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46 毫秒
1.
通过揭示城市居民的社会网络构成对其阶层地位认同的影响及作用机制,研究人们的阶层地位认同受自身客观社会阶层地位的影响,以及受自身社会网络关系人的地位的影响。研究表明,精英关系人的"地位信号",能为其拥有者提供符号性社会资本,从而提升人们的阶层地位认同。因此,城市居民无论自己是否为精英,其社会网络中拥有精英关系人、精英关系人的符号性社会资本,均能导致其阶层地位认同提升。而且,社会网络精英关联度越高,拥有者的符号性社会资本就越丰富,阶层地位认同就越高。  相似文献   

2.
"专制政治"是民国时期知识精英认识和分析中国古代政治的重要概念,是历史研究中重要的理论分析视角,也是历史教科书书写中公认的权威知识。民国时期该观念通过小学历史教科书广泛传播,逐渐从精英群体延伸到普通大众,遂成为普通大众认知、分析中国古代历史的基本视角和不证自明的知识预设。这种诠释不仅深深影响了民国民众对中国历史传统的建构与认知,也影响了时下国人对中国历史的正确评价。  相似文献   

3.
本文从性别视角出发,认为政治精英的地位获得是具有性别差异的,这种差异的变化反映了中国社会结构与身份政治的变迁。本文使用2010年全国获得的1870位科级及以上政治精英的资料,以性别比较的方法分析了影响两性晋升的因素。研究发现,影响两性政治精英晋升的共性方面是人力资本和社会资本的正向作用;差异性方面则是性别因素,女性政治精英地位的获得会更多地受惠于父母的社会经济地位、自身的性别平等观和平衡工作与家庭角色的能力。男性政治精英向更高层次晋升时亦受到性别观念和平衡工作和家庭角色能力的作用,但这些因素的影响力度弱于女性。我国在向上流动上依然是一个相对封闭的社会,性别身份依然作用于人们的向上流动,男性通过提升人力资本和社会资本便能进入政治精英成长之路;而女性既要有高质量的人力资本和社会资本,还要有赖于父母的社会经济地位、个人的性别平等观和平衡工作、家庭角色的能力。  相似文献   

4.
本文简要介绍和评述了国内外关于人力资本、社会资本与流动农民社会经济地位关系的研究文献,在厘定人力资本和社会资本等概念,梳理国外学者对社会经济地位获得研究的一般理论的基础上,考察了国内学者对流动农民社会经济地位获得及其影响因素的研究,最后指出该领域理论争辩的焦点和尚待研究的问题:(1)人力资本与社会资本孰轻孰重;(2)强关系与弱关系孰轻孰重;(3)“原始社会资本”与“新型社会资本”孰轻孰重。  相似文献   

5.
马洪杰 《理论界》2013,(3):40-43
关于社会主义国家精英地位获得的研究,主要围绕着教育文凭和党员身份等自致因素展开。其背后的逻辑是精英选拔的趋同论和特殊论的争论。后来的学者又将家庭背景因素引入精英地位获得研究中,探讨精英地位获得是否存在代际传递效应。文章认为,在分析精英地位获得时,应该采取综合的观点,将以上研究视角结合起来进行考察,并采用较新的数据对现状进行把握。  相似文献   

6.
坚持人民主体地位是历史唯物主义的核心观点,也是建党百年来中国共产党始终坚持其宗旨的必然要求。在马克思主义视域下,劳动与人民主体地位的实现以及人民创造性和主观能动性的发挥具有密切的联系:“现实的人”自由自觉的劳动是人民主体地位确证的历史前提;扬弃资本逻辑对劳动的占有是人民主体地位实现的现实依据;劳动实现人的自由全面发展是人民主体地位的充分彰显。劳动对人民主体地位的实现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对于新时代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具有重要启示:一是劳动光荣,美好生活的实现需要靠人民辛勤的劳动才能获得;二是节制资本,为资本设置红绿灯,尊重和保障人民的劳动相关权利,确保劳动成果为人民所有;三是发展生产力,最终实现人民的解放和发展。  相似文献   

7.
在城市社区中,人际传播和交往一般是以地缘、业缘、学缘、友缘等关系为纽带联结起来的,杜区的和谐发展不仅意味着社区公共设施的健全和居民物质生活水平的提高,还包括共同的价值取向、较强的信任度以及富有人情味的人际关系的形成.其中,个体心理的形成墓础以及在人际传播中产生的不同个体和群体心理效应,是社区人际传播研究的焦点所在.由于地城、语言、角色定位、认知差距以及利益关系冲突、信念与价值观差异等,出于保护自我的动机,在社区人际传播中,人们往往会呈现出估算他人、表现自我等心理反应.  相似文献   

8.
倪伟波 《理论界》2010,(6):119-120
民国时期是中国科学技术走向近代的关键时期,以"学"为"道"是这一时期科技观的核心。本文从科学技术的泛政治化、工具化和功利化倾向以及科学技术体制化的形成等三个方面对民国时期科技观的形成原由进行了初步探讨。  相似文献   

9.
本文试图从理论的和比较的视角探讨政治精英的符号性合法化(symbolic legitimation)问题。从古至今,统治者都十分注意自己的外表,对政府的行头、声望物品等使其地位显而易见的东西也极其看重。富丽堂皇的气象,以及权力的各种标志,主要是为了宣示精英们区别于平头百姓的独特地位并获取他们的敬意。  相似文献   

10.
《文史哲》2017,(3)
北美学人关于中国中古贵族制研究传统的演变,是美国中国学研究在中古问题上的投影。英文世界的士族研究是不容忽视的重要组成部分。姜士彬和伊沛霞是其中影响最大的两位学者。北美学人研究中古精英阶层的流派,大致以伯克利大学和哥伦比亚大学为代表,当然也有哈佛大学、斯坦福大学等高校的学者参与其中。北美学人研究士族的优劣利弊,如从人类学视角研究士族的身份认同,以及试图回应中古大族和近世宗族的异同等方面,为中国学人研究士族问题提供极为有益的借鉴。他们关于中古政治社会底色、士族政治地位的基本认识,以及关于士族研究的基本路径和理论等方面,大致分化成两个截然对立的学术阵营:主张贵族制者和主张社会流动者,两者相互交叉,相互影响。北美学者研究士族的学术渊源,主要来自日本学界的唐宋变革论和个案研究方法,本土人类学和社会学的士绅精英和宗族研究理论,同时受到华裔汉学家的直接影响,进而融会贯通,形成与中日学者有所区别、独具特色的学术传统。  相似文献   

11.
精英主义政治理论是在西方政治学说史上具有重要地位的一种政治学说,其理论的渊源可以追溯到古希腊柏拉图的"哲学王统治",以及中世纪意大利的马基雅维利关于统治的权力和统治技巧的研究。但直到19世纪中期,精英主义政治理论才形成比较明确的理论框架和研究方法。到19世纪末20世纪初,精英主义政治理论成为与民主主义相对应的重要政治学说。通常把这一时期的精英主义称为"早期精英主义"。新的精英选拔机制促使早期精英主义的产生。这种政治学说的出现也正预示着一个精英时代的来临。  相似文献   

12.
文章提出一个精英代际家庭资本不平等传递的理论分析框架,借以评析中国改革开放前后各时期管理精英代际流动路径,以及家庭资本在这一过程中的传递机制,并运用2012年上海大学"社会发展与社会建设"六省市大型调查数据对其进行验证。研究发现:在改革前被切断的代际资本传递,进入新世纪时期实现完全转换;管理精英选拔始终重视政治忠诚和个人能力,只不过当前的"红"与"专"从优势条件演变为必要条件;在改革开放前后各时期内,家庭非制度文化资本存量较高的人始终保持获得管理精英地位的优势。  相似文献   

13.
青年群体是城市未来发展的中坚力量,"住有所居"进而"安居乐业"是城市吸引和留住青年人的关键。我国城市住房的突出问题,在一定程度上可以说是青年群体的住房问题。尽管我国城镇居民的住房自有率非常高,但城市青年尤其是一二线城市的青年群体,他们的住房状况与他们的社会贡献不相匹配。在城市青年住房分化的演化过程中,人力资本、政治资本、家庭资本以及市场化程度等因素共同推动了城市青年住房分化的形成,而青年群体所拥有的人力资本水平对其住房水平有积极影响,拥有政治资本的青年仍然保持着住房资源占有上的优势,家庭资本发挥的作用也越来越大。研究结论:住房资源的市场化使得具有较高人力资本水平的城市青年更容易获得较好的住房资源;政治资本对部分城市青年住房水平的影响并未消除,而且还在继续发挥着作用;家庭资本的作用正成为左右城市青年购买产权住房的关键因素。同时,人力资本投入和效率在市场化住房制度背景下,既有鼓励青年群体加大人力资本投入提升竞争能力的积极意义,也有分化城市青年住房资源增加经济负担的现实压力。  相似文献   

14.
中国私营企业主的形成机制、地位认同和政治参与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运用相关文献资料、全国统计数据和全国私营企业抽样调查数据,能够对中国私营企业主阶层做描述性界定,勾勒出这个阶层发生发展的历史脉络。进一步研究,可以从宏观和微观两个层面,探求该阶层发生发展的主要机制:在宏观上,国家经济制度改革创新、国有经济改制、财税政策变迁以及地方政府竞争,为私营企业主阶层的发展提供了越来越大的空间;在微观上,较高水平的文化资本、社会资本(以职业背景衡量)和经济资本在私营企业主阶层发展中发挥着日益重要的作用。考察私营企业主阶层的地位认同和政治参与状况,可以发现其地位认同的一致性正在不断增强,政治参与水平亦不断提高,表明这个阶层在主观上也不断成长起来。  相似文献   

15.
民国时期,东北三省的国家资本迅速发展,在军工、交通、金融等部门中居垄断地位。奉系官僚资本虽属私营资本,但借助军阀政治权势而在各个经济领域畸形发展。普通民营资本是纯粹的私人资本,在加工业、轻纺工业以及商业、金融、农林等一般经济领域中居绝对优势。这三种资本形态虽然各具特色,但它们之间又有密切联系,都是东北民族资本主义经济的有机组成部分。  相似文献   

16.
张峰 《东岳论丛》2020,(3):140-146
学术界一直较为重视对民国时期一流史家的研究,稍后又注重对扬名于新中国成立后的史家在民国时期取得成就的探讨。在这两种研究路径之间,还存在着一个被遮蔽的史家群体,他们不及民国学界那些一流史家耀眼,也没有新中国成立后那些史家炫目的光环。但是,他们在民国时期取得的学术成就,确系推动民国史学发展的重要动力。由于受到前两种研究倾向的影响,致使他们在民国学术版图中的地位不断被挤压。因此有必要重返历史现场,揭示他们治史的成就、方法与影响,"复原"他们在民国学术版图中的地位。以民国时期专研明史的王崇武为样本,可以管窥这类学人在民国学术生态中的实景。这一研究虽以个案为基础,但研究的旨趣在于将个案辐射到与他具有关联性的民国学人及其学术,从而使我们能够对民国史学产生一种网状认知,这对于从整体视角审视民国史学的生态面貌无疑是有益的。  相似文献   

17.
改革开放以来,民营企业家在我国作为一个新出现的社会群体,政治地位逐渐提高。我们的研究表明,民营资本要素在国民经济中的重要性增加是决定民营企业家政治地位提高的主要原因。而民营企业家政治地位的提高对于我国国民经济的增长以及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完善具有积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8.
精英阶层的社会心态是整体社会心态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中国社会转型期中,伴随着新兴产业的崛起,形成了新兴的精英阶层。新兴的各个场域精英在结构性处境上有相似性,他们形成精英联盟,在社会心态上有共同性特征。他们依附于统治精英,既和统治精英权力共谋,形成利益集团,通过媒体话语权建构社会地位的合法化,又表现出脆弱性与不安全感的首鼠心态。虽然精英阶层的心态和他们的结构性处境相关,但作为社会转型中的既得利益群体,精英阶层需有精英意识,承担起精英的社会责任,建设积极良好的社会心态,能够被期待主导这个时代的精神。  相似文献   

19.
研究金代士人群体,《归遣志》是重要史料,备受史家关注。作为史料的《归潜志》既有其史源学方面的客观价值,又难免带有撰写者个人的主观认识。研习《归遣志》可知金末各族士人已经以金人自居,形成了统一的政治文化认同,而金代得以在中国文化史上拥有自己的地位也与这一士人群体学术上的交流论辩密不可分。  相似文献   

20.
不同群体的人力资本是嵌入社会网络关系的重要资源,人力资本存量的多寡会影响不同群体的行为选择。基于2021年人际关系网络调查数据,依托SPSS软件进行因子分析和回归分析,研究发现:人力资本较少的群体在金融与交通等市场化程度较高领域倾向于动用社会资本;人力资本较高的群体在医疗与教育等市场化程度较弱领域倾向于动用社会资本;社会资本与人力资本能够相互“借力”为其所有者提供收益。在构建社会资本动机方面,“男女有别”的特征尤为突出,男性更愿意进行同质化的情感投资以维系其社会资本。随着我国市场化进程的不断深化,社会资本的工具性价值越来越弱,发挥市场对资源配置的决定性作用对营造高质量的公共资源交易环境越来越重要,这也是实现中国式现代化、提升社会治理能力的内在要求。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