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布依语副词位序有如下特征:1.有的副词前置于中心词,前置副词一般位于中心词之前;2.有的副词后置于中心词,后置副词位于句末或句末语气词之前;重叠副词的位序一般后置;3.有的副词可位于中心词之前,也可位于句末或句末语气词之前;4.语义相似的副词可同现。通过对布依语、壮语、泰语副词的位序进行比较分析,发现壮语、泰语副词的位序与布依语非常相似,依此推断壮侗语副词位序演变的顺序是“中心词+副词+(句末语气词)”→“中心词+副词+(句末语气词)”或“副词+中心词”以及“副词1+副词2+中心词”或“副词1+中心词+副词2”→“副词+中心词”。  相似文献   

2.
甬言稽诂》考证方言本字有得,有失,有遗漏。今以该书为考察中心,对宁波方言里的一些本字作进一步考释。该书已及者,证成其说,如义为陡音为[soη44]的本字是“峻”,义为神情姿态的“意[t?i44]”当作“意姿”,义为门钌铞的“门[d?iη24]”当作“门扃”;该书不确者,订正疑误,如义为天转阴音为[a44]的本字是“霭”,义为外号的“[■]号”当作“绰号”;该书失考者,补苴疏漏,如义为粗麻绳的“麻[dε24]”当作“麻繵”,义为盛音为[t?i44]的本字是“置”,义为瘾音为[?i213]的本字是“念”。  相似文献   

3.
一为行文方便,我们把由“不是……吗”格式构成的反问句称为“不是+p”反问句,把“不是”“吗”以外的句子主干统称为P。“不是+P”反问句从语法结构方面看有三种类型: 甲组: (1)我不是已经跟你说了吗(黑体字表示相对轻读,以下同) 乙组: (2)为什么?他不是老师?(黑体字表示相对重读,以下同) 丙组: (3)他怎么也来了他不是干部、吗甲组反问句中的“不是”是一个表反问语气的副词,在句中要轻读;句中的“P”是动词性词组或主谓词组,整个句子是由反问语气副句“不是”加上陈述句,再加上语气词“吗”构成的反问句。乙组反问句中的“不是”要重读,是由两个词构成的。其中的  相似文献   

4.
上古汉语时期的语气词“也”是一种语气强化标记,能够强化各种语气,同时也具有篇章功能和人际功能。“也”还能够与其他语气词合用来强化语气。句中语气词“也”和副词“亦”连用形成的跨层结构“也亦”则可能是“也”由句中语气词发展为表示类同意义的副词“也”的句法诱因。  相似文献   

5.
在古代汉语中,"也"是一个表示停顿的句中语气词,在汉语表达结构复杂化和词汇双音化的大背景下,"也"的停顿功能丧失,逐渐变成一个形存实亡的冗余成分,并在语境作用下获得较为充实的意义,经过重新分析,最终完成从语气词向副词的演变。由于"也"的原始语义比较空虚,在不同语境的作用下,句中语气词"也"向副词"也"的演变体现同源多向的特征。  相似文献   

6.
"夫"是古文中较常见的文言词,一般用作名词、助词和代词三种。用作名词时可以单独使用,也可与有关词语连用,表示与人有关的名称;用作助词时分为句首发语词、句中语助词、句尾语气词三类,没有语义,具有提示下文和舒缓或强调语气的作用;用作代词时作第三人称代词和指示代词,多用来指代上下文所提到的人或事物等。  相似文献   

7.
用描写和比较分析的方法,从共时和历时两个方面阐释了皖北濉溪方言的句末及句首语气词的语义特征、语用功能及其与句类的关系,并探讨了部分语气词的来源。  相似文献   

8.
(一) 介词“对于(对)”常常与名词或名词性词组构成为一种介词结构,跟谓语发生关系,表示谓语动词支配的对象或与它相关联的事物。因此,“S+P+O”句中的“O”,有时候就可以利用“对于(对)”把它提到谓语的前边或句首去,转换成“对于O+S+P”的句式,如:  相似文献   

9.
《国语》《左传》“其与几何”的“与”历来有四种解释 :加强语气或表示停顿的语气词或助词 ,倒装句的语气词 ,副词 ,实词。考察的结论是 :“与”和“其”都是表示反诘的语气副词  相似文献   

10.
“一(壹)”是在文言文中常见的同音多类词。在不同的语言环境中,它可以作数词、动词、形容词、副词和句中语气词。数词“一”表示最小的整数 是容易掌握的,这里从略。下面谈谈“一(壹)”的其他几种用法。 一、动词,作“统一”、“统率”讲。例如: 六王毕,四海一。(杜牧:阿房宫赋)  相似文献   

11.
“很”作为副词,其语法作用是经常用在形容词前,表示程度高,有时也用在助动词、心理活动动词以及动词性词组之前,表示程度高、多量或强调语气。(注①) 但是,在语言的实际运用中,“很”的用法还要复杂得多。比如:“很”修饰动词及动词性词组有哪些类型?“很”在不同的结构类型中表示什么样的语法意义?“很”除了一般的语法作用之外有无特殊的表意功能?总而言之,我们对副词“很”的用法有必要进一步探讨。  相似文献   

12.
普通话中的“可”是连词和副词,而晋语高平话中的“可”还可以作句末语气词,音■,只能用在陈述句句尾,其核心语义是加强确认语气,即表示对事实的确信和语气的加强。文章对“可”的表现形式、核心语义、语用功能及演变过程进行了详细地描写,并运用地理语言学的方法考察了“可”在晋语区其他方言点和部分中原官话的地理分布及差异,提出了其蕴涵的共性。  相似文献   

13.
虚词“者”的一种常见用法,是用在疑问句、反问句或陈述句的句尾。这时“者”字属句尾语气词,它能与疑问代词相配合表示疑问、反问的语气;还能用在陈述句的句尾表示肯定确认的语气。这些用法都来源于能构成“者”字词组的“者”字,是结构助词“者”字进一步虚化的结果。  相似文献   

14.
基于认知语言学的象似性原则,分析三类英语词组动词,即"动词+介词(VP)、动词+副词小品词(VA)、动词+副词小品词+介词(VAP)"的认知模式异同。研究发现,在图示象似方面,三类词组动词均反映了事件发展的线性顺序,但顺序各有差别。在隐喻象似方面,三类词组动词均借助结构性隐喻实现从行为动作的表面语义到其实际语义的隐喻映射。这表明对词组动词所体现的事件发展顺序及其中的介词和副词小品词的隐喻映射的理解是掌握词组动词的关键。  相似文献   

15.
文章旨在从系统功能语法的视角探讨英语存在(小)句的句法一语义分析。研究表明.在悉尼语法的及物性分析中,存在句可能是存在过程、(属性型或识别型)关系过程或物质过程小句;而在加的夫语法的及物性分析中,存在句可能是(地点型、属性型、方向型、属有型)关系过程或动作过程小句。在主位分析上,悉尼语法把句首的表示存在意义的There当作无标记的主位;而加的夫语法把There(和be)当作“主位引发语”,把动词后的名词词组当作“存在型强势主位”(可能由“简单载体”、过程和“目的地”、过程和“受事一载体”或过程和“受事”充当)。悉尼语法和加的夫语法在存在句的人际意义和句法分析方面则基本相同。   相似文献   

16.
南昌话中作为语气词的“是”很有特色,在普通话中很难找到对应的语气词来表示,因而南昌人在说普通话时常常会无意中冒出一个用普通话读音去读的语气词“是”。本文从描写的角度对南昌话语气词“是”的用法作了归纳:一、用于不出现疑问代词的特指问句,表示原因、结果等;二、用于陈述句或感叹句,表示原因、假设、提醒、责备等;三、用于固定搭配“就是”,表示鼓励、警告、评论等  相似文献   

17.
“似乎”是一个在书面语中使用率较高的词语。“似乎”的语法意义有多种。它在句中的位置比较灵活,可以出现在VP、AP前,也可出现在句首。与能愿动词、其他副词共现时,也处在前面。它是一个由中古的“似”演变来的表示揣测语气的副词。  相似文献   

18.
“语义指向分析法”考察副词的语义、语用功能时,除了副词自身成为语义焦点外,句中其他成分成为语义焦点时的情况,一般来说都会被分析到。可是副词自身负载焦点重音,成为语义焦点时的语义、语用功能状况,及其与句中其他成分负载焦点重音,成为语义焦点时的语义、语用功能差异,却被忽视了。该文运用焦点关联理论考察了副词“才”的语义、语用功能状况,发现某些副词,如“才”,在自身成为语义焦点时,与句中其他成分成为语义焦点时,其语义、语用功能存在着明显的差异。这也给了我们一个方法论上的提示:焦点关联理论似乎可以帮助我们更加全面地描写某些副词的语义、语用功能。  相似文献   

19.
本文从系统功能语言学内的加的夫语法角度对现代汉语介词词组的组成及其在句法中所填充的成分作了详细的描述,重点讨论了特殊句式“介词-X-方位词”、“把字句”、“被字句”等的语义句法结构以及介词词组是否具有填充主语的语法功能,旨在研究汉语介词词组的语义和句法功能,为汉语语法界提供一种新的思路。研究发现,现代汉语中介词词组主要包括介词和介词宾语,在小句中能够填充主语、补语和状语,在词组中能够填充名词词组中的修饰语和性质词组中的完成语。   相似文献   

20.
“都”和“全”是人们经常使用的两个词,他们以副词的身份出现在语句中,充当状语,表示总括是他们的总的语义指向。《现代汉语八百词》对副词“都”释义为;表示总括全部;对副词“全”释义为:表示所指范围内无例外,(相当于)“都”。副词“都”和副词”全”的语义指向是表示总括,但是在不同语言环境的制约下,还有着不同的作用(语义指向).本文试对副词“都”和副词“全”作些分析说明.1、总括作用。副词“都”和副词“全”表示总括,强调总括的对象没有例外的情况。例如:①一切反动派都是纸老虎。②你们说的全是废话。例①断定…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