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68 毫秒
1.
长江经济带是中国最具潜力的经济地带。如何充分发挥长江黄金水道作用,促进产业分工协作和有序转移,促进长江经济带一体化发展,已成为推动长江经济带高质量发展的重要课题。为此,政府制定怎样的政策以及政策效果如何,将对长江经济带一体化发展至关重要。本文构建了中国长江经济带的多区域CGE模型,并用其定量模拟研究了降低运输成本、促进产业转移以及复合政策等不同促进长江经济带一体化发展政策对长江经济带内部各区域经济和一体化发展的影响效果。研究表明降低运输成本和促进产业转移的复合政策,有助于促进产业转移并减轻对欠发达地区的负面冲击,有利于长江经济带的一体化发展及收入差距缩小,是较好的政策选择。促进长江经济带一体化发展,需要在加强交通基础建设的同时推进产业空间重构,可采取空间差异化的税收政策,鼓励产业转移,发展中西部地区的产业链和产业集群,同时管控好产业转移的环境风险。  相似文献   

2.
正2014年4月28日,国务院总理李克强在重庆主持召开座谈会,研究依托黄金水道建设长江经济带,为中国经济持续发展提供重要支撑。为什么要建设长江经济带?建设长江经济带对中国经济稳增长、区域协调发展和转型升级有怎样的意义?记者就此采访了有关专家。打造中国经济发展新引擎"要改善民生、实现中国梦,中国经济必须保持一定的速度,必须寻找新引擎,长江经济带有望成为新的经济增长极。"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发展战略和区域经济研究部部长侯永志如是说。他说,当前中国正处于发展速度换挡期、结构调整阵痛期、前期刺激政策消化期三期叠加阶段,经济增  相似文献   

3.
当前,长江经济带产业梯度转移呈现减弱的势头,这是多方面原因共同作用的结果。为此,要积极采取应对措施,从国家重大战略对接、建设承接高地等方面继续推动长江经济带产业梯度转移,以带动长江中、上游地区工业化和城镇化发展。  相似文献   

4.
夏自钊 《决策》2014,(5):35-37
长江之歌,谁是主唱?是企业家! 长江经济带要崛起,关键是产业,而企业家从另外一个意义上来说就是"产业家"。一流的企业家引领一流的企业,一流的企业集聚起一流的产业,一流的产业支撑起一流的城市和经济带。  相似文献   

5.
<正>长江经济带长江经济带覆盖上海、江苏、浙江、安徽、江西、湖北、湖南、重庆、四川、云南、贵州等11省市,面积约205万平方公里,人口和生产总值均超过全国的40%。2016年9月,《长江经济带发展规划纲要》正式印发,确立了长江经济带"一轴、两翼、三极、多点"的发展新格局:"一轴"是以长江黄金水道为依托,发挥上海、武汉、重庆的核心作用",两翼"分别指沪  相似文献   

6.
<正>雁江区,借成都东进、重庆西拓之机,聚力建设成资同城化创新发展先行区,正在加快崛起成为国际空港综合交通次枢纽,成渝相向发展战略新支点,沱江主轴长寿健康新城市。十年奋进,雁江产业经济地理逐步重塑优化。雁江,南丝绸之路东出成都第一站,也是成渝古道的必经之地,交通便利,商贾云集,是对接“一带一路”和长江经济带的重要节点。  相似文献   

7.
《领导决策信息》2013,(39):11-11
近期,国家发改委和交通部已经开始启动《依托长江建设中国经济新支撑带指导意见》的编制工作。包括云南、重庆等9省市,正加紧编制上报涉及本地经济开发材料,为国家出台长江经济带规划作参考。本次规划以长江主干道沿岸作为考虑因素,浙江省未纳入,  相似文献   

8.
长江经济带是我国政府继西部大开发、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促进中部地区崛起、鼓励东部地区率先发展等系列战略后提出的又一重大区域经济发展战略。在推进实施长江经济带战略过程中,区域内地方行政分割、缺乏统一的市场机制、重复投资和产业趋同、缺乏高层区域协调合作机制等问题可能会影响区域社会稳定。为此,应健全区域协调合作机制、加强区域经济顶层设计、创新区域合作方式、构建长江综合立体交通网、严守生态环保"红线",共同把长江经济带打造成中国经济新的支撑带。  相似文献   

9.
皖江的2015     
王运宝 《决策》2010,(4):30-32
“长江经济带新兴的现代产业密集区”、“宜业宜居的现代产业体系和城镇架构”,示范区规划文本中对产业承接集中区的描述,让我们看到了2015年时新皖江的轮廓。  相似文献   

10.
程锦 《经营与管理》2022,(12):165-171
基于研发要素跨区域流动视角,剖析其对产业结构升级影响的内在机制。采用2009—2019年长江经济带十一省市空间面板数据,运用空间计量技术检验产业结构升级的空间相关性及研发要素区际流动是否引发空间外溢效应。证明长江经济带的产业结构升级在空间上表现为正相关性;研发要素的跨区域流动存在空间外溢效应并对产业结构升级有显著的正向影响。为调控研发要素在地区间合理流动,推动产业结构升级,实现长江经济带经济高质量发展提供政策依据与启示。  相似文献   

11.
城市蔓延有利于提高城市生产率吗?文章首先从城市规模、城市人口密度两个方面阐释城市蔓延影响生产率的内在机理,基于长江经济带104个城市2002年~2013年夜间灯光数据,实证研究了城市蔓延的生产率效应,主要结论如下:1)城市蔓延对长江经济带生产率具有显著负向影响,意味着城市无序、低密度扩张阻碍了长江经济带生产率的提高.2)分区域研究发现,城市蔓延对东、中、西部地区城市生产率的影响为负,但对东部地区生产率影响最小,对中西部地区生产率产生较大影响.3)分产业研究发现,城市蔓延降低第二产业生产率的同时显著提升了第三产业生产率.4)考虑空间溢出效应的空间杜宾模型研究发现,城市蔓延影响生产率的直接效应与间接效应均显著为负,且间接效应远大于直接效应,意味着城市蔓延对长江经济带城市生产率的影响具有明显的空间溢出效应.  相似文献   

12.
正"十三五"时期,我国区域发展将由东向西,由沿海向内地,沿大江、大河和陆路交通干线展开布局,建设推进长江经济带、丝绸之路经济带、海上丝绸之路、京津冀一体化等,旨在更好地实现地区间生产要素的流动和互补、产业的转移衔接和优化升级以及市场的整合统一,融通国内、国际两个市场,打造最具活力的经济新版图。在新的区域经济发展格局下,在开放型经济新体制的大机遇中,扮演好个性鲜明、优势突出、特色纷呈的受益者;融合创新、市场开放、平台搭建、信息共享、要素聚集的推动者;消除市场分割、地区封锁和行政性垄断的改革者,是"十三五"区域协同发展及一体化规划重点研究的课题。  相似文献   

13.
区域产业发展一直是区域经济研究的核心,本文以湖北长江经济带为例,分析了产业协调发展的基础和分析,并提出产业发展的思路和对策,对于促进湖北产业协调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4.
鲍勇 《决策》2016,(4):42-43
政府不寻求一票否决权和绝对控股权,不干预基金的正常运作,不考核单一项目的收益情况,实现基金运作的高度市场化。2016年伊始,长江经济带战略再次升级,而湖北早已未雨绸缪,投入巨资抢抓机遇。2015年12月30日,规模达2000亿元的湖北省长江经济带产业基金正式启动。该产业基金不仅吸引了湖北省内的主要投融资平台和本土券商、上市公司,诸多大型银行类投资机构、风投公司和并购基金也参与其中。作为国内金额最大的省级政府引  相似文献   

15.
王运宝 《决策》2014,(5):22-26
一盘谋划良久的战略新棋局正悄然形成。 4月28日,在山城重庆召开的长江经济带座谈会上,新棋局的轮廓初现,一条贯穿东中西、开放融合的经济生态系统有望形成。这个新战略将超过全国经济总量40%、国土面积占比20%、承载6亿人口的区域通盘考虑,是国家区域发展战略的一个新突破。  相似文献   

16.
<正>随着我国区域经济协调发展战略稳步推进,党和国家日益重视区域合作在区域经济发展中的重大作用。长江经济带、丝绸之路经济带和京津冀协同发展处于高速推进之中。如何打破行政区划藩篱,突破狭隘的区域利益,构筑强有力的区域合作,从而实现全国统一大市场?借鉴国内外区域合作的经验,笔者提出构筑区域合作的五部曲。  相似文献   

17.
2009年,省委省政府将石首确定为湖北长江经济带上的重要节点城市,如何把握湖北长江经济带新一轮开放开发的重要机遇,加书信建设长江经济带重要节点城市,是石首当前面临的重大课题。  相似文献   

18.
秦尊文 《决策》2010,(6):48-50
湖北长江经济带侧重于流域开发、“带”状开发,通过充分发挥“黄金水道”优势,建设现代产业密集带和水资源可持续利用典型示范带,探索大河流域国土开发新模式。  相似文献   

19.
以长江经济带11省份2010—2019年面板数据为研究样本,在系统测算生产性服务业集聚程度及经济高质量发展水平的基础上,探究生产性服务业集聚对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影响机制与实际效果。实证研究发现,长江经济带生产性服务业集聚对经济高质量发展有显著影响,且这一影响呈现先抑后扬的“U”型演进趋势。同时,对下游地区的影响程度明显大于中上游地区。此外,劳动力投入、创新投入、信息化水平及受教育程度在其中具有显著的正向促进作用。在新发展阶段,应以高质量发展理念来全面引领长江经济带生产性服务业集聚化发展,并重视生产性服务业发展的相关要素质量提升。  相似文献   

20.
沿江省市要主动向中央和国务院直接陈情实施长江战略、长江经济带合作联动发展和长江黄金水道一体化开发的战略重要性,建设制度性合作机制,将长江经济带纳入国家区域发展战略和国民经济与社会发展的规划之中.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