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经营管理者》2022,(10):26-27
<正>党的十八大以来,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强领导下,我国新型工业化步伐显著加快,产业体系更加健全、产业链更加完整,产业整体实力、质量效益以及创新力、竞争力、抗风险能力显著提升,迎来从“制造大国”向“制造强国”的历史性跨越,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奠定了坚实基础。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要大力发展制造业和实体经济,深刻阐明制造业是实体经济的基础,实体经济是我国发展的本钱,是构筑未来发展战略优势的重要支撑,为我国从制造大国向制造强国迈进指明了方向、明确了路径。  相似文献   

2.
原磊 《经营管理者》2022,(11):21-22
<正>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明确指出:“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坚持把发展经济的着力点放在实体经济上,推进新型工业化,加快建设制造强国、质量强国、航天强国、交通强国、网络强国、数字中国。”实体经济是一国经济的立身之本,是社会生产力的直接体现,也是一个国家综合国力的基础。在全党全国各族人民迈上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  相似文献   

3.
<正>四川经济根基在工业,家底在制造业。2018年,四川省推出推动制造业高质量发展"顶层设计",提出了构建"5+1"现代产业体系推动工业高质量发展的战略思路,旨在通过加快建设5个万亿级支柱产业和数字经济为主体的现代产业体系,进一步优化产业布局结构调整,加快传统产业转型升级,让传统产业焕发出新的生机活力,推动数字经济和实体经济融合发展,构建起四川未来发展的核心竞争力。  相似文献   

4.
张苑  马潇 《决策咨询通讯》2023,(1):53-55+91
装备制造业是四川实现制造强省战略的重要支撑,也是2035年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全面建成世界级先进制造业集群的关键。推进我省装备制造业数字化转型面临中小企业转型基础薄弱、产业数据汇聚共享困难、数字化转型人才缺乏等难点痛点。结合装备制造业特点和未来发展趋势,本文提出可以通过发挥龙头企业牵引作用、加快数据互联互通、促进生产流程再造、加快数字化人才培养等方式,利用数字技术、数字化思维赋能装备制造业发展,以数据流通贯穿产业链上下游,从而提升装备制造产品生产效率,实现资源优化配置,促进产业转型升级。  相似文献   

5.
为进一步推动我国经济发展,要积极落实数字经济和实体经济的深度融合,创设具有创新性的经济发展模型,从而利用二者之间有效的渗透和扩散,共同提高并重塑发展动力,推动我国经济主体产业升级,实现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和谐统一的目标。本文简要分析了数字经济与实体经济深度融合赋能新形势下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必然性和关键点,并对发展路径提出了几点建议。  相似文献   

6.
<正>为进一步提升大赛平台的对接力和影响力,加速产业升级,大赛围绕推进设计与制造融合,以成果转化为重点,今年,特别设置5个工业设计与制造融合激励奖,用于奖励省内制造业企业,特别是省级、国家级工业设计中心原创产品设计创新成效显著的企业。将镜头聚焦工业设计的成果转化环节,旨在进一步促进设计与制造深度融合,激活工业高质量发展的“创新基因”。  相似文献   

7.
万明 《决策》2023,(Z1):40-42
<正>“极端重要”和“现实紧迫”下,成都如何“制造强市”?“极端重要性和现实紧迫性!”这是成都市委书记对制造业发展的再强调。站在2万亿的新坐标上,成都这座超大城市如何向前推进、以何为抓手,已成为社会各界关注的焦点。这次,成都把主题锁定在制造业,大力实施“产业建圈强链”,持之以恒实施“制造强市”战略。在全球争抢制造业的当下,成都怎样“突围”?  相似文献   

8.
数字产业促进了经济的快速发展,不仅重塑了商业模式,而且给教育改革带来了前所未有的冲击。文章以民办高校产教融合发展为基础,针对陕西省民办高校产教融合发展现状进行优势与劣势分析,构建共建实体、战略联盟、科技资源共享和公共服务平台4种产教融合创新发展模式,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产教融合实施路径,以期为实现陕西省区域经济快速发展、产教深度融合提供相关建议。  相似文献   

9.
<正>陕西省高端装备制造业的数字化改革是陕西省制造业高质量发展关键时期中亟需解决的问题。研究发现,数字经济通过技术变革、效率变革、生产方式变革和就业结构变革四个方面促进陕西省高端装备制造业高质量发展。因此,应加快推动装备制造业产业集群与创新创业平台建设,创新人才培养方式。  相似文献   

10.
《领导决策信息》2013,(49):F0004-F0004
业集聚集群发展。融合发展,一方面是促进二三产业融合,促进三次产业特别是先进制造业与现代服务业融合发展,推动信息化与工业化深度融合;另一方面是促进一三产业融合,以美丽乡村旅游为载体,促进现代农业与旅游文化业融合发展。  相似文献   

11.
在当下中国经济出现下滑的新形势下,如何推动我国制造业与文化产业相融合,使制造企业充分应用文化创意元素开拓新的消费市场,促进制造业转型升级带动中国经济复苏,已经成为国内学者重点思考的问题和下一步研究的方向。本文结合产业融合理论的基本原理和最新成果,分别从价值链、产业集聚、共生理论和专业化分工这四个视角来探讨我国文化产业与制造业融合的路径,希望有助于丰富产业融合的研究范畴和深度。  相似文献   

12.
<正>近年来,我国加快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推动新型工业化跨越突破、全面跃升,加快打造制造强国高地。在各地加快推进新型工业化的过程中,政府产业引导基金在助推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助力产业能级提升中的作用越来越显著。本文从政府产业引导基金对推动产业高质量发展的作用机理出发,分析政府产业引导基金参与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的具体路径,并对政府产业引导基金发展提出建议。  相似文献   

13.
数字治理实质上是通过数字技术实现传统公共行政向现代公共治理转变的一种新手段和新工具,顺应数字时代潮流与数字经济发展趋势,加速数字经济与乡村特色经济融合发展是数字经济与实体经济融合的新业态、新模式,是实现农业高质量发展,实现乡村振兴,进一步推进县域经济发展的重要载体。我国乡村数字化基础设施不完善、数字化人才体系不健全、激励保障机制欠缺、相关法律法规未出台等一系列突出问题,严重阻碍了当前乡村数字经济的进一步发展。由此可见,应进一步加快乡村地区数字化基础设施建设和人才培养、出台相关法律法规、建立健全保障机制,努力打造全新的乡村数字经济,促进乡村振兴,为县域经济的进一步发展提供契机。  相似文献   

14.
国务院总理李克强3月25日主持召开国务院常务会议,部署加快推进实施“中国制造2025”,实现制造业升级.会议强调要顺应“互联网+”的发展趋势,以信息化与工业化深度融合为主线,重点发展新一代信息技术等10大领域.会议还决定,推出中国制造重点领域升级方向绿皮书目录指引,动态调整、滚动推进. 业内普遍认为,这意味着“中国制造2025”有望引入“互联网+”作为重要发展思路,而具体的实施路线图也已基本成型.  相似文献   

15.
“互联网+”是将互联网与传统行业相结合,促进各行各业产业发展,它代表一种新的经济形态.将互联网的创新成果深度融合于经济社会各领域之中,提升实体经济的创新力和生产力,形成更广泛的以互联网为基础设施和实现工具的经济发展新形态. “+”后面是巨大想象空间 按照相关定义,所谓互联网+的概念是:“互联网+”代表一种新的经济形态,将重点促进以云计算、物联网、大数据为代表的新一代信息技术与现代制造业、生产性服务业等的融合创新,发展壮大新兴业态,打造新的产业增长点,为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提供环境,为产业智能化提供支撑,增强新的经济发展动力,促进国民经济提质增效升级.  相似文献   

16.
王晓雅 《决策探索》2014,(17):12-16
发达稳健的实体经济是增加社会财富、增强综合国力的基础,也是应对外部冲击、抵御风浪的压舱石。制造业是实体经济的核心内容,在当今世界上,是否拥有高度发达的制造业和先进的制造业技术。已成为衡量-国或-个地区竞争力的重要标志。制造业和工业的强大对任何一个强国而言都是“立身之本”。  相似文献   

17.
5月8日,国务院印发《中国制造2025》,部署全面推进实施制造强国战略.工业和信息化部部长苗圩表示,在应对国际金融危机过程中,各国都认识到,任何时候都不能放弃对实体经济的支持,国外纷纷提出“再工业化”“工业40”等计划.从我国情况来看,经济发展已进入新常态,制造业到了从价值链低端向中高端迈进的阶段.根据这些情况,我们要研究到底该以什么战略应对新一轮发展,如何实现制造业由大变强.这就是制订《中国制造2025》的总体考虑.  相似文献   

18.
阜新市信息化和工业化深度融合是顺应经济全球化和信息化深度融合的新型工业大趋势。文章从信息化与工业化是科学发展的需要、阜新市两化融合发展现状、推动阜新市两化深度融合发展的对策研究及创新三方面来阐述阜新市两化融合的发展。阜新市适应工业化和信息化深入发展的新趋势,加快推进两化深度融合,继续推进信息技术,改造提升传统产业积极拓展两化融合的发展空间。  相似文献   

19.
<正>走进合力叉车,墙上“世界五强,百年合力”的企业愿景格外引人注目。工业车辆是物料搬运设备中的主力军,应用于国民经济的各个领域,合力叉车作为国内工业车辆制造的“排头兵”,欲晋级“世界五强”,补上制造业与服务业深度融合的短板刻不容缓。近年来,合力积极探索智能制造、智能产品、智能服务和工业互联网“三智一网”的发展模式,推动工业车辆智能制造与现代服务深度融合,有效延伸了产业价值链,助力企业智能化转型升级。  相似文献   

20.
笔者按照中央对重庆市发展的“314”总体部署,根据“科学发展、富民兴渝”及渝东南生态保护发展区建设要求,针对渝东南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滞后、交通大变革、产业大调整、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等实际,开展大量的调查研究,分析武陵山区民族文化、旅游产业发展的现状、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原因,就如何充分发挥民族文化优势,促进民族文化与旅游产业的深度融合发展,充分发挥民族文化在旅游产业发展中的重要作用,将资源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突破旅游产业发展瓶颈,促进城乡统筹及连片扶贫开发,提出加快推进渝东南民族地区民族文化与旅游产业融合发展的对策及思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