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以往的研究主要集中于武陵山区农民的经济贫困,对农民的多维贫困状况却鲜有关注。通过对该地区农民的多维贫困进行测算和分解后发现,武陵山区农民的多维贫困水平显著高于2006年中国农村的多维贫困水平;其中卫生设施、燃料、住房这三个维度对该地区的多维贫困指数贡献率最大;贵州省农民的多维贫困状况最为严重。因此要改善武陵山区农民的多维贫困状况,一要设法打造经济增长极,促进区域经济发展;二是建议国家设立“武陵山区专项扶贫基金”进行“特困特扶”;三要加强农民职业培训,提升农民素质,改变农民生计方式。  相似文献   

2.
阜新历史上曾是契丹族重要的活动地区之一,也是辽朝主要统治中心之一。契丹族文化、辽代文物资源十分丰富,为史学研究提供了宝贵的资料。阜新的辽史、契丹族史的学术活动频繁,学术研究成果显著。就近20年来阜新市对辽史、契丹族史研究进行回顾,分析研究现状,并展望研究趋势。  相似文献   

3.
宝伦 《新少年》2023,(4):8-9
<正>1.4亿年前,阜新地区发生了一次大型的地壳运动,造成了火山喷发,富含二氧化硅的胶体溶液喷出地表后,由于压力和温度骤降,及其他多种因素作用,就形成了玛瑙。玛瑙,被古人称为天地之灵物。它虽然不是最名贵的宝石,但因为具有多种天然色彩和条带花纹,是用来雕刻的理想材料。阜新玛瑙雕刻历史悠久。辽代的史料记载,阜新地区的老河土、十家子以及苍土等地,大雨过后,田间地头、河床上下,玛瑙石俯拾皆是。农民捡拾后,卖给当时被称为“火石客”的玛瑙商人,再转送到玛瑙加工作坊进行精雕细刻,辽代的玛瑙加工业初露端倪。  相似文献   

4.
20 0 1年 4月至 1 0月 ,辽宁省考古队在阜新县关山挖掘了九座辽墓 ,出土了六方辽代后族墓志铭。考之辽史及出土墓志铭 ,可较详实确切地看到辽代后族的历史活动及对阜新的影响 ,有些方面甚至可以补证、修订辽史。  相似文献   

5.
阜新,地处辽热,以煤著称,具有重要而独特的历史和地理位置.这决定了阜新人民的抗日斗争具有明显的地方特色.这些特色体现在:本地武装与客军相结合,组织性与系统性相交织,特殊工人的特殊斗争,自发性与普遍性共存等几个方面.阜新人民的抗日斗争具有着浓郁的地方特色.  相似文献   

6.
阜新地区出土了众多辽墓壁画,其中具代表性的有四家子辽墓壁画、平顶山辽墓壁画、平安地辽墓壁画、关山辽萧和墓壁画以及黄家沟辽墓壁画等。这些壁画的内容题材、图像样式和艺术特色突出展现了契丹的民族特色和风俗性,其绘画的风格技法、构图布局充分展现了辽代绘画成熟高超的艺术水平,形象生动地折射出独具特色与魅力的契丹历史文化内涵,涉及辽代的政治、经济、文化、艺术、宗教等诸多方面。  相似文献   

7.
黔东南州"十一五"扶贫开发对策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黔东南是一个"三不沿"的老、少、边、穷地区,贫困面积大,人口多,尤其是居住在边远山区的农民,目前还处在温饱线下,因此,关注农民、关注农民的民生问题,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核心问题。如何采取切实有效措施,解决好黔东南州大多数农民的生计问题,使他们尽快摆脱贫困,走上小康之路,就成为各级党委、政府及广大干部工作的头等大事。  相似文献   

8.
农村政策性扶贫金融做为促进贫困地区农业生产和发展贫困农村经济、帮助贫困农民脱贫致富的一种政策性金融行为 ,其主要从事广大贫困农村提供粮、棉、油收购贷款 ,贫困地区综合开发和贫困农民的扶贫专项贷款等业务。农村政策性扶贫金融因其面对“自然的”和“社会的”体内外多重风险 ,其必然承受资金的投入、资金的运营、资金退出以及资金筹措等多环节的考验。如图所示 :从图表上看 ,三个环节三个风险各自分离 ,独成一体 ,互不关联 ,但在实际操作中 ,三个环节三个风险却相互联系、相互依存、相互作用 ,结成一个资金运动与风险共存的体系。由…  相似文献   

9.
中南民族大学陈全功教授、程蹊副教授的新作《少数民族山区长期贫困与发展型减贫政策研究》(科学出版社2014年版)一书,以"长期贫困"和"发展型减贫政策"两大概念为主题,以武陵山区、滇黔桂山区、海南五指山等地区的农户为对象,调查研究民族地区特殊类型贫困问题,值得品读。该著作提出,我国少数民族山区的贫困属于长期贫困,其特征有三个:一是代际传递,父母一代将贫困状态和致贫因素传递到子女一代,导致多代贫困现象;二是相当  相似文献   

10.
重庆"两翼"特困地区是重庆市贫困人口最集中、贫困程度最深的两个地区,是重庆市2013年实施的高山生态扶贫搬迁的重点区域.经过三年扶贫攻坚,取得明显实效,但也面临诸多新困难.课题组在深入实地调研后,相应提出了几点精准扶贫的后续建议.  相似文献   

11.
城乡二元分割,主要是城乡居民所享受的权利悬殊.农民集约使用土地的主体权利贫困包括三个方面,其中最直观的是社会权贫困,最核心的是土地财产权贫困,最重要的是公共产品分享权贫困.促进农村土地集约使用,必须完善和落实相关法律规定,保障农民的主体地位,完善农民的主体权利体系.  相似文献   

12.
民族地区是中国农业和农村现代化建设的重点和难点地区。对比三次全国农业普查数据发现,改革开放以来,民族地区逐步实现了从"生存型农业、传统乡村、温饱生活"向"市场型农业、社区型农村、小康生活"的转型,民族地区"三农"问题从"农业投入不足、农民普遍贫困、农村基础设施建设落后"转变为"农业生态退化、农民生计脆弱、农村治理有效性不足"。因此,政府应调整"三农"问题整体治理思路,实现农业生态退化问题合作治理、农民生计脆弱问题社会化治理和农村治理有效性不足问题法治化治理,全力推动民族地区"三农"现代化发展。  相似文献   

13.
在数字经济快速发展并逐步向农村地区及贫困人口渗透的背景下,综合评估数字经济发展的贫困缓解效应,对于构建和完善相对贫困治理体系具有重要现实意义.本研究基于线性加权法对2010-2019年中国30个样本省份的数字经济发展指数进行测度,理论阐释和实证检验数字经济发展对农村贫困的影响及效应,结果表明:当前,中国数字经济发展水平得以稳步提高,但省份之间的差距却逐步扩大;数字经济发展促进了以贫困发生率为表征的农村贫困缓解,随着数字发展水平的提升,减贫效应呈现出微弱的先增大后逐渐缩小的倒"U"型规律;数字经济发展的减贫效应具有地区差异,东部地区最强,其次为中部地区,西部地区不显著;数字经济发展促进了城镇人口消费结构升级,但对农村居民的影响不显著.  相似文献   

14.
近二年来,我曾在辽宁省的阜新县、北镇县和河北省的平泉县进行短暂的考察.考察的重点是与辽代契丹人有关的文物古迹.所见甚多,颇长知识.这里所记述的,只是其中的点滴而已.一、故太保耶律氏残志残墓志一合,五十年代末出土于辽宁省阜新县大板乡中衙门村北山上.志石原来保存在蒙古族村民舍力加卜处,一九七四年被当地文物部门发现时,已经截断为三块,现在均保存于舍力加卜之女王淑兰家.其中较小的两块在盖房时被砌在门槛之下,有字的一面向下,志文己无法见到;较大的一块被雕凿成猪食槽子.志石系黄沙岩质,宽76.5厘米,厚19厘米,其高度不可知.辽代的墓志多为正方形,此志石亦当如此.  相似文献   

15.
阜新地区发现发掘了辽代契丹族壁画墓,主要有西山村辽墓壁画、辽许王壁画墓、黄家沟辽墓壁画、平顶山辽墓壁画、平安地辽墓壁画、关山萧和家族墓壁画、烧锅营子萧墓壁画、萧图古辞家族墓壁画、木头沟石板壁画墓、马家壁画墓、程沟辽墓壁画,为研究辽代契丹族绘画艺术提供了珍贵的实物资料,也为当今人们研究辽代社会历史与文化提供了佐证。不仅反映了辽代丧葬习俗,而且有丰富的历史与文化内涵。反映了辽代社会的历史与现实;揭示了契丹人汉化与辽代社会发展的历史进程;折射出契丹民族精神;展示了契丹民族的文化风貌。  相似文献   

16.
贫困成因分析主要有两个理论取向:结构解释和文化解释.我国城市贫困群体产生的主要原因,在于发展过程中的结构转型导致的"结构性"贫困.当贫困的状况长期得不到改善,并呈现长期化与固定化的趋势时,单纯的结构视角已无法拯救贫困,需要文化解释的介入.当前,城市"文化性"贫困从贫困群体的精神特征、社会交往状况和子女的受教育状况三个方面凸现.因此,政府的反贫困政策不仅要消除"结构性"贫困,更应该着手"文化性"贫困的疗治.  相似文献   

17.
在推进中国社会整体现代化的进程中,"农业、农村、农民"的"三农"问题,是其中较难攻克的一个堡垒。受历史的封建传统的思想、制度的影响,再加上现当代重工轻农的政策影响,农村成为中国社会最贫困的地区,农民成为中国社会最广大的弱势群体。农民的权利贫困,如政治参与权利、公共事务决策权利、受教育权利、享受社会保障权利等等的弱势和缺失,既是广泛的社会现象,也是农村、农民难以走出贫困得以快速发展的本质因素。因此,根除农民这一政治主体的权利贫困,是解决三农问题的关键,是推进中国社会整体现代化所急迫解决的问题。  相似文献   

18.
改革开放打破了城乡相对隔离的封闭状态,受到城乡差距"推拉力"牵引的农民大量离开农村涌入城市,在不断城市化的进程中,出现了"农民工"这一独特的社会现象.他们涌入城市,意在摆脱贫困,却无形中被纳入城市化进程中"边缘化"的困境.这种"边缘化"集中表现为身份的二重性以及精神世界的矛盾.究其深层原因,则是"农民工"力图摆脱贫困的主观能动性与城市生活的规则与其惯有方式对农民工心理上的排斥而造成的.因此,用合理的制度安排以帮助农民摆脱贫困,打破城乡二元结构,促进农民工与城市居民之间的良性心理互动是有利于农民工摆脱困境命运的出路.  相似文献   

19.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国民经济快速发展,人民生活水平明显提高。但作为人口绝大部分的农民却贫困依旧,农民的贫困并不仅仅表现为收入低下,更表现为因收入的相对剥夺而导致的能力的绝对剥夺。阿马蒂亚.森的可行能力理论虽然有着不可克服的缺陷,但却在当前众多对农民生存境遇的探讨中,通过农民所面对的贫困、能力不平等和社会排斥现象,为我们更好地解读农民问题提供了新的视角,也更有利于建立公平合理的社会制度,有效地维护农民的合法权益。  相似文献   

20.
通辽地区辽代墓葬遗存丰富,其中墓葬仿木构装饰的演变存在一定的规律。在搜集、归纳通辽地区辽代墓葬仿木构装饰资料的基础上,通过斗栱、门额、屋脊三个重点部位的形制变化分析它们的时代特征。将通辽地区辽代墓葬仿木构装饰与辽代砖塔造型进行对比,多角形辽代墓葬仿木构装饰的发展受地面辽塔的影响;将通辽地区辽墓仿木构装饰与辽上京道地区和辽东京道地区辽墓仿木构装饰进行对比,通辽地区辽墓仿木构装饰的来源包括由辽上京道地区传入和由辽东京道地区传入。从文化因素视角分析,辽墓仿木构装饰既是契丹努力吸收汉文化的结果,也是北方民族积极构建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的生动历史案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