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我们党创新理论的‘根’”,这是继党的二十大之后习近平总书记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最新的价值判断,充分体现了中国共产党人对自身文化使命的清醒认识和对党的创新理论的规律性把握,内蕴深刻的认识论、方法论思想,具有独特的实践价值。激活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党的创新理论奠定坚实的实践基础,让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牢牢扎根,必须坚持党的全面领导和全面从严治党,不断夯实马克思主义的历史基础和群众基础,不断赋予科学理论鲜明的“中国特色”;必须深入研究马克思主义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契合性,把马克思主义的方法论和革命性品质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深入贯通;必须坚定文化自信,夯实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文化自信思想基础,打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自信赖以立足的实践场域;在深化践行“双创”思想中,开辟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新境界。  相似文献   

2.
存在决定意识,一定的文化,即作为观念形态的文化,是一定社会的政治和经济的反映。泛突厥主义发生于19世纪下半叶以来一个多世纪连接亚欧大陆的广阔地带,其文化层面,即泛突厥主义文化观归根结底是这一时空范围的政治和经济的反映,但这种反映是扭曲的、负面的。因为在泛突厥主义滋生之时,西欧的民族统一主义运动已有一二个世纪的历史,它已开始发展到带有侵略性的殖民扩张阶段,泛日耳曼主义是一种表现,泛斯拉夫主义是另一种表现,而泛突厥主义则是东方对泛突厥主义的反应,但是无论是俄国的“鞑靼斯坦”、中亚,还是晚期的奥斯曼帝…  相似文献   

3.
泛突厥主义文化观的危害性在于一方面鼓吹所谓“突厥文化共同体”,企图把新疆少数民族文化从中华民族文化中分离出来,为分裂主义张目;另一方面否认不同民族间的相互学习、文化交流、联系是双向互利的客观过程,反对改革开放。中华民族文化曾经过数千年交融、冲撞,是在各民族文化的基础上升华产生的,是各民族人民共同缔造的,所以中华民族具有极强的生命力和凝聚力。  相似文献   

4.
如何认识两个“主义”是20世纪社会主义运动的一个最重要的经验教训。走上社会主义道路的经济文化落后的国家,一方面必须从本国实际出发搞清楚“什么是社会主义,如何建设社会主义”的问题,同时,还必须科学认识对待资本主义。唯有把对两个“主义”的认识置于现实基础之上,才能不断丰富和发展马克思主义关于两个“主义”的理论,才能把社会主义事业不断推向前进。  相似文献   

5.
所谓“主义”,这里说的是马克思主义,它像一面旗子,引导队伍进行革命和建设。邓小平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就是当代中国的“主义”。所谓“问题”,这里说的是革命和建设所要解决的主要矛盾。当代中国所要解决的根本问题是摆脱贫穷落后状态,把中国发展起来。因此,所谓“主义”与“问题”的有机统一,乃是指我们以当代中国的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在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中,发挥社会主义的优越性,增强社会主义的凝聚力,把我国建设成为富强、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坚持“主义”与“问题”的有机统一,是中国共产党人进行革…  相似文献   

6.
《福乐智慧》与喀喇汗王朝的文化整合   总被引:7,自引:1,他引:6  
《福乐智慧》的历史意义在于应时代之要求,对伊斯兰文化和突厥文化进行整合,奠定了新的文化——伊斯兰-突厥文化的基础。它在制度文化层面上肯定喀喇汗王朝的政教分立,为其后历代政权沿用不替,避免了政教合一的高度专制所造成的整个社会生活窒滞;在精神文化层面上继承和发扬突厥文化传统,积极吸受伊斯兰文化成分,加以整合,形成自己的精神文化特色。在此基础发展起来的维吾尔文化,久经历史的磨炼和丰富,不仅不同于伊斯兰-阿拉伯文化和伊斯兰-伊朗文化,而且也有别于突厥语其他民族文化。世界文化的多元性,决定了“泛伊斯兰主义”、“泛突厥主义”的不得逞,到处碰壁。今天我们这个古老的统一的多民族的国家正处于又一次社会转型时期,维吾尔文化同整个中华文化一样,也面临着文化整合这一重大课题,重温历史会给人们以借鉴和启迪。  相似文献   

7.
重建“为己之学”李春青我们如何面对古人?古代学术文化人已沉潜的价值功能如何进入我们的文化语境从而为今日之文化建构注人活力?这是当前“传统文化热”、“国学热”中最需要回答的问题。文化研究中的纯客观主义态度显然无法对此提供合理的答案。将古代文化当作纯然的...  相似文献   

8.
文章认为在当代坚持马克思主义,对于反对帝国主义的“和平演变”和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具有极端的重要性和迫切性。“学派论”是对马克思主义科学价值与地位的贬低。中国的经济体制改革必须坚持马克思主义,抛弃凯恩斯主义、个人本位主义。文章特别强调,只有在坚持马克思主义的基础上,才能发展马克思主义,不能违背和抛弃其基本原理。  相似文献   

9.
坚持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坚定不移地以马克思主义作为指导思想,是我们立党治国不可动摇的基本原则之一。我国科学文化事业的发展和繁荣,也必须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这本来是不成问题的。然而,近几年来,方励之等少数鼓吹资产阶级自由化的人却到处散布否定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的错误言论,他们除了以马克思主义“已经完成了历史使命”、已经“过时”,用马克思主义作指导“是不成功的”、“是失败的”  相似文献   

10.
以“消费主义”为主导范式的西方文化研究,较普遍地把马克思主义视作是一种传统的“生产主义”理论。马克思“自由时间”论把人的活动时间主要分成“必要生产时间”与“自由生产时间”、“自由消费时间”三种,与此相应的是“物质生产”与“真正自由的劳动”、“自由消费活动”三种活动方式,这三种时间、三种活动构成了“审美生产主义”的理论基础,而“审美消费主义”的主要问题也就表现为否弃“自由生产时间”、“真正自由的劳动”。“审美生产主义”是马克思主义美学在消费时代的新拓展,为我们今天批判不断扩张的“审美消费主义”与新兴的“审美生态主义”对话,进而构建当代美学发展的新格局等提供了坚实的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11.
在系统论证了以实存主义补充马克思主义的可能性、必要性与可行性之后,萨特展开了一种“实存论马克思主义”的理论话语;从实存主义到实存论马克思主义,虽然出现了两个萨特的形象,但萨特“把握具体”的致思取向并没有发生改变;而从萨特实存论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后果来看,他以实存主义补充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努力并不成功,其实质还是一种意识哲学的历史构图。  相似文献   

12.
马克思主义是我们立党立国的根本指导思想,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我们民族的“根”和“魂”。马克思主义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自然观、社会历史观、人本观、人类命运观以及辩证法思想等方面有着天然的文化亲和性,这种亲和性为二者的紧密结合创造了前提条件。以史为鉴、开创未来,坚持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必须以马克思主义为“灵魂”,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根基”,牢固树立正确认识,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中持续推进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创新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  相似文献   

13.
马克思主义的价值理论,是马克思主义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它贯穿于整个马克思主义的理论体系中。在邓小平理论的科学体系中,同样贯穿着马克思主义的价值理论。尽管邓小平没有专门写过价值理论的著作,但是,他对价值理论的一系列问题,都作了明确的论述,尤其是对社会主义的价值和评价标准,作了系统的分析和论证,实现了历史观和价值观的统一。要真正理解和把握邓小平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我们必须研究邓小平的价值理论。什么是价值什么是价值,这是任何价值理论都必须首先要回答的问题。目前,学术界对这个问题还没有取得一致的…  相似文献   

14.
在20世纪,中国新疆地区多次发生民族分裂事件,严重地危害了我国边疆地区的社会政治经济秩序稳定和国家安全。“泛伊斯兰主义”和“泛突厥主义”是伊斯兰世界和突厥语族抵御西方殖民侵略、谋求自身发展的特殊时代产物,但其传入新疆后,被地方民族分裂势力利用,成为新疆现代民族分裂主义的理论依据,并被不断付诸于政治实践。通过对“泛伊斯兰主义”和“泛突厥主义”的形成、在新疆的传播和对新疆民族分裂活动的影响做一历史地探索,进一步揭示开展反对和打击民族分裂主义运动的重要性。  相似文献   

15.
在先进文化建设的战略意义思考中,认识“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组成部分之一是“代表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促进我们对新世纪的中国先进文化在历史进程中的地位和作用有了全新的理解。然而,“哲学科学研究必须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理论和科研方向。  相似文献   

16.
在当代西方马克思主义的“文化政治转向”之中,葛兰西的文化政治学起到了极其重要的推进作用,这可以从“葛兰西主义”一词的流行得到证明.无论是法国的阿尔都塞学派还是英国的新左派以及后马克思主义思潮,都或高或低地举起了“葛兰西主义”的理论旗帜.尽管葛兰西的文化政治学并没有一个既成的完整体系,但还是可以在他有关文化问题的众多论述中找出一个明晰的文化政治逻辑,即强调文化对于社会变革的基础性作用.葛兰西的文化政治思想是以他的实践哲学为基础的,或者说是以他重新解读马克思的上层建筑理论为基础的.鉴于意大利等欧洲国家的历史现实,他将马克思主义的理论重心从政治经济学转到了文化政治学,并由此而建构起了一种为当代各种新左派运动所采纳的文化政治理论范式.他所引领的“文化转向”集中代表了当代国外马克思主义理论发展的一个重要方向.  相似文献   

17.
杨斌 《兰州学刊》2004,(1):178-179
创新是引导社会前进的强大力量 ,文化创新是文化保持其先进性的内在动力。立足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实践 ,坚持正确的文化价值取向 ,不断进行文化创新 ,适时回答时代提出的重大课题 ,对于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和实践意义。坚持正确的文化创新价值取向 ,必须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二为方向”和“双百方针”、党的领导 ,教育优先发展 ,吸收人类优秀文化成果 ,多出文化精品 ,解放思想 ,实事求是并不断进行理论创新。  相似文献   

18.
理论出现于伟大哲学体系的终结点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理论出现于伟大哲学体系的终结点,出现于一种市场环境”,这是美国著名的马克思主义文化批评家杰姆逊的一句话,他的意思是必须在一种具体的历史环境中来讨论理论问题,而我们将这一陈述理解为对恩格斯那个著名论断的当代解释,“社会一旦有技术上的需要,则这种需要就会比十所大学更能把科学推向前进”。在这里,我们把它作为当前关于马克思主义哲学是体系还是方法讨论的提示。在其它地方,我们已经阐述了在这个问题上的方法立场,并且对体系哲学和哲学体系进行了讨论。本文强调:实践需要是一切理论的出发点和归宿,因此,理论的进步决…  相似文献   

19.
石文卓 《理论界》2012,(11):10-12,30
“问题与主义”之争作为中国近代史上的一次著名论战,是资产阶级改良派与中国早期马克思主义者之闻关于中国向何处去的争论,其实质是中国是否需要革命,是走资产阶级改良之路还是走无产阶级革命之路的讨论。论战在理论上阐明了“问题”与“主义”的辩证关系,在实践上加速了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和发展,井提出了马克思主义应与中国具体实践相结合的思想,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初步探索,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价值。  相似文献   

20.
马克思主义传入中国的时间,发生在“五、四”文化启蒙运动之后,并在与西方形形色色的思想、主义和学说的竞争中为中国人民所接受。因此,我们必须明确:(1)“五、四”运动与马克思主义在中国传播的关系;(2)马克思主义超越其他思想体系的优越性。 1919年的“五、四”运动是中国近代史上一场深刻的思想革命。针对当时流行的“中体西用”的公式,“五、四”运动把斗争的矛头直接指向中国传统文化之“体”——以儒家思想为主导的观念结构,强调文化结构的完整性与统一性,提出了治本的目标。“五、四”运动是中国人民树立现代思想意识的起点,它标志着传统的宇宙观与知识结构的开始瓦解。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