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澄清唯物史观与19世纪德国激进表达的历史主义的关系,对正确认识唯物史观具有重要意义。总体来看,马克思是在部分地继承历史主义原则的基础上来实现自身突破的。一方面,马克思继承了历史主义的核心观念,即"个体"和"个体发展"观,强调个别事实特殊的现实性以及个体是如何通过自身内部和诸个体之间的矛盾运动来实现个体和整体发展的。另一方面,马克思不满于传统历史观的形而上学思维方式、唯心主义性质和保守主义立场,通过承继于黑格尔并经过改造的辩证法,有效地解决了历史主义面临的特殊性和普遍性的不可调和问题,基于彻底的唯物主义立场和实践的观点揭示并展现了历史的丰富内容和客观规律,且由此宣示一切现存事物的短暂性。 相似文献
2.
“辟杨墨”是孟子一生中的大举措,其根源主要在于“儒墨之是非”,而儒墨之“是非”又源于墨子对儒家的批评。从墨子“学儒者之业”到其另创墨家学派,其动力主要源于“仁爱”与“兼爱”的分歧;由“兼爱”而“天志”,又由“天志”而“法仪”而“节用”、“节葬”以至于“明鬼”,表现了墨家与儒家的全面对立。孟子“辟杨墨”就发生在这一背景下,但从“规矩”、“贵义”一直到“天志”,却处处都体现着孟子对墨家思想的继承与吸取;而孟子之所以不同于墨家,主要又在于其相互绝对意识与超越精神两种不同的思想谱系。在这一基础上,所谓“辟杨墨”实际上也就是站在更高的角度,并从更为现实的立场以及人之更为深远的关怀出发,对杨墨两家的一种双向继承、双向批判与双向扬弃。 相似文献
3.
社会主义荣辱观不仅继承了儒家荣辱观的精华,更多的则是对儒家荣辱观的发展与超越:社会主义荣辱观既有内在的自我约束要求,又有外在的制度规范;既是对人类道德共识的肯定,又有社会主义道德特性的阐发;具有广泛的适用性;修正了儒家荣辱观的缺陷,更具有时代性。 相似文献
4.
进攻性现实主义与古典现实主义以及结构现实主义有着一脉相承的继承性,但在此基础上也有所超越。该理论承认国家是国际关系唯一行为体;国际政治是处于无政府状态下的安全竞争;军事力量至关重要。同时,该理论还重新诠释了国家追求权力最大化的目的性;重新定义权力,是指具有可度量的标准等。 相似文献
5.
6.
经明清的思想启蒙,近代中国知识分子认识论发生了嬗变,逐渐将认识的主体性从传统主客模糊的认识中抽离出来,近代知识分子成为思想的主体及认识论变革的主体。经过启蒙后的近代知识分子在内忧外患的剧烈思想冲击下,其认识论的转向也在时代的思想大潮中孕育着,尤其进化论思潮传入中国后,近代知识分子重新审视传统,并吸纳了进化论的“科学”品质,实现了较之于传统的新转向。但由于对近代中国缺乏现实考量和理性的批判,其认识论终究无法解决近代中国的中心课题。俄国十月革命后,马克思列宁主义传入中国,经过马克思主义武装的近代知识分子将科学的实践观引入认识论视域,并完成了认识论的革命性超越。 相似文献
7.
马克思主义生态学思想发端于早期资本主义工业社会,它直指资本主义社会的生态矛盾,是分析和解决当代世界生态危机问题的重要理论资源。一方面,马克思批判了导致人和自然相分离的形而上学自然观,以及资本的反生态性,阐述了人与自然的辩证统一关系;另一方面,马克思超越了人类中心主义极端的立场和生态中心主义的片面主张,以人的实践为逻辑出发点,给予人与自然关系的深刻价值阐释。围绕人与自然、人与社会的矛盾关系的解决,马克思提出共产主义的社会形态,为解决当代生态问题指明了社会变革之路。 相似文献
8.
儒家伦理精神是传统社会道德建设的核心内容。它虽有时代和阶级的局限性,却包含许多超越时空的合理成份。在构建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相适应的道德文化时,应当珍惜这份珍贵的历史遗产。将合理的因素重新熔铸,进行时代性转换,发挥它应有的整合社会的功能。 相似文献
9.
普兰查斯是结构主义的马克思主义学派的代表人物之一,他受到老师阿尔都塞的极大影响。他对阿尔都塞思想的继承表现在沿用有关理论概念及采纳结构主义的阅读方法等几个方面,他对阿尔都塞思想的批判集中在阶级、意识形态及国家机器等几个方面。正是通过这种批判与继承,普兰查斯形成了自己独特的结构主义的国家理论和阶级理论。 相似文献
10.
中国共产党赞同孙中山在国民党一大上提出的民权主义“为一般平民所共有,非少数人所得而私”的新三民主义政治原则。国民革命失败后党在根据地的建设中仍然坚持了这一正确的原则,并创立了具有中国特色的新民主主义理论。新民主主义的革命纲领和关于建立新民主主义共和国的方案,是对《国民党一大宣言》的继承与超越。 相似文献
11.
12.
上世纪八十年代以来的法律思潮,以批判为共同指向和基本特征,形成了"法律批判"运动;表达为两个理论诉求:批判与重建。批判以重建为目标,重建以批判为先导。批判者们努力述说着自我确证的"学术真理";各自为政、相互批判,却从未相互支持,难以达致其根本诉求与理想。走出困境、实现超越,需要以更高远的理论视野作最基础的工作。 相似文献
13.
"内在超越"与哲学的批判本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外在批判"为根据的传统形而上学的哲学批判由于其"外在性",被证明是一种无根的、独断的和独白的,以否定现实生活世界作为归宿的批判.要克服哲学批判性的这一深层困境,就必须克服"外在超越"的哲学前提和思维方式,在保持哲学超越性视野的同时,消解其外在性及其由此所带来的抽象性与独断性,实现从"外在超越"向"内在超越"的转换.在实践哲学的范式内,马克思以一种辩证的方式理解哲学的"内在"与"超越"的关系,从而实现哲学批判的实践理性转向,使哲学的批判性真正成为了内在于现实生活同时超越现实生活的真实力量.由此,哲学批判的主题和内容不再来自于先验的理论原则而完全来源于生活实践;哲学批判也不再是高高在上的对现实世界的裁决和评判,而成为生活实践的内在环节与推动力量;同时,哲学批判的实践理性转向集中体现在了哲学批判的思想旨趣和理论功能上. 相似文献
14.
宗教与艺术二者同为人类古老、深沉、高级的精神活动的典范表现,有着解不开理还 乱的综结。作者就二者对世俗世界的超越性这一特征进行了比较。就共性而言,首先,二者 均强调对世俗世界状况境遇的突破与超越,并经由此突破与超越,实现人生境界的根本转变 ;其次,二者对物质性实用功利均采取规避的态度。就差异性而言,宗教往往在人之上悬设 出超越的救度者,而艺术将救度(者)置于人之内;宗教的超越借助于信念,而艺术的超越 借助于想象;宗教超越实用功利是因为有一个精神性功利目的,属自觉行为,而艺术超越功 利是自发性的,在精神性功利追求方面,艺术比宗教更超然。 相似文献
15.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法治建设的步伐很快,法律体系也不断完善,但是我们很多的法律并未起到其应有的作用,究其原因,一个很重要的因素是我们对法律背后的文化观念、思想习俗的重视不够。因此,我们的法治建设必须是继承传统、超越传统的艰难的更新过程。在这一过程中,继承是基础,移植是前提,超越是必由之路。 相似文献
16.
17.
邓小平从历史和时代的要求出发,在继承马克思主义文化思想的基础上作出了新的贡献.邓小平的文化思想为我们揭示了文化发展的实质--创新:文化发展的源泉在于创新,文化功能的实现在于创新,发展先进文化在于创新. 相似文献
18.
疑伪经是佛教适应中国社会而产生的一类佛教典籍。在保持传统佛教核心思想的基础上,疑伪经融合了中国儒家的重要伦理思想以及道教的修行思想,体现了佛教的中国化。同时,从佛教疑伪经的思想内容我们也可以看出,佛教逐步融入中国社会,最终成为中国普通民众信仰的一种重要形式,也完成了对传统佛教思想的继承与超越。 相似文献
19.
鲁迅晚年,思想较前期发生了很大变化,表现在对中国儒家思想的态度上尤为明显.前期的鲁迅,是一个彻底的反传统主义者,在进化论的影响和启蒙主义的引导下,他坚定地走着“张个性”、“扬精神”的“立人”之路,艰难地寻求救国救民的良方,表现出了思想的深刻和战斗的坚定;晚年的鲁迅,则秉持“拿来主义”的态度,对传统文化尤其是儒家思想中的合理成分,表示接受与肯定.他在批判中继承,在继承中创新,实现了对儒家思想的继承和超越,成为一个跨越时代的伟大思想家.这一点,在其晚年所著历史小说《出关》中有着鲜明、具体的表现. 相似文献
20.
毛泽东思想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继承与批判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华民族优秀的传统文化是毛泽东思想的一个重要思想来源。本文首先分析毛泽东思想对传统文化采取的科学态度,即取其精华,弃其糟粕。然后,具体阐释毛泽东及中国共产党人是如何对传统文化进行批判与继承的。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