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34 毫秒
1.
抑奢崇俭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倡导俭能养德、俭能养廉、俭能富国裕民;随着社会和历史的发展,俭德的内涵也随之日趋深化,新型节俭观应该是"俭而有度,合理消费",立足于经济与伦理的双重纬度,着眼于生产和消费的互动关系,强调个人与社会的辩证统一,它表现为人们理性的生活态度和适度的消费观念,要求人们的消费行为以个人的收入水平和社会平均水平为比照,充分合理地利用资源,适当节制个人的生活欲望.富有鲜明时代性和现实紧迫性的俭德是构建"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的强大精神动力和道德支撑.  相似文献   

2.
在中国古代社会传统消费观念中,“崇俭抑奢”无疑是社会各阶层普遍承认的准则。这种传统消费观念的形成,不仅反映了中国先民崇尚节俭的美德,而且也有助于在一定范围内抑制统治阶层奢侈的消费欲望,延缓社会财富消耗的速度,减轻劳动人民的经济负担。“节用裕国”、“勤俭持家”等体现节俭精神的治国治家的格言,直至今日仍有其积极作用。但是,“崇俭抑奢”的核心思想并不是单纯为了提们节俭的生活,而是与“重本抑末”、“重义轻利”一样,是维系封建社会自然经济的重要信条之一。并且针对社会上不同的阶层,所谓“俭”、“奢”亦有不同的涵义。追溯这一传统消费观念形成的历史过程,探索“崇俭”与“抑奢”之间的相互关系,剖析其在历史上的作用,对于深入研究我国古代社会传统消费观念不无裨益。  相似文献   

3.
节俭是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但最近几年奢侈与浪费的风气渐渐展露。随着人们对人类发展与不可再生资源的重视,如何更好地发扬俭德被视为重要的研究热点。从道德心理学视域分析俭德的危机根源主要是道德人格的异化、被尊重感的缺失、对道德节俭缺乏正确的道德认知。要更好地使人们崇尚与践行俭德,关键在于加强道德节俭认知教育、培养健康的道德人格、培养适度的俭德。  相似文献   

4.
针对东汉末世的奢侈颓风,曹操励行改革,倡导“雅性节俭”,并身体励行,其生活 俭朴之状在古代统治者中非常突出、不仅如此.他对后廷嫔妃及子女也有严格的制度规定和制约, 惩处十分严厉。更重要的是,曹操在官吏选拔和考核中。严格贯彻“选用以节俭为先.“务以俭率人” 的政策,直接造成了吏治的清廉和世风的简约.这是曹操不断发展壮大.终于战胜群雄的重要因 素。曹操之倡俭,究其原因,不仅与时代环境有关,与其特殊的家世背景和文化修养也不无关系。  相似文献   

5.
宋武帝刘裕倡导节俭,首先表现在个人生活上"节俭过人",自晋末执政以至称帝,其起居、器物皆体现出朴素的作风,甚至与普通百姓无异.不仅如此,他还"以俭正率下",对后宫、子弟及官员皆以节俭相期,并以有相关制度相约束,一再拒绝地方进献奢侈物品,"严整有法度".刘裕倡俭,对当时吏治风气、施政方式的改善,产生了积极的推进作用.刘裕之所以能够倡导节俭并一度形成了节俭风气,既与其早年的贫困生活经历有关,也与其所代表的寒门阶层与集团的整体文化倾向有关.  相似文献   

6.
“度”是辩证法的重要概念,也是社会生活和自然科学中的重要问题。教科书称“度”是事物保持自己质的量的限度,是质与量的对立统一。虽很概括,但却比较抽象,面对现实问题难以说清。如:中国现阶段所有制形式是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那么什么是社会主义这个质的量的限度、幅度,到底是保持社会主义公有制的量的限度、幅度,还是允许非公有经济形式存在的量的限度?还是这些限度的总称?什么是中国社会适度的经济增长速度?为什么经济增长的最高速度,却不是中国社会所需的最佳适度值?要解决这些问题,有必要对“度”…  相似文献   

7.
现阶段,我国正处于快速发展时期,继承和发扬勤俭节约的传统美德,对各级政府官员及普通人来说,都是改善其生活状态和思想观念的重要举措。在这一时期,为了国家的长远发展及个人的长足进步,只有不断调和传统节俭观与现代消费观二者之间的冲突,加强消费者的自我修养、坚持合理性的适度消费以及树立科学的消费观念,才能从根本上缓解当今社会的奢侈之风,构建节约型社会,从而真正实现社会经济、文化与环境的可持续发展,实现“中国梦”。  相似文献   

8.
崇俭抑奢是中华民族自古以来所倡导的品德,《易经·节卦》说,“天地节而四时成。节以制度,不伤财,不害民。”认为制定制度以节制财政支出,才能不伤害国家财政和人民的生活。《商书·太甲》说:“慎乃俭德,惟怀永图。”这就进而将慎守俭德与国家的长治久安联系起来。这些思想为后人进一步所发展和充实,春秋战国时期,老子、孔子、孟子、荀子、韩非子、墨子等人都将节俭作为一条重要的道德规范。而在诸子之中,大倡俭德并对崇俭抑奢思想的重要性作出全面论述的,则当首推以老子为代表的道家学派。 崇俭抑奢是道家倡导的重要思想主张之  相似文献   

9.
异端消费是古代消费的重要内容之一。古代异端消费思想主要包括以《管子》为代表的“侈靡”消费观、以陆辑为代表的“崇奢黜俭”消费观和以郭子章为代表的“奢俭皆非”消费观等。在分析异端消费思想与行为的同时,对其进行历史学和经济学解读.努力探求古代消费与现代消费的均衡点。  相似文献   

10.
作为一种社会文化思潮,消费主义深刻影响了人们的生活方式和价值观念.消费主义推崇对物质产品的挥霍性消费,不仅将人变成了物的奴仆,而且对生态环境带来了极大的压力.节俭美德是张弛有度的生活智慧,在人类可持续发展理念成为全球共识的背景下,节俭已从个人的、家庭的美德上升为一种人类整体的伦理,从一般日常消费生活的层面提升到社会和谐发展与人类生存境遇的层面.倡导和践行节俭美德不仅与个人生活质量的高低有关,而且关系整个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未来发展前景.面对消费主义文化的广泛影响和全球生态环境危机的不断加剧,如何看待消费与经济社会发展、消费与人类美好生活需要之间的关系,就成为必须认真思考的重大问题,而走节俭型适度消费之路无疑是一种正确的选择.  相似文献   

11.
人性是伦理拷问的起点和时代性重建的基石,当代伦理探索需重新检讨理性人性论、心理人性论、道德人性论的认知失误,重建人性论思想及方法.人性是人以自身之力勇往直前的生生不息的生命朝向,并必然因生而利、由利而爱.所以,生己与生他、利己与利他、爱己与爱他的对立统一,构成了动静相生的人性方阵.人性作为人生存在的原动力,其向生存领域敞开必然生成懒馋贪或勤俭智的双重利欲态势.这一双重利欲迭向对立统一状态,就是适度,就是善美.与适度相反,逾度就是恶丑,也因失真而假.由此,以平等为准则、以自由为原理、以民主为平台、以教育为社会化方式,展开时代性的人性再造,既为必要,也成可能.  相似文献   

12.
作为一种社会文化思潮,消费主义深刻影响了人们的生活方式和价值观念.消费主义推崇对物质产品的挥霍性消费,不仅将人变成了物的奴仆,而且对生态环境带来了极大的压力.节俭美德是张弛有度的生活智慧,在人类可持续发展理念成为全球共识的背景下,节俭已从个人的、家庭的美德上升为一种人类整体的伦理,从一般日常消费生活的层面提升到社会和谐发展与人类生存境遇的层面.倡导和践行节俭美德不仅与个人生活质量的高低有关,而且关系整个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未来发展前景.面对消费主义文化的广泛影响和全球生态环境危机的不断加剧,如何看待消费与经济社会发展、消费与人类美好生活需要之间的关系,就成为必须认真思考的重大问题,而走节俭型适度消费之路无疑是一种正确的选择.  相似文献   

13.
作为一种社会文化思潮,消费主义深刻影响了人们的生活方式和价值观念.消费主义推崇对物质产品的挥霍性消费,不仅将人变成了物的奴仆,而且对生态环境带来了极大的压力.节俭美德是张弛有度的生活智慧,在人类可持续发展理念成为全球共识的背景下,节俭已从个人的、家庭的美德上升为一种人类整体的伦理,从一般日常消费生活的层面提升到社会和谐发展与人类生存境遇的层面.倡导和践行节俭美德不仅与个人生活质量的高低有关,而且关系整个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未来发展前景.面对消费主义文化的广泛影响和全球生态环境危机的不断加剧,如何看待消费与经济社会发展、消费与人类美好生活需要之间的关系,就成为必须认真思考的重大问题,而走节俭型适度消费之路无疑是一种正确的选择.  相似文献   

14.
谭嗣同的消费思想一反中国传统“黜奢崇俭”的主流消费观,旗帜鲜明的主张“崇奢黜俭”,并将奢俭的范畴由消费领域引向生产领域,阐明崇奢黜俭对于近代中国社会经济的重要作用,其用意即在为近代新式工商业的发展和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确定建构新的理论。这一思想是近代社会经济发展的时代要求,具有强烈的近代性。其论证有破有立,大胆而新异,反映了作为维新志士的谭嗣同整体思想的锋锐与光芒。研究和探讨谭嗣同的消费思想,对于我们今天社会经济的健康顺利地发展仍然具有重要的启示和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5.
南北朝时期 ,儒学“独尊”的一元文化格局崩裂 ,文化发展趋向多元。以地域的视角来观照 ,南北文化在时尚文化层面各呈异彩 :审美时尚方面 ,南方是尚柔守雌 ,北方则崇刚守拙 ;生活消费时尚方面 ,南方是崇奢斥俭、追新逐异 ,北方却尚俭黜奢、进取务实。南北时尚文化之地域分流 ,透视出南北深层文化意蕴之歧异 ,大凡文化精神、价值取向和社会风尚诸隐性层面 ,南北意趣殊异。这一切基因于南北文化之地域生存背景的大相异趣。  相似文献   

16.
经济发展了,生活富裕了,身体能力却呈弱化态势,健康反为疾病所制。健康与疾病,虽表现为身体状况,本质上却是生命的,更与技术、环境、社会息息相关。仅前者言,健康是心灵、精神、身体合生的生命敞开状态;就后者论,健康是生命、环境、社会的共生进程。从根本上讲,身心无疾病和技术、环境、社会祛疾病化,是对健康之为德的基本定义。反之,疾病之恶,是健康向生命退场。疾病对健康的胜利,表面上源于个人的生活方式或行为习惯,实质上是技术之恶、社会之恶和环境之恶的个人化。消除疾病,恢复健康的社会方式,须调整技术、社会、环境方向,使之恢复人的本原性在世方式;远离疾病,保持健康的个人方式,需要新的生活启蒙,重建体力性生活观,加强身体活动,提升身心合生能力。  相似文献   

17.
产业是一个城市发展进步的原动力,也是一个城市盛衰转换的晴雨表。大庆接续产业领域要迎接挑战、抓住机遇、科学把握、乘势而上,就要突出产业项目“第一抓手”,引领发展;突出园区建设“第一载体”,承载发展;突出科技创新“第一动力”,助推发展;突出优化环境“第一保障”,服务发展。  相似文献   

18.
伴随着一些领域的道德失范,在我国冷落多年的“恶动力说”又被重新提起。初衷是为社会开出一付济世良方。然而,其结果必将与我们的愿望相反,导致道德领域的混乱。恶是历史发展的动因网?持肯定见解的同志大都是到黑格尔的著作中寻找理论根据,认为恩格斯曾就黑格尔的关于恶的观点发表过“肯定性”的意见。因此黑格尔的“恶动力说”自然也就成了不可动摇的真理了。为此,我们有必要对黑格尔的“恶动力说”问个究竟。黑格尔从唯心主义的“人性恶”角度阐述过他的道德理念,认为人先天就是恶的,如果没有恶为动力,就不会有人类及人类社会的…  相似文献   

19.
人类消费行为的生态取向与路径选择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前生态观念已经深入人心,人们的消费行为也融合了生态因素,生态消费已经成为人类消费行为最为重要的价值取向.生态消费不同于传统的节俭消费,也不同于炫耀武的奢侈消费,而是倡导科学、健康的生活方式.建设资源节约型社会是人类面对生存和发展困境的理性选择.  相似文献   

20.
寻求“至善生活”的实现方式,是西东方社会政治制度体系的共同追求。西方社会立基于人性是恶的、公权力是恶的“双重恶”理论假设,通过委托-代理式单向度不信任的政治制度设计,建构了基于个人主义的以保护私人财产权为核心的政治制度体系,最终却陷入了制度无以统合不确定性的新型丛林法则时代。以中国为代表的东方社会,出于规模社会的治理需要,建构了立基于集体主义的人民与政府间双向有机互动、彼此高度信任、整体团结合力的人心政治形态。在以民心皈依为根本指向、以人心评判为最高标准、以人民本位观为根本价值指导的东方社会人心政治形态中,“民心之所望,执政之所向”,是人心政治的“源”之所在,内蕴着需求之源、使命之源与责任之源三重动力体系;“天命无常,有德者居之,有能者为之”,是“人心政治”的“流”之所在,孕生了通过具有理性力、能动力与行动力的组织将制度与人有机地统合起来,推动政治制度体系的“源”与“流”有序运转并综合发挥作用的自我调适机制,以达成服务人民、发展国家、促进和平的最终目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