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贵州屯堡妇女服饰中的刺绣艺术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被当代人称为明代“活化石”的贵州安顺屯堡妇女传统服饰体现了丰富多彩的刺绣艺术,从屯堡妇女服饰的领口、大襟、袖口到鞋子、袜底、鞋垫、帽子,以及供小孩用的背扇、肚兜和口水兜都布满了独特的刺绣,这些刺绣构图完美,内容寓意深刻,具有重要的艺术价值。我们今天来了解、研究屯堡妇女服饰中的刺绣艺术,同时思考如何更好地传承、保护与发展屯堡妇女服饰中的刺绣艺术,让屯堡妇女服饰中的刺绣艺术这一枝服饰艺术奇葩绽放异彩。  相似文献   

2.
生活在贵州安顺的屯堡人,日常生活中敬奉从徽州传入的地方神汪华。汪华从徽州地方官发展为家族神,发展成护佑徽州、安顺两地百姓的神祗,文化在其中起了重要作用。汪公信仰构成屯堡地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成为屯堡人区别周边其他族群的文化因子。抬汪公活动成为屯堡人的凝聚和动员力量,在社会生活中产生重要影响。  相似文献   

3.
本文通过对贵州屯堡村庄的地戏仪式的解读,讨论了中国乡村传统仪式的现代重塑这一问题.论文指出,在当代的文化场景中,屯堡村庄的跳神仪式经过一番"化石化"的建构,被重塑为屯堡居民重构自我历史谱系、搬演国家神话、展示权威边界的一种仪式展演;由于当代的地戏表演构成了一个权威边界的商榷场域,屯堡村民在其中既是国家边疆文化政策的对象,又是在文化经济的快速增长中成为自身权力与权威边界的积极商榷者.  相似文献   

4.
面对全球化与城市化进程中现代性的融合与入侵,如何保护与延续地方性已成为传统聚落重要的研究议题。借鉴人文地理学的“四层一体”分析方法,对时空演变中的安顺云山屯堡聚落的人地关系地域系统进行深入分析,并从地方景观、地方文本、地方符号及地方感等维度对屯堡聚落的地方性进行全面解读。可发现,屯堡聚落在漫长的发展演进历程中,以文化资源为基础的旅游四层一体结构逐渐取代最初因地理区位、自然地形、交通优势形成的军事、商贸四层一体结构,屯堡聚落的地方性则表现出时空的延续性、叠合性与累积性。  相似文献   

5.
黔中屯堡为世界军事移民社会的重要遗产,至今仍保持较完整的历史记忆与稻作文化传统。黔中屯堡以水利的使用为中心,构成了以核心家庭为基底的社会合作体系。其上牵精神空间,下连生态环境,生成了农业文化遗产的整体性特征,彰显出农业文明、生态适应、社会永续的内嵌性质。由此,本文认为黔中屯堡农业文化遗产与核心家庭为基底的社会合作之间是毛与皮的关系,“皮之不存,毛将焉附”。农业文化遗产的保护与利用需要注重遗产构成的基础性、社会性和整体性。  相似文献   

6.
该文在对贵州省安顺市开展安顺地戏的基本调查以后,重点以该市西秀区龙宫镇下苑村为调查点,通过对该村吴派面具雕刻传人杨正洪夫妇的访谈以及面具雕刻的演示;同时还特请该村地戏班子跳演了当地传统剧目<薛丁山征西>片段<大破锁阳城>.之后,我们广泛收集了有关安顺地戏特别是有关安顺地戏面具制作及其传承的研究成果,在此基础上,写成了这篇调查报告.该报告主要由屯堡文化与安顺地戏;地戏面具艺人传承及其制作工艺;地戏<薛丁山征西>片段演出纪实;结语四个部分构成.  相似文献   

7.
在贵州安顺方圆近百里的范围内,聚居着数万与众不同的男女。他们服饰奇特,语言奇特,风习奇特,建筑奇特,其特擅经商的素质也令人惊叹。由于它们所住的地方不叫屯就叫堡,有人称他们为“屯堡人”;由于这些屯堡大都分布在安顺周围,便有了“安顺人”的称号;由于他们与当地的少数民族和汉族都有明显区别,因而又被称为“老汉人”;他们的妇女即使在以三寸金莲为美的时代也保持天足,健步如飞,于是得了“大脚妹”的雅称。为了便于讨论问题,似有必要先确定称谓。我觉得“大脚妹”之名只说女而不及男,且不无歧视意味,自不宜使用。“老汉人”涵义模糊,缺乏根据。“安顺人”范围过于宽乏,囊括了安顺地区的各个民族。“屯堡人”也不确切,因屯堡之名,  相似文献   

8.
贵州安顺屯堡是明朝洪武年间为平定西南,朝廷派驻军队而形成与当地少数民族相对隔离的区域。本文从社会历史背景与实地调查现状分析屯堡的族群以及族群意识的变迁。由于历史社会原因屯堡族群意识从强化到弱化,在旅游开发中,随着屯堡文化成为发展旅游的支柱产业,从旅游开发中看到实际的经济利益,族群认同重新被建构起来,族群意识重拾并被强化。族群关系随着族群意识的变迁,从对立到缓和到无猜,屯堡文化成为当前屯堡族群认同的符号而走向区域化,族群边界淡化,族群关系也逐渐走向和谐。  相似文献   

9.
虽然屯堡女子一代一代地将那一双双江南汉族的凤头鞋带到了贵州安顺,但是她们又在传统与稳定的习俗中变异出自己的审美和不同于家乡的服饰传统。本文着重分析了屯堡女子传统的"凤头鞋"的两种起源、形制以及大反汉规的行为的"天足"现象以及产生的原因。  相似文献   

10.
中华民族传统生态思想历史悠久,内涵丰富。其“以和为贵”“和而不同”“天人合一”“万物一体”等思想对建设大学校园生态文化具有重要启示意义。因此,应汲取传统生态思想,从精神文化、制度文化和物质文化等维度,探索构建大学校园生态文化的路径。  相似文献   

11.
黔中屯堡的文化生成同自然地理与人文环境密切相关。江南文化与山地文化、新兴文化与旧有文化之间的矛盾冲突及磨合创造促成了屯堡文化的形成,并赋予其丰富的精神内涵。“文化磨合”在屯堡文化的建构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并且在未来的发展中具有重要意义。中国式现代化背景下,屯堡文化的传承与保护势在必行,屯堡文化如何与时俱进,在新时代文化大潮中进行积极磨合与创造同样不可忽视。屯堡人从文化认同走向文化自信,将多种文化资源整合利用、磨合创造,在大力发展经济建设的同时注重自然生态及文化生态的健康有序,使屯堡文化在守正创新中稳步前进,在乡村振兴的时代大潮中发挥精神引领作用。  相似文献   

12.
地戏作为贵州民间流传的一种很重要的戏曲形式,不仅受到屯堡人的喜爱也受到周边少数民族的欢迎.以往学界对地戏研究主要针对汉族地戏(即屯堡地戏),范围也只是局限于安顺及其周边地区.而很少将边缘的、少数民族的戏剧艺术纳入视阈中.文章着重探讨贵州少数民族地戏剧目分布情况,以布依族地戏为主体对贵州少数民族地戏剧目的特点和表演风格进行分析.  相似文献   

13.
在中国古典戏剧发展史上 ,“戏剧”一词有其原初意义和语义流变历史。这一事实却为2 0世纪的戏剧史研究者所忽略 ,因而他们关于戏曲起源的考索不能全面揭示中国古典戏剧的性质。“戏剧”与“戏”、“剧”等词一样 ,具有“扮演”与“游戏”两大意义项 ,但是 ,历来的戏剧起源研究者都关注“扮演”的意义项 ,并由此为中国戏剧溯源 ,而忽略了“游戏”的意义项。这种溯源实际上是在演绎“艺术起源于歌舞”的艺术观念。中国传统的文艺功用论 (诗教 )、 2 0世纪的救亡图存、经世致用的文化语境激励着 2 0世纪的戏曲考原者选择“歌舞说”而放弃“游戏说”。“戏剧”的“游戏”意义项正是“戏曲”概念所没有的 ,“戏剧”概念因其巨大的包容性而更能体现中国古典戏剧的艺术精神与文化形态  相似文献   

14.
人类社会的存在和发展自始至终就是一个实践的过程,人类在实践中生产知识、创造文化。传统人类学以遥远的与“欧洲中心文化”具有明显差异性“非西方”的“原始社会”或“土著民族或族群”社会文化研究而著称。伴随研究范式和理论格局的拓新,人类学研究的“田野”不再是纯粹“远方”的“他者社会”,“田野空间”亦从地理空间范畴延伸到文本空间、口述传统及网络虚拟社会空间等非地理空间范畴,人类学者不断游走于“自我”与“他者”之间的文化丛林中观他以视自我,运用田野工作和民族志书写来进行着自己的知识生产、文化实践和理论建构。与此同时,人类学者对传统田野工作与民族志书写的真实性、客观性、权威性与科学性进行反思与批判,推动着文化人类学理论范式和工作方式与时俱进,凸显时代特性。  相似文献   

15.
本文在整体上评述了海外华人文学概况 ,作者认为这一文学现象是独特而复杂的 ,它不是一种简单的中国文学在异域的延伸 ,而是包含了中国文化传统、移民历史以及华人在海外的经历等诸多因素。本文将这一文学现象分为“南洋风格”和“欧美色彩”而加以分述 ,从文化层面看后者更具有影响力。  相似文献   

16.
汴梁具有深厚的剧艺文化传统;北曲以中州调为正宗;宋金中州生活是北曲杂剧创作的核心内容;汴梁与平阳、真定、东平等地共同编织了北曲杂剧早期的流传网。宋金元时期是中国戏曲形成、发展并出现第一个黄金时代的关键时代,作者从这一意义上论述了汴梁这一“被淹没的戏剧之都”是中国戏曲的摇篮。  相似文献   

17.
阮籍人格由三重构成,即作为传统儒士的真实自我,作为魏晋名士的现实自我,以及作为文学家的理想自我-“大人先生”,这三重自我之间张力的失衡。导致了阮籍人格的焦虑与分裂。这种士人人格在士大夫文化史上具有典型性,其中所包涵的现实悲剧,人生伦理以及内在超越精神反映了中国传统文化中伦理人格向审美人格的生成,生存智慧与诗性智慧相融通的特点。  相似文献   

18.
戏剧元素有九种。各戏剧元素按照多种层次关系和多类组合规则 ,构成戏剧结构整体。戏剧元素、戏剧结构以及社会—文化结构之间按“整体性”、“转换性”以及“自身调节性”等特征、规律构成并运行  相似文献   

19.
戏曲”“戏剧”均为中国古典词,“戏曲”既指戏剧文本,又指包含曲词等在内的表演艺术形式;“戏剧”则主要指俳优之人的言语、行径。二词都曾被用于对译近代西方drama概念,后逐渐定型为“戏剧”一名,用于指以角色扮演为形式的表演艺术。就民国以后概念的使用来看,“戏剧”与“戏曲”混用的情形颇为普遍,前者在内涵上较后者更为宽泛。作为近代文学分类的“戏剧”出现于晚清,与传统“戏曲”虽有联系,却主要是在近代西学知识输入基础上形成的新观念。探讨清民之际传统“戏曲”与现代“戏剧”概念之间的对接,以及由此产生的知识史、文学史诸问题,有助于理解近代文学知识分类和学科体系的形成。  相似文献   

20.
从居住格局这一视角分析贵州省安顺地区"屯堡人"与少数民族的关系在当代的演变情况。我们发现:今天在安顺屯堡地区,居住格局隔离程度虽然在一定程度依然很高,但并没有导致屯军后裔与当地少数民族关系的不融洽。居住格局的变迁,进一步促进了屯堡人与当地少数民族关系的发展,有利于屯堡地区各民族的和谐相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