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00 毫秒
1.
盆地文明·天府文明·内陆腹地文明──论现代四川文学的文化背景李怡文学的发生发展总是在一定的文明的土壤上进行的,而文明则是以地理环境为基础的兼及社会习俗、文化积淀等诸多内素在内的一个复杂的综合性存在,这都构成为文学的“文化背景”。考察现代四川文学的发生...  相似文献   

2.
基于“劳动—资本”辩证法来理解人类现代文明及其发展规律,是马克思人类文明观创新的核心内容之一。唯物史观“社会关系”辩证法,是马克思理解文明及其发展规律并创构人类文明观的世界观和方法论依据。基于“劳动—资本”辩证法,马克思超越近代思想家关于“市民社会”的劳动原理及其“劳动—所有权”“劳动—财富”“劳动—教养”等文明叙事,确证了“劳动—资本”关系在现代市民社会的“轴心”地位和意义,同时揭示了资本主义文明的历史地位、本质意义和内在限度。在此基础上,马克思依据“社会围绕着劳动这个太阳旋转”原则,提出共产主义文明的总体愿景。马克思基于“劳动—资本”辩证法的人类文明观,是研究当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人类文明新形态的理论指南。  相似文献   

3.
马克思哲学从劳动概念入手全面阐述其历史唯物主义观点,使其成为唯一的一门历史科学.但在反思资本文明、批判现代性以及为人类谋划未来的过程中,马克思哲学由以出发的基础--劳动概念在当代却引起诸多争论.所以正确把握马克思哲学劳动概念,对于进一步澄明马克思哲学的当代性具有根本意义.  相似文献   

4.
黑启明 《兰州学刊》2006,3(4):173-175
本文对研究劳动关系环境因素的理论意义,当代西方劳动关系理论系统语境中的环境因素和21世纪全球化与劳动关系环境的变迁作了深入研究。指出,劳动关系系统是社会关系系统中的子系统,环境因素影响和制约着劳动关系系统的存在和发展,因此应将它纳入劳动关系研究范畴。而当代西方劳动关系理论学界对环境因素已有广泛研究,可资借鉴。21世纪,全球化导致组织对环境的依赖性与日俱增。因此,组织必须正视环境存在,适应环境变化,不断地调整劳动关系,才能获得和谐稳定的发展。  相似文献   

5.
关于社会主义社会劳动和劳动价值理论的几个基本问题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董建才 《东岳论丛》2002,23(1):5-10
当代社会主义在经济、科技和制度体制等方面的发展变革 ,使得劳动价值创造的主体结构、产业构成及具体来源 ,与马克思创立劳动价值论时有巨大差异 ;劳动与资本的关系、收入分配形式及个人财产状况 ,也与马克思设想的社会主义有明显区别。在社会主义条件下 ,第三产业的劳动绝大多数是能够创造价值的生产劳动 ;科技劳动是一种能够创造倍加价值 ,极大地提高劳动生产率的高值高效劳动 ;企业家的经营管理劳动不仅创造高价值 ,而且能提高企业总体劳动的社会生产力并实现其价值 ;私营企业主的管理活动具有二重性 ,不可否认其管理劳动有创造价值的一面 ;按生产要素分配的依据在于 ,非劳动生产要素在劳动创造价值过程中作出了贡献 ,其所有者可以凭借要素所有权取得相应的收益 ;私营企业主的私人财产由劳动积累和资本积累构成以资本积累为主 ,资本积累来源于资本的所有权收益 ,它是国家政策允许的合法收入 ,虽然存在剥削 ,但在社会主义发展的一个比较长的阶段上 ,与资本积累相伴的剥削现象仍有其存在发展的现实基础和合理历史空间。  相似文献   

6.
服务劳动理论是马克思劳动价值论的重要组成部分.理论研究需要与时俱进,根据实践的发展与现实的变化,在新时期,重温马克思关于服务劳动的论述具有重要意义.二战后,在新科技革命作用下,当代服务业获得了快速发展,出现了与马克思时代不同的重大变化,服务劳动也呈现出一系列新变化与新特点.  相似文献   

7.
我国体面劳动的现状及完善措施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经济全球化背景下,国际劳工组织提出的"体面劳动"越来越受到世界各国的关注。本文从体面劳动的内涵及我国目前体面劳动的缺失来论述,明确了当代中国体面劳动作为有尊严的、文明的人类劳动,体现了广大人民的共同愿望和根本利益,但要全面实现却是一个复杂而又漫长的过程,需要相关的法律、制度和政策作保障,需要政府、企业、劳动者的共同努力。  相似文献   

8.
自主劳动交换关系的最佳形态选择连清,文建,维君社会经济的发展,可以从三个不同的形态或方面进行考察和衡量。一是从劳动主体,即人的发展来看;一是从劳动主体与客体的结合方式即所有制方面来考察和衡量;再就是从社会劳动主体之间的交换关系和社会联系的形式,即个别...  相似文献   

9.
在当前深化对价值理论的讨论之中,深化对劳动的认识是根本性的要求。现时代劳动具有劳动工具重大创新、生产力水平大幅度提高、社会劳动结构重大变化、科技劳动和管理劳动作用突出等主要特征。而深化对劳动的认识必须从实际出发,把握劳动整体性和常态性,在此基础上,才能准确认识劳动整体的价值创造作用,区分价值创造与价值归属的不同,深刻认识价值归属的主体性和常态性。  相似文献   

10.
西方劳动经济学发展综述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朱宁洁 《广西社会科学》2007,(6):189-192,F0003
西方劳动经济学的发展历程可分为四个阶段:萌芽阶段、形成阶段、发展阶段和当代劳动经济学阶段。在萌芽阶段,虽然出现了一些劳动经济学思想,但是尚未形成独立的学科。到了形成阶段,对劳动力问题研究方法的不同导致学界的长期论争,劳动经济学正是在这种论争中形成的。进入发展阶段后,一系列创造性理论成果的出现将劳动经济学的发展推向了一个历史高峰,并且使其成为经济学的一个重要研究领域。在当代劳动经济学阶段,各经济学说相互学习、借鉴和融通,注重理论与实践的联系,劳动经济学由此得到了蓬勃发展。  相似文献   

11.
从劳动产出而不是从劳动消耗 (凝结 )的角度 ,完善和发展劳动价值论 ,是深入认识劳动价值论必须突破的一个关节点。应当以劳动的产出去检验劳动的投入 ,而不是以劳动的投入去测量劳动的产出。科技发展使高创造性劳动的作用和比重凸显 ,打破了劳动投入量与劳动产出量的对称性 ,从而使在价值衡量上的等量代换方法 ,在很大程度上失去了经济意义。劳动创造的价值 ,体现在劳动创造的产出对社会的有利性程度上 ,这种有利性程度与劳动的产出成正比 ,而与劳动的消耗成反比。劳动消耗是劳动产出价值的减项。从劳动“创造”而不是劳动消耗的视角考察劳动价值 ,更有利于正确说明收入分配问题 ,更有利于说明物化劳动的作用和资本收入的性质  相似文献   

12.
当代哲学体系的求臻———《物质·意识·场》评析□冯殿忠当代哲学体系应该是什么样子?这不是人们主观意想就可以解决的,而是要通过当代哲学发展逐步形成。自然界、人类社会、意识形态领域的大量发展事实,雄辩地证明,在哲学上,唯物主义无疑是绝对正确的。而哲学唯物...  相似文献   

13.
有关生产劳动与非生产劳动的几个问题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本文以马克思关于生产劳动的基本理论为依据,紧密结合当代科技革命的蓬勃兴起和第三产业的迅猛发展,对我国经济学界关于生产劳动与非生产劳动争论的几个焦点问题,阐述了作者的见解。这些问题是:(1)一般生产劳动的概念必须扩大,但不能任意扩大;(2)扩大一般生产劳动概念应掌握的几条原则界限;(3)关于生产部门与非生产部门的划分;(4)关于社会生产劳动的概念及划分社会生产劳动与非生产劳动的标准;(5)关于社会主义生产劳动。文章最后,还就社会主义国家社会总产值和国民收入的计量问题,表述了个人的基本观点。  相似文献   

14.
社会主义条件下劳动除了物质生产部门的劳动外,还包括科技劳动、创业劳动、经营管理劳动、教育艺术劳动和第三产业的服务劳动。这些劳动都是复杂劳动,都能创造价值。马克思创立了劳动价值理论,并作出了杰出贡献。列宁、斯大林、毛泽东和邓小平都不同程度地发展了劳动价值论。劳动价值论对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运行和处理价值生产与分配的关系,都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5.
现代科学劳动是发展劳动价值论的关键所在。必须把科学劳动创造价值和科学创造价值、技术创造价值严格区分开来。现代科学劳动是一般科学劳动的新发展,反映着当代劳动的实质,现代科学劳动的发展决定着社会劳动的发展方向,是整个社会经济发展的决定因素和根本动力。现代科学劳动可以作为高科技和市场经济条件下发展劳动价值论的重要范畴和核心理论内容。  相似文献   

16.
在新的历史条件下深化对劳动和劳动价值论的认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劳动价值论是马克思主义经济理论的基石,是被实践检验和历史证明了的科学理论,至今依然闪耀着灿烂的光辉,指导若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运行。然而,一百多年以来,社会历史和经济条件发生了重大的变化,已从工业社会过渡到后工业社会,知识经济已初露端倪。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劳动价值论遇到了新的挑战,科技劳动、管理劳动、服务劳动在价值创造中的地位和作用大大增强。深化对劳动和劳动价值论的认识,既要坚持马克思劳动和劳动价值理论的精髓和真谛,又要与时俱进,结合实际进行发展和创新。为此,必须正确处理价值创造与财富创造、价值分配与财富分配、价值创造与价值分配、生产劳动与非生产劳动、物质生产领域与非物质生产领域等几个方面的关系。  相似文献   

17.
“劳动解放”既是社会主义独特的规范要求,也蕴含着变革社会的实践目标。霍耐特通过对现代劳动关系的规范性重构,审视当代资本主义制度对“劳动解放”的消极意义,肯定了在当代坚持“劳动解放”的正当性和必要性。早期他将劳动视为道德主体形成的重要环节之一,并将消极的劳动感受视为潜藏在资本主义制度下的反抗要求;后期他指出,虽然资本主义劳动关系包含了对社会自由的承诺,但这些承诺在历史发展过程中被错误地“倒退发展”,这种倒退对于指认资本主义社会的非正义性提供了依据。霍耐特对劳动解放的规范内涵进行了深入探讨,肯定了争取“劳动解放”对于扩展社会自由所具有的独特作用,为当代资本主义批判提供了新视角。  相似文献   

18.
马克思曾从抽象和具体两种意义上对生产劳动和非生产劳动进行考察。我们从中看到,所谓从抽象意义上,亦即是从简单劳动过程考察的,所谓从具体意义上则是从“社会规定了的”劳动过程考察的。 马克思说:“劳动过程首先是抽象地、和它的各种历史形态相独立地,当作人同自然之  相似文献   

19.
在社会主义条件下,按照什么标准区分生产劳动和非生产劳动,是一个重大的理论和实践问题。下面仅就这个问题,谈几点肤浅认识。一、生产劳动是包括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两重含义的概念任何社会的物质资料生产过程都包含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两个方面。马克思考察资本主义生产劳动正是从这两方面出发的。首先,马克思从生产力的角度,即从简单劳动过程的结果,考察了生产劳动的一般。马克思写道:“劳动过程首先要撇开各种特定的社会形式加以考察。”①“如果整个劳动过程从其结果的角度,从产品的角度加以考察,那么劳动资料和劳动对象表现为生产资料,劳动本身则表现为生产劳动。”②所以从马克思对生产劳动所作的最抽象最一般的表述来看,或者从一般劳动过程的观点看,只有创造物质产品的劳动,才是生产劳动。  相似文献   

20.
马克思的劳动概念--兼论实践、生产和劳动概念的关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杨建平 《人文杂志》2006,42(3):21-27
本文在从哲学方法论的角度来把握马克思的思想发展过程的基础上,对马克思的劳动概念作了系统的梳理和说明.本文着重指出,在从早期的异化劳动概念向后期的"劳动的异化"概念过渡的过程中,严格的经济学意义上的雇佣劳动概念是马克思的社会批判理论得以最终走向科学的关键.此外,在具体的分析中,本文对劳动、实践和生产这三个概念在马克思的思想发展过程中的不同地位及其相互的逻辑过渡关系进行了必要的说明.由此出发,本文对国内理论界关于"历史唯物主义的当代性"的讨论提出了自己的一些看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