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71 毫秒
1.
鲁迅是中国近代改造国民性思潮的集大成者。他在《阿Q正传》等小说和杂文中,深刻地揭露了旧社会中国国民的主奴根性、狭隘散慢、自欺欺人、虚伪巧滑等国民性弱点,并剖析了封建文化对中国人的精神的摧残。他是一位辩证法大师,既研究中国人的阴暗面,又清醒地看到中国人的光明面。他呼唤着人的觉醒和解放,呼唤着特立独行的人出现。  相似文献   

2.
鲁迅国民性思想的发展和“重在改造”的精神实质 ,即剖析国民性弱点、挖掘国民劣根性病根、表现理想国民性格  相似文献   

3.
老舍在几十年的创作中一直关注于民族文化 ,在早期的作品中 ,他以幽默的语言嘲讽了国民性的弱点。之后 ,他的认识逐渐转变 ,由嘲讽而同情 ,在后期的创作中 ,他已看到了民族文化积极的一面 ,更多地高扬民族精神。他的作品为我们留下了对中国国民性格的深刻的反省和剖析  相似文献   

4.
本文论述了近现代中国进步思想家积极探索旧国民性的问题和弱点,热切呼唤养成新的、适应现代化发展大势的新国民精神的历史过程。认为在这一过程中,特别是在新文化运动时期,以陈独秀、李大钊、鲁迅、胡适等人为代表的思想家,以西方为榜样剖析旧国民性的种种缺失和病态,鼓励青年树立“务实、进取、竞争、尚武、敢言、不知足、不世故”等思想,使青年人的反抗意识、人权观念、群体意识和爱国觉悟都得到了明显的提高,国民素质和精神风貌都有了很大改变,人的思想观念一步步地走向现代化。同时,文章也分析了当时思想家对国民性的认识和改造方面存在的一些局限性。  相似文献   

5.
"国民性"是鲁迅一生中十分关注的问题。在近半个世纪的时间里,他都在不倦地剖析着国民的弱点,在不息地寻求着改造国民性的途径。站在新世纪的边缘审视我们的社会,鲁迅当年提出的改造国民性思想命题的现实因素,仍在一定范围内和一定程度上存在着,仍有巨大的现实意义。本文从当代中国作家、知识分子的精神资源;当代社会的客观社会环境;当代社会主体思想实际三个方面对鲁迅国民性批判意义进行了当代解读。  相似文献   

6.
鲁迅的现代意识引领中国重构精神文化体系的探索历程,打破传统意识统治而倡导域外文艺译介;同时他剖析国民劣根性,旨在点亮思想革命之火,燃尽中国陈旧的思想意识,使中华民族涅槃新生;猛烈批判守旧派的理论主张,以进化理念来呼唤中国民众觉醒,希图建立崭新的意识结构。鲁迅的现代意识对中国向现代过渡具有极大的推动作用和启蒙意义,在中国精神文化发展史上留下了永恒的一页。  相似文献   

7.
马基雅维里的人性观是其政治思想的基石。为了实现意大利的国家统一和民族独立,一方面马基雅维里展示了人的自然性和某些弱点,同时将统治者和人民的弱点加以必要的区分,另一方面他阐述了人民的优良品性及其力量。马基雅维里的人性观体现了朴素的唯物辩证法思想,蕴含着民本情结,贯穿着现实主义原则,但也存在片面性和不确定性。  相似文献   

8.
梁启超国民改造理论的终极目的是通过克服传统国民的劣根性 ,培养具有现代人格的新国民 ,进而实现政治的民主化和国家的独立。而国民改造的途径乃是教育的现代化。这一理论有其合理性和内在的弱点  相似文献   

9.
鲁迅一生致力于改造国民性的工作,他失望于中华民族物质力量的贫弱,更痛心于国民性格的愚弱、柔顺。这就使鲁迅把对美与艺术的思考,建立在对“力”的呼唤上,进而形成了他以“力”为核心的审美倾向  相似文献   

10.
文章论及了蒋介石对于国民性的宏观认识,对于国民品性的评述以及中国国民劣根性的形成原因和革新举措。蒋介石对国民性的重视是很有见识的,他对中国国民性的表现、形成的评价是比较正确的,但他试图建立的国民品性是有偏颇的,他的改造举措更是失败的。  相似文献   

11.
刘震云小说中的知识分子形象随着时代的变迁发生着演变,从背离世俗的清高到融入世俗的无奈,最后到流于世俗的沉沦。刘震云勾勒出社会转型期知识分子精神滑坡、人格退化的发展趋势,并以此传达了他对知识分子本身弱点的批判和对社会转型期知识分子精神人格失落的思考与重建的呼唤。  相似文献   

12.
为了极大限度地发掘人的精神力量 ,有的放矢的进行改造国民心理的工作 ,孙中山在总结辛亥革命失败的教训的基础上 ,从中国社会实际出发 ,对不同的国民心理作了反省 ,尤其是对落后的、消极的国民心理进行了十分犀利、冷峻、深刻而又中肯的剖析 ,有些地方不免有偏颇之处 ,但他的偏激发自对民族命运和前途的殷切关注 ,饱含着忧时愤世之情。孙中山在抨击、鞭笞传统道德和不健康民族心理的同时 ,积极倡导资产阶级的道德风尚 ,致力于重造现代国民形象 ,达到顺乎人心、改造人心的目的。其主要途径和方法是 :第一 ,通过党人用“主义去统一全国人民的心理” ;第二 ,以“少数人心理 ,由是演进及于多数人心理”。  相似文献   

13.
威廉·戈尔丁在半个世纪的文学创作生涯中,以其对事物特有的洞察力,准确地捕捉人性的缺陷,长久地呼唤道德的回归。他的作品寓意深刻,振聋发愤,艺术地再现了20世纪人类的状况,引起全人类对社会的文明教育准则深刻反思。本文从作者的立意、视角及作品内涵、艺术主张诸方面剖析戈尔丁小说作品的主题,主张重新认识其作品的社会价值。  相似文献   

14.
辛亥革命的失败以及社会建设中遇到的种种挫折使孙中山反思国民劣根性的问题。他认为国民身上有许多的优点,但也存在着十个方面的缺点。他认为国民的劣根性产生的政治根源是封建专制制度,但对国民劣根性产生的经济原因重视不够。要改造国民的劣根性,首先必须发展生产力;其次是建立现代政治经济制度;再次培养国民良好的思维和行为习惯;最后是注重对国民的科学文化和道德教育。他对国民劣根性的改造方法是比较系统和全面的,对今天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5.
严复的"新民德"思想为改变中国落后挨打状况提供了新视角,在中西国民素质及其教育比较中,他着眼于剖析近代国民道德的缺陷,痛切地对国民素质进行深刻的反思,主张通过自由、民主、平等道德观念,来重新塑造国民道德主体性,培养一代具有独立自主人格的新国民。严复的新民德思想对当代如何提高国民素质教育、公民道德建设提供多方面的启示和重要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6.
一鲁迅在“五四”启蒙运动中间,集中地批评了“国民性”中的不少“坏根性”(《两地书·八》),这种批评是他终其一生都在进行的。他在30年代回亿(《阿Q正传》的创作时,依旧十分肯定写作动机“是想暴露国民的弱点的”(《伪自由书·再谈保留》)。他于逝世前不久,“还在希望有人翻出斯密斯的《支那人气质》来。看了这些,而自省,分析,明  相似文献   

17.
2008年3月,网上出现了一个名叫“戒传所”的博客,这是中国第一个私人反传销博客。博主以自身的经历,连连发表反击传销文章,在网上引起强烈反响。博主以其无畏的勇气,鞭辟入里的分析,痛心疾首的呼唤,被称为中国第一反传斗士。然而,他这样披肝沥胆地呐喊,却难以回归亲情之路。父亲与他断绝父子关系,弟弟和他斩断手足情缘。  相似文献   

18.
消费:一个分析当代中国社会的重要视角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自从我国20世纪90年代中期市场经济、消费经济启动以来,消费需求日渐成为带动我国社会生产增长的关键因素,我国国民消费也正由生存型迈向发展型、享受型,然而经济增长的同时付出的资源、环境与生态的代价越来越大,国民消费的升级呼唤科学、持续消费。本文分析了我国消费实践的凸显与“场域”特征,探讨了基于消费认识当代中国社会及其问题的本土化解释、批判、建构三种研究取向。  相似文献   

19.
《阿Q正传》的深刻之处在于它不仅暴露了二十世纪初中国国民的弱点,而且也揭示了民族衰败的根源。阿Q的失败不仅是国民性的失败史,也是民族的失败史。通过阿Q这个典型,鲁迅揭示了辛亥革命时期中国社会的基本矛盾,同时也渗透了作者对民族和人民伟大的爱。  相似文献   

20.
巫凉 《人生与伴侣》2009,(10):10-12
很多观众怀疑电影《南京!南京!》里的日本士兵角川是导演陆川的一相情愿,觉得没有必要出于理想主义而安排这样的结局,以便促进中日友好或呼唤人性。事实上,角川是有现实原型的。他叫山崎宏。一个曾亲历过侵华战争的日本士兵,为了赎罪和感恩,他在中国讳莫如深过了70个春秋,以自己的行动赢得了中国人的尊重,也重建了他自己的尊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