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唐代刘知几对史学人才提出了“才、学、识”的“史家三长”说: 史才须有三长,世无其人,故史才少也。三长:谓才也、学也、识也。夫有学而无才,亦犹良田百顷、黄金满籝,而使愚者营生,终不能致于货殖者矣。如有才而无学,亦犹思兼匠石,巧若公输,而家无梗楠斧斤,终不果成其宫室者矣。犹须好是正直,善恶必书,使骄主贼臣所以知惧,此则为虎傅翼,善无可加,所向无敌者矣。脱苟非其才,不可叨居史任。自(勹冖目夂)古以来,能应斯目者,罕见其人。 概而言之,史才是指史家应具备的各种能力,史学指史家掌握的各种知识,史识是指史家的品格和识见。刘知几的史家三长中,史识是最重要的,因为史家已具史才与史学后,若再具史识,则似“为虎傅翼,善无可加”,便可“所向无敌”了。那么,朱熹是怎么论述史学人才的?他的观点与刘知几有无不同?下面试作一分析。  相似文献   

2.
历史小说的特殊题材决定了历史小说家需要具备历史修养.当代历史小说的成就与问题在很大程度上与作家历史修养的深浅相关.历史修养包括哪些方面?唐代刘知几认为史家应具史才、史学、史识三长,清代章学诚又提出史德的要求.他们所说的才、学、识、德均有特定内涵,而所选择的角度、归纳的方面则对今人亦有启迪.本文借用这些概念,从四个方面略谈作家的历史修养.  相似文献   

3.
先秦"良史"可分为"直笔"、"博雅"两种类型,孔子修<春秋>,博雅有余而直、核不足.汉代司马迁则是"复合型"良史"的典型代表.唐代刘知几在汉人重学问、魏晋南北朝重才性的基础上提出"才、学、识"三长"的"良史"观.唐代以后,论"良史"者多在"三长"之上略作增益而已,如胡应麟的"三长"、"二善",章学诚的"才、学、识、德".近现代撰写文学史者多沿此发展,但他们都不及当代郭预衡<中国文学史>"才、学、识、胆"的提法新颖、准确、深刻、通俗.  相似文献   

4.
杜立典 《殷都学刊》1998,(4):132-133
秦新林先生新著《元代社会生活史》(河南大学出版社1997年版,18章,35万字),是我国蒙元断代史研究的又一力作,读后令人受益匪浅。唐代史学理论家刘知己认为,历史学家应有“史学”、“史才”、“史识”,“三长”兼备。由秦著此书,我们可以约略看出,著者三...  相似文献   

5.
<正> (一) 注重史家修养,是历代著名史家相当关切的一个问题。他们把史家自身修养的好坏视为能否认识客观历史的关键,因而在他们史学反思工作中,同时也包含着对史家修养的反思,而且是极其重要的反思。刘知几相当重视史家主体意识的培养问题,他的“史才三长论”和“书法直笔论”便体  相似文献   

6.
苏洵苏辙散文创作比较论洪本健“一门父子三词客”,苏氏父子以散文创作的卓越成就并列唐宋八大家。三苏之中,苏轼历来备受研究者关注,苏洵、苏辙则重视不够。实则,苏洵之文“皆有为而作”,“言必中当世之过”(苏轼《凫绎先生文集序》),善议论,以雄肆笔力见长;苏...  相似文献   

7.
唐宋八大家文章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从文气、文道、文用、文律、文法、文风等方面论述了唐宋八大家的“道法”文章论。他们的理论标志着我国文章理论进入了成熟发展的阶段,具有体系性强、理论较一致、富有开拓性的特点,开启了明代“意法”文章论和清代“义法”文章论,是建构现代文章学理论的宝贵资源。  相似文献   

8.
在明代的思想家中,王廷相过去不被人重视,然而实际上他是一位有独到见解的卓越的思想家。为人质朴刚正,对人民有着崇高的正义感和同情心。“论学不属于朱陆二派,而独以张子为宗。信持唯气的宇宙本根论。”王廷相自己也强调:“愚谓学者必识气本然后可以论造化;不然,头脑既差,难与辩其余矣。”在明代中叶阳明心学日盛之时,思想战线上,王廷相独树一帜,坚持唯物主义气本学说,对理学和心学的唯心主  相似文献   

9.
长期以来,学界大多认为内藤湖南是唐宋变革论的首倡者,这一说法并不确切。柳诒徵才是近代史学体系规制下唐宋变革论的首倡者。在1902年编撰完成的《历代史略》中,柳诒徵就已对“唐宋变革”问题有着明确揭示,时间上远早于内藤湖南。此后他又在《中国商业史》中对“唐宋变革”问题加以重申,并在《中国文化史》中作了系统阐发。有证据表明,柳诒徵的唐宋变革论曾对陈寅恪和钱穆产生过影响。可惜由于种种原因,柳诒徵在“唐宋变革”问题上的贡献长期受到忽视,这一现象提示我们有必要重新检视中国学者的唐宋变革范式。  相似文献   

10.
周启超 《浙江社会科学》2023,(12):143-150+161
理论之树也可以常青。世界人文学界对巴赫金的发现已走过一个甲子的历程,国际“巴赫金学”历经四十载风云,巴赫金理论的思想魅力仍不减当年。俄、英、德诸国“巴赫金学”专家仍在对巴赫金理论进行深耕。不论是对巴赫金之于叙事学的贡献所做的学术史梳理,抑或对“复调小说”与“复调音乐”的关系所做的学理性重审,还是从理论建构风格来看巴赫金“对话论”的文化哲学品位,甚或将“对话论”作为人文科学推重的一种理念,也作为人文科学适用的一种方法,这些探讨都在表明:“超语言学视界”与“多声部对话”路径,已然成为以多元文化互识互动构建“人类文化共同体”的世界人文学者的共同心声。  相似文献   

11.
祁志祥 《阴山学刊》2007,20(1):12-18
在中国古代“内重外轻”的文化模式和表情达意的文学倾向中,文学创作主体的能动作用和心灵素质一直受到关注。中明以后启蒙思潮的勃兴和个性意识的伸张,孕育、催生了一系列完整意义的创作主体说。综合而言,古代文学的创作主体论讨论得最多的是作家的“德”、“学”、“才”、“识”及其相互关系。它恰恰反映了中国古代文学本体强烈的表意特征对创作主体的内在要求。  相似文献   

12.
晚明小品论略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晚明小品论略陈平原(北京大学中文系)一明代文坛或标举唐宋,或追踪秦汉,六经子史、韩柳欧苏,轮番上阵领风骚。可真正使明代文章独具面目的,不是“文起八代之衰”的韩文公,而是天才纵横的东坡居士。尽管袁中道曳说“苏长公之才,实胜韩柳,而不及韩柳者,发泄太尽故...  相似文献   

13.
中国传统人性论主要有性善论、性恶论、性无善无恶论、性有善有恶论、性习论和性“自为”论等。持有这些人性论的中国古代思想家虽然观点各不相同,却都无一例外地高度关注德教,以自己的人性观为出发点,对德教进行了不同的阐证。  相似文献   

14.
论史家人格     
我国自古就重视对史家的研究。自孔子提出“良史”称号,唐代刘知几又提出了史家三长说,清代章学诚提出史德说,近代梁启超集其大成为史家四长理论。此后至今,凡论史家,无有越此樊篱者。但是史家四长理论虽然精辟,虽然富有指导意义,却只说明了史家研究历史的条件,并不揭示已成就了史学事业的史家的本质特点。思虑至此,遂用现代人格心理学的理论对史家进行分析,由此对史家的人格、人格特质和人格形成机制有了一定的看法。于是草成此文,以请教于专家同仁。  相似文献   

15.
陈霆不仅是成就突出的词论家,也是明代优秀的词人.其词艺术风格多样,或清楚流丽、绮靡蕴藉,或绮罗富丽、婉转绸缪,或豪迈旷放、清空冷峭,但都不离他的词论主张--即以"宋人风致"为词之极致.他的词作,可以说是其词学观念的实践标本,在"艳情"泛滥的明代,独树一帜.  相似文献   

16.
作为无产阶级政党和社会主义国家的领导干部,必须具备德、识、才、学、能等各方面的要素和条件,才能够胜任领导工作,搞好领导工作,出色地完成人民委托的革命重任。而领导干部的品德则是干部条件中居于首要地位的条件。 所谓领导干部的品德主要是指领导者的革命立场、世界观、人生观、思想意识、道德准则、行为规范等范畴的东西。它是属于选拔领导干部的政治标准。不仅无产阶级要把本阶级所要求的品德作为领导干部的首要条件,而就是封建社会,一些有识之士或杰出的政治家,也十分重视官吏的政治品德。他们往往把官吏是否有治国的  相似文献   

17.
引言:唐宋变革,还是宋元变革进入21世纪,20世纪初叶发源于日本的“唐宋变革论”在国内再度引起关注。①唐宋变革论是一种历史分期的方式,强调中国历史在唐宋之际发生了重大的时代变化。其实,宋代进入学者的视野由来已久。  相似文献   

18.
明代学者杨慎 ,在众多著作 ,特别是《升庵诗话》中有大量的诗歌理论。就诗歌本质论而言 ,杨慎强调诗歌“主情” ,并在诗歌的学习上兼取众善、融于一冶 ;在诗歌审美论上 ,提倡含蓄蕴藉 ,天然清新 ,同时在创作中主张多读书和用语必有出处。  相似文献   

19.
高等院校开设的“思想政治理论课”,因其课程设置的特色,在人才素质教育(德、识、才、学、体)体系中,日益凸显其作用。实践教学资源的开发和应用,对高等学校“思政课”教学的实效,以及对人才素质相关教育潜移默化的影响均具有十分重大的意义。  相似文献   

20.
《论语》君子观及其现代启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裘士京  孔读云 《学术界》2006,(1):114-118
目前学界对古来“君子形象”的描述较多抽象与笼统,论文从德、才、学三个角度分别阐释和综合概括出现代人、现代社会可资借鉴的“君子之义”,力求回答德、才、学的相互关系,即德统率才、学,才的发挥表现德的品位和境界,学使德、才得以完美结合;以此回归君子形象的一般形貌,从而充分张扬《论语》君子观的现代启示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