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论证中外学者大量的诗歌翻译实践中表明“诗歌不可译”之类的看法实属片面。通过对中国古诗英译的可译性和不可译性的客观存在的研究,着重分析古诗可译的客观性,并试图研究针对古诗中不可直译的内容等进行创造性处理的方法,如可通过对风格、音韵和文化方面的移植来进行等。  相似文献   

2.
大凡文学作品,其中包括诗歌,创作之初都会有所不足,需经反复修改才能不断完善,以臻完美。许渊冲教授是一位著名的古诗英译学者,凭他那译笔优美的诸多古诗英译本驰名中外。从他所提出的古诗英译中应具的“意美”、“音美”和“形美”三个方面着眼,通过对他先后出版的不同译本中的若干源于同一原诗的译诗进行分析比较,探索许渊冲教授对译诗反复修改、精益求精的执着精神,并以此论证他对“三美”的不断追求。  相似文献   

3.
由于语言和文化差异,汉语古诗英译不可避免地存在一些不可译现象.分析了古诗中英文表达的差异,探讨了汉语古诗意美、形美、音美及神韵的不可译性,提出了解决不可译性的思考,认为翻译者首先要深入研究中西方语言文化的差异,其次注意处理好原诗内容和意境、形式和韵律,最后强调要有广博的知识、深厚的文化修养.  相似文献   

4.
英汉诗歌的音律节奏以及篇章结构截然不同,因此译界对英译中国古诗的可能性一直争论不休.东西民族的思维模式存在直觉性与逻辑性、形象性与抽象性、模糊性与精确性三大主要差异,以上差异皆会造成中国古诗英译中的可译性限度甚至是不可译现象.  相似文献   

5.
针对古诗英译标准存在的多样化问题,拟从接受理论出发统一古诗英译的标准,分析了接受理论的可行性,并兼谈辜正坤的多元互补标准,从而得出用接受理论指导古诗英译有利于深入了解翻译的本质、传播中国文化这一结论。  相似文献   

6.
中国古诗因其独有的音律、形式与意象之美,以及中西文化的差异,因此受目前翻译水平的制约,难以做到"三美齐备",存在着不可译性。但广大的翻译工作者应不断努力,提高古诗英译的水平,早日推动中国古典文化向世界传播。  相似文献   

7.
信于原文是翻译中公认的标准或原则 ,在实践中 ,尤其是在古诗英译中 ,做到“信”并不容易。本文从诗的四要素———情、言、声、义的角度 ,论述了在古诗英译中如何贯彻“信”的原则与方法。  相似文献   

8.
相比古诗英译,许渊冲在宋词英译方面的成果相对较少,而学界对其宋词英译的研究亦相对有限。基于现有研究成果,本文从美学、翻译过程内部要素、翻译理论、语言学和其他视角等角度对许渊冲的宋词英译研究进行回顾。研究发现,现有研究存在以下不足:以"三美论"指导的成果较多,研究对象较为狭窄,存在翻译理论套用之嫌,跨学科的研究不多。本文提出,今后学者可从文化翻译、实证研究、跨学科、译者改译等方面对许渊冲的宋词英译进行深入研究。  相似文献   

9.
古诗英译之“四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分析了中国古代诗词的特点与翻译中存在的相应难点 ,对比剖析了中外名家译例的优劣差异 ,阐述了古诗英译实践中的“四化”技巧  相似文献   

10.
文章以汉语古诗英译策略体系为理论依据,从译诗语言、译诗形式、译诗词语、附翻译角度,以辛弃疾《青玉案·元夕》及英译本为文本素材,个案分析为研究方法,研究了汉语古诗英译策略体系对辛词英译的适切性。   相似文献   

11.
在英汉习语翻译中,由于两种语言的不同,可能会使其原有的音韵美、形象美及文化内蕴美丢落,这是一种遗憾,而在翻译中采用直译加注、意译法和借译法三种方法来进行补偿,可以使原文信息的丢落减到最低程度。  相似文献   

12.
许渊冲先生是我国将中国古典诗词译成英、法韵文的第一人,他提出的"三美"原则,即意美、音美和形美,是唐诗英译的主要指导原则。本文旨在通过对许渊冲的《旅夜书怀》的英译本进行研究,证明"三美"在诗词翻译中的重要性。  相似文献   

13.
根据许渊冲提出的"三美"理论,以《江雪》的英译为例探讨诗歌翻译中审美效果的再现,指出诗歌翻译是创造性的审美再现过程。要使译诗成功,译者应该从意义、音韵和形式3个方面着手,在再现原文"意美"的前提下,尽可能再现原文的"音美"和"形美",努力做到三美齐备。  相似文献   

14.
诗歌的形式美,在诗歌美学中占有重要的位置:诗借形以传神,失其形即失其神。因此,诗歌语言形式的美学作用,不容忽视。以汉字为建筑材料的汉诗,天生地有着形美上的优势,因此,就汉诗英译而言,译诗若有所失,乃是正常的事情。译者所应做的,就是通过翻译上的变通,把这种损失降到最低;同时,还应发挥翻译的创造性,争取失于此而补于彼。本文从汉语旧诗和新诗、旧诗中的诗与词、诗歌的语言之美和标题之美等几个方面,来讨论汉诗的语言形式美及其英译的问题。    相似文献   

15.
语言具有模糊性,文学作品在语篇层上往往具有模糊美。这种美是读者对语篇层中某些内容的逻辑关系及形象有几种不同的理解而产生的模糊朦胧的审美感受。语言的共性决定这种模糊美是可译的。译者针对这种模糊美的翻译策略应以直译为首选,从而把原作的这种模糊性所承载的美学价值传递给译语读者。英汉文学翻译涉及的典型的语篇层模糊美包括意合模糊美、比喻模糊美和意识流模糊美。这些模糊美可以用直译的方法在译作中最大程度的再现。  相似文献   

16.
在中国哲学思想影响下, 译者在感知美、欣赏美、表达美时会受特定思维模式的影响, 会形成独特的审美体验、审美心理和审美取向, 使译文具有中国特色翻译美学意蕴。文章梳理了中国哲学和翻译美学的渊源, 系统分析了在中国哲学思想影响下具有中国特色的三个翻译美学特征:注重模糊美, 音形意的对称美, 整体感知美。这对于构建中国特色翻译美学理论、促进翻译美学研究有重大意义  相似文献   

17.
译诗难,翻译中国诗词尤其难,因为诗词不仅具备一般文体的要素,还兼备意象和音韵等特色.译诗词时,既要忠实于原文的意美和形美,又要忠实于原文的音美.通过对陆游词<钗头凤>两种译文的对比,分析它们在内容意义的信实方面和语言形式、节奏、表达方面的长短,再现了汉语诗词英译中意美、音美和形美.  相似文献   

18.
许渊冲先生的古诗英译实现了他所提出的"三美"目标,他的翻译艺术精湛老到,炉火纯青,远非其"三化"之方法所能概括.文章拟对许先生在古诗英译方面的独特技法和策略进行小结和分析.  相似文献   

19.
诗性美是戏剧语言的基本特点之一,而特殊表达方式的应用往往是创造戏剧语言诗性美的重要手段。因此,戏剧翻译中特殊表达方式的处理往往会影响到诗性美的再现效果。在此以《茶馆》中几个特殊表达方式的两个英译本为基本语料探讨了戏剧翻译中再现诗性美的一些具体途径。  相似文献   

20.
从《长干行》三译文看汉诗英译中的模糊美再现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随着模糊美学的发展,模糊概念引入了美学领域,模糊美成为模糊美学研究的主要对象。不确定性是模糊美的主要特点。中国古典诗歌讲求“意境”、“情景交融”,体现了丰富的模糊美特性。英语诗歌虽然具有较严格的语法规范和严谨的逻辑关系,仍然把对模糊美的追求作为最高境界,这使得英汉诗歌翻译成为可能。不过由于不同层次的语言规则和文化背景,英汉诗歌中的模糊美再现具有相当难度。通过对比李白所作的《长干行》的三首译文,阐述了汉诗英译中模糊美再现的重要性,并探讨了再现模糊美的一些技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