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晏月平  李雅琳 《东岳论丛》2022,(7):165-175+192
健康作为“积极老龄化”的重要支柱之一,是中国应对人口高速老龄化的重要策略,也是中国实现从“健康老龄化”到“积极老龄化”的现实选择。为最大限度地延长老年人的健康寿命、提高生活质量,应以生命历程视角考察与健康相关的“保障”和“参与”因素,基于我国老年人口健康素养水平较低、患慢性病比例高、社会参与能力不足与精神健康问题容易被忽视,以及家庭照护支持政策相对匮乏、医养结合型养老服务体系尚未形成、医疗保障统筹能力与预防性医疗服务水平不高等现实条件,“十四五”时期是我国应对人口老龄化的重要战略机遇期,为此应全方位提供健康教育,以高健康素养水平促进“主动健康”;协调区域卫生资源配置,增进健康公平;充分调动多方主体力量,健全医疗康复服务体系;全面推进健康促进,营造老年友好型社会环境。  相似文献   

2.
中国式现代化的特征之一是人口规模巨大的现代化,决定了我们的现代化国家建设必须正视庞大老龄人口来袭、实施积极老龄化战略。老龄社会是现代化国家的重要特征,走好中国特色积极应对老龄化的道路,建立起基于人的全面发展、社会全面进步的中国特色的老龄社会文明,是全面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应有追求。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上,深化推进积极老龄化的中国方略,不仅体现在多层次、全覆盖的养老服务体系打造上,还应从社会与文化建设高度,大力弘扬保障老年人生活权益、体现老年人价值的全龄友好、全员幸福的社会风尚,在“共同富裕”的轨道上推动养老服务、老龄事业健康可持续发展,建构让全体老年人物质富足、精神富有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老龄文明”,为现代化国家中人的全面发展、社会的全面进步赋予新的内容。  相似文献   

3.
20世纪80年代、特别是90年代以来,人口快速老龄化不再单纯是西方发达国家、而且也是部分发展中国家如中国所面临的严峻现实问题.基于老年人的需求学说,国际人口学界于90年代提出了应对人口老龄化问题的健康老龄化理论.2002年,基于老年人的社会权利学说又提出了积极老龄化理论.该理论不仅拥有丰富的理论内容、政策框架和行动计划,具有远比健康老龄化理论更丰富的内涵,而且实现了从以需要为基础转变为以权利为基础的根本性跨越,是人口老龄化理论发展史上的一个重要里程碑.  相似文献   

4.
宋全成  温欣 《中州学刊》2022,(8):69-78+2
为应对全球日趋严峻的人口老龄化,2015年世界卫生组织提出积极的健康老龄化。作为在健康老龄化和积极老龄化基础上对人口老龄化的最新理论应对,积极的健康老龄化从社会权利、政府责任、公共卫生、社区抗逆力、个人健康权等多个视角构建政策框架,实现了人口老龄化理论从理念、理论视角向国家行动战略的进一步转型。基于此,积极的健康老龄化从治理老年歧视、提供长期照护、完善公共医疗、构建老年友好社区和建立老年人精神卫生服务网络五个方面为人类未来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提供了更加明确的行动方略。  相似文献   

5.
随着人口老龄化的不断加剧,积极老龄化业已成为世界各国应对人口老龄化的共同政策选择,然而积极老龄化的理论体系尚未成熟.在理论上,个体积极老龄化是积极老龄化理论体系的逻辑基础,社会支持的个体积极老龄化构成积极老龄化的理论范式.这意味着老年个体应成为积极老龄化的实质性主体,并以群体积极老龄化支持和保障个体积极老龄化.在政策取...  相似文献   

6.
徐玲 《社会科学家》2023,(10):155-160
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重大命题,对师范大学而言既是机遇又是挑战。中国式现代化进程中,师范大学必须始终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任务、坚持以人民满意为目标追求、着力以高质量发展为内驱动力。致力于找回失去的“人”、塑造“真正的人”、培育“大国良师”。坚持中国特色师范教育发展道路,奋力实现育人兴邦教育理想;构建教师教育高质量发展体系,全面提升师范生人才培养质量;立足新时代基础教育振兴发展,自觉服务新时代教育强国建设。  相似文献   

7.
中国式现代化是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立足中国具体实际的社会主义的现代化,不同于西方具有资本主义性质的现代化的新形态。相较于西方现代化的扩张与掠夺,中国式现代化是民主平等、和平发展与合作共赢的社会主义的现代化。中国式现代化不是苏联模式现代化的再版,也不是苏联改旗易帜现代化的翻版。中国是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中国式现代化既有中国特色,也具有普遍意义。中国式现代化拓展了发展中国家走向现代化的途径,为世界上其他发展中国家探索一条具有本国特色、符合本国实际的现代化发展道路提供了中国方案。  相似文献   

8.
党的二十大报告系统论述了中国式现代化的五个特征和本质要求,有力地回击了西方式现代化的“依附论”和“历史终结论”。具体而言,在理论层面,中国式现代化对西方式现代化的超越表现在三个向度:现象发生学向度力图重思从“西方式现代化”到“中国式现代化”的转变;历史发生学向度旨在呈现从西方“全球殖民”到中国“全球治理”的世界图景;系统发生学向度重在超越资本主义“具体到抽象”的思维范式,在马克思主义“从抽象上升到具体”的理论进路中,思考中国式现代化各个要素的内在联系。在实践层面,中国式现代化突破资本主义局部现代化困境、资本主义贫富两极分化问题、资本主义物质与精神发展不平衡问题、资本主义生态破坏危机、资本主义侵略剥削路径,走出了一条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现代化道路。当今世界是全球化的世界,中国式现代化的伟大成就为世界现代化提供了中国方案。基于此,我们要以数字经济为现实驱动,构建现代化产业体系,为广大发展中国家提供示范性方案;以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为全局统筹,构建现代化治理体系,为广大发展中国家提供治理样本;以“一带一路”建设为重点布局,推进高水平对外开放,为广大发展中国家提供全新开放路径。  相似文献   

9.
实现并不断推进现代化是世界各国人民的共同追求。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成功开创了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始终把坚持党的领导和社会主义道路作为基本遵循,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立场,在坚持问题导向以推动改革发展中不断完善,构成了中国式现代化的逻辑理路。中国式现代化突出“人民主导”,构成了对“资本主导”的西方式现代化的实践超越;与“国家优先”的苏联式现代化模式不同,中国式现代化突出“人民优先”,也构成了对苏联式现代化的实践超越。  相似文献   

10.
马克思虽没有明确提到“人的现代化”这一字眼,但包含了丰富的人的现代化思想。中国共产党在推进现代化的过程中一直非常重视人的发展,走出一条以实现人的现代化为核心的中国式现代化道路,为人的现代化提供了物质精神保障、良好的生态环境与和平发展空间。中国式现代化也是依靠人民的现代化,人的现代化能够反哺中国式现代化,促进中国式现代化进程。目前人的现代化过程还在不断推进,应坚持马克思主义人的全面发展的理论指导,从每个人所处的外部环境、关系世界、每个人自身入手,在中国式现代化中推进人的素质能力的不断提升,从而促进人的现代化的实现。  相似文献   

11.
“积极老龄化”框架下的老年人心理健康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在社会经济高速发展的今天,全球都面临着一个严峻的挑战——人口老龄化,它是社会经济发展的必然结果。我国的人口老龄化速度也进入了快速发展时期。在"积极老龄化"(健康、参与和保障)框架下,我国的老年人心理健康问题突出,政府、社会、家庭要积极关注老年人心理健康问题,以提高老年人的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12.
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以中国式现代化成功推进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使科学社会主义在二十一世纪的中国焕发出蓬勃的生机。中国式现代化既不同于以美国为代表的西方资本主义的现代化,也不同于苏联传统社会主义的现代化,而是符合中国国情、彰显中国特色的现代化。中国式现代化是中国对当今世界尤其是发展中国家走向现代化的独特创造和独特贡献,其独特性主要包括:在价值取向上表现为践行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逻辑;在经济特征上表现为实现所有制结构与市场经济的突破创新;在政治优势上表现为确保人民当家做主权利的真正实现;在文化品格上表现为博采优秀传统文化与外来文明共促发展;在发展动力上表现为以改革开放创新引领国家持续发展;在世界构想上表现为胸怀天下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中国式现代化为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了强劲动力,创造了人类文明新形态,拓展了发展中国家走向现代化的途径,为人类对现代化道路的探索贡献了中国智慧、中国方案、中国力量。  相似文献   

13.
王先俊  苗笛 《学术界》2022,(11):5-13
“中国式现代化”作为一个原创的、独特的理论命题,是中国现代化实践的理论升华。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对中国式现代化一系列理论和实践问题进行了深邃思考,提出一系列具有重大原创性意义的思想观点,形成了较为系统的中国现代化理论。这一理论是对“西方中心主义”“资本主义”现代化理论体系、知识体系、话语体系的创新和超越,极大地丰富和发展了人类现代化实践的理论宝库,是马克思主义现代化理论的“中国样本”。  相似文献   

14.
孙中山1879年至1892年先后在檀香山、广州、香港的基督教会学校接受完整的西式初等、中等和高等教育,既是晚清中国较早全面认识西方现代文明、科学技术与社会制度的重要先行者,亦是中国早期现代化思想的卓越建构者。青年时期的孙中山深刻认识到,中国若要摆脱积弱积贫、民不聊生的困境,就必须步入现代化道路。1894年11月檀香山兴中会成立之前,是孙中山中国现代化思想形成之早期。宏阔而敏锐的世界眼光,触发孙中山中国现代化思想的萌芽;广博而丰富的西学知识,则成为孙中山中国现代化思想的源泉。孙中山早期中国现代化思想主要体现在实现农业、教育、工业、经济等从传统向现代的转型方面,旨在通过“改良”与“革新”而达到“富国强兵”和“救国济民”。孙中山尽量汲取被视为中国早期现代化开端的洋务运动失败之教训,紧密结合晚清中国之具体国情,致力于探寻谋求一条中国式现代化道路。  相似文献   

15.
论老龄化发展战略的角度演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马川 《天府新论》2011,(1):104-108
我们的世界正在变老,且从当前状况来看,老龄化趋势不可逆转。世界卫生组织(WHO)于1990年和2002年分别提出"健康老龄化"和"积极老龄化"作为应对老龄化的发展战略。如果从生命全程和全民参与的视角认识"健康老龄化"和"积极老龄化",并以此作为政策制定的出发点,我们必将进入一个"不分年龄人人共享"的新时代。这不仅是理论的升华,更为政策制定提供了思路,对社会现实性发展具有生态意义。  相似文献   

16.
随着中国式现代化进入新时代新征程,人民对“健康优先”的需要日益增强,顶层设计也及时做出了回应。要从讲政治的高度认真学习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健康优先”的重要论述,结合社会现实指向和未来发展愿景,深刻把握新时代新征程施行“健康优先”的必要性和紧迫性。“健康优先”在中国式现代化进程中有着实践逻辑上的必然性和规律性,既与我国传统中医药养生文化一脉相承,又厚植于中国共产党领导国家和人民进行革命、建设、改革的生动实践,并且作为顶层设计其本身也经历了由建立到完善的历程。确保新时代新征程中“健康优先”实施的有效性和可持续性,应秉持“大卫生、大健康”“以人民健康为中心”和“将健康融入所有政策”的理念,将“健康优先”融入“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并加快形成健康绩效评价评估制度,探索构建中国特色健康治理模式和路径。  相似文献   

17.
在百余年历史中,中国共产党形成了三个历史决议,分属各自特殊的历史节点,在时间发展逻辑和实践发展逻辑之中贯穿着中国共产党的执政历史与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发展历史。面对宏大历史,从延安窑洞的“人民监督”至党的二十大的“自我革命”,一代代中国共产党人在反观自身的过程中形成了新的历史认知。在面向未来时,运用唯物辩证法的思维方法和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坚持人民群众的主体地位,以高度的历史自觉意识来指导中国式现代化的实践道路。  相似文献   

18.
党的二十大报告初步构建中国式现代化的理论体系,是党的二十大的一个重大理论创新,是科学社会主义的最新重大成果。我们对这个理论体系亟须深刻理解和深入研究,要坚持在党的全面领导下推进中国式现代化,保障中国式现代化沿着正确方向前进,激发建设中国式现代化的强劲动力,为中国式现代化夯实坚实的经济制度基础。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体现了中国式现代化的根本属性。坚持以高质量发展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坚持在促进共同富裕中推进中国式现代化,让人民群众物质富足和精神富有不断提高。  相似文献   

19.
中国式现代化是新时代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创新发展,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系统方案。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是中国式现代化的鲜明特征,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内在要求。中国式现代化在协调人与自然的关系方面实现了对西方现代化逻辑的超越,完成了从“人类中心主义”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理念转变,实现了从驾驭资本逻辑到激活自然资源的模式创新,充分彰显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在实现“两大和解”中的制度优势,是解决人类共同面对的生态环境问题的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  相似文献   

20.
在文明的框架中理解“中国式现代化”,是一个人类文明发展指引的基本方向。人类文明发展的基本线索是,在划分出文明与野蛮界限的基础上,拓展文明发展的广度与深度,促使文明发展划出古今的界限,升华文明发展的总体层次。对中国而言,在其历史发源阶段,就在全球范围内率先突破野蛮、突进文明。在古代世界文明中,也长期处在领先的位置。在近代,中国对人类文明的贡献受到局限。“中国式现代化”的目标,则内涵着接受、转化并创制现代文明的丰富含义。在文明持续发展的进路上,“中国式现代化”所确立的中华民族复兴,以及有贡献于人类文明的发展两个目标,既是对现代文明的接引,又是对人类文明的推进。这是“中国式现代化”在人类文明的平台上可以得到肯定的基本理由。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