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34 毫秒
1.
读者琐谈     
《老子》,五千言,历来版本各异,注家甚众,故断句、释文,歧义存焉.近读张松如周志的《老干校读》(吉林人民出版社1981年第1版),深感作者将“古今聚讼,这无定诂”(《校读》第3页)的老义译释得如此信达,实在是功力不凡.任继愈同志《老子新译》(上海古籍出版社1985年第2版),也是笔者经常研读之书;译者对其1978年版作了较大修订,并对学术界研究老于哲学思想时,“代替古人讲他自己所不知道的东西”(《新译,第43页)的倾向作为反思,认为不能简单将老子的哲学思想非‘唯物”即‘唯心’地‘一刀切”.这无疑是老子研究方法上…  相似文献   

2.
元杂剧《魔合罗》校读记邓绍基近年来我陆续写了一点元杂剧校读记,分别在各地刊物上发表,有的朋友以为我在做元剧的校勘工作,甚至以为我将要出版元剧校本,有写信来询问的,这实是一种误会,我写的校读记纯是读书札记式的文章,并非是校勘元剧工作的副产物,我也没有校...  相似文献   

3.
郭店楚简自1998年出版以来,几乎16篇简书都受到了学者们的重视,而简本《老子》甲、乙、丙三组尤为受到青睐,在欧美汉学界已有多种译本,在日本除了有日译本以外还有专著予以研究,在台湾先后已有三本相关专著印行,在中国大陆——就我们所知——彭浩先生所著的《郭店楚简〈老子〉校读》(湖北人民出版社2000年1月出版)一书已是第四本单独刊行的竹简《老子》研究专著了。楚简《老子》的校读、注释和研究,是郭店楚简研究中的重中之重,裘锡圭和彭浩先生的释文和按语,无疑对推动简本《老子》的研究做出了最为杰出的贡献,海内外学者的诸多…  相似文献   

4.
本文是对《史语所购藏甲骨集》(以下简称《史语所》)释文的校读,共32条。笔者在通读该书并进行逐条释读的基础上,结合该书著录拓片、摹本、照片及现有成果,结合卜辞文例,核查释文里存在的漏释、误识等问题进行了一一纠正。在校对释文的过程中,校出9版与《甲骨文合集》(以下简称《合集》)重片,并遥缀卜骨一版。  相似文献   

5.
蔡波 《社会科学论坛》2009,(12):147-152
历史有时显得是那么遥远,有时又仿佛近在咫尺,甚或你就行走在它幽暗的隧道之中。读史学家陈志让先生的《军绅政权——近代中国的军阀时期》(陈志让:《军绅政权——近代中国的军阀时期》,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年版),我就产生了如此强烈的感觉。  相似文献   

6.
一 《张孝祥词笺校》撰者宛敏灏教授,近十几年来坚持创作,时有新词发表;坚持著述,多有新著问世。记得三年前,承赠《词学概论》(上海古籍出版社版),所论颇多独到之处。举个例子,如论词的长句可依文理作不同的分逗,实乃明清以来学人杨慎、万树等未曾道及的问题。今年中秋策杖来访,又持交《张孝祥词笺校》手稿一帙,嘱为校读。深以获得先睹为快。  相似文献   

7.
黄灵庚出版了洋洋78万余言的专著──《离骚校诂》(中州古籍出版社1996年5月版)。此书的特色,首先体现在它对《离骚》文字的校勘,远较前人详尽、周到的巨大获弋上。据黄氏自述,他原先以为闻一多《楚辞校补》、姜亮夫的《屈原赋校注》,在考索《楚辞》异文上已极为完备,在这方面后人“似已无事可为”。但黄氏是位有心人,在偶然的检索中却发现姜氏所列异文,与刘师培《楚辞考异》“基本相同”,“且刘误姜亦误,一字不差”;姜校也有参照闻一多《校补》者,也多处出现“闻误姜亦误”的实例。黄氏由此慨叹,“号称异文最全的《屈原赋校…  相似文献   

8.
道家哲学智慧的异彩陈庆坤著名诗人和学者张松如(公木)教授与学术新秀邵汉明研究员所著《道家哲学智慧》(吉林人民出版社1996年版),是近年来道家哲学研究的新成果。张松如教授又有《老子校读》、《老子说解》、《老庄论集》(合著)问世;邵汉明研究员也有《儒道...  相似文献   

9.
《潜夫论》校读札记刘文英东汉王符《潜夫论》为中国古典名著之一,清人汪继培《笺》和前辈彭铎先生《校正》在校勘整理方面做过重要贡献。但现通行《潜夫论》汪《笺》、彭《校》合刊本,仍有不少地方难以解读。余于前年撰有《潜夫论·梦列》校补,见中华书局《文史》第三...  相似文献   

10.
读多了大陆学者写的研究鲁迅、何其芳的论著,常有大同小异之感。然而读海外学者研究中国现代作家的文章,虽然有些观点难于赞同,却常常给人新发现的喜悦。我谈香港大学中文系黎活仁博士的新著《现代中国文学的时间观与空间观》(台湾业强出版社1993年2月版),就有这种感受。鲁迅的《野草》和何其芳的《画梦录》,作为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有过重要影响的作品,自有其独特的研究价值。《野草》是中国现代散文诗史上的一块丰碑,用阿英编的《现代十六家小品》的话来说,它是一部“最典型的最深刻的人生的血书”,是中国文学园地里的一朵奇葩…  相似文献   

11.
人生宝鉴修身津梁——读《社会道德规范》王敬泽读了由侯伍杰同志主编,寇宗基、卢渝、李素芳任执行主编的《社会道德规范》(山西经济出版社1996年9月版),深为道德研究百花园中又添了一支绚丽的花朵而喜悦,为作者挥洒自如的文风所吸引。全书紧紧抓住了有中国特色...  相似文献   

12.
情感象征符号的文化阐释——《文化视野中的诗歌》谈片尹在勤叶潮先生的《文化视野中的诗歌》最近已由巴蜀书社出版。这部著述,我从稿到书都认真而严肃地读过,并且是把它置于同类著述中比较来读的。这样读来,大体有两个层面的感受:一是觉得它是叶潮近十来年致力于诗评...  相似文献   

13.
1991年《西域研究》作为《新疆社会科学》文文版面向国内外公开出版发行以来,正如其发刊词中所讲的那样,一直是西城历史文化研究学者们的重要因地。6年来,它以其鲜明的地方特色和民族特色,成为从事西域历史文化研究并了解其研究发展状况不可缺少的主要期刊。它所刊载的许多  相似文献   

14.
据《上海社会科学志》记载:1949年在上海出版的《剩余价值学说史》是考茨基原著,也是《资本论》第4卷。我认为这是错误的,事实上它是马克思的遗稿,由考茨基编辑,不是作为《资本论》的第4卷,而是作为独立的著作出版的.该文作者可能将它和其后的苏联版《剩余价值学说史》,即《资本论》第4卷相混淆了。其所以有苏联版,是由于苏联认为考茨基版有缺点。比较两个版本的优劣,是一项独立的研究工作,本文无意涉及。本文只指出:苏联版有一“概说”,用以统率全书;考茨基版则无。苏联版的章节标题是有倾向性的,有的不一定正确,可能发生误导;考茨基版的标题则是中性的。苏联版在我国出版后,考茨基版就不再印行。其实,两个版本都应出版,以利学者作比较研究。  相似文献   

15.
甲戌本《石头记》第一回八页下至九页上,有两段朱笔眉批,末署“甲午八月泪笔”,因其内容涉及曹雪芹的卒年,故为红学家所重视,论述颇多。对这批语的校读,包括分条、句读,以及对讹误的校改、校补,过去红学家的看法基本上大同小异。近十年来,有些红学家陆续提出了新的校读意见,产生了不同的释义。这就不能不令人感到,如何对“泪笔”批语客观地作出尽可能符合原义的校读,也是一个重要的问题,值得加以研究。现在先将批语按原貌抄录于下:  相似文献   

16.
读陈炎《反理性思潮的反思》姚新勇陈炎《反理性思潮的反思》(山东大学出版社1994年版,以下简称《反思》)是一部描述历史并且试图解释历史的著作,作者在"后记"中明确阐述了它的写作目的:对于那些爱好美学或对西方人文思潮感兴趣的读者来说,"本书或许能够帮助...  相似文献   

17.
不争不“明”——读伍铁平《语言和文化评论集》周利娟伍铁平先生的《语言和文化评论集》(北京语言文化大学出版社,1997,以下简称《评论集》)为学术界开展批评带了个好头。学术批评本来是件好事,它有利于学术的发展和繁荣,可是“文革”以后,很少有人发表学术批...  相似文献   

18.
《校邠庐抗议》剖析——兼论冯桂芬思想体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校邠卢抗议》一书是冯桂芬1860年“避地沪上作”而于1861年完成的一部政论集。内容包罗甚广,涉及到当时一系列的社会问题和政治问题,确实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当时思想界的一个侧面。这是近代思想史上值得注意的一部著作。同时,近年来关于冯桂芬思想的研究中,有的认为他代表地主阶级开明派,有的则认为代表早期洋务派,有的则认为代表早期资产阶级改良派,而各家所持的论据也多半出自《校邠卢抗议》。因此,这里试图对是书作一个粗略的剖析,想来对进一步比较确凿的弄清冯桂芬思想体系的本来面貌及其历史地位也就不是毫无裨益的。  相似文献   

19.
《校邠庐抗议》的作者冯桂芬(1809-1874),字林一,号景亭,晚号邓尉山人,江苏吴县人,中国近代改良思想家,教育家。冯桂芬一生力主变科举,采西学,实行新式教育,其教育改革思想集中反映在他的著作《校邠庐抗议》中,此书被誉为是一本“关系民生国命,而旁及西人格致之学”①的书。本文将就其中的人才观的更新、教学内容的改革、考试制度的改革三个方面展开讨论。一、人才观的更新教育的目的是培养人才,冯桂芬首先提出了新的人才观。采西学,采用哪些内容,其决定因素是教育培养怎样素质的人才。冯桂芬提出人才的核心是对社会有用,教育应造就对社会有…  相似文献   

20.
在《三国演义》研究史上,影响最大的恐怕要数毛宗岗父子对《三国演义》所作的评点了。但是,毛氏父子的评点明显具有历史的局限性。近年来在《三国演义》研究方面,取得了很大的进展。特别是在全国《三国演义》学会成立后的近20年来,经过10多次全国性学术会议的研讨,引深了对《三国演义》的研究。四川省社会科学院的沈伯俊先生长期从事《三国演义》的研究,他花了大量的心血,重新评校了《三国演义》(山西古籍出版社1995年版)。沈先生的“评校”,一方面是“评”,一方面是“校”。就“评”来说,有“回前总评”,即在每一回回目下对本回作一提纲…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