于自由的价值追求,是人类自我观照的理论表征,因而也是哲学研究不可或缺的理论内容。然而,主体性哲学在现当代却遭到了普遍的拒斥,究其原因,在于近代主体性哲学的形而上学化及其引发的自我否定。只有与形而上学绝缘,主体性哲学才能重获生机。马克思通过形而上学批判,开创现代实践哲学,从而为主体性哲学在现当代的发展提供了全新的视域。实践哲学视域下马克思的价值主体性思想承担了主体性哲学在现当代发展的重任,堪称主体性哲学在现当代的合理形态。  相似文献   

8.
主体性是指人在与自然万物、社会的关系中体现出来的性质、特征及作用、价值和地位.人类文明的发展和进步离不开人的主体性.进入新的世纪,面对日新月异的科学技术发展浪潮和经济、文化发展的全球化趋势,在人与技术的关系上如何保持人的主体地位?在社会变革浪潮中如何发挥主体的主导作用?都是值得研究的课题.因此对人的主体性的研究和强调就显得尤为必要.我国传统哲学从一开始就注重对人的主体性的探讨,并在自身特殊的社会文化背景下,形成了不同于西方文化的主体性思想.笔者认为,探讨传统哲学主体性思想不同于西方哲学的内涵和特征,对于当代文明的发展仍有现实意义.本文主要从主体在天人系统中的价值和作用,主体的智性和德性两方面探讨荀子主体性思想的内涵和特征.  相似文献   

9.
后现代视野中人的主体性的消解与重建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许晓平 《北方论丛》2005,(3):125-128
人类对主体的关注,体现了对自身命运的关切.后现代主义针对近代主体性哲学的弊端,通过对现代社会人与自然、人与人对立关系的反思和批判,颠覆了现代主体性,消解了主体,提出"主体死亡"的口号.对现代主体的相关因素,即主客二元对立、理性中心主义在哲学层面上进行了彻底解构.后现代主义者在颠覆和解构主体后,却不能回避主体缺失所带来的种种问题.在对这些问题的探讨中,他们自觉不自觉地流露出对人的主体性重建的倾向.合理的主体性原则,是人类克服片面的、畸形的发展状况,实现人的自由全面和谐发展的根本出路.  相似文献   

10.
法,是人类社会永恒的普遍现象,是人类维持自身与外部世界内在同一的最基本的社会机制。因此,法既体现着人的受动性,反映了外部世界及其规律对人的行为的外在强制性,又体现着人的能动性,即人的行为对外部世界的适应性和自主性。强调法的主体性原则,就是要充分揭示人的意志、理性、能力在法的产生和发展中的主体性地位,就是要防止把法简单理解为社会经济条件单一规定的片面倾向,恢复法是人类理性自我规定的一般特性。  相似文献   

11.
早在前亚里士多德时期西方思想中就有了实践概念,只是到了亚里士多德才形成哲学意义上的实践范畴及实践哲学.实践概念是人类理智在哲学问题域上由追问“世界是什么”向究诘“世界应该怎样”的重大转向,意味着人的反思能力的重大提升.马克思哲学思想中没有专门的合理性或合理化的学术概念,但马克思哲学强调实践中的主体性品质和主体改变世界的意境,本质上是以实践为基础的合理性追求.这种追求表现在三个方面:在实践基础上对西方传统哲学关于理性思想尤其是实践理性(西方传统哲学的合理性本质上是“合乎理性”)思想的超越;以实践为核心范畴构建了唯物辩证的自然观、社会历史观和认识论相统一的完备整体性的哲学体系;确立了立足于实践基础上的关于事物合于客观事实真理(物的尺度)与主体性的主观价值判断(人的尺度)、目的(工具)理性与价值理性的辩证统一的合理的哲学价值评价体系.  相似文献   

12.
吴建红 《学术论坛》2006,1(8):141-144
西方17、18世纪主体性哲学将理性确立为人的最高本质,使该时代的法治表现出形式理性与实质理性的统一;19世纪主体性哲学发展为实证主义,理性仅指形式理性,法治也是高度形式理性;20世纪上半叶主体性哲学进一步发展为经验实证主义和实用主义等,但这一时期泛化了的法治仍然没有走出单一形式理性的窠臼;战后主体间性哲学的发展重新统一了理性概念,且价值不再是先验的而是可经验的,西方法治在更高层次上又实现了形式理性与实质理性的统一。  相似文献   

13.
刘再复的主体性文论具有其内在的思想源起,李泽厚的主体性实践哲学对它的形成产生了直接而重大的影响。在主体性问题的理解上,李、刘二人的差异是明显的,后者在一定程度上对前者的主体论进行了“为我所用”的“改造”。此外,西方古典人道主义及其主体性理论也是文学主体论提出的更为长远的人类思想资源。由是,更可见刘再复主体性思想的局限性。其实,主体性问题并非本体论问题,它属于哲学的总体性问题,是哲学基本问题的进一步发展和具体化。  相似文献   

14.
王迎春 《理论界》2010,(1):103-104
生态技术是新型的技术体系,具有丰富的哲学内涵。生态技术突破了主体性哲学和极端人类中心主义的思维局限,反映了人类自然观的深刻转变。生态技术天然蕴含着系统化的思想,是对人与自然关系、人与人关系的科学重组。发展生态技术具有逻辑必然性,是人类面对生态危机的必然选择,是人类认识发展的必然结果,是技术体系进化的必然阶段,是社会主体博弈的必然体现,是实现新型现代化和参与国际竞争的必然道路。  相似文献   

15.
中国传统哲学与西方后现代主义哲学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国传统哲学以天人合一为主导,西方传统哲学以主客二分(包括主体性原则)为主导.中西传统哲学的主导思想之不同带来了两者一系列不同的特征,其中有的特征又有共同之点.中国传统哲学因重天人合一,不分主客,故较少关于主体如何认识客体的认识论,不重自然科学而侧重于讲人如何生活于世界之中的人生哲学和人伦道德哲学;中国哲学史上占主导地位的儒家哲学因重天人合一,而又把封建道德原则的义理之天与天人合一紧密结合在一起,于是造成了中国传统哲学长期以“天理”压人欲的特征.这两个特征可以简单归结为缺乏科学与缺乏民主两者.西方传统哲学特别是近代哲学因重主客二分,故注意发挥人对自然的主体性和人对统治者的主体性,这两方面的主体性在近代哲学中就表现为科学与民主这两个概念的明确建立和发展,这也是西方近代哲学的两大特征.  相似文献   

16.
郑智航 《江汉论坛》2015,(3):133-140
鉴于中国实现法律现代化的时代背景与西方国家存在较大差异以及西方国家在法律现代化过程中的经验教训,转型中国不可能再像西方国家那样通过一个历时性的过程来完成法律现代化。主体性确立时期与主体性重建时期两个阶段在中国以及中国法律现代化进程中合二为一。相应地,中国法律的内在逻辑也要在实现从人治的内在逻辑向主体性支撑的现代社会法律内在逻辑转变的同时,实现从主体性支撑的现代社会法律内在逻辑向主体性重建的现代社会法律内在逻辑转变。这种转变决定了权利话语、法律责任以及纠纷解决机制所应遵循的内在逻辑的复杂性。  相似文献   

17.
张文喜 《江淮论坛》2001,4(2):53-59
由于不同的文化所比较感兴趣的思想可能性不同 ,中国哲学没有像西方哲学那种严格意义上的主体间性哲学 ;随着特殊性的凸现、主体自由的被肯定及其后工业“陌生人”社会的来临这一深刻的时代背景 ,和康德、黑格尔哲学中的普遍主义倾向的内在矛盾 ,出现了西方近代的主体性哲学向现代的主体间哲学的转向。现代西方现象学和解释学的主体间性理论 ,承继了康德、黑格尔的思想 ,并作了重要开拓 ,但他们的研究终止在哲学解释层面上 ,仍是认识主义的思考。本文认为 ,主体间性问题应着重从人的实践、社会经济发展对人类存在的作用方面去理解。  相似文献   

18.
人:在文化哲学的视野内衣俊卿人是哲学的根本,人是哲学的主题。这是人类理性发展至今为我们提供的最深刻的启示。纵观各种哲学流派,无论是弘扬人之主体性的人本主义,还是消解人之主体性的后现代主义,无论是强调物质对人之决定作用的唯物主义,还是强调精神或意向性活...  相似文献   

19.
当今哲学危机的最根本原因是社会俗世化的结果。俗世化的基本特征是社会生活的商业化、意识形态色彩的淡化和话语的多样化。西方的后现代哲学是社会俗世化的极端表现。马克思的哲学是促进社会健康发展、克服社会俗世化的消极影响的哲学,它揭示的人的自由发展和社会平等的基本价值,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基本目标。因此,应当按照“发展哲学”这一方式来理解马克思的哲学。  相似文献   

20.
马克思主义认为,人是一切社会活动的承担者,因而是社会历史的主体。社会哲学作为研究社会结构及其发展规律的哲学理论,从某种意义上也可以说,它是研究社会主体与社会客体以及二者相互作用的机制的哲学理论。因此,研究作为社会历史主体的人的本质属性、社会化进程及其在社会历史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等问题,就构成了社会哲学的重要研究内容。限于篇幅,本文不可能展开论述,只就主体性问题作一社会哲学的思考。这是由于探讨主体性或许能为“人何以能够社会化和怎样完成社会化”的问题提供一个新的视角。那么,什么是主体性呢?所谓主体性,主要是指主体的自觉能动性和社会历史性。正是由于社会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