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如何消解跨文化交际中的“文化差异”与“文化误区”,是社会科学研究中极具活力的一个热点问题。从文化的概念入手,在理论层面阐释跨文化交际中“文化差异”与“文化认同”的趋同性,可以得出以积极、宽容的态度对待“文化差异”的科学结论。这是一个科学的抉择,也是一个必然的规律。  相似文献   

2.
从文化视角对鲁迅“宁信而不顺”的翻译思想进行审视,这一主张其实蕴含着丰富的文化内涵和极高的译学价值,其翻译主张同样适合我国民族典籍的英译。民族典籍外译肩负着中华文化传播的使命,各民族典籍英译应以“东方文化”异国情调的保持、中华文化的重构为原则,在此基础上注重读者群以及译著内容的选择,以历史的眼光、发展的态度对其进行英译。  相似文献   

3.
李承志 《理论界》2023,(8):60-66
新时代的跨文化传播实践需求催生新的指导观念。党的二十大报告中关于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论述为重构跨文化传播观念提供了崭新视域。笔者曾提出的“现代性诉求的民族性表达”这一跨文化传播模式应与时偕行,以重要论述为契机补充新的时代内涵。作为这一模式的前提,“中华民族共同体”应成为作为文化主体的中国在当下主权国家时代投身世界跨文化传播潮流的唯一合理文化身份。“人类命运共同体”则是这一模式的终极指向与全人类跨文化传播的未来理想图景。中国的跨文化传播事业应在民族性与现代性的张力中把握平衡,遵循“两步走”的步骤稳步实现理想。  相似文献   

4.
无论我们承认与否,“文化工业”这种文化现象已经不容置疑地切入到我们的文化生活内部,改变着我们的文化观念和文化生活。如何从一个全新的角度去理解它,从一个积极的方面去对待它,是关乎我国文化发展的战略性问题。随着以高科技为代表的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文化工业化将是我国文化发展的必然趋势。我们不应回避它,更不应否定它,而应以积极的态度,探索一条适合中国国情的发展“文化工业”的路子,使之成为中国文化发展的新契机。 一、“文化工业”的缘起与含义 关于“文化工业”一词的来源及由此引起的争论从来都是众说纷坛,莫衷一…  相似文献   

5.
跨文化传播在全球文化差异普遍存在的现实基础上意义重大,尤其是跨文化传播为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提供了助力。一方面,不同文化之间的差异性与共通性并存,跨文化传播的关键是建构文化认同;另一方面,文化具有物质性特征,跨文化传播就是实现文化物的功能性需求。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就是从全球语境和理论认识的高度,超越“主体—他者”二元对立的跨文化传播结构,实现文明对话沟通效果的最大化,回归真正集体认同和价值归属的人类命运共同体文明对话体系。超越文化差异的跨文化传播是文明对话转向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先决条件,其关键是超越文化自我和建构文化认同,实现全球语境下文化普遍性与特殊性的对立统一。  相似文献   

6.
屈勇 《齐鲁学刊》2007,(2):89-92
“心本体”论是唐君毅美学思想最重要的哲学基础,这种观点以人类的心灵活动为“体”,而以各种文化意识为心灵活动之“用”。在唐君毅看来,生命的意义就在于心灵和精神的求美活动。人们要真正表现美、欣赏美,不仅需要进行各种文学艺术活动,还要以“天下为一家、中国为一人”之仁心来要求自己,以不断提升自己的人格境界,养成至真、至善、至美的人格精神。  相似文献   

7.
探讨中国哲学家老子“隐”思想的文本,意在揭示中国传统文化中“隐”文化观与其实践的关系。老子哲学观是在“无我”客观认识论基础上反映他的唯物论与实践论的;老子的“无我”观是通过“隐”思想及实践方法体现出来。中国传统文化中的“隐”文化现,反映出中国人认识宇宙存在的一种客观态度及其对待相对存在的一种生活方式。  相似文献   

8.
钟新  蒋贤成 《东岳论丛》2023,(2):49-61+191
面对增强中华文明传播力影响力的时代使命,跨文化共情传播因其以共鸣点桥接中外文明、以创新方式传播中华文化的巨大潜能,逐渐成为近年来新闻传播学界的研究热点。回顾共情与跨文化传播理论诞生的原初语境,当前的跨文化共情传播研究过于偏重传播的“传递”属性而忽略其共享、仪式属性,且对复杂的共情机制存在过度简化的认知倾向。通过对世界各地17位孔子学院院长的深度访谈以及对多所孔子学院文化活动的参与式观察,探析文化桥接社群如何在平等互惠的文化场景中达成共情的传播目标。研究发现,跨文化共情传播并非一蹴而就的单向构建,而需经历基于文化势能的双向跨越、基于文化融通的情感桥接、基于文化比较的认知升维等阶段,继而实现从情感共情、认知共情到联想共情的层级递升。本研究对于在新的国际环境中促进中外文明互鉴、中华文化创新出海具有启示意义。  相似文献   

9.
大型国际体育赛事具有广泛的国际关注度,是我国文化与城市形象对外传播的宝贵契机。探索大型国际体育赛事中跨文化传播意愿(IWTC)的影响因素及其作用机理,有利于进一步提升大型国际体育赛事的跨文化传播效能。论文通过对2023年中国成都第十一届“世界体育舞蹈节”系列赛事的实证分析,提出并验证了一个基于城市形象感知的中介模型,证实了互动动机、沟通技能、态度及体育技能等变量可以通过城市形象感知显著影响跨文化传播意愿。最后,论文强调了大型体育赛事在推动跨文化传播方面的重要价值,并提出充分发挥体育赛事的文化功能、加强对城市形象的管理和塑造、建立赛后文化互动的长效机制等实践策略,以期促进我国跨文化传播能力的持续提升。  相似文献   

10.
广告作为一种特殊的文化艺术符号和文化传播形式,在跨文化广告的传播过程中,文化认同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以"金六福""轩尼诗"等广告为例,从文化认同与跨文化广告传播、文化认同与广告策划和文化认同与广告传播方式等视角分析了跨文化广告传播中的文化认同。  相似文献   

11.
本雅明的翻译理论在艺术学领域的价值,可以通过其隐含的有关语言转换与经典传播的微言大义得到必要的揭示.首先,这一理论以“纯语言”为基点,在神秘主义宗教传统和马克思主义思想传统的共同作用下,将翻译理解为现世审美救赎的重要文化力量;其次,借助对“接受者”、“意义传达”、“民族中心主义”等的否定表达式,它在一个远为深刻的现实语境中探讨了艺术作品语言转换的可能性及有效性问题;再次,立足于相对宽广的跨民族、跨文化视野,它不仅提供了经典传播的一种特有方式,而且强化了经典传播的重要文化意义.同时,作为一种借助“纯语言”来传达的审美乌托邦,这一理论的现实有效性亦可在经典传播及传承的维度得到特别的说明.  相似文献   

12.
文明交流互鉴是推动人类文明进步和世界和平发展的重要动力。在中外文明互鉴的诸多现实路径中,最生动、最真切、最具生命力的文化传播载体,当属文学艺术。跨文化交流与跨媒介重构的过程中常伴有“误读”的产生,由文化差异造成的“下意识误读”实乃人之常情,而偏见式、敌意式的“有意识误读”,以及资本操控下的“文化利用”和选择性的“文化过滤”则可能加剧理解的“变异”和文明的冲突。全球化时代的文艺创作和跨文化交流,关注的焦点仍是文化的“人”或曰创新性地“以文化人”。在40多年改革开放坚实积累基础上守定中华民族的文化自信并探索不同文明间的文化共通处,须提防他国商业化、媚俗化的“平移”蛊惑;要以开放包容、兼收并蓄的态度,夯实人类命运共同体的人文基础,构筑多元并存、共生共荣的世界文明新生态。  相似文献   

13.
李大钊与民粹主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五四时期,李大钊在接受马克思主义的过程中,受到民粹主义的一些影响,体现在他号召中国青年效仿俄罗斯民粹主义者“到民间去”,以及他对待农民和资本主义的态度上。李大钊之所以受到民粹主义的影响,根源于中国具备了民粹主义赖以生存和传播的社会环境,中国传统文化中的“民本主义”思想意识,以及他本人早年的乡村生活经历。可贵的是,李大钊并未被民粹主义所左右,而是有所超越。  相似文献   

14.
在“一带一路”背景下,外语教育作为中西方文化得以文明交流互鉴的有效支撑,是传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实现中国式现代化的有力引擎。本文在跨文化金字塔模型的基础上,立足我国国情,以提升学生外语应用能力,培养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国际传播能力为目标,通过显性文化内容对态度、知识、技巧三个层面进行培养,达到对高阶思维和文化自觉的隐性内化作用,在“内”和“外”相互渗透中,有效提升学生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国际传播能力,进一步增强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为讲好中国故事、传播中国声音、展现中国形象提供智力支持。  相似文献   

15.
“虚灵明觉心”是唐君毅先生建构形而上学的道德修养基础。本文分析了唐君毅“虚灵明觉心”思想的来源、特点及学者对此“心本体”理论直接与间接的批评意见,认为唐君毅“虚灵明觉心”形上本体论是一种“人义论”“人本论”性质的“现代性真理”建构,具有现代人文的开创之功,并为中国传统思想的现代哲学诠释厘清了一条可行性道路,同时也有理论上的瓶颈及深度上的不足等问题。  相似文献   

16.
“第二届唐君毅学术思想国际研讨会”综述赵建伟1995年8月下旬,由四川省社会科学院、香港法住文化书院、宜宾地区行政公署共同主办的“第二届唐君毅学术思想国际研讨会”在成都一宜宾举行。本次会议承香港法住文化书院的鼎力慷慨赞助,也得力于宜宾地区行署大力支持...  相似文献   

17.
文化共同体作为“共同体”思想的组成部分,旨在实现文化的统一性。“君子和而不同”的传统文化精神和人类学“和”的价值理念,这是李安宅对待不同民族文化的基本立场,也是其文化共同体思想的形成渊源。李安宅在“整个国家福利”的系统下,以“统一中有个别适应,个别中有一致福利”为原则,将边疆定义为“与内地文化有一点不同”的区域,提出了以“文化程度”界定边疆,以“文化种类”区分边疆的主张。基于边疆建设的思考,李安宅进一步从语言的魔力、文化的相对性、文化的尊重、“复异中有统一”及“统一中有复异”等维度丰富了文化共同体思想。研究文化共同体视阈下的李安宅边疆思想对于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弘扬边疆文化内涵中的民族精神,探索中华民族文化共同体的融合路径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8.
李业杰 《东岳论丛》2007,28(1):139-143
毛泽东的文化“精华糟粕论”是结合如何建设新民主主义文化而提出的,与新文化建设的民族性和时代性相联系,毛泽东关于外国文化之批判继承及其“精华糟粕”的划分标准,不是性质标准论者,而是实践-价值需要的标准论者,划分文化中的“精华”和“糟粕”,要以“我们正在做的事情为中心”,以“有用”为标准,突出主体需要这个价值,突出拿来主义这个态度,突出主体实践选择这个中介和手段。吸取和对待外来文化、传统文化的态度与有效方法是将其放在“恰当的位置”上。  相似文献   

19.
针对近世中华的文化危机,新儒家的领袖之一唐君毅营构了自己的中西文化观,在他的中西文化观中涵盖着寻觅中国文化出路的思想,提出了中国文化精神的价值、中国文化精神的基本特征及中国文化的缺失问题等基本思想和观点。他认为对西方文化的吸收和中国未来文化的建设必须以中国传统文化精神为根基,在这个前提下方可吸纳西方文化精神的实践理路,“纳方于圆”、“返本开新”。并以此为他的文化践履导向。然而他所要重创的中国文化的途径受制于“道统”、“政统’哟文化精神,必然不是也不可能是中国文化的出路。  相似文献   

20.
关于文化问题的几点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探讨了文化交流中的双向选择、异地发展、单向流向、“拿来主义”和“送去主义”的态度、以“解释问题”作为独立学科进行研究的“文化自觉”等等问题 ,阐析了 2 1世纪将形成新的文化轴心时代 ,将出现全球意识观照下多元文化共存发展的局面 ,跨文化和跨学科文化研究将成为 2 1世纪文化发展的动力 ,众多思想群体将导演未来文化的发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